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三十二卷 (1)
果部第三十二卷 (1)
1. 果之四
(味類一十三種)
白話文:
味類一十三種
一、酸:能收能澀,主生津止渴。 酸味具有收斂和澀味的作用,主要能生津止渴。
二、甘:能緩中益氣,主補脾胃。 甘味能緩和胃部不適,益氣補脾,主要用於補益脾胃。
三、辛:能發散行氣,主治感冒風寒。 辛味能發散氣滯,疏通經絡,主要用於治療感冒風寒。
四、鹹:能軟堅散結,主治痰飲水腫。 鹹味能軟化堅硬的物質,化解結塊,主要用於治療痰飲水腫。
五、苦:能燥濕健脾,主治泄瀉痢疾。 苦味能燥濕氣,健脾利胃,主要用於治療泄瀉痢疾。
六、淡:能利水消腫,主治水腫脹滿。 淡味能利水消腫,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脹滿。
七、澀:能固澀收斂,主治腹瀉便溏。 澀味能固澀收斂,主要用於治療腹瀉便溏。
八、辛散:能發散營衛,主治感冒發熱。 辛散味能發散表氣,疏通營衛,主要用於治療感冒發熱。
九、鹹寒:能清熱利水,主治水腫小便不利。 鹹寒味能清熱利水,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。
十、苦寒:能清熱燥濕,主治濕熱痢疾。 苦寒味能清熱燥濕,主要用於治療濕熱痢疾。
十一、甘溫:能補益脾胃,主治脾胃虛寒。 甘溫味能補益脾胃,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。
十二、辛溫:能發散風寒,主治感冒頭痛。 辛溫味能發散風寒,主要用於治療感冒頭痛。
十三、鹹溫:能補腎益精,主治腎虛陽痿。 鹹溫味能補腎益精,主要用於治療腎虛陽痿。
2. 秦椒
(《本經》中品)
【校正】自木部移入此。
【釋名】大椒(《爾雅》)、檓(毀)、花椒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秦椒生泰山山谷及秦嶺上,或琅琊。八月、九月採實。
弘景曰:今從西來。形似椒而大,色黃黑,味亦頗有椒氣。或云即今樛樹子。
樛乃豬椒,恐謬。
恭曰:秦椒樹、葉及莖、子都似蜀椒,但味短實細爾。藍田、秦嶺間大有之。
頌曰:今秦、鳳、明、越、金、商州皆有之。初秋生花,秋末結實,九月、十月採之。
《爾雅》云:檓,大椒。郭璞注云:椒叢生,實大者為檓也。
白話文:
校正 從木部移入此。
釋名 大椒(《爾雅》)、檓(毀)、花椒。
集解 《別錄》說:秦椒生長在秦嶺上或泰山山谷,或在琅琊。八月、九月採收果實。
陶弘景說:現在秦椒從西方傳來。形狀像椒但較大,顏色黃黑,味道也有點像椒。或有人說秦椒就是現在的樛樹子。
樛是豬椒,恐怕是錯的。
蘇恭說:秦椒的樹木、葉子、莖和果實都像蜀椒,只是味道短而果實較小。在藍田、秦嶺一帶有很多。
陳藏器說:現在秦州、鳳州、明州、越州、金州、商州都有秦椒。初秋開花,秋末結果,九月、十月採收。
《爾雅》說:檓是大椒。郭璞注釋說:椒叢生,果實大的就稱作檓。
《詩·唐風》云:椒聊之實,繁衍盈升。陸機《疏義》云:椒樹似茱萸,有針刺。莖葉堅而滑澤,味亦辛香。蜀人作茶,吳人作茗,皆以其葉合煮為香。今成皋諸山有竹葉椒,其木亦如蜀椒,小毒熱,不中合藥也,可入飲食中及蒸雞、豚用。東海諸島上亦有椒,枝、葉皆相似。
白話文:
《詩經·唐風》說:椒聊的果實,繁茂而豐盈。陸機的《疏義》說:椒樹像茱萸,有針刺。莖葉堅硬而光滑,味道辛香。蜀人做茶,吳人做茗,都用它的葉子合煮成香品。現在成皋諸山有竹葉椒,木本也像蜀椒,有毒性比較熱,不適合配藥使用,可以加入食物中或蒸雞、豬肉食用。東海諸島上也有椒,枝葉都相似。
子長而不圓,甚香,其味似橘皮。島上獐、鹿食其葉,其肉自然作椒、橘香。今南北所生一種椒,其實大於蜀椒,與陶氏及郭、陸之說正相合,當以實大者為秦椒也。
白話文:
子椒的果實細長而不圓,非常香,味道像橘子皮。島上的獐、鹿吃它的葉子,牠們的肉自然會成為椒香、橘香。現在南北種植的一種椒,它的果實比蜀椒大,這與陶氏、郭氏和陸氏的說法正相符合,應該以果實大的作為秦椒。
宗奭曰:此秦地所產者,故言秦椒。大率椒株皆相似,但秦椒葉差大,粒亦大而紋低,不若蜀椒皺紋高為異也。然秦地亦有蜀椒種。
時珍曰:秦椒,花椒也。始產於秦,今處處可種,最易蕃衍。其葉對生,尖而有刺。四月生細花。
白話文:
宗奭說:秦椒是秦地產的,所以叫秦椒。一般來說,椒株都差不多,但秦椒的葉子稍大,粒也大而紋路淺,不像蜀椒的皺紋高而奇特。不過,秦地也有蜀椒種。
李時珍說:秦椒,就是花椒。最初生產於秦地,現在各地都可以種植,很容易繁殖。它的葉子對生,尖端有刺。四月開細小的花。
五月結實,生青熟紅,大於蜀椒,其目亦不及蜀椒目光黑也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蜀椒出武都,赤色者善;秦椒出隴西天水,粒細者善。蘇頌謂其秋初生花,蓋不然也。
白話文:
五月結出果實,生青熟紅,比蜀椒大,但它的外觀卻不如蜀椒好看。根據《範子計然》記載:蜀椒產於武都地區,以此地的赤色蜀椒品質最好;秦椒產於隴西天水地區,以此地的細粒秦椒品質最好。但是蘇頌認為秦椒在秋季才開花,這是不正確的。
【修治】同蜀椒。
椒紅
【氣味】辛,溫,有毒。《別錄》曰:生溫、熟寒,有毒。權曰:苦、辛。
之才曰:惡栝蔞、防葵,畏雌黃。
【主治】除風邪氣,溫中,去寒痹,堅齒髮,明目。久服,輕身好顏色,耐老增年通神(《本經》)。療喉痹吐逆疝瘕,去老血,產後余疾腹痛,出汗,利五臟(《別錄》)。上氣咳嗽,久風濕痹(孟詵)。
白話文:
修治同蜀椒。
椒紅
氣味:辛、溫,有毒。《別錄》說:生的溫和,熟的寒涼,有毒。權氏說:苦、辛。
之才說:與栝蔞、防葵相剋,畏懼雌黃。
主治:祛散風邪,溫暖中焦,去除寒痹,堅固牙齒髮膚,明目。久服,可以減輕體重,面色紅潤,延緩衰老,增強精神(《本經》)。治療喉痹、嘔吐、疝氣、腫瘤、去除宿血,產後餘疾腹痛,發汗,暢通五臟(《別錄》)。止咳、長期風濕痹痛(孟詵)。
治惡風遍身,四肢𤸷痹,口齒浮腫搖動,女人月閉不通,產後惡血痢,多年痢,療腹中冷痛,生毛髮,滅瘢(甄權)。能下腫濕氣(震亨)。
【附方】舊六。
白話文:
-
治療遍佈全身的惡風、四肢拘攣麻木、口齒浮腫搖動、女性月經閉塞不通、產後惡血痢疾、多年痢疾、治療腹部寒冷疼痛、生長毛髮、去除疤痕(甄權)。
-
能夠去除腫脹的濕氣(震亨)。
【附方】舊六
膏癉尿多,其人飲少:用秦椒一分(出汗),瓜蒂二分,為末。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傷寒類要》)手足心腫,
白話文:
膏粱厚味吃多了,小便也會增多,但喝的水卻很少:使用秦椒一分(出汗)、瓜蒂二分,研磨成粉末。用開水調服一小勺,每天服用三次。(出自《傷寒類要》)手足心腫脹,
乃風也:椒、鹽末等分,醋和敷之,良。(《肘後方》)
損瘡中風:以面作餛飩,包秦椒,於灰中燒之令熱,斷使開口,封於瘡上,冷即易之。(孟詵《食療》)
白話文:
風邪:
取花椒粉和鹽末等量,用醋調和塗敷,效果良好。(出自《肘後方》)
損傷化膿伴有風寒:
用麵粉做成餛飩皮,包入秦椒(花椒),在灰燼中加熱讓它熱透,剪開餛飩皮,將熱餛飩敷在傷口上,待涼後更換。(出自孟詵《食療》)
久患口瘡:大椒,去閉口者,水洗面拌,煮作粥,空腹吞之,以飯壓下。重者可再服,以瘥為度。(《食療本草》)
牙齒風痛:秦椒煎醋含漱。(孟詵《食療》)
白話文:
患了長期的口腔潰瘍:用大椒去除封閉的口子,並用清水洗淨,拌入煮好的粥中,空腹時吞下,再用飯壓住。症狀嚴重的可以再服用一次,直到痊癒為止。(《食療本草》)
牙齒疼痛:用秦椒煎煮醋液含漱。(孟詵《食療》)
百蟲入耳:椒末一錢,醋半盞,浸良久,稍稍滴入,自出。(《續十全方》)
白話文:
蟲子爬進耳朵:花椒末一錢,加醋半杯,浸泡很長時間,然後一點點滴入耳朵,蟲子會自動爬出來。(出自《續十全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