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三十一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果部第三十一卷 (2)

1. 龍眼

(《本經》中品)

【校正】自木部移入此。

宗奭曰:龍眼專為果,未見入藥。本草編入木部,非矣。

【釋名】龍目(《吳普》)、圓眼(俗名)、益智(《本經》)、亞荔枝(《開寶》)、荔枝奴、驪珠、燕卵、蜜脾、鮫淚、川彈子(《南方草木狀》)。

時珍曰:龍眼、龍目,象形也。《吳普本草》謂之龍目,又曰比目。曹憲《博雅》謂之益智。

弘景曰:廣州有龍眼,非益智也,恐彼人別名耳。

志曰:甘味歸脾,能益人智,故名益智,非今之益智子也。

頌曰:荔枝才過,龍眼即熟,故南人目為荔枝奴。又名木彈。曬乾寄遠,北人以為佳果,目為亞荔枝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龍眼生南海山谷。一名益智。其大者似檳榔。

恭曰:龍眼樹似荔枝,葉若林檎,花白色。子如檳榔,有鱗甲,大如雀卵。

頌曰:今閩、廣、蜀道出荔枝處皆有之。嵇含《南方草木狀》云:木高一、二丈,似荔枝而枝葉微小,凌冬不凋。春末夏初,開細白花。七月實熟,殼青黃色,紋作鱗甲,形圓,大如彈丸,核若木梡子而不堅,肉薄於荔枝,白而有漿,其甘如蜜。實極繁,每枝三、二十顆,作穗如蒲桃。漢時南海常貢之,大為民害。臨武長唐羌上書言狀,和帝感其言,下詔止之。

時珍曰:龍眼正圓,《別錄》、蘇恭比之檳榔,殊不類也。其木性畏寒,白露後方可採摘,曬焙令乾,成朵乾者名龍眼錦。按范成大《桂海志》有山龍眼,出廣中,色青,肉如龍眼,夏月實熟可啖,此亦龍眼之野生者歟?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恭曰:甘、酸,溫。李鵬飛曰:生者沸湯瀹過食,不動脾。

【主治】五臟邪氣,安志厭食。除蠱毒,去三蟲。久服強魂聰明,輕身不老,通神明(《本經》)。開胃益脾,補虛長智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食品以荔枝為貴,而資益則龍眼為良。蓋荔枝性熱,而龍眼性和平也。嚴用和《濟生方》,治思慮勞傷心脾有歸脾湯,取甘味歸脾、能益人智之義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歸脾湯:治思慮過度,勞傷心脾,健忘怔忡,虛煩不眠,自汗驚悸。用龍眼肉、酸棗仁(炒)、黃耆(炙)、白朮(焙)、茯神各一兩,木香、人參各半兩,炙甘草二錢半,㕮咀。每服五錢,姜三片,棗一枚,水二鍾,煎一鍾,溫服。(《濟生方》)

【主治】胡臭。六枚,同胡椒二、七枚研,遇汗出即擦之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龍眼

龍眼專指果實,並非藥材。《本經》將其列入木部,是不恰當的。

龍眼別名龍目、圓眼、益智、亞荔枝、荔枝奴、驪珠、燕卵、蜜脾、鮫淚、川彈子。 龍眼和龍目是根據外形命名的。《吳普本草》稱之為龍目,也稱比目;曹憲《博雅》稱之為益智。 廣州的龍眼與益智不同,可能是地方名稱差異。龍眼味甘,歸脾經,能益智,所以古稱益智,但與現代的益智子並非同一種植物。 荔枝成熟後,龍眼緊接著成熟,因此南方人稱它為荔枝奴,也叫木彈。曬乾後可遠距離運輸,北方人視其為上品水果,稱之為亞荔枝。

龍眼產於南海山谷,也叫益智,大的像檳榔。龍眼樹似荔枝樹,葉子像林檎,花是白色的,果實像檳榔,有鱗甲,大小如雀卵。 閩、廣、蜀等地盛產荔枝的地方也都有龍眼。樹高一、二丈,像荔枝樹但枝葉較小,冬天不落葉。春末夏初開花,花是細小的白色。七月果實成熟,殼青黃色,有鱗甲狀紋理,果實圓形,大小如彈丸,核像木梡子但沒有那麼堅硬,果肉比荔枝薄,白色多汁,甘甜如蜜。果實很多,每枝三、二十顆,成串狀像蒲桃。漢朝時南海地區經常進貢龍眼,數量巨大,對百姓造成困擾,臨武長唐羌上書皇帝說明情況,和帝採納了他的建議,下令停止進貢。

龍眼果實呈正圓形,《別錄》和蘇恭將其比作檳榔,並不相似。龍眼樹怕冷,白露之後才能採摘,曬乾後成朵的叫做龍眼錦。據范成大《桂海志》記載,有山龍眼,產於廣中,果皮青色,果肉像龍眼,夏季成熟後可食用,這應是野生的龍眼。

龍眼的氣味甘平,無毒。也有人認為其味甘酸,性溫。生龍眼用沸水燙過再吃,不會損傷脾胃。

龍眼能治療五臟邪氣,安神、治療厭食,去除蠱毒和腸道寄生蟲。長期服用能增強神志、聰明、輕身延年益壽。龍眼能開胃益脾,補虛強智。

就食品而言,荔枝最珍貴,但就滋補而言,龍眼更好。因為荔枝性熱,而龍眼性平。嚴用和的《濟生方》中治療思慮過度勞傷心脾的歸脾湯,正是取其“甘味歸脾,能益人智”的功效。

歸脾湯:治療思慮過度,勞傷心脾,健忘、心悸、虛煩失眠、自汗、驚悸。用龍眼肉、酸棗仁(炒)、黃耆(炙)、白朮(焙)、茯神各一兩,木香、人參各半兩,炙甘草二錢半,共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薑三片,棗一枚,水二杯,煎成一杯,溫服。(出自《濟生方》)

龍眼核:可以治療狐臭。取六枚龍眼核,加胡椒二、七枚一起研磨,出汗時塗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