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四卷 (6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四卷 (6)

1. 芎藭

補五勞,壯筋骨,調眾脈,破癥結宿血,養新血,吐血鼻血溺血,腦癰發背,瘰癧癭贅,痔瘻瘡疥,長肉排膿,消瘀血(大明)。搜肝氣,補肝血,潤肝燥,補風虛(好古)。燥濕,止瀉痢,行氣開鬱(時珍)。蜜和大丸,夜服,治風痰殊效(蘇頌)。齒根出血,含之多瘥(弘景)。

【發明】宗奭曰:今人用此最多,頭面風不可缺也,然須以他藥佐之。

元素曰:川芎上行頭目,下行血海,故清神及四物湯皆用之。能散肝經之風,治少陽厥陰經頭痛,及血虛頭痛之聖藥也。其用有四:為少陽引經,一也;諸經頭痛,二也;助清陽之氣,三也;去濕氣在頭,四也。

杲曰:頭痛必用川芎。如不愈,加各引經藥:太陽羌活,陽明白芷,少陽柴胡,太陰蒼朮,厥陰吳茱萸,少陰細辛,是也。

震亨曰:郁在中焦,須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,氣升則鬱自降。故撫芎總解諸郁,直達三焦,為通陰陽氣血之使。

時珍曰:芎藭,血中氣藥也。肝苦急,以辛補之,故血虛者宜之。辛以散之,故氣鬱者宜之。《左傳》言:麥曲鞠窮御濕,治河魚腹疾。予治濕瀉每加二味,其應如響也。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,乃陰虧氣鬱,藥中加芎為佐,氣行血調,其病立止。此皆醫學妙旨,圓機之士,始可語之。

宗奭曰:沈括《筆談》云:一族子舊服芎藭,醫鄭叔熊見之云:芎藭不可久服,多令人暴死。後族子果無疾而卒。又朝士張子通之妻,病腦風,服芎藭甚久,一旦暴亡。皆目見者。此皆單服既久,則走散真氣。若使他藥佐使,又不久服,中病便已,則焉能至此哉?

虞搏曰:骨蒸多汗,及氣弱之人,不可久服。其性辛散,令真氣走泄,而陰愈虛也。

時珍曰:五味入胃,各歸其本臟。久服則增氣偏勝,必有偏絕,故有暴夭之患。若藥具五味,備四氣,君臣佐使配合得宜,豈有此害哉?如芎藭,肝經藥也。若單服既久,則辛喜歸肺,肺氣偏勝,金來賊木,肝必受邪,久則偏絕,豈不夭亡?故醫者貴在格物也。

【附方】舊七,新一十三。

生犀丸:宋真宗賜高相國,去痰清目,進飲食。生犀丸:用川芎十兩,緊小者,粟米泔浸二日換,切片子,曬乾為末,分作兩料。每料入麝、腦各一分,生犀半兩,重湯煮,蜜和丸小彈子大。茶、酒嚼下一丸。痰,加硃砂半兩;膈壅,加牛黃一分,水飛鐵粉一分。頭目昏眩,加細辛一分。口眼喎斜,加炮天南星一分。(《御藥院方》)

氣虛頭痛:真川芎藭為末,臘茶調服二錢,甚捷。曾有婦人產後頭痛,一服即愈。(《集簡方》)氣厥頭痛:婦人氣盛頭痛,及產後頭痛。川芎藭、天台烏藥等分,為末。每服二錢,蔥茶調下。《御藥院方》:加白朮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芎藭

川芎能補益五勞損傷,強健筋骨,調和全身經脈,破除癥塊和陳舊血瘀,滋養新血,治療吐血、鼻出血、尿血等出血症狀,以及腦癰、發背、瘰癧、癭瘤、贅疣、痔瘡、瘻管、瘡疥等疾病,促進傷口長肉排膿,消除瘀血。它還能疏肝理氣,滋補肝血,潤燥養肝,治療肝風虛證。此外,川芎還能燥濕止瀉,行氣解鬱。用蜂蜜製成大丸,晚上服用,治療風痰效果顯著。牙齦出血時,含服川芎也能止血。

古人認為,川芎是現代人用得最多的藥材,治療頭面風症不可或缺,但需配合其他藥物使用。川芎上行頭目,下行血海,因此清神方和四物湯都用到它。它能散肝經風邪,治療少陽、厥陰經頭痛及血虛頭痛,是治療頭痛的良藥。川芎的用途有四:一是引導藥物進入少陽經;二是治療各種頭痛;三是增強陽氣;四是去除頭部的濕氣。

有人認為,頭痛必用川芎,若療效不佳,可根據病症加用引經藥物,如太陽經用羌活,陽明經用白芷,少陽經用柴胡,太陰經用蒼朮,厥陰經用吳茱萸,少陰經用細辛。

有人認為,如果中焦氣機鬱滯,需用川芎疏通提升氣機,使氣機上升,鬱滯自然下降。所以川芎能通達三焦,暢通陰陽氣血。

有人認為,川芎是補氣養血的藥物。肝臟功能失調,可以用辛味藥物來調理,所以血虛者宜用川芎。辛味藥物能疏通氣機,所以氣鬱者也宜用川芎。川芎治療濕瀉效果顯著,血痢已止而疼痛不止,是因陰虛氣鬱,可在藥方中加入川芎,使氣血調和,疼痛即可止住。

古人記載,有人長期服用川芎而暴亡。這是因為單獨服用川芎且服用時間過長,會耗散真氣。如果與其他藥物配伍,且服用時間不長,在疾病痊癒後停止服用,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
體質虛弱、骨蒸盜汗者不宜長期服用川芎,因為川芎辛散,會耗散真氣,加重陰虛。

有人認為,五味藥物進入胃中,各有歸屬的臟腑。長期服用某一味藥物,會導致某種氣偏盛,而造成其他臟腑功能的衰竭,甚至暴亡。但如果藥方中五味俱全,四氣調和,君臣佐使搭配合理,就不會有這種危險。川芎是肝經藥物,如果單獨長期服用,其辛味會歸於肺經,導致肺氣過盛,而肺金克肝木,肝必受損,久之則會導致肝功能衰竭而亡。所以醫生用藥,貴在辨證施治,謹慎用藥。

書中記載了一些川芎的藥方。其中包括治療痰濁、目疾、頭昏眼花、口眼歪斜的生犀丸,以及治療氣虛頭痛、氣厥頭痛的藥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