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四卷 (19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四卷 (19)

1. 木香

(《本經》上品)

【釋名】蜜香(《別錄》)、青木香(弘景)、五木香(《圖經》)、南木香(《綱目》)。

時珍曰:木香,草類也。本名蜜香,因其香氣如蜜也。緣沉香中有蜜香,遂訛此為木香爾。昔人謂之青木香。後人因呼馬兜鈴根為青木香,乃呼此為南木香、廣木香以別之。今人又呼一種薔薇為木香,愈亂真矣。《三洞珠囊》云:五香者,即青木香也。一株五根,一莖五枝,一枝五葉,葉間五節,故名五香,燒之能上徹九天也。

古方治癰疽有五香連翹湯,內用青木香。《古樂府》云:氍毹𣯚𣰆五木香,皆指此也。頌曰:《修養書》云:正月一日取五木煮湯以浴,令人至老鬚髮黑。徐鍇注云:道家謂青木香為五香,亦云五木,多以為浴是矣。《金光明經》謂之矩琵佗香。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木香,生永昌山谷。

弘景曰:此即青木香也。永昌不復貢,今多從外國舶上來,乃云出大秦國。今皆以合香,不入藥用。

恭曰:此有二種,當以崑崙來者為佳,西胡來者不善。葉似羊蹄而長大,花如菊花,結實黃黑,所在亦有之,功用極多。陶云不入藥用,非也。

權曰:《南州異物志》云:青木香出天竺,是草根,狀如甘草也。

頌曰:今惟廣州舶上來,他無所出。根窠大類茄子,葉似羊蹄而長大,亦有葉如山藥而根大開紫花者。不拘時月,採根芽為藥。以其形如枯骨,味苦黏牙者為良。江淮間亦有此種,名土青木香,不堪藥用。《蜀本草》言:孟昶苑中亦嘗種之,云苗高三、四尺,葉長八、九寸,皺軟而有毛,開黃花,恐亦是土木香種也。

斅曰:其香是蘆蔓根條,左盤旋。採得二十九日,方硬如朽骨。其有蘆頭丁蓋子色青者,是木香神也。

宗奭曰:常自岷州出塞,得青木香,持歸西洛。葉如牛蒡,但狹長,莖高二、三尺,花黃一如金錢,其根即香也。生嚼極辛香,尤行氣。

承曰:木香今多從外國來,陶說為是。蘇頌《圖經》所載廣州者,乃是木類。又載滁州、海州者,乃是馬兜鈴根。治療冷熱,殊不相似,皆誤圖耳。

時珍曰:木香,南方諸地皆有。《一統志》云:葉類絲瓜,冬月取根,曬乾。

【修治】時珍曰:凡入理氣藥,只生用,不見火。若實大腸,宜麵煨熟用。

【氣味】辛,溫,無毒。

元素曰:氣熱,味辛、苦,氣味俱厚,沉而降,陰也。

杲曰:苦、甘、辛,微溫,降也,陰也。

好古曰:辛、苦,熱,味厚於氣,陰中陽也。

【主治】邪氣,闢毒疫溫鬼,強志,主淋露。久服不夢寤魘寐(《本經》)。消毒,殺鬼精物,溫瘧蠱毒,氣劣氣不足,肌中偏寒,引藥之精(《別錄》)。治心腹一切氣,膀胱冷痛,嘔逆反胃,霍亂泄瀉痢疾,健脾消食,安胎(大明)。九種心痛,積年冷氣,痃癖症塊脹痛,壅氣上衝,煩悶羸劣,女人血氣刺心,痛不可忍,末酒服之(甄權)。散滯氣,調諸氣,和胃氣,泄肺氣(元素)。

白話文:

木香

木香,古名蜜香,因其香氣似蜜而得名。因沉香中也帶有蜜香,故產生混淆而稱之為木香。古時也稱青木香,但後人將馬兜鈴根也稱為青木香,於是便稱此為南木香或廣木香以作區別。現今更有人將一種薔薇稱為木香,名稱更加混亂。《三洞珠囊》記載,五香即青木香,因其一株五根、一莖五枝、一枝五葉、葉間五節而得名,燃燒後香氣可達九天。古方治療癰疽的五香連翹湯中即用青木香。《古樂府》中提到的「氍毹𣯚𣰆五木香」,指的也是這種植物。《修養書》記載,正月初一用五木香煮水沐浴,可使人年老髮黑。道家將青木香稱為五香或五木,多用於沐浴。《金光明經》稱其為矩琵佗香。《別錄》記載,木香產於永昌山谷。

陶弘景認為,這就是青木香。永昌已不再進貢木香,現今多來自海外,據說產於大秦國。現在主要用於製作香料,很少入藥。

甄權認為,木香有兩種,以來自崑崙山的為佳,西域來的則品質較差。其葉似羊蹄但更大,花如菊花,果實呈黃黑色,各地都有出產,藥用功效極多。陶弘景說不入藥用,是不正確的。

寇宗奭引用《南州異物志》記載,青木香產於天竺,是草根,形狀像甘草。

蘇頌認為,目前只有廣州舶來,其他地方沒有產出。根莖像茄子,葉子像羊蹄但更大,也有一些葉子像山藥,根部發達,開紫花。不論季節,皆可採收根莖入藥。以形似枯骨、味苦黏牙者為佳。江淮地區也出產一種土青木香,但藥效不佳。《蜀本草》記載,孟昶的花園裡也曾種植過,據說植株高三、四尺,葉長八、九寸,皺且有毛,開黃花,可能也是一種土木香。

張元素認為,木香的香味來自於其蘆蔓狀的根莖,呈左旋狀。採收後需放置二十九天,才會變硬像朽骨。蘆頭上有像丁蓋子,顏色青綠的,是木香中的上品。

寇宗奭說,他曾從岷州帶回青木香到西洛。葉子像牛蒡,但更狹長,莖高二、三尺,花黃色像銅錢,其根即為木香。生嚼極其辛香,尤其能行氣。

朱震亨認為,現在木香多來自外國,陶弘景的說法是正確的。蘇頌《圖經》中記載廣州產的木香,是木本植物;而記載滁州、海州產的木香,則是馬兜鈴的根。兩種植物治療冷熱病的功效差異很大,蘇頌的記載是錯誤的。

李時珍認為,南方各地都有木香。《一統志》記載,其葉子像絲瓜,冬天採收根部,曬乾即可入藥。

根:

修治:凡用於理氣的藥方,只生用,不可火炒。若治療實大腸症,則宜用麵粉煨熟後使用。

氣味:辛,溫,無毒。

不同醫家對其氣味的描述略有差異,但都認為其氣味厚重,性沉降。

主治:驅除邪氣,預防瘟疫,增強意志,治療淋病。長期服用可避免噩夢(《本經》)。殺菌消毒,治療瘧疾、蠱毒,氣虛、肌體偏寒,引導藥物精華(《別錄》)。治療各種腹部脹氣、膀胱冷痛、嘔逆、霍亂、泄瀉、痢疾,健脾消食,安胎(大明)。治療九種心痛、多年冷氣、痃癖症塊脹痛、氣鬱上衝、煩悶羸弱,以及女性因血氣不調引起的心痛(甄權)。疏通滯氣,調和氣血,和胃氣,泄肺氣(元素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