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四卷 (11)
草部第十四卷 (11)
1. 白芷
(《本經》中品)
【釋名】白茝(音止,又昌海切)、芳香(《本經》)、澤芬(《別錄》)、苻蘺(《別錄》)、䖀(許驕切)、莞(音官),葉名蒚麻(音力)、藥(音約)。
時珍曰:徐鍇云:初生根干為芷,則白芷之義取乎此也。王安石《字說》云:茝香可以養鼻,又可養體,故茝字從臣。臣音怡,養也。許慎《說文》云:晉謂之䖀,齊謂之茝,楚謂之蘺,又謂之藥。生於下澤,芬芳與蘭同德,故騷人以蘭茝為詠,而本草有芬香、澤芬之名,古人謂之香白芷云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白芷生河東川穀下澤,二月、八月採根曝乾。
弘景曰:今處處有之,東間甚多。葉可合香。
頌曰:所在有之,吳地尤多。根長尺余,粗細不等,白色。枝幹去地五寸以上。春生葉,相對婆娑,紫色,闊三指許。花白微黃。入伏後結子,立秋後苗枯。二月、八月採根曝乾。以黃澤者為佳。
斅曰:凡採勿用四條一處生者,名喪公藤。又勿用馬蘭根。
根
【修治】斅曰:採得刮去土皮,細銼,以黃精片等分,同蒸一伏時,曬乾去黃精用。
時珍曰:今人採根洗刮寸截,以石灰拌勻,曬收,為其易蛀,並欲色白也。入藥微焙。
【氣味】辛,溫,無毒。
元素曰:氣溫,味苦、大辛。氣味俱輕,陽也。手陽明引經本藥,同升麻則通行手、足陽明經,亦入手太陰經。
之才曰:當歸為之使,惡旋覆花,制雄黃、硫黃。
【主治】女人漏下赤白,血閉陰腫,寒熱,頭風侵目淚出,長肌膚,潤澤顏色,可作面脂(《本經》)。療風邪,久渴吐嘔,兩脅滿,風痛,頭眩目癢。可作膏藥(《別錄》)。治目赤弩肉,去面皯疵瘢,補胎漏滑落,破宿血,補新血,乳癰發背瘰癧,腸風痔瘻,瘡痍疥癬,止痛排膿(大明)。能蝕膿,止心腹血刺痛,女人瀝血腰痛,血崩(甄權)。
解利手陽明頭痛,中風寒熱,及肺經風熱,頭面皮膚風痹燥癢(元素)。治鼻淵鼻衄,齒痛,眉稜骨痛,大腸風秘,小便去血,婦人血風眩運,翻胃吐食,解砒毒蛇傷,刀箭金瘡(時珍)。
【發明】杲曰:白芷療風通用,其氣芳香,能通九竅,表汗不可缺也。
劉完素曰:治正陽明頭痛,熱厥頭痛,加而用之。
好古曰:同辛夷、細辛用治鼻病,入內托散用長肌肉,則入陽明可知矣。
時珍曰:白芷色白味辛,行手陽明庚金;性溫氣厚,行足陽明戊土;芳香上達,入手太陰肺經。肺者,庚之弟,戊之子也。故所主之病不離三經。如頭目眉齒諸病,三經之風熱也;如漏帶癰疽諸病,三經之濕熱也。風熱者辛以散之,濕熱者溫以除之。為陽明主藥,故又能治血病胎病,而排膿生肌止痛。
按王璆《百一選方》云:王定國病風頭痛,至都梁求名醫楊介治之,連進三丸,即時病失。懇求其方,則用香白芷一味,洗曬為末,煉蜜丸彈子大。每嚼一丸,以茶清或荊芥湯化下。遂命名都梁丸。其藥治頭風眩運,女人胎前產後,傷風頭痛,血風頭痛,皆效。戴原禮《要訣》亦云:頭痛挾熱,項生磊塊者,服之甚宜。
白話文:
白芷
《神農本草經》將白芷列為中品。
白芷有很多名稱,例如白茝、芳香、澤芬、苻蘺、䖀、莞,其葉則稱為蒚麻或藥。李時珍引述徐鍇的說法,認為白芷的「芷」字,指的是植物剛生長出來時的根莖;又引述王安石的觀點,認為「茝」字從「臣」,因為茝香可以滋養身體,如同臣子侍奉君主般;並引述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,指出晉地稱之為䖀,齊地稱之為茝,楚地稱之為蘺,也有人稱之為藥。白芷生長在下澤濕地,其芬芳之氣與蘭花相似,因此古人常常在詩文中將蘭花和白芷並提,本草書中也因此有「芬香」、「澤芬」等名稱。古人稱其為香白芷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,白芷生長在河東地區的河谷和低洼濕地,二月和八月採收其根部,曬乾備用。陶弘景說,現在各地都有白芷,但東部地區較多,其葉子可以用来製作香料。寇宗奭說,白芷各地都有,吳地尤其多見。其根長約一尺,粗細不一,顏色為白色;莖幹離地約五寸以上;春天長出葉子,葉子對生,葉片寬約三指,呈紫紅色;花朵顏色為白色略帶黃色;入伏後結果,立秋後植株枯萎;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備用,黃白色者品質最佳。雷斅提醒,採集白芷時,不要採集四根連在一起生長的,這種稱為「喪公藤」;也不要誤採馬蘭根。
關於白芷根部的處理方法,雷斅記載,採集後需刮去泥土,切成細片,再與等量的黃精片一起蒸一伏時(約一個月),曬乾後去除黃精即可。李時珍則說,現代人採收後會清洗、刮皮,切成寸段,再用石灰拌勻曬乾,這樣可以防止蟲蛀,並使顏色更白,入藥前略微烘烤即可。
白芷味辛,性溫,無毒。元素則認為其氣溫,味苦辛,氣味輕,屬陽性,走手陽明經,與升麻同用則可通行手足陽明經,也入入手太陰經。
關於白芷的配伍,寇宗奭說,白芷配伍當歸為佳,忌諱與旋覆花同用,可以制雄黃、硫黃。
白芷的功效主治很多,例如治療婦女白帶、月經閉止、陰部腫痛、寒熱、頭痛、目痛流淚、滋養肌膚、美容(《神農本草經》);治療風邪、口渴、嘔吐、兩脅疼痛、風濕痛、頭暈、眼睛癢(《名醫別錄》);治療目赤、肉瘤、去除面部斑痕、治療胎漏、滑胎、破瘀血、補新血、治療乳癰、發背、瘰癧、腸風、痔瘡、瘡瘍、疥癬、止痛排膿(《大明本草》);能腐蝕膿液,止治心腹刺痛、婦女血崩、腰痛(甄權);治療手陽明經頭痛、中風寒熱、肺經風熱、頭面皮膚風痹、乾燥瘙癢(元素);治療鼻淵、鼻出血、牙痛、眉稜骨痛、大便秘結、尿血、婦女血風眩暈、噁心嘔吐、解砒霜毒、蛇傷、刀傷箭傷(李時珍)。
關於白芷的藥性,張杲認為白芷治療風寒濕痹有效,其芳香之氣可以通達九竅,發汗解表不可缺少。劉完素認為,治療陽明經頭痛、熱邪頭痛時,可以加用白芷。好古認為,白芷與辛夷、細辛同用可以治療鼻病,加入內托散中可以增強肌肉,說明其功效與陽明經相關。李時珍認為,白芷色白味辛,走手陽明經;性溫氣厚,走足陽明經;芳香之氣上達,入肺經。肺經是手陽明經的「弟」,足陽明經的「子」,所以白芷主治的疾病多與這三條經絡相關。例如頭目、眉齒等疾病,是三經的風熱;漏帶、癰疽等疾病,是三經的濕熱。風熱用辛味藥物疏散,濕熱用溫性藥物去除。白芷是陽明經的要藥,所以也能治療血病、婦科疾病,並有排膿、生肌、止痛的功效。李時珍還記載,根據《百一選方》,王定國患風頭痛,前往都梁求名醫楊介治療,連服三丸即癒,此方僅用香白芷一味,洗淨曬乾研末,煉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劑,每次嚼服一丸,用茶水或荊芥湯送服,稱為都梁丸。此方治療頭痛、眩暈、婦女孕產期頭痛、血風頭痛等症狀效果很好。戴原禮的《醫學入門》也記載,頭痛伴有發熱,頸部出現腫塊者,服用此方效果甚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