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三卷 (43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三卷 (43)

1. 細辛

【發明】宗奭曰:治頭面風痛,不可缺此。元素曰:細辛氣溫,味大辛,氣厚於味,陽也,升也,入足厥陰、少陰血分,為手少陰引經之藥。香味俱細,故入少陰,與獨活相類。以獨活為使,治少陰頭痛如神。亦止諸陽頭痛,諸風通用之。味辛而熱,溫少陰之經,散水氣以去內寒。

成無己曰:水停心下不行,則腎氣燥,宜辛以潤之。細辛之辛,以行水氣而潤燥。杲曰:膽氣不足,細辛補之。又治邪氣自里之表,故仲景少陰證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時珍曰:氣之厚者能發熱,陽中之陽也。辛溫能散,故諸風寒、風濕頭痛、痰飲、胸中滯氣、驚癇者,宜用之。

口瘡、喉痹、䘌齒諸病用之者,取其能散浮熱,亦火鬱則發之之義也。辛能泄肺,故風寒咳嗽上氣者,宜用之。辛能補肝,故膽氣不足,驚癇眼目諸病,宜用之。辛能潤燥,故通少陰及耳竅,便澀者宜用之。承曰:細辛非華陰者不得為真。若單用末,不可過一錢。多則氣悶塞不通者死,雖死無傷。

近年開平獄中嘗治此,不可不記。非本有毒,但不識多寡耳。

【附方】舊二,新六。暗風猝倒,不省人事。細辛末,吹入鼻中。(危氏《得效方》)虛寒嘔噦,飲食不下。細辛(去葉)半兩,丁香二錢半。為末。每服一錢,柿蒂湯下。小兒客忤口不能言。細辛、桂心末等分,以少許納口中。(《外臺秘要》)小兒口瘡:細辛末,醋調,貼臍上。

(《衛生家寶方》)口舌生瘡:細辛、黃連等分,為末摻之,漱涎甚效,名兼金散。一方用細辛、黃柏。(《三因方》)口臭䘌齒腫痛。細辛煮濃汁,熱含冷吐,取瘥。(《聖惠方》)鼻中息肉:細辛末,時時吹之。(《聖惠方》)諸般耳聾:細辛末,溶黃蠟丸鼠屎大,綿裹一丸塞之,一、二次即愈。

須戒怒氣,名聰耳丸。(龔氏《經驗方》)

白話文:

細辛

細辛治療頭面風痛非常有效。其氣溫味辛,氣味厚重,屬陽性,具有升發之性,能進入足厥陰、少陰經絡的血分,是手少陰經的引經藥物。因其氣味都細膩,故能入少陰經,與獨活相似。以獨活為輔藥,治療少陰經頭痛效果奇佳,也能治療其他陽經頭痛和各種風痺病症。其辛溫之性,溫通少陰經,能散寒除濕,去除體內寒邪。

細辛能潤燥行水,若心下水停不行,導致腎氣乾燥,可用細辛辛溫之性潤澤之。膽氣不足也能用細辛來補益。細辛還能治療邪氣由內向外侵犯的病症,因此張仲景的少陰病證方劑「麻黃附子細辛湯」中使用細辛。細辛氣味厚重,能發散溫熱,屬於陽中之陽,辛溫之性能驅散風寒,故可治療風寒頭痛、風濕頭痛、痰飲、胸中氣滯、驚癇等症。

細辛用於治療口瘡、喉痹、牙齒疾病,是取其能散發浮熱,以及火鬱則發的道理。細辛能宣洩肺氣,故可用於治療風寒咳嗽、氣喘等症。細辛能補益肝氣,故可用於治療膽氣不足、驚癇、眼疾等症。細辛能潤燥通絡,故可用於治療少陰經及耳竅不通、大便秘澀等症。真正的細辛必須產自華陰地區。單用細辛末,用量不可超過一錢,用量過多會導致氣悶、呼吸不通,嚴重者會致死,雖死亦無外傷。

近年來開平監獄曾用細辛治療此症,不可不記。細辛本身並無毒性,只是用量不明確造成的。

以下是一些細辛的應用方劑:

  • 暗風猝倒,不省人事:將細辛研成細末,吹入鼻中。(出自《得效方》)
  • 虛寒嘔吐,飲食不下:取細辛(去除葉子)半兩,丁香二錢半,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柿蒂湯送服。(出自某醫書)
  • 小兒客忤,不能言語:取細辛、桂心等量研末,少量送入口中。(出自《外臺秘要》)
  • 小兒口瘡:取細辛研末,用醋調和,貼在肚臍上。(出自《衛生家寶方》)
  • 口舌生瘡:取細辛、黃連等量研末,撒在患處,並漱口,效果很好,稱為「兼金散」。另一方劑使用細辛、黃柏。(出自《三因方》)
  • 口臭、牙齒腫痛:將細辛煎煮成濃汁,熱敷患處,冷卻後吐出,直至痊癒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  • 鼻中息肉:將細辛研成細末,經常吹入鼻中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  • 各類耳聾:將細辛研末,與溶化的黃蠟混合製成如鼠屎大小的丸藥,用棉花包裹後塞入耳中,一到兩次即可痊癒。需戒除怒氣,此藥名為「聰耳丸」。(出自《龔氏經驗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