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三卷 (39)
草部第十三卷 (39)
1. 白茅
溫病熱噦:乃伏熱在胃,令人胸滿則氣逆,逆則噦,或大下後,胃中虛冷,亦致噦也。茅根(切)、葛根(切)各半斤。水三升,煎一升半。每溫飲一盞。噦止即停。(同上)反胃上氣,食入即吐。茅根、蘆根二兩。水四升,煮二升,頓服得下,良。(《聖濟總錄》)
肺熱氣喘:生茅根一握。㕮咀,水二盞,煎一盞,食後溫服。甚者三服止,名如神湯。(《聖惠方》)
虛後水腫:因飲水多,小便不利。用白茅根一大把,小豆三升。水三升,煮乾,去茅食豆,水隨小便下也。(《肘後方》)
五種黃病:黃疸、谷疸、酒疸、女疸、勞疸也。黃汗者,乃大汗出入水所致,身體微腫,汗出如黃柏汁。用生茅根一把,細切,以豬肉一斤,合作羹食。(《肘後》)解中酒毒,恐爛五臟。茅根汁,飲一升。(《千金方》)
小便熱淋:白茅根四升,水一斗五升,煮取五升,適冷暖飲之,日三服。(《肘後方》)
小便出血:茅根煎湯,頻飲為佳。(《談野翁方》)
勞傷溺血:茅根、乾薑等分。入蜜一匙,水二鍾,煎一鍾,日一服。
鼻衄不止:茅根為末,米泔水服二錢。(《聖惠方》)
吐血不止:《千金翼》:用白茅根一握,水煎服之。《婦人良方》:用根洗搗汁,日飲一合。
竹木入肉:白茅根燒末,豬脂和塗之。風入成腫者,亦良。(《肘後方》)茅針(即初生苗也。《拾遺》)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大明曰:涼。
【主治】下水(《別錄》)。治消渴,能破血(甄權)。通小腸,治鼻衄及暴下血,水煮服之。惡瘡癰腫、軟癤未潰者,以酒煮服,一針一孔,二針二孔。生挼,敷金瘡止血(藏器)。
花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煎飲,止吐血衄血,並塞鼻。又敷灸瘡不合,罯刀箭金瘡,止血並痛(大明)。
屋上敗茅
【氣味】苦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猝吐血,銼三升,酒浸煮一升服。和醬汁研,敷斑瘡及蠶齧瘡(藏器)。屋四角茅,主鼻洪(大明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按《陳文中小兒方》:治痘瘡潰爛,難靨不幹。多年牆屋上爛茅,擇洗焙乾,為末摻之。此蓋取其性寒而解毒,又多受雨露霜雪之氣,兼能燥濕也。
【附方】新三。
婦人陰癢:牆頭爛茅、荊芥、牙皂等分。煎水頻熏洗之。(《摘玄方》)大便閉塞,服藥不通者。滄鹽三錢,屋檐爛草節七個。為末。每用一錢,竹筒吹入肛內一寸即通,名提金散。(《聖濟錄》)卒中五屍:其狀腹痛脹急,不得氣息,上衝心胸,旁攻兩脅,或磈礧湧起,或牽引腰脊,此乃身中屍鬼接引為害。
取屋上四角茅,入銅器中,以三赤布覆腹,著器布上,燒茅令熱,隨痛追逐,蹠下癢即瘥也。(《肘後方》)
白話文:
白茅
白茅根能治療溫病熱噦,這主要是因為伏熱停留在胃部,導致胸悶氣逆,氣逆則會引起噦(呃逆)。或者大便後,胃中虛冷,也會導致噦。治療方法是:取白茅根、葛根各半斤,加水三升,煎成一升半,溫飲,每次一盞,噦止即可停止。反胃上氣,吃東西就吐,可用白茅根、蘆根各二兩,加水四升,煎成二升,一次服用,能使症狀好轉。
肺熱氣喘可用鮮白茅根一把,嚼碎,加水二盞,煎成一盞,飯後溫服,症狀嚴重者,服用三次即可見效。
虛弱導致水腫,因飲水過多,小便不利,可用白茅根一大把和小豆三升,加水三升,煎煮至乾,去掉白茅根,吃小豆,多餘的水分會隨著小便排出。
治療五種黃疸(黃疸、谷疸、酒疸、女疸、勞疸),以及因大量出汗導致水液代謝紊亂而引起的黃汗,伴有身體輕微腫脹,汗液像黃柏汁一樣,可用鮮白茅根一把切碎,與豬肉一斤一起煮成羹食用。解酒毒,防止損傷五臟,可用白茅根汁一升飲用。
小便熱淋,可用白茅根四升,加水一斗五升,煎成五升,溫涼適中飲用,每日三次。
小便出血,可用白茅根煎湯頻頻飲用。
勞傷導致尿血,可用白茅根、乾薑等量,加蜂蜜一匙,水二鍾,煎成一鍾,每日服用一次。
鼻出血不止,可用白茅根研磨成粉末,用米湯送服二錢。
吐血不止,可用白茅根一把水煎服,或將白茅根洗淨搗汁,每日飲用一合。
竹木刺入肉中,可用白茅根燒成灰末,與豬油混合塗抹,風寒入體導致腫脹也能治療。茅針(即剛長出的白茅嫩芽)也能入藥。
白茅根味甘,性平,無毒。也有記載說其性涼。其主要功效是利尿,治療消渴,破血,通小腸,治療鼻出血和便血,治療惡瘡癰腫,以及金瘡止血。
白茅花味甘,性溫,無毒,煎服可以止吐血、鼻出血,也能敷治外傷。
屋頂上的枯萎白茅味苦,性平,無毒,能治療突然吐血,也能治療斑瘡和蟲咬瘡。屋角的白茅能治療鼻塞。枯萎白茅性寒解毒,能治療痘瘡潰爛。
婦人陰癢,可用牆頭枯萎白茅、荊芥、牙皂等分煎水熏洗。大便不通,可用滄鹽、屋簷枯草節研磨成粉末,用竹筒吹入肛門內,即可通便。治療卒中,可用屋頂四角的茅草,用銅器盛裝,用三層紅布覆蓋腹部,將銅器放在紅布上,燒熱茅草,沿著疼痛部位移動,腳底發癢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