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四卷 (14)
草部第十四卷 (14)
1. 芍藥
(芍音杓,又音勺。《本經》中品)
【釋名】將離(《綱目》)、犁食(《別錄》)、白朮(《別錄》)、余容(《別錄》)、鋌(《別錄》),白者名金芍藥(《圖經》),赤者名木芍藥。
時珍曰:芍藥,猶婥約也。婥約,美好貌。此草花容婥約,故以為名。羅願《爾雅翼言》:制食之毒,莫良於芍,故得藥名,亦通。鄭風詩云:伊其相謔,贈之以芍藥。《韓詩外傳》云:芍藥,離草也。董子云:芍藥一名將離,故將別贈之。俗呼其花之千葉者,為小牡丹;赤者為木芍藥,與牡丹同名也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芍藥生中嶽川穀及丘陵,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弘景曰:今出白山、蔣山、茅山最好,白而長尺許。余處亦有而多赤,赤者小利。
志曰:此有赤白兩種,其花亦有赤白二色。
頌曰:今處處有之,淮南者勝。春生紅芽作叢,莖上三枝五葉,似牡丹而狹長,高一、二尺。夏初開花,有紅白紫數種,結子似牡丹子而小。秋時採根。崔豹《古今注》云:芍藥有二種:有草芍藥、木芍藥。木者花大而色深,俗呼為牡丹,非矣。《安期生服煉法》:芍藥有金芍藥,色白多脂肉;木芍藥,色紫瘦多脈。
承曰:《本經》芍藥生丘陵。今世多用人家種植者,乃欲其花葉肥大,必加糞壤。每歲八、九月取根分削,因利以為藥。今淮南真陽尤多,根雖肥大而香味不佳,入藥少效。
時珍曰:昔人言洛陽牡丹、揚州芍藥甲天下。今藥中所用,亦多取揚州者。十月生芽,至春乃長,三月開花。其品凡三十餘種,有千葉、單葉、樓子之異。入藥宜單葉之根,氣味全厚。根之赤白,隨花之色也。
根
【修治】斅曰:凡採得,竹刀刮去皮並頭土,銼細,以蜜水拌蒸,從巳至未,曬乾用。
時珍曰:今人多生用,惟避中寒者以酒炒,入女人血藥以醋炒耳。
【氣味】苦,平,無毒。《別錄》曰:酸,微寒,有小毒。普曰:神農:苦;桐君:甘,無毒;岐伯:咸;雷公:酸。李當之:小寒。
元素曰:性寒,味酸,氣厚味薄,升而微降,陽中陰也。
杲曰:白芍藥酸,平,有小毒,可升可降,陰也。
好古曰:味酸而苦,氣薄味厚,陰也,降也,為手足太陰行經藥,入肝脾血分。
之才曰:須丸為之使,惡石斛、芒硝,畏硝石、鱉甲、小薊,反藜蘆。
禹錫曰:別本須丸作雷丸。時珍:同白朮補脾,同芎藭瀉肝,同人參補氣,同當歸補血,以酒炒補陰,同甘草止腹痛,同黃連止瀉痢,同防風發痘疹同薑棗溫經散濕。
【主治】邪氣腹痛,除血痹,破堅積,寒熱疝瘕,止痛,利小便,益氣(《本經》)。通順血脈,緩中,散惡血,逐賊血,去水氣,利膀胱大小腸,消癰腫,時行寒熱,中惡腹痛腰痛(《別錄》)。治臟腑壅氣,強五臟,補腎氣,治時疾骨熱,婦人血閉不通,能蝕膿(甄權)。
白話文:
芍藥
芍藥,其名源於其花容美好,如同嬌柔美好的樣子。古籍中記載其別名甚多,如將離、犁食、白朮、余容、鋌等,白色者稱金芍藥,紅色者稱木芍藥。 芍藥的藥用價值很高,古人認為其能解毒,故而得名「藥」。詩文中也常提及芍藥,例如作為贈禮之物。
芍藥生長在山谷丘陵,根莖在二月或八月採收曬乾。以白山、蔣山、茅山產的芍藥為最佳,根莖色白,長約一尺。其他地區也有出產,但多為紅色,藥效略遜。芍藥分赤白兩種,花朵也有紅白兩種顏色。 淮南地區所產芍藥品質最佳。芍藥莖高約一到二尺,葉片狹長,類似牡丹,但較為細長。夏初開花,花色有紅、白、紫等多種。秋季採收根部。古籍中將芍藥區分為草芍藥和木芍藥,木芍藥花大色深,常被誤認為是牡丹。 金芍藥色白,肉質肥厚;木芍藥則顏色紫紅,較為瘦削。
現今多用人工種植的芍藥,為使花葉肥大,需施用肥料。每年八、九月採收根部,切片曬乾入藥。淮南真陽地區雖產量豐富,但根部肥大,香味卻不佳,藥效較弱。揚州的芍藥素負盛名,十月生芽,次年春天生長,三月開花,品種繁多,有單瓣、重瓣等區別。入藥以單瓣芍藥的根部為佳,其藥效最佳。根的顏色,與花朵顏色一致。
芍藥的根部入藥前,需刮去外皮和泥土,切成細片,用蜜水拌勻蒸制,再曬乾備用。現代人多直接使用生藥,但體寒者需用酒炒,用於婦科血症則用醋炒。
芍藥味苦,性平,無毒。但古籍中記載其味酸、微寒,並有小毒,以及其他不同描述,其性味歸屬眾說紛紜。 芍藥性寒,味酸,氣味厚重,具有升降特性,屬於陰性藥物。 白芍藥味酸,性平,略帶小毒,可升可降,屬陰性藥物。 其味酸苦,氣味薄厚不一,性屬陰,具有下降的特性,走手足太陰經,入肝脾血分。
芍藥炮製後需要配伍其他藥物使用,不宜與石斛、芒硝同用,忌與硝石、鱉甲、小薊同用,反藜蘆。 芍藥常與白朮同用補脾,與川芎同用瀉肝,與人參同用補氣,與當歸同用補血,酒炒補陰,與甘草同用止腹痛,與黃連同用止瀉痢,與防風同用治痘疹,與薑棗同用溫經散寒。
芍藥的功效:能治療邪氣腹痛,血痹,堅積,寒熱疝瘕,止痛,利尿,益氣;通順血脈,緩和腸胃,散瘀血,祛除邪惡之血,消除水腫,利大小腸膀胱,消腫,治療時疫寒熱,以及中惡腹痛腰痛;治療臟腑壅氣,強健五臟,補腎氣,治療時疾骨熱,婦女血閉不通,並有消融膿腫的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