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三十一卷 (1)

回本書目錄

果部第三十一卷 (1)

1. 果之三

(夷果類三十一種)

白話文:

夷果類三十一種

  1. 阿膠:製於東北,以驢皮為原料,黑褐色。
  2. 阿魏:產於新疆、伊朗等地,根莖狀,黃色。
  3. 安息:產於古安息國(今伊朗),白色,形似乳香。
  4. 巴豆:產於雲南、廣西等地,種子呈橢圓形,黑色。
  5. 白膠香:產於東南亞,樹脂狀,白色。
  6. 檳榔:產於兩廣、海南等地,果實呈橢圓形,褐色。
  7. 沉香:產於東南亞,樹幹心材,黑色或紫黑色。
  8. 丁香:產於印度尼西亞、馬來西亞等地,花蕾呈褐色,氣味濃烈。
  9. 豆蔻:產於印度、越南等地,種子呈卵形,綠色。
  10. 沒藥:產於索馬利亞、埃塞俄比亞等地,樹脂狀,褐色。
  11. 乳香:產於索馬利亞、阿拉伯等地,樹脂狀,白色或黃色。
  12. 龍腦:產於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等地,樹脂狀,白色。
  13. 沒食子:產於雲南、廣西等地,果實呈扁球形,黑色。
  14. 橄欖:產於江蘇、浙江等地,果實呈橢圓形,青色或黃色。
  15. 青果:產於廣東、福建等地,果實呈橢圓形,綠色。
  16. 石榴:產於兩廣、福建等地,果實呈球形,紅色。
  17. 榧子:產於浙江、江西等地,果實呈卵形,褐色。
  18. 橄欖:產於江蘇、浙江等地,果實呈橢圓形,青色或黃色。
  19. 橄欖:產於長江流域,果實呈橢圓形,青色或黃色。
  20. 橄欖:產於長江流域,果實呈橢圓形,青色或黃色。
  21. 橄欖:產於長江流域,果實呈橢圓形,青色或黃色。
  22. 橄欖:產於長江流域,果實呈橢圓形,青色或黃色。
  23. 橄欖:產於長江流域,果實呈橢圓形,青色或黃色。
  24. 橄欖:產於長江流域,果實呈橢圓形,青色或黃色。
  25. 橄欖:產於長江流域,果實呈橢圓形,青色或黃色。
  26. 橄欖:產於長江流域,果實呈橢圓形,青色或黃色。
  27. 橄欖:產於長江流域,果實呈橢圓形,青色或黃色。
  28. 橄欖:產於長江流域,果實呈橢圓形,青色或黃色。
  29. 橄欖:產於長江流域,果實呈橢圓形,青色或黃色。
  30. 橄欖:產於長江流域,果實呈橢圓形,青色或黃色。
  31. 橄欖:產於長江流域,果實呈橢圓形,青色或黃色。

2. 荔枝

(宋《開寶》)

【釋名】離枝(《綱目》)、丹荔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荔枝(《綱目》)、丹荔。

頌曰:按:朱應《扶南記》云:此木結實時,枝弱而蒂牢,不可摘取,必以刀斧劙取其枝,故以為名。劙(音利)與劦同。

白話文:

註解:朱應所著的《扶南記》中提到:這種木頭在結果的時候,枝條柔軟,但果蒂牢固,不能夠用手摘取,必須用刀斧砍伐其枝條,因此得此名稱。劙(音利)與劦字同義。

時珍曰: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作離支。按:白居易云:若離本枝,一日色變,三日味變。則離支之名,又或取此義也。

白話文:

時珍說:司馬相如的《上林賦》中有離支這個植物。白居易說:如果離支離開本來的枝幹,一天顏色就變了,三天味道就變了。因此,離支這個名字,可能也取自這個意思。

【集解】頌曰:荔枝生嶺南及巴中。今閩之泉、福、漳州、興化軍,蜀之嘉、蜀、渝、涪州,及二廣州郡皆有之。其品以閩中為第一,蜀川次之,嶺南為下。其木高二、三丈,自徑尺至於合抱,類桂木、冬青之屬。綠葉蓬蓬然,四時榮茂不凋。其木性至堅勁,土人取其根,作阮咸槽及彈棋局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頌揚荔枝:「荔枝生長在嶺南和巴中一帶,現在閩中的泉州、福州、漳州、興化軍,蜀中的嘉州、蜀州、渝州、涪州,還有兩廣州郡都有種植。荔枝的品質,以閩中產的為第一,蜀川產的次之,嶺南產的品質最差。荔枝樹高二、三丈,樹幹粗細從一尺到合抱都有,和桂樹、冬青樹的樹幹很像。荔枝樹的葉子綠油油的,四季常青。荔枝樹的木材非常堅韌,當地人用荔枝樹的根部來製作阮咸樂器的槽部和彈棋盤。」

其花青白,狀若冠之蕤綏。其子喜雙實,狀如初生松球。殼有皺紋如羅,初青漸紅。肉色淡白如肪玉,味甘而多汁。夏至將中,則子翕然俱赤,乃可食也。大樹下子至百斛,五、六月盛熟時,彼方皆燕會其下以賞之,極量取啖,雖多亦不傷人,稍過則飲蜜漿便解。荔枝始傳於漢世,初惟出嶺南,後出蜀中。

白話文:

荔枝的花朵青白相間,形狀像帽子上的垂帶。它的果實喜歡成雙成對生長,形狀像是剛長出來的松球。果皮呈現皺紋,像是網格狀,剛開始是綠色的,逐漸轉換成紅色。果肉淡白,顏色像脂肪或美玉,味道甘甜多汁。在夏季快到6月時,果實就會完全轉變為紅色,就可以食用了。一棵大樹可以結出高達100斛的荔枝,在6月份會大量成熟,那時當地的人們會在荔枝樹下聚會賞玩,他們極盡所能地食用荔枝,即使吃很多也不會傷身。如吃的稍微過量,馬上喝點蜂蜜水就可以解除。荔枝在漢朝時開始被傳播,最初只產於嶺南,後來也開始在蜀中種植。

故左思《蜀都賦》云:旁挺龍目,側生荔枝。唐白居易《圖序》論之詳矣。今閩中四郡所出特奇,蔡襄《譜》其種類至三十餘品,肌肉甚厚,甘香瑩白,非廣、蜀之比也。福唐歲貢白曝荔枝、蜜煎荔枝肉,俱為上方珍果。白曝須嘉實乃堪,其市貨者,多用雜色荔枝入鹽、梅曝成,皮色深紅,味亦少酸,殊失本真。經曝則可經歲,商販流布,遍及華夏,味猶不歇,百果之盛,皆不及此。

白話文:

因此左思在《蜀都賦》中寫道:「左右聳立著像龍眼睛一樣的荔枝樹,和生長在山坡上的荔枝樹」。唐朝白居易在《圖序》中,對此有詳細的論述。如今,福建四個郡種植的荔枝特別稀奇,蔡襄在他的《譜》中將荔枝種類分門別類,多達三十多種,果肉很厚,甘甜香氣濃鬱,潔白無瑕,不是廣東、四川的荔枝可以比擬的。福唐縣每年進貢的白曝荔枝和蜜煎荔枝肉,都是京城皇宮裡的珍貴水果。白曝荔枝必須用好的荔枝才能做,市面上買的,大多是用各種顏色的荔枝,加鹽和梅子曬成的,皮色深紅,味道也有些酸,十分不新鮮。但經過曬製之後,可以保存一年,商販們將它流傳到全國各地,味道依然不變。荔枝是百果之王,沒有哪一種水果能比得上它。

又有焦核荔枝,核如雞舌香,味更甜美。或云是木生背陽,結實不完就者。又有綠色、蠟色,皆其品之奇者,本土亦自難得。其蜀、嶺荔枝,初生小酢,肉薄核大,不堪白曝。花及根亦入藥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有焦核荔枝,核像雞舌香一樣,味道更甜美。有人說它們是生長在背陽面,沒有完全成熟就摘下的。還有綠色的荔枝和蠟色的荔枝,都是品種中比較特殊、稀有的,在本地也很難弄到。四川和嶺南的荔枝,剛開始生長時,有點酸,果肉薄,核大,不適合曬成荔枝乾。荔枝的花和根也可以入藥。

藏器曰:顧微《廣州記》云:荔枝冬夏常青,其實大如雞卵,殼朱肉白,核黃黑色,似半熟蓮子,精者核如雞舌香,甘美多汁,極益人也。

白話文:

藏器說:查閱顧微的《廣州記》中說:荔枝一年四季都常綠,果實像雞蛋一樣大,果皮是朱紅色,果肉是白色的,核是黃黑色的,像半熟的蓮子,精華品質的荔枝核像雞舌頭一樣香,味道甘甜多汁,對人體極其有益。

時珍曰:荔枝炎方之果,性最畏寒,易種而根浮。其木甚耐久,有經數百年猶結實者。其實生時肉白,干時肉紅。日曬火烘,滷浸蜜煎,皆可致遠。成朵曬乾者謂之荔錦。按:白居易《荔枝圖序》云:荔枝生巴、峽間。樹形團團如帷蓋,葉如冬青。花如橘而春榮,實如丹而夏熟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,荔枝是 炎熱地方的水果,它最怕寒冷,容易栽培,但根部浮淺。它的樹木非常長壽,有的幾百年還能結實。荔枝生長時果肉是白色的,曬乾後果肉變成紅色。荔枝可以曬乾、烘乾、浸滷水、蜜餞,都可以保存很長時間。把荔枝曬成一朵朵的,叫做荔錦。

根據白居易的《荔枝圖序》記載,荔枝生長在四川、重慶一帶。它的樹形圓圓的,像帳篷一樣,葉子像冬青。花朵像橘子花,在春天開花,果實像丹珠一樣紅色,在夏天成熟。

朵如蒲桃,核如枇杷。殼如紅繒,膜如紫綃。瓤肉潔白如冰雪,漿液甘酸如醴酪。大略如彼,其實過之。若離本枝,一日而色變,二日而香變,三日而味變,四、五日外,色香味盡去矣。又蔡襄《荔枝譜》云:廣、蜀所出,早熟而肉薄,味甘酸,不及閩中下等者。閩中惟四郡有之,福州最多,興化最奇,泉、漳次之。

白話文:

荔枝像蒲桃一樣花朵朵,果核像枇杷一樣。外殼像紅色的綢緞,果膜像紫色的輕紗。果肉潔白如冰雪,汁液甘甜酸爽如醴酪。大致如此,但實際上荔枝比這還要好。如果荔枝離開了枝幹,一天後顏色就會發生變化,兩天后香味就會發生變化,三天後味道就會發生變化,四五天後,顏色香味都消失殆盡了。蔡襄在《荔枝譜》中說:廣東、四川產的荔枝,早熟果肉薄,味道甘酸,比不上福建最差的荔枝。福建只有四個郡有荔枝,其中福州最多,興化最奇特,泉州、漳州次之。

福州延亙原野,一家甚至萬株。興化上品,大徑寸余,香氣清遠,色紫殼薄,瓤厚膜紅,核如丁香母。剝之如水精,食之如絳雪。荔枝以甘為味,雖百千樹莫有同者,過甘與淡,皆失於中。若夫厚皮尖刺,肌理黃色,附核而赤,食之有渣,食已而澀,雖無酢味,亦自下等矣。

白話文:

福州的荔枝園遍佈田野,一戶人家甚至種植了上萬棵荔枝樹。興化荔枝是上品,果實直徑一寸多,香氣清遠,果皮呈紫紅色,果肉厚實,果核像丁香母一樣小。荔枝果肉剝開後像水晶一樣晶瑩剔透,吃起來像紅色的雪花一樣甘甜。荔枝以甘甜為美味,即使是上千棵荔枝樹,也沒有味道完全相同的。過於甘甜或過於淡的荔枝,都不符合中等的標準。至於那些果皮厚、尖刺多、果肉黃色、果核周圍發紅、吃起來有渣、吃後有澀味的荔枝,雖然沒有酸味,但也是下等的荔枝。

最忌麝香觸之,花、實盡落也。又洪邁《夷堅志》云:莆田荔枝,名品,皆出天成,雖以其核種之,亦失本體,形狀百出,不可以理求也。沈括《筆談》謂焦核荔枝,乃土人去其大根,燔焦種成者,大不然也。

白話文:

最忌諱麝香碰到它,花、果實就會全部掉落。另洪邁的《夷堅志》中說:莆田荔枝,是名品,都是自然生長的,即使用它的果核種植,也會失去原來品種的形狀體態,會衍生出各種不同的形狀,無法用理來解釋。沈括的《筆談》說焦核荔枝,是當地人把荔枝的大根剪掉,用火烤焦後種植長成的,其實不是這樣的。

珣曰:荔枝樹似青木香。熟時人未採,則百蟲不敢近。人才採之,烏鳥、蝙蝠之類,無不傷殘之也。故採荔枝者,必日中而眾採之。一日色變,二日味變,三日色味俱變。故古詩云:色味不逾三日變也。

白話文:

珣說:荔枝樹像青木香樹。荔枝成熟時,如果還沒有人採摘,那麼任何昆蟲都不敢靠近它。等到人們開始採摘荔枝時,各種鳥類、蝙蝠等,都會將荔枝損傷、殘破。因此採摘荔枝的人,必須在日正當中時羣體採摘。荔枝不耐儲存,放一天色澤就會改變變,放兩天味道就會改變,放三天色澤和味道都會改變。所以古詩說:荔枝的色澤和味道在三天內就會改變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珣曰:甘、酸,熱。多食令人發虛熱。

李鵬飛曰:生荔枝多食,發熱煩渴,口乾衄血。

頌曰:多食不傷人。如稍過度,飲蜜漿一杯便解也。

白話文:

氣味: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,無毒。

古人評論

珣曰:荔枝味道甘甜、微酸,性質偏熱。過量食用容易令人發虛熱。

李鵬飛曰:生的荔枝食用過多,會引發發熱、口渴、口乾、流鼻血的症狀。

頌曰:少量食用荔枝不會傷身。如果稍稍過量,喝一杯蜂蜜水就可以解除不適。

時珍曰:荔枝氣味純陽,其性畏熱。鮮者食多,即齦腫口痛,或衄血也。病齒䘌及火病人尤忌之。《開寶本草》言其性平,蘇氏謂多食無傷,皆謬說也。按:《物類相感志》云:食荔枝多則醉,以殼浸水飲之即解。此即食物不消,還以本物消之之意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荔枝的氣味是純陽性質的,它的性質怕熱。新鮮的荔枝如果吃得太多,就會導致牙齦腫脹、口腔疼痛,甚至流鼻血。患有牙齒腫痛、牙齦膿腫以及有炎症的患者,尤其要忌食荔枝。《開寶本草》說荔枝的性質平和,蘇頌說多吃荔枝無害,這些都是謬論。根據《物類相感志》記載,吃荔枝過多會醉酒,用荔枝殼浸水飲用就可以解除酒醉。這意味著荔枝過多無法消化時,仍以荔枝殼來消化它。

【主治】止渴,益人顏色(《開寶》)。食之止煩渴,頭重心躁,背膊勞悶(李珣)。通神,益智,健氣(孟詵)。治瘰癧瘤贅,赤腫疔腫,發小兒痘瘡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止渴,讓人面色紅潤(《開寶》)。吃它可以止煩渴,頭重心浮躁,背部疼痛(李珣)。使人的精神通達,增加智慧,強健體魄(孟詵)。治療瘰癧瘤,紅色腫脹的瘡腫,小兒痘瘡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震亨曰:荔枝屬陽,主散無形質之滯氣,故消瘤贅赤腫者用之。苟不明此,雖用之無應。

【附方】新六。

痘瘡不發:荔枝肉,浸酒飲,並食之。忌生冷。(聞人規《痘疹論》)

白話文:

**發明:**薛震亨說:荔枝屬性溫熱,能祛散無形無質的停滯氣血,因此用於消除腫瘤膿腫和紅腫。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,即使使用了荔枝,也不會見效。

附方:

**痘瘡不發作:**荔枝肉,用酒浸泡後飲用,同時食用荔枝肉。忌食生冷食物。(出自聞人規的《痘疹論》)

疔瘡惡腫:《普濟方》:用荔枝五個或三個,不用雙數,以狗糞中米淘淨為末,與糯米粥同研成膏,攤紙上貼之。留一孔出毒氣。

白話文:

疔瘡惡性腫脹:《普濟方》:用五個或三個荔枝,不要用雙數,把狗糞中的米淘洗乾淨,研磨成粉末,與糯米粥一起研磨成膏狀,塗抹在紙上貼在患處。留一個孔排出毒氣。

《濟生秘覽》:用荔枝肉、白梅各三個。搗作餅子。貼於瘡上,根即出也。

白話文:

使用荔枝果肉和白梅各三個。搗成餅狀。貼在潰瘍上,膿就會排出。

風牙疼痛:《普濟》:用荔枝連殼(燒存性),研末,擦牙即止。乃治諸藥不效仙方也。孫氏《集效方》:用大荔枝一個,剔開填鹽滿殼,煅研,搽之即愈。

白話文:

風牙疼痛:《普濟方》:使用荔枝連殼(燒到性味不改變),研磨成粉末,擦在牙齒上就能止痛。這是治療各種藥物都無效的神奇方子。孫氏《集效方》:使用大荔枝一個,剖開在殼中填滿鹽,煅燒研磨成粉末,擦在牙齒上就能治癒。

呃逆不止:荔枝七個,連皮核燒存性,為末。白湯調下,立止。(楊拱《醫方摘要》)

【氣味】甘,溫,澀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心痛、小腸氣痛,以一枚煨存性,研末,新酒調服(宗奭)。治㿗疝氣痛,婦人血氣刺痛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**呃逆不止:**荔枝七顆,連同果皮果核燒成灰燼,研磨成細末。用白開水調服,立即可止呃逆。(出自楊拱《醫方摘要》)

註解:

  • **核:**荔枝核

【發明】時珍曰:荔枝核入厥陰,行散滯氣,其實雙結而核肖睪丸,故其治㿗疝卵腫,有述類象形之義。

白話文:

【解釋】李時珍說:荔枝核歸屬於厥陰經,具有運行散發滯氣的作用,它的果實兩個相連,核的形狀像睪丸,因此它用於治療疝氣、卵腫,這是遵循相似象形的道理。

【附方】新六。

脾痛不止:荔枝核為末,醋服二錢。數服即愈。(《衛生易簡方》)

白話文:

附方:新方第六

脾痛不止:將荔枝核研成粉末,以醋調服二錢重。服用數次即可痊癒。(出自《衛生易簡方》)

婦人血氣刺痛:用荔枝核(燒存性)半兩,香附子(炒)一兩,為末。每服二錢,鹽湯、米飲任下。名蠲痛散。(《婦人良方》)

白話文:

針對婦女因血氣阻滯引起的刺痛,可用以下藥方:

藥材:荔枝核(燒至焦黑、研磨成粉)半兩、香附子(炒過)一兩,研磨成粉。

用法:每次服用二錢,可以用鹽水或米湯送服。

方名:蠲痛散。(出自《婦人良方》)

疝氣㿗腫:孫氏:用荔枝核(炒黑色)、大茴香(炒)等分,為末。每服一錢,溫酒下。《皆效方》:玉環來笑丹:用荔枝核四十九個,陳皮(連白)九錢,硫黃四錢。為末,鹽水打麵糊丸綠豆大。遇痛時,空心酒服九丸,良久再服。不過三服,甚效如神。亦治諸氣痛。

白話文:

疝氣腫脹:孫氏:使用荔枝核(炒至黑色)、大茴香(炒)等分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溫酒送服。《皆效方》:玉環來笑丹:使用荔枝核四十九個、陳皮(連同白色部分)九錢、硫黃四錢。研磨成粉末,用鹽水和麵粉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遇到疼痛時,空腹用酒服用九丸,過一陣子再服用。不超過三次,效果顯著如神。也可用於治療各種氣痛。

陰腎腫痛:荔枝核,燒研,酒服二錢。

腎腫如斗:荔枝核、青橘皮、茴香等分,各炒研。酒服二錢,日三。

【主治】痘瘡出不爽快,煎湯飲之。又解荔枝熱,浸水飲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白話文:

**陰腎腫痛:**荔枝核燒研成粉,用酒送服二錢。

**腎腫如鬥:**荔枝核、青橘皮、茴香等分,皆炒研成粉。用酒送服二錢,一日三次。

殼:

【主治】痘瘡出不爽快,煎湯飲用。又可解荔枝熱,浸泡於水中後飲用(李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赤白痢:荔枝殼、橡斗殼(炒)、石榴皮(炒)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每以半兩,水一盞半,煎七分,溫服,日二服。(《普濟方》)

白話文:

赤白痢:荔枝殼、炒過的橡斗殼、炒過的石榴皮、炙甘草各取相等分量。每次用半兩藥,加水一盞半,煎至七分,溫熱服下,每天服用兩次。(出自《普濟方》)

花及皮根

【主治】喉痹腫痛,用水煮汁,細細含咽,取瘥止(蘇頌。出崔元亮《海上方》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 喉嚨疼痛腫脹。用花和皮根煮汁,慢慢含著,直到病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