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三卷 (51)
草部第十三卷 (51)
1. 紫金牛
(宋《圖經》)
【集解】頌曰:生福州。葉如茶葉,上綠下紫。結實圓,紅色如丹朱。根微紫色,八月採根,去心曝乾,頗似巴戟。
【氣味】辛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時疾膈氣,去風痰(蘇頌)。解毒破血(時珍)。
白話文:
紫金牛:
【產地】蘇頌說:生長在福州。葉子像茶葉,上面是綠色,下面是紫色。果實圓形,紅色像丹砂。根部略帶紫色,八月採挖根部,去除中心後曬乾,外觀很像巴戟天。
【性味】味道辛辣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
【功效】蘇頌說:能治療時疫引起的胸膈氣滯,去除風痰。李時珍說:能解毒,破除瘀血。
2. 拳參
(宋《圖經》)
【集解】頌曰:生淄州田野,葉如羊蹄,根似海蝦,黑色,土人五月採之。
【氣味】缺。
【主治】為末,淋渫腫氣(蘇頌)。
白話文:
拳參,生長在淄州(今山東一帶)的田野中,葉子像羊蹄,根部像海蝦,呈黑色。當地的居民在五月採集。
(此藥的)氣味沒有記載。
主要用途是將其磨成粉末,用來沖洗腫脹的部位。(這是蘇頌的說法。)
3. 鐵線草
(宋《圖經》)
【集解】頌曰:生饒州,三月採根陰乾。時珍曰:今俗呼萹蓄為鐵線草,蓋同名耳。
【氣味】微苦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療風消腫毒,有效(蘇頌)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男女諸風,產後風尤妙。鐵線草根五錢,五加皮一兩,防風二錢。為末。以烏骨雞一斤重者,水內淹死,去毛腸,砍作肉鬆,入藥剁勻,下麻油些少,炒黃色,隨人量入酒煮熟。先以排風藤煎濃湯,沐浴頭身,乃飲酒食雞,發出黏汗即愈。如不沐浴,必發出風丹,乃愈。(滑伯仁《攖寧心要》)
白話文:
[鐵線草]
[解釋] 蘇頌說:鐵線草生長在饒州,三月採根陰乾。李時珍說:現在民間把萹蓄叫做鐵線草,應該是同名不同物。
[氣味] 味道微苦,性平,沒有毒。
[功效] 可以治療風邪引起的腫毒,效果很好(蘇頌說的)。
[附方] 一個新藥方。各種風病,產後風尤其有效。用鐵線草根五錢、五加皮一兩、防風二錢,磨成粉末。準備一隻一斤重的烏骨雞,用水淹死,去掉毛和內臟,把雞肉剁成肉鬆,將藥粉和雞肉攪拌均勻,加入少許麻油,炒至黃色。依照個人酒量,加入酒煮熟。先用排風藤煎濃湯,洗頭和身體,然後喝酒吃雞,會發出黏汗就會痊癒。如果沒有沐浴,一定會發出風疹,然後才會痊癒。(滑伯仁《攖寧心要》記載)
4. 金絲草
(《綱目》)
【集解】時珍曰:金絲草出慶陽山谷,苗狀當俟訪問。
【氣味】苦,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吐血咳血,衄血下血,血崩瘴氣,解諸藥毒,療癰疽疔腫惡瘡,涼血散熱(時珍)。
【附方】新四。
婦人血崩:金絲草、海柏枝、砂仁、花椒、蠶退紙、舊錦灰,等分,為末,煮酒空心服。陳光述傳。(《談野翁方》)癰疽疔腫,一切惡瘡。金絲草、忍冬藤、五葉藤、天蕎麥等分。煎湯溫洗。黑色者,加醋。又鐵箍散:用金絲草灰二兩(醋拌曬乾),貝母五兩(去心),白芷二兩,為末,以涼水調貼瘡上,香油亦可。或加龍骨少許。
天蛇頭毒落蘇(即金絲草)、金銀花藤、五葉紫葛、天蕎麥,等分。切碎,用絕好醋濃煎,先熏後洗。(《救急方》)
白話文:
金絲草
[簡述]
李時珍說:金絲草產於慶陽山谷,它的苗長什麼樣子,還要再去了解。
[性味]
味道苦,性寒,沒有毒性。
[主要功效]
可以治療吐血、咳血、流鼻血、便血、婦女血崩、瘴氣,可以解除各種藥物中毒,治療癰疽、疔瘡、腫毒惡瘡,能涼血散熱。
[附加藥方]
- **婦女血崩:**將金絲草、海柏枝、砂仁、花椒、蠶蛻紙、舊錦灰,等量磨成粉末,用酒煮開後空腹服用。這是陳光述傳下來的方子。
- **癰疽、疔瘡、各種惡瘡:**將金絲草、忍冬藤、五葉藤、天蕎麥等量,用水煎煮後用溫水清洗患處。如果瘡是黑色的,可以加點醋一起洗。另外還有一個鐵箍散:用金絲草灰二兩(用醋拌過曬乾),貝母五兩(去除心部),白芷二兩,磨成粉末,用涼水調成糊狀貼在瘡上,也可以用香油調。如果需要,可以加少量龍骨。
- **天蛇頭毒:**用落蘇(也就是金絲草)、金銀花藤、五葉紫葛、天蕎麥,等量切碎,用最好的醋濃煎,先用熱氣熏患處,再用藥液清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