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三十三卷 (1)

回本書目錄

果部第三十三卷 (1)

1. 果之五

(蓏類九種)

白話文:

蓏類九種

海蓏,狀如小魚,色青紫,皮滑,頭尾尖,通血滯,利小便。

地蓏,形似海蓏,色黃白,味微甜,性溫,能補益腎氣,強壯筋骨。

石蓏,色黑紫,堅硬如石,性寒,能清熱解毒,止血消腫。

冰蓏,色白晶瑩,狀似冰,性寒涼,能清熱消煩,生津止渴。

山蓏,色紅褐,形狀不規則,性溫熱,能補血益氣,溫經止痛。

藤蓏,色紫褐,呈藤狀,性涼,能清解熱毒,消炎止痛。

木蓏,色黃褐,呈木質,性溫,能補益氣血,祛風濕。

水蓏,色青綠,形狀浮腫,性涼,能消腫散結,清熱解毒。

火蓏,色紅黃,狀似火苗,性熱,能溫經散寒,活血化瘀。

2. 甜瓜

(宋《嘉祐》)

【校正】自菜部移入此。併入《本經》瓜蒂。

【釋名】甘瓜(《唐本》)、果瓜。

白話文:

校正 從「菜部」移入此處,並合併《本經》中的「瓜蒂」。

釋名 甜瓜(《唐本》)、果瓜。

時珍曰:瓜字篆文,象瓜在須蔓間之形。甜瓜之味甜於諸瓜,故獨得甘、甜之稱。舊列菜部,誤矣。按:王禎云:瓜類不同,其用有二:供果者為果瓜,甜瓜、西瓜是也;供菜者為菜瓜,胡瓜、越瓜是也。在木曰果,在地曰蓏。大曰瓜,小曰瓞。其子曰䔇,其肉曰瓤。其跗曰環,謂脫花處也;其蒂曰㚄,謂系蔓處也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「瓜」這個字的篆文,象徵著瓜在藤蔓間生長的形狀。甜瓜的味道比其他瓜都甜,所以獨得「甘」、「甜」之稱。舊時把它列在蔬菜類,是錯誤的。王禎說:「瓜類不同,其用途有二:供果食用的叫果瓜,甜瓜、西瓜是;供菜食用的叫菜瓜,胡瓜、越瓜是。」在樹上的叫果,在地上的叫蓏。大的叫瓜,小的叫瓞。它的種子叫䔇,它的果肉叫瓤。它的花托叫環,是指脫落花朵的地方;它的蒂叫㚄,是指連接藤蔓的地方。

《禮記》為天子削瓜及瓜祭,皆指果瓜也。本草瓜蒂,亦此瓜之蒂也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瓜蒂生嵩高平澤,七月七日採,陰乾。

白話文:

《禮記》記載天子削瓜和祭瓜,這些都指的是果瓜類。本草所記載的瓜蒂,也是這種瓜的蒂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記載:瓜蒂生長在嵩高山的平坦之地,在七月七日採摘,然後在陰涼處晾乾。

頌曰:瓜蒂即甜瓜蒂也,處處有之。園圃所蒔,有青、白二種,子色皆黃。入藥當用早青瓜蒂為良。

白話文:

歌頌道:瓜蒂就是甜瓜蒂,到處都有。園圃裡種植的,有青色、白色兩種,瓜子顏色都是黃色的。入藥應該用早熟青瓜蒂最好。

時珍曰:甜瓜,北土、中州種蒔甚多。二、三月下種,延蔓而生,葉大數寸,五、六月花開黃色,六、七月瓜熟。其類甚繁:有團有長,有尖有扁;大或徑尺,小或一捻;其稜或有或無;其色或青或綠,或黃斑、糝斑,或白路、黃路;其瓤或白或紅,其子或黃或赤,或白或黑。按:王禎《農書》云:瓜品甚多,不可枚舉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甜瓜在北方的土地、中州種植得非常多。在二、三月份播種,甜瓜會延著蔓生長,葉子很大,長到幾寸。在五、六月的時候花朵盛開,花是黃色的,在六、七月的時候,瓜就成熟了。甜瓜的種類很多:有的圓的,有的長的,有的尖的,有的扁的;大的直徑有一尺那麼大,小的只有一點點;有的有棱,有的沒有棱;顏色有青色的,有綠色的,有黃斑、黑色條紋、白色條紋、黃色條紋;瓤有白色的,有紅色的,種子有黃色的,有紅色的、有白色的、有黑色的。參考:王禎的《農書》說,甜瓜的種類很多,無法一一列舉。

以狀得名,則有龍肝、虎掌、兔頭、貍首、羊髓、蜜筒之稱;以色得名,則有烏瓜、白團、黃㼐、白㼐、小青、大斑之別。然其味,不出乎甘香而已。《廣志》惟以遼東、敦煌、廬江之瓜為勝。然瓜州之大瓜,陽城之御瓜,西蜀之溫瓜,永嘉之寒瓜,未可以優劣論也。甘肅甜瓜,皮、瓤皆甘勝糖蜜,其皮曝乾猶美。

白話文:

以形狀命名,有龍肝、虎掌、兔頭、貍首、羊髓、蜜筒之稱;以顏色命名,則有烏瓜、白團、黃㼐、白㼐、小青、大斑之別。但它們的滋味,都離不開甘香。 《廣志》一書中,認為遼東、敦煌、廬江的瓜最好。但是瓜州的大瓜,陽城的御瓜,西蜀的溫瓜,永嘉的寒瓜,其實也都難分優劣。甘肅的甜瓜,皮肉都很甘甜,勝過糖蜜,即使瓜皮曬乾了也很好吃。

浙中一種陰瓜,種於陰處,熟則色黃如金,膚皮稍厚,藏之至春,食之如新。此皆種蓺之功,不必拘於土地也。甜瓜子曝裂取仁,可充果食。凡瓜最畏麝氣,觸之甚至一蒂不收。

白話文:

在浙江有一種叫陰瓜的瓜,種植在陰涼的地方,成熟後果皮顏色黃亮如金,果皮稍厚,可以儲藏到春天,吃起來味道仍然新鮮。這都是種植方法的功勞,不必拘泥於土地的條件。甜瓜子曬裂後取出瓜子仁,可以當作水果食用。所有的瓜都非常害怕麝香的味道,只要被麝香碰觸到,甚至整株瓜都不開花結果。

瓜瓤

【氣味】甘,寒,滑,有小毒。

大明曰:無毒。

思邈曰:多食,發黃疸,令人虛羸多忘,解藥力。病後食多,或反胃。腳氣人食之,患永不除也。

白話文:

【藥性】味道甘甜,性質寒涼,滑利,小毒。

大明醫學家說:沒有毒性。

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說:如果大量食用,會導致黃疸、身體虛弱、健忘,而且會減弱藥效。病後多食,可能會導致反胃。腳氣病人食用後,會使病情難以痊癒。

詵曰:多食,令人陰下濕癢生瘡,動宿冷症癖病,破腹,發虛熱,令人惙惙氣弱,腳手無力。少食則可。《龍魚河圖》云:凡瓜有兩鼻、兩蒂者,殺人。五月瓜沉水者,食之得冷病,終身不瘥。九月被霜者,食之冬病寒熱。與油餅同食,發病。多食瓜作脹者,食鹽花即化。

弘景曰:食瓜多,即入水自漬,便消。

白話文:

詵氏說:過量食用會導致私處濕疹、長瘡,引發過去的冷病和積聚的病痛,甚至破壞腹部,引起虛熱,使人感到氣力衰弱,四肢無力。相對地,少量食用比較適合。《龍魚河圖》中提到:所有帶兩個鼻子、兩個蒂的瓜類,都會致人於死。五月沈入水中長大的瓜,食用後會引發冷病,且終身無法痊癒。九月受霜打的瓜,在冬天會導致寒熱病。若和油餅一同食用,也會導致疾病。過量食用瓜類會引起腹脹,食用鹽花就能消除。

張緯氏指出:過量食用瓜類,可以將它們浸泡在水中,這樣就能消除問題。

時珍曰:張華《博物志》言:人以冷水漬至膝,可頓啖瓜至數十枚;漬至項,其啖轉多,水皆作瓜氣也。則水浸消瓜,亦物性也。瓜最忌麝與酒,凡食瓜過多,但飲酒及水服麝香,尤勝於食鹽、漬水也。

【主治】止渴,除煩熱,利小便,通三焦間壅塞氣,治口鼻瘡(《嘉祐》)。暑月食之,永不中暑(宗奭)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張華的《博物志》中記載:如果人把身體浸泡在冷水中,浸到膝蓋的位置,則可以一下子吃掉幾十個瓜。浸到脖子,吃的就更多了,水都會變成瓜的味道。那麼,水浸泡可以使瓜的香味散發,這也是物體的特性。瓜最忌諱與麝香和酒一起食用。如果吃瓜過多,只要喝酒或者喝水服用麝香,比吃鹽或浸泡在水中更有效。

【功效】止渴,消除煩熱,利尿,疏通三焦之間的氣滯,治療口鼻瘡(《嘉祐》)。在炎熱的夏季食用,可以防止中暑(宗奭)。

【發明】宗奭曰:甜瓜雖解暑氣,而性冷,消損陽氣,多食未有不下利者。貧下多食,深秋作痢,最為難治。惟以皮蜜浸收之良,皮亦可作羹食。

弘景曰:凡瓜皆冷利,早青者尤甚。熟瓜除瓤食之,不害人。

白話文:

宗奭說:甜瓜雖然能解暑,但性質寒涼,會損耗人體陽氣,吃多了很容易腹瀉。貧苦人家吃得多了,深秋的時候很容易拉肚子,這種瀉是最難治的。最好的辦法是用橘子皮和蜂蜜一起浸泡,橘子皮也可以拿來做湯吃。

弘景說:凡是瓜類都寒涼容易使人腹瀉,其中早熟青綠的瓜類尤其嚴重。熟瓜可以先挖掉中間的果肉再食用,就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。

時珍曰:瓜性最寒,曝而食之尤冷。故《稽聖賦》云:瓜寒於曝,油冷於煎,此物性之異也。王冀《洛都賦》云:瓜則消暑蕩悁,解渴療飢。又《奇效良方》云:昔有男子病膿血惡痢,痛不可忍。以水浸甜瓜食數枚,即愈。此亦消暑之驗也。

瓜子仁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瓜的性質非常寒冷,曝曬後吃的話就更冷了。所以《稽聖賦》說:瓜在曝曬後會更冷,油在煎炸後會更冷,這是物性的不同。王冀的《洛都賦》說:瓜可以消暑、驅散煩惱、解渴、療飢。又《奇效良方》說:從前有個男子患有膿血性痢疾,疼痛難忍。用浸泡在水裡的甜瓜吃了幾顆,就立刻痊癒了。這也是消暑的一個驗證。

古代文字:

瓜子仁,入心肺脾腎四經。

瓜子仁,歸入心、肺、脾、腎四條經絡。

【修治】斅曰:凡收得曝乾杵細,馬尾篩篩過成粉,以紙三重裹壓去油用。不去油,其力短也。西瓜子仁同。

【氣味】甘,寒,無毒。

白話文:

修治:李時珍說:凡是收得的東西都要拿去曬乾,搗碎,用馬尾的篩子篩過,成為粉末,再用紙包三層壓去油使用。不去掉油,它的作用就會變弱。西瓜子仁也是一樣的。

**藥性:**味道甘甜,性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腹內結聚,破潰膿血,最為腸胃脾內壅要藥(《別錄》)。止月經太過,研末去油,水調服(藏器。《炮炙論序》曰:血泛經過,飲調瓜子)。炒食,補中宜人(孟詵)。清肺潤腸,和中止渴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腹中結成塊狀物,破潰化膿,是治療腸胃脾臟內壅塞結聚最有效的藥物。(《別錄》)

止月經過多,將瓜子研成粉末,去油後以水調服即可。(藏器。《炮炙論序》中說:血經泛濫,喝調瓜子)。

炒熟食用,可補益中氣,適合人體服用。(孟詵)

清肺潤腸,調和中氣,止渴。(時珍)

【附方】舊一,新二。

口臭:用甜瓜子杵末,蜜和為丸。每旦漱口後含一丸。亦可貼齒。(《千金》)

腰腿疼痛:甜瓜子三兩,酒浸十日,為末。每服三錢,空心酒下,日三。(《壽域神方》)

白話文:

口臭: 【附方】一、古法:將甜瓜子搗碎,加入蜂蜜製成丸。每天早上漱口後含服一丸。也可以貼在牙齒上。

二、新法:無

腰腿疼痛: 【附方】一、古法:取甜瓜子三兩,浸泡在酒中十天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空腹時以酒送服,每日服用三次。

二、新法:無

腸癰已成:小腹腫痛,小便似淋,或大便難澀下膿。用甜瓜子一合,當歸(炒)一兩,蛇蛻皮一條,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煎一盞,食前服,利下惡物為妙。(《聖惠》)

白話文:

腸癰已經形成時:小腹腫痛,小便時有刺痛感,或大便困難,排膿。

可用:甜瓜子一合(約120公克)、當歸(炒過)一兩(約3.1公克)、蛇蛻皮一條,搗成碎末。

每次服用四錢(約6公克),加水一盞半(約300毫升),煎成一盞(約200毫升),於飯前服用,將惡物排出,是治療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