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四卷 (20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四卷 (20)

1. 木香

行肝經氣。煨熟,實大腸(震亨)。治衝脈為病,逆氣裡急,主脬滲小便秘(好古)。

【發明】弘景曰:青木香,大秦國人以療毒腫、消惡氣有驗。今惟制蛀蟲丸用之。常以煮汁沐浴大佳。

宗奭曰:木香專泄決胸腹間滯塞冷氣,他則次之。得橘皮、肉豆蔻、生薑相佐使絕佳,效尤速。

元素曰:木香除肺中滯氣,若治中、下二焦氣結滯,及不轉運,須用檳榔為使。

震亨曰:調氣用木香,其味辛,氣能上升,如氣鬱不達者宜之。若陰火衝上者,則反助火邪,當用黃柏、知母,而少以木香佐之。

好古曰:本草云:主氣劣,氣不足,補也;通壅氣,導一切氣,破也。安胎,健脾胃,補也;除痃癖症塊,破也。其不同如此。潔古張氏但言調氣,不言補也。

機曰:與補藥為佐則補,與泄藥為君則泄也。時珍曰:木香乃三焦氣分之藥,能升降諸氣。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,故上焦氣滯用之者,乃金鬱則泄之也。中氣不運,皆屬於脾,故中焦氣滯宜之者,脾胃喜芳香也。大腸氣滯則後重,膀胱氣不化則癃淋,肝氣鬱則為痛,故下焦氣滯者宜之,乃塞者通之也。

權曰:《隋書》言:樊子蓋為武威太守,車駕入吐谷渾,子蓋以彼多瘴氣,獻青木香以御霧露之邪。

頌曰:《續傳信方》著張仲景青木香丸,主陽衰諸不足。用崑崙青木香、六路訶子皮各二十兩。搗篩,糖和丸梧桐子大。每空腹酒下三十丸,日再,其效尤速。鄭駙馬去沙糖用白蜜,加羚羊角十二兩。用藥不類古方,而云仲景,不知何從而得也?

【附方】舊二,新一十八。

中氣不省,閉目不語,如中風狀。南木香為末,冬瓜子煎湯灌下三錢。痰盛者,加竹瀝、薑汁。(《濟生方》)氣脹懶食:即青木香丸,見發明下。熱者牛乳下,冷者酒下。(《聖惠方》)

心氣刺痛:青木香一兩,皂角(炙)一兩。為末,糊丸梧子大。每湯服五十丸,甚效。(《攝生方》)一切走注,氣痛不和。廣木香,溫水磨濃汁,入熱酒調服。(《簡便方》)

內釣腹痛:木香、乳香、沒藥各五分。水煎服之。(阮氏《小兒方》)

小腸疝氣:青木香四兩,酒三斤。煮過,每日飲三次。(孫天仁《集效方》)

氣滯腰痛:青木香、乳香各二錢。酒浸,飯上蒸,均以酒調服。(《聖惠方》)

耳猝聾閉:崑崙真青木香一兩(切)。以苦酒浸一夜,入胡麻油一合,微火煎,三上三下,以綿濾去滓,日滴三、四次,以愈為度。(《外臺秘要》)

耳內作痛:木香末,以蔥黃染鵝脂,蘸末深納入耳中。(《聖濟錄》)霍亂轉筋腹痛。木香末一錢,木瓜汁一盞。入熱酒調服。(《聖濟總錄》)一切下痢,不拘丈夫婦人小兒。木香一塊(方圓一寸),黃連半兩。二味用水半升同煎乾,去黃連,薄切木香,焙乾為末。分作三服:第一服橘皮湯下,二服陳米飲下,三服甘草湯下。

白話文:

木香

木香運行肝經的氣血。煨熟後,能固實大腸(震亨語)。治療衝脈病症、逆氣腹痛及小便不通(好古語)。

青木香,據說大秦國的人用它治療腫毒、消除惡氣效果很好(弘景語)。現在主要用於製作蛀蟲丸。常用它的煎煮液沐浴,效果極佳。

木香專門疏泄、通利胸腹之間的阻塞和寒氣,其他功效次之。如果能與橘皮、肉豆蔻、生薑配伍,效果更好,也更快(宗奭語)。

木香能去除肺部鬱滯之氣,如果要治療中焦、下焦的氣結滯塞、運行不暢,需要用檳榔做輔助藥物(元素語)。

用木香來調節氣機,因其辛味,氣味能上升,如果氣機鬱結不通暢的,適合使用。但如果是陰虛火旺上衝的,則反而會助長火邪,應該用黃柏、知母,少量佐以木香(震亨語)。

本草書中記載:木香能治氣虛、氣不足,這是補益作用;能通利壅塞之氣,疏導一切氣機,這是破散作用;能安胎、健脾胃,這是補益作用;能消除痃癖、症塊,這是破散作用。其功效並不只一種。潔古張氏只說它能調氣,沒有提及補益作用(好古語)。

木香與補益藥物同用則為輔助藥物,發揮補益作用;與瀉下藥物同用則為主藥,發揮瀉下作用(機語)。

木香是三焦氣分之藥,能升降諸氣。諸氣鬱結,都屬於肺,因此上焦氣滯者使用木香,是因金鬱則泄之;中氣不運,都屬於脾,因此中焦氣滯者使用木香,是因脾胃喜芳香;大腸氣滯則後重,膀胱氣不化則小便不利,肝氣鬱滯則疼痛,因此下焦氣滯者使用木香,是因塞則通之(時珍語)。

據《隋書》記載:樊子蓋擔任武威太守時,朝廷出兵吐谷渾,樊子蓋因當地瘴氣盛行,獻上青木香以抵禦霧露之邪(權語)。

《續傳信方》記載張仲景的青木香丸,主治陽氣衰弱、諸般不足。方中用崑崙青木香、訶子皮各二十兩,搗碎篩粉,加糖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空腹用酒送服三十丸,每日二次,療效很快。鄭駙馬將方中的砂糖改為蜂蜜,並加了十二兩羚羊角。此方用藥與古方不同,卻說是張仲景的方子,不知從何而來(頌語)。

附方:舊方二,新方十八。

中氣不足,閉目不語,如同中風。用南木香研末,用冬瓜子煎湯送服三錢。痰盛者,加竹瀝、薑汁。(《濟生方》)氣脹不思飲食:服用青木香丸(見發明下)。熱者用牛乳送服,冷者用酒送服。(《聖惠方》)

心氣刺痛:青木香一兩,皂角(炙)一兩。研末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用湯送服五十丸,療效很好。(《攝生方》)一切氣血運行不暢,氣痛不適:用廣木香,溫水磨成濃汁,加入熱酒調服。(《簡便方》)

腹部絞痛:木香、乳香、沒藥各五分。水煎服。(阮氏《小兒方》)

小腸疝氣:青木香四兩,酒三斤。煮沸後,每日服用三次。(孫天仁《集效方》)

氣滯腰痛:木香、乳香各二錢。用酒浸泡,放在飯上蒸,用酒調服。(《聖惠方》)

耳聾閉塞:崑崙真青木香一兩(切片)。用苦酒浸泡一夜,加入胡麻油一合,小火煎煮,煎三次,過濾去渣,每日滴入耳中三、四次,直至痊癒。(《外臺秘要》)

耳內疼痛:木香研末,用蔥白汁調和鵝脂,蘸取藥末深塞入耳中。(《聖濟錄》)霍亂轉筋腹痛:木香末一錢,木瓜汁一盞。加入熱酒調服。(《聖濟總錄》)一切下痢,不分男女老少:木香一塊(方圓一寸),黃連半兩。二藥用水半升同煎至藥液乾涸,除去黃連,將木香切薄片,烘乾研末。分為三服:第一服用橘皮湯送服,第二服用陳米湯送服,第三服用甘草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