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三十卷 (5)

回本書目錄

果部第三十卷 (5)

1. 山楂

(音渣。《唐本草》)

【校正】《唐本草》木部赤爪木,宋《圖經》外類棠梂子,丹溪《補遺》山楂,皆一物也。今並於一,但以山楂標題。

【釋名】赤爪子(側巧切,《唐本》)、鼠楂《唐本》、猴楂(危氏)、茅楂(《日用》)、朹子(音求)、檕梅(音計。並《爾雅》)、羊梂(《唐本》)、棠梂子(《圖經》)、山裡果(《食鑑》)。

時珍曰:山楂,味似楂子,故亦名楂。世俗皆作查字,誤矣。查(音槎)乃水中浮木,與楂何關?郭璞注《爾雅》云:朹(音求)樹如梅。其子大如指頭,赤色似小柰,可食,此即山楂也。世俗作梂字,亦誤矣。梂乃櫟實,於朹何關?楂、朹之名,見於《爾雅》。自晉、宋以來,不知其原,但用查、梂耳。

此物生於山原茅林中,猴、鼠喜食之,故又有諸名也。《唐本草》赤爪木當作赤棗,蓋棗、爪音訛也,楂狀似赤棗故爾。范成大《虞衡志》有赤棗子。王璆《百一選方》云:山裡紅果,俗名酸棗,又名鼻涕團。正合此義矣。

【集解】恭曰:赤爪木,赤楂也。出山南、申、安、隨諸州。小樹高五、六尺,葉似香葇。子似虎掌,大如小林檎,赤色。

藏器曰:赤爪草,即鼠楂梂也。生高原,梂似小楂而赤,人食之。

頌曰:棠梂子生滁州。三月開白花,隨便結實,採無時。彼人用治下痢及腰疼有效。他處亦有,不入藥用。

時珍曰:赤爪、棠梂、山楂,一物也。古方罕用,故《唐本》雖有赤爪,後人不知即此也。自丹溪朱氏始著山楂之功,而後遂為要藥。其類有二種,皆生山中。一種小者,山人呼為棠朹子、茅楂、猴楂,可入藥用。樹高數尺,葉有五尖。丫間有刺。三月開五出小白花。實有赤、黃二色,肥者如小林檎,小者如指頭,九月乃熟,小兒採而賣之。

閩人取熟者去皮核,搗和糖、蜜,作為楂糕,以充果物。其核狀如牽牛子,黑色甚堅。一種大者,山人呼為羊朹子。樹高丈餘,花葉皆同,但實稍大而色黃綠,皮澀肉虛為異爾。初甚酸澀,經霜乃可食。功用相同,而採藥者不收。

【修治】時珍曰:九月霜後取帶熟者,去核曝乾,或蒸熟去皮核,搗作餅子,日乾用。

【氣味】酸,冷,無毒。

時珍曰:酸、甘,微溫。生食多,令人嘈煩易飢,損齒,齒齲人尤不宜也。

【主治】煮汁服,止水痢。沐頭洗身,治瘡癢(《唐本》)。煮汁洗漆瘡,多瘥(弘景)。

治腰痛有效(蘇頌)。消食積,補脾,治小腸疝氣,發小兒瘡疹(吳瑞)。健胃,行結氣。治婦人產後兒枕痛,惡露不盡,煎汁入沙糖服之,立效(震亨)。化飲食,消肉積癥瘕,痰飲痞滿吞酸,滯血痛脹(時珍)。化血塊氣塊,活血(寧原)。

【發明】震亨曰:山楂大能克化飲食。若胃中無食積,脾虛不能運化,不思食者,多服之,則反克伐脾胃生髮之氣也。

時珍曰:凡脾弱食物不克化,胸腹酸刺脹悶者,於每食後嚼二、三枚,絕佳。但不可多用,恐反克伐也。按:《物類相感志》言:煮老雞、硬肉,入山楂數顆即易爛。則其消肉積之功,蓋可推矣。珍鄰家一小兒,因食積黃腫,腹脹如鼓。偶往羊朹樹下,取食之至飽。歸而大吐痰水,其病遂愈。羊朹乃山楂同類,醫家不用而有此效,則其功應相同矣。

【附方】新七。

偏墜疝氣:山棠梂肉、茴香(炒)各一兩,為末,糊丸梧桐子大。每服一百丸,空心白湯下。(《衛生易簡方》)

老人腰痛及腿痛:用棠梂子、鹿茸(炙)等分,為末,蜜丸梧桐子大。每服百丸,日二服。腸風下血,用寒藥、熱藥及脾弱藥俱不效者:獨用山裡果(俗名酸棗,又名鼻涕團)乾者,為末,艾湯調下,應手即愈。(《百一選方》)

痘疹不快:干山楂為末,湯點服之,立出紅活。又法:猴楂五個,酒煎入水,溫服即出。(危氏《得效方》)

痘瘡乾黑危困者:用棠梂子為末,紫草煎酒,調服一錢。(《全幼心鑑》)

食肉不消:山楂肉四兩,水煮食之,並飲其汁。(《簡便方》)

【主治】吞之,化食磨積,治㿗疝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難產:山楂核七七粒,百草霜為衣,酒吞下。(《海上方》)

陰腎㿗腫:方見橄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