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三十卷 (18)

回本書目錄

果部第三十卷 (18)

1.

(宋《開寶》)

【釋名】𣐽(古榛字)。

時珍曰:案:羅氏《爾雅翼》云:《禮記》鄭玄注云:關中甚多此果。關中,秦地也。榛之從秦,蓋取此意。《左傳》云:女贄不過榛、慄、棗、脩,以告虔也。則榛有臻至之義,以其名告己之虔也。古作𣐽,從辛,從木。俗作莘,誤矣。莘,音詵。

【集解】志曰:榛生遼東山谷。樹高丈許。子如小慄,軍行食之當糧。中土亦有。鄭玄雲:關中鄜、坊甚多。

頌曰:桂陽有𣐽而叢生,實大如杏子中仁,皮子形色與慄無異,但小耳。

大明曰:新羅榛子肥白,最良。

時珍曰:榛樹低小如荊,叢生。冬末開花如櫟花,成條下垂,長二、三寸。二月生葉如初生櫻桃,葉多皺紋而有細齒及尖。其實作苞,三、五相黏,一苞一實。實如櫟實,下壯上銳,生青熟褐,其殼厚而堅,其仁白而圓,大如杏仁,亦有皮尖,然多空者,故諺云十榛九空。

按:陸機《詩疏》云:榛有兩種:一種大小、枝葉、皮樹皆如慄,而子小,形如橡子,味亦如慄,枝莖可以為燭,《詩》所謂樹之榛慄者也;一種高丈餘,枝葉如木蓼,子作胡桃味,遼、代、上黨甚多,久留亦易油壞者也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益氣力,實腸胃,令人不飢、健行(《開寶》)。止飢,調中開胃,甚驗(大明)。

白話文:

榛樹的古字是𣐽。李時珍說:《爾雅翼》引鄭玄《禮記》注說,關中地區(秦地)榛子很多,所以榛字可能跟秦地有關。《左傳》記載:「女子送聘禮不能超過榛子、栗子、棗子、脩」,表示送禮要誠懇,所以榛字也可能帶有誠懇、臻至的意思。古字𣐽,從「辛」從「木」,現在俗寫為「莘」是錯誤的,「莘」讀作shen(詵)。

榛樹生長在遼東的山谷中,樹高約一丈,果實像小栗子,軍隊行軍時常用它當糧食,中原地區也有榛樹。鄭玄說,關中地區的鄜州、坊州榛子很多。

桂陽的榛子叢生,果實大小像杏仁,果皮形狀顏色跟栗子差不多,只是比較小。

新羅的榛子肥白,品質最好。

李時珍說:榛樹矮小,像荊棘一樣,叢生。冬天末開花,花像櫟樹的花,成串下垂,長二三寸。二月長出葉子,像剛長出來的櫻桃葉子,葉子有很多皺紋,邊緣有細小的鋸齒和尖端。果實長在苞片裡,三到五個果實粘在一起,一個苞片包一個果實。果實像櫟樹的果實,下部粗大,上部尖銳,生時青色,成熟時褐色,果殼堅硬,果仁白色圓潤,大小像杏仁,果仁也有尖頭,但很多果實是空的,所以有句諺語說:「十個榛子九個空」。

陸機《詩疏》說:榛子有兩種:一種大小、枝葉、樹皮都像栗子,但果實比較小,形狀像橡子,味道也像栗子,枝莖可以做燭芯,《詩經》中提到的「樹之榛慄」指的就是這種;另一種樹高一丈多,枝葉像木蓼,果實味道像胡桃,遼東、代地、上黨地區很多,這種榛子放久了容易變壞,產生油耗味。

榛仁味甘性平,無毒。可以益氣、強健腸胃,讓人不飢餓,行走有力;也可以止飢、調理脾胃,開胃效果很好。

2. 阿月渾子

(《拾遺》)

【校正】自木部移入此,併入《海藥》無名木皮。

【釋名】胡榛子(《拾遺》)、無名子(《海藥》)。

【集解】藏器曰:阿月渾子生西國諸番,與胡榛子同樹,一歲胡榛子,二歲阿月渾子也。

珣曰:按:徐表《南州記》云:無名木生嶺南山谷,其實狀若榛子,號無名子,波斯家呼為阿月渾子也。

【氣味】辛,溫,澀,無毒。

【主治】諸痢,去冷氣,令人肥健(藏器)。治腰冷,陰腎虛弱,房中術多用之,得木香、山茱萸良(李珣)。

無名木皮(《海藥》)

【氣味】辛,大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陰腎萎弱,囊下濕癢,並煎汁小浴,極妙(珣)。

白話文:

阿月渾子

本品原記載於木部,現移入此處,並與《海藥本草》中的無名木皮合併記載。

別名:胡榛子、無名子。

藥物特性:據藏器記載,阿月渾子產自西域諸國,與胡榛子同屬一樹,第一年結果為胡榛子,第二年結果為阿月渾子。李珣則引述徐表《南州記》記載:無名木生長於嶺南山谷,果實形狀像榛子,稱為無名子,波斯人則稱之為阿月渾子。

藥性:辛味、溫性、澀味,無毒。

功效:可治療各種痢疾,去除體內寒氣,使人肥壯強健(藏器)。治療腰部寒冷、腎虛陰冷,常用於房事方面,與木香、山茱萸同用效果更佳(李珣)。

無名木皮

藥性:辛味、溫熱性,無毒。

功效:治療腎虛陰冷、陰囊潮濕瘙癢,煎汁外洗效果極佳(李珣)。

3. 櫧子

(《拾遺》)

【校正】原附鉤慄,今析出。

【集解】藏器曰:櫧子生江南。皮、樹如慄,冬月不凋,子小於橡子。

穎曰:櫧子有苦、甜二種,治作粉食、糕食,褐色甚佳。

時珍曰:櫧子,處處山谷有之。其木大者數抱,高二、三丈。葉長大如慄,葉稍尖而厚堅光澤,鋸齒峭利,凌冬不凋。三、四月開白花成穗,如慄花。結實大如槲子,外有小苞,霜後苞裂子墜。子圓褐而有尖,大如菩提子。內仁如杏仁,生食苦澀,煮、炒乃帶甘,亦可磨粉。

甜櫧子粒小,木紋細白,俗名面櫧。苦櫧子粒大,木紋粗赤,俗名血櫧。其色黑者名鐵櫧。按:《山海經》云:前山有木,其名曰櫧。郭璞注曰:櫧子似柞子,可食,冬月採之。木作屋柱、棺材,難腐也。

【氣味】苦、澀,平,無毒。

時珍曰:案:《正要》云:酸、甘,微寒。不可多食。

【主治】食之不飢,令人健行,止泄痢,破惡血,止渴(藏器)。

皮、葉

【主治】煮汁飲,止產婦血(藏器)。嫩葉:貼臁瘡,一日三換,良(吳瑞)。

白話文:

櫧子

櫧子產於江南各地山谷。樹木粗壯,高度可達二三丈,葉片形似栗子葉,但較長且厚實,表面光滑,邊緣有尖銳的鋸齒,冬天也不會枯萎。三四月間會開出白色穗狀花朵,與栗子花相似。果實大小如同槲樹果實,外層有小苞片,霜降後苞片裂開,果實掉落。果實呈圓形,顏色為褐色並帶有尖端,大小像菩提子。果實內仁形似杏仁,生食帶苦澀味,煮熟或炒熟後則略帶甘甜,也可磨成粉。

櫧子分為甜櫧和苦櫧兩種。甜櫧果實較小,木紋細白,俗稱面櫧;苦櫧果實較大,木紋粗且帶紅色,俗稱血櫧。顏色發黑的則稱為鐵櫧。櫧子的果實可以製作成糕點或粉類食物,褐色的顏色非常漂亮。 櫧木堅固耐腐,可用於製作屋柱和棺材。

櫧子果實味苦澀,性平,無毒。也有人認為其味酸甘,微寒,但不可多食。食用櫧子可以讓人不飢餓,增強體力,還能止瀉痢,破除瘀血,解渴。櫧子的樹皮和葉子煮成汁液飲用,可以止住產婦的出血。嫩葉可貼敷臁瘡,一天換三次,效果良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