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三十卷 (16)

回本書目錄

果部第三十卷 (16)

1. 山嬰桃

(《別錄》上品)

【校正】《唐本》退入有名未用,今移入此。

【釋名】朱桃(《別錄》)、麥櫻(《吳普》)、英豆(《別錄》)、李桃。

詵曰:此嬰桃俗名李桃,又名柰桃。前櫻桃名櫻,非桃也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嬰桃實大如麥,多毛。四月採,陰乾。

弘景曰:櫻桃即今朱櫻,可煮食者。嬰桃形相似而實乖異,山間時有之,方藥不用。

時珍曰:樹如朱嬰,但葉長尖不團。子小而尖,生青熟黃赤,亦不光澤,而味惡不堪食。

【氣味】辛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止泄、腸澼,除熱,調中益脾氣,令人好顏色,美志(《別錄》)。止泄精(孟詵)。

白話文:

山嬰桃

山嬰桃,也叫朱桃、麥櫻、英豆、李桃,民間俗稱李桃或柰桃。需要注意的是,古代文獻中提到的櫻桃與山嬰桃不同。

山嬰桃果實大小如麥粒,果實表面多毛。四月採收,陰乾備用。山嬰桃外形和櫻桃相似,但果實性質不同,多生長於山間,藥用價值不高。其樹木類似朱櫻,但葉片較長且尖,不像櫻桃葉子那樣圓潤。果實小而尖,生時青色,成熟後呈黃或紅色,色澤暗淡,味道也不好,難以食用。

山嬰桃味辛、性平,無毒。具有止瀉、治療腸胃不適、清熱、調理脾胃、改善膚色、提升精神等功效,還能止泄精。

2. 銀杏

(《日用》)

【釋名】白果(《日用》)、鴨腳子。

時珍曰:原生江南,葉似鴨掌,因名鴨腳。宋初始入貢,改呼銀杏,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。今名白果。梅堯臣詩:鴨腳類綠李,其名因葉高。歐陽修詩:絳囊初入貢,銀杏貴中州。是矣。

【集解】時珍曰:銀杏生江南,以宣城者為勝。樹高二、三丈。葉薄縱理,儼如鴨掌形,有刻缺,面綠背淡。二月開花成簇,青白色,二更開花,隨即卸落,人罕見之。一枝結子百十,狀如楝子,經霜乃熟爛。去肉取核為果,其核兩頭尖,三稜為雄,二稜為雌。其仁嫩時綠色,久則黃。

須雌雄同種,其樹相望,乃結實;或雌樹臨水亦可;或鑿一孔,內雄木一塊,泥之,亦結。陰陽相感之妙如此。其樹耐久,肌理白膩。術家取刻符印,云能召使也。《文選·吳都賦》注:平仲果,其實如銀。未知即此果否?

核仁

【氣味】甘、苦,平,澀,無毒。

時珍曰:熟食,小苦微甘,性溫有小毒。多食令人臚脹。

瑞曰:多食壅氣動風。小兒食多昏霍,發驚引疳。同鰻鱺魚食,患軟風。

【主治】生食,引疳解酒,熟食益人(李鵬飛)。熟食,溫肺益氣,定喘嗽,縮小便,止白濁。生食,降痰,消毒殺蟲。嚼漿,塗鼻面手足,去齇疱䵟𪒟皴皺,及疥癬疳䘌陰蝨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銀杏,宋初始著名,而修本草者不收。近時方藥亦時用之。其氣薄味厚,性澀而收,色白屬金。故能入肺經,益肺氣,定喘嗽,縮小便。生搗能浣油膩,則其去痰濁之功,可類推矣。其花夜開,人不得見,蓋陰毒之物,故又能殺蟲消毒。然食多則收令太過,令人氣壅臚脹昏頓。

故《物類相感志》言:銀杏能醉人。而《三元延壽書》言:白果食滿千個者死。又云:昔有飢者,同以白果代飯食飽,次日皆死也。

【附方】新十八。

寒嗽痰喘:白果七個。煨熟,以熟艾作七丸,每果入艾一丸,紙包再煨香,去艾吃。(《秘韞》方)

哮喘痰嗽:鴨掌散:用銀杏五個,麻黃二錢半,甘草(炙)二錢。水一鍾半,煎八分,臥時服。又金陵一鋪治哮喘,白果定喘湯,服之無不效者,其人以此起家。其方:用白果二十一個(炒黃),麻黃三錢,蘇子二錢,款冬花、法制半夏、桑白皮(蜜炙)各二錢,杏仁(去皮尖)、黃芩(微炒)各一錢半,甘草一錢。水三鍾,煎二鍾,隨時分作二服。

不用姜。(並《攝生方》)

咳嗽失聲:白果仁四兩,白茯苓、桑白皮二兩,烏豆半升(炒),蜜半斤。煮熟曬乾為末,以乳汁半碗拌濕,九蒸九曬,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三、五十丸,白湯下,神效。(余居士方)

小便頻數:白果十四枚,七生七煨,食之,取效,止。

小便白濁:生白果仁十枚,擂水飲,日一服,取效,止。

赤白帶下,下元虛憊:白果、蓮肉、江米各五錢,胡椒一錢半。為末。用烏骨雞一隻,去腸盛藥,瓦器煮爛,空心食之。(《集簡方》)

腸風下血:銀杏煨熟,出火氣,食之,米飲下。

腸風臟毒:銀杏四十九枚,去殼生研,入百藥煎末和丸彈子大。每服二、三丸,空心細嚼,米飲送下。(戴原禮《證治要訣》)

牙齒蟲䘌:生銀杏,每食後嚼一、二個,良。(《永類鈐方》)

手足皴裂:生白果嚼爛,夜夜塗之。

鼻面酒齇:銀杏、酒浮糟,同嚼爛,夜塗旦洗。(《醫林集要》)

頭面癬瘡:生白果仁切斷,頻擦取效。(邵氏《經驗方》)

下部疳瘡,生白果杵,塗之。(趙原陽)

陰蝨作癢:陰毛際肉中生蟲如蝨,或紅或白,癢不可忍者。白果仁,嚼細,頻擦之,取效。(劉長春方)

狗咬成瘡:白果仁,嚼細塗之。

乳癰潰爛:銀杏半斤,以四兩研酒服之,以四兩研敷之。(《救急易方》)

水疔暗疔:水疔色黃,麻木不痛;暗疔瘡凸色紅,使人昏狂。並先刺四畔,後用銀杏去殼,浸油中年久者,搗敷之。(《普濟方》)

白話文:

銀杏

銀杏又稱白果、鴨腳子,原產江南。葉子形似鴨掌,故名鴨腳。宋朝初期開始進貢,因其形狀像杏子,果核顏色潔白,因此改名銀杏。現在則通稱為白果。

銀杏樹高可達二、三丈,葉片薄,葉脈縱向排列,形狀像鴨掌,葉緣有缺刻,葉面青綠,背面顏色較淺。二月開花,花朵簇生,呈青白色,在深夜開花,很快便凋謝,不易被人看見。一枝樹枝能結百十個果實,果實形狀像楝子,經霜後才成熟變軟。去除果肉後,留下堅硬的果核,即為白果。果核兩頭尖,三棱的是雄性,二棱的是雌性。果仁初期呈綠色,久置則變黃。

銀杏樹要雌雄同株或相鄰才能結果;或者雌樹靠近水邊也能結果;或者在雌樹上鑿個孔,填入雄樹的木塊並封泥,也能結果。這都體現了陰陽相感的神奇。銀杏樹生命力強,木質白皙細膩,術士們會在上面刻符印,據說可以召喚使役。

白果的氣味甘、苦、平,略澀,無毒。熟食則微苦回甘,性溫,略有小毒,多吃容易腹脹。多吃還會壅塞氣機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甚至引起中風。小孩多吃會昏睡、驚厥、疳積;與鰻鱺魚同食,易患軟風症。

白果生食可以解酒,治療疳積;熟食則能溫肺益氣,止咳平喘,收斂小便,治療白濁。生食還能降痰,殺蟲消毒。將白果搗爛成漿,塗抹於鼻面、手足,可以治療凍瘡、皴裂、疥癬、疳瘡、陰蝨等。

銀杏在宋朝初期開始聞名,但以前的本草書中並未收錄。近代的藥方中,銀杏也時常被使用。銀杏氣味清淡,味道濃厚,性澀而具有收斂作用,顏色潔白,屬金。因此,它能入肺經,益肺氣,止咳平喘,收斂小便。生搗的白果可以清洗油膩,由此可以推知其化痰祛濁的作用。其花朵在夜間開放,人難以看見,這也說明它具有陰毒的特性,因此能殺蟲消毒。但是,食用過多會導致收斂過度,使人氣機壅塞,引起腹脹、昏迷。

因此,《物類相感志》中記載白果能使人醉酒;《三元延壽書》中記載,吃一千個白果會致死;還有記載說,過去曾有人以白果當飯吃,結果次日全部死亡。

以下是一些應用白果的藥方,不再贅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