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三十卷 (3)
果部第三十卷 (3)
1. 海紅
(《綱目》)
【釋名】海棠梨。
時珍曰:按:李德裕《草木記》云:凡花木名海者,皆從海外來,如海棠之類是也。又
李白詩注云:海紅乃花名,出新羅國甚多。則海棠之自海外有據矣。
白話文:
釋義:海棠花。
李時珍曰:根據李德裕《草木記》記載:凡是有「海」字名稱的花木,都是從海外傳來的,像海棠就是這樣。另外,李白詩注中說:「海紅」是花名,盛產於新羅國(朝鮮半島)。由此可見,海棠來自海外是有根據的。
【集解】時珍曰:《飲膳正要》果類有海紅,不知出處,此即海棠梨之實也。狀如木瓜而小,二月開紅花,實至八月乃熟。鄭樵《通志》云:海棠子名海紅,即《爾雅》赤棠也。
白話文:
【集解】李時珍說:《飲膳正要》中的「海紅」不知道它的出處,其實就是海棠梨的果實。海棠梨的形狀像木瓜,但比較小,在二月開紅花,直到八月果實才會成熟。鄭樵在《通志》中說:海棠子的名稱就是海紅,也就是《爾雅》中的赤棠。
沈立《海棠記》云:棠有甘棠、沙棠、棠梨,皆非海棠也。海棠盛於蜀中。其出江南者名南海棠,大抵相類,而花差小。棠性多類梨。其核生者長慢,十數年乃花。以枝接梨及木瓜者易茂,其根色黃而盤勁,其木堅而多節,外白中赤。其枝葉密而條暢。其葉類杜,大者縹綠色,小者淺紫色。
白話文:
沈立在《海棠記》中說:棠有甘棠、沙棠、棠梨,都不是海棠。海棠盛產在四川。從江南地區產出的稱為南海棠,基本上相似,但花朵較小。棠的特性與梨類似。用棠核生長的海棠生長緩慢,需要十幾年才能開花。用枝條嫁接在梨樹或木瓜樹上的海棠容易生長茂盛,其根部顏色黃色且盤旋勁道,樹幹堅硬且節點多,外表白色而內部紅色。它的枝葉茂密而舒展。葉子像杜鵑葉,大的呈縹綠色,小的呈淺紫色。
二月開花五出,初如胭脂點點然,開則漸成纈暈,落則有若素妝淡粉。其蒂長寸余,淡紫色,或三萼、五萼成叢。其蕊如金粟,中有紫須。其實狀如梨,大如櫻桃,至秋可食,味甘酸。大抵海棠花以紫綿色者為正,余皆棠梨耳。海棠花不香,惟蜀之嘉州者有香而木大。有黃海棠,花黃。貼干海棠,花小而鮮。垂絲海棠,花粉紅向下。皆無子,非真海棠也。
子
【氣味】酸、甘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泄痢(時珍。出《正要》)。
白話文:
二月開花有五瓣,初開時像胭脂一點點的,花開後漸漸變成暈染的樣式,花落後像淡妝的素粉。花蒂長一寸多,淡紫色,有三萼、五萼成叢。花蕊像金粟,裡面有紫色的花須。果實狀如梨,大小如櫻桃,秋天可食,味道甘酸。一般來說,海棠花以紫綿色為正,其他顏色的都是棠梨。海棠花不香,只有四川嘉州的海棠花有香味且樹木高大。有黃海棠,花是黃色的。貼幹海棠,花小而鮮豔。垂絲海棠,花粉紅色朝下。這些都沒有籽,不是真正的海棠。
氣味
酸味、甘味,性平,無毒。
主治
腹瀉(李時珍記載。見《正要》)
2. 木瓜
(《別錄》中品)
【釋名】楙(音茂)。
白話文:
釋名:楙(讀音同「茂」)。
時珍曰:按:《爾雅》云:楙,木瓜。郭璞注云:木實如小瓜,酢而可食。則木瓜之名取此義也。或云:木瓜味酸,得木之正氣故名。亦通。楙從林、矛,諧聲也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根據《爾雅》的記載,楙就是木瓜。郭璞注釋說:木瓜的果實像小瓜,味道酸,可以食用。所以木瓜的名稱由此而來。還有人說:木瓜的味道酸,木瓜的「木」字代表正氣,所以木瓜以此命名。這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,楙字從林、矛兩個字組成,是諧聲字。
【集解】弘景曰:木瓜,山陰蘭亭尤多,彼人以為良果。又有榠楂,大而黃。有楂子,小而澀。《禮》云:楂、梨鑽之。古亦以楂為果,今則不也。
保升曰:其樹枝狀如柰,花作房生子,形似栝蔞,火幹甚香。楂子似梨而酢,江外常為果食。
白話文:
【集解】陶弘景說:木瓜,在蘭亭附近的山陰尤其多,那裡的人們把它當作優良的水果。還有榠楂,大而黃。此外還有楂子,小而澀。《禮》書上說:楂和梨,可以通過鑽的方法來吃。古人曾經也把楂當作水果,如今則不然了。
其樹枝的形狀類似柰樹,開花後結成一房一房的果實,果實形狀像栝蔞,經過火烤乾燥後非常香。楂子果實的外形像梨子,但味道偏酸,在江外常作為水果食用。
頌曰:木瓜,處處有之,而宣城者為佳。木狀如柰,春末開花,深紅色。其實大者如瓜,小者如拳,上黃似著粉。宣人種蒔尤謹,遍滿山谷。始實成則鏃紙花黏於上,夜露日烘,漸變紅,花文如生。本州以充土貢,故有宣城花木瓜之稱。榠楂酷類木瓜,但看蒂間別有重蒂如乳者為木瓜,無者為榠楂也。
白話文:
頌曰:木瓜,在許多地方都有,而宣城產的木瓜最好。木瓜樹的形狀像柰樹,春天末期開花,花朵呈深紅色。木瓜的果實,大的像瓜,小的像拳頭,外表是黃色,好像塗了粉。宣城人種植木瓜非常用心,木瓜遍佈山谷。木瓜果實一開始生長出來時,人們就會用紙花黏在果實上,經過夜晚的露水和陽光的照射,紙花上的花紋逐漸變紅,像是長在木瓜上一樣。本地以木瓜作為土特產,所以有宣城花木瓜的名稱。榠楂在形狀和口感上都很像木瓜。但是,如果在蒂的部位發現有像乳頭一樣突起的小蒂,那就是木瓜;沒有這種突起小蒂的,那就是榠楂。
斅曰:真木瓜皮薄,色赤黃,香而甘酸不澀,其向裡子頭尖,一面方,食之益人。有和圓子,色微黃,蒂粗,其子小圓,味澀微咸,能傷人氣。有蔓子,顆小,味絕澀,不堪用。
白話文:
斅說:真的木瓜皮薄,顏色紅黃,有香味,吃起來甘甜不澀,木瓜朝裡的那面瓜子尖,一面是方的,吃起來對人有益。有一種木瓜,瓜圓,顏色微黃,蒂粗,瓜子小而圓,味道很澀,略帶鹹味,容易損害人的元氣。還有一種蔓藤生長著的木瓜,個頭小,味道極其澀,不能吃。
有土伏子,味絕苦澀不堪,子如大樣油麻,餌之令人目澀、目赤筋痛也。
宗奭曰:西洛大木瓜,其味和美,至熟只青白色,入藥絕有功,勝宣州者,味淡。
白話文:
古代文字:
土伏子,味絕苦澀不堪,子如大樣油麻,餌之令人目澀、目赤筋痛也。
土伏子,味道極其苦澀,難以入口,果實如大顆的芝麻,服用後會讓人眼睛乾澀、發紅、筋骨疼痛。
宗奭曰:
西洛出產的大木瓜,味道香甜可口,成熟時仍保持青白色,入藥後功效極佳,優於宣州出產的木瓜,後者味道較淡。
時珍曰:木瓜可種可接,可以枝壓。其葉光而厚,其實如小瓜而有鼻,津潤味不木者,為木瓜;圓小於木瓜,味木而酢澀者,為木桃;似木瓜而無鼻,大於木桃,味澀者,為木李,亦曰木梨,即榠楂及和圓子也。鼻乃花脫處,非臍蒂也。木瓜性脆,可蜜漬之為果。去子蒸爛,搗泥入蜜與薑作煎,冬月飲尤佳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木瓜可以栽種、嫁接,也可以用枝條壓土生根。它的葉子光亮而厚,果實像小瓜,有「鼻子」,汁水豐盈,味道不木澀的,是木瓜。果實比木瓜小而圓,味道木澀,有醋味的,是木桃。果實像木瓜,但沒有「鼻子」,比木桃大,味道澀的,是木李,也叫木梨,也就是榠楂和和圓子。果實上的「鼻子」是花脫落後留下的痕跡,不是臍蒂。木瓜性脆,可以蜜餞成水果。把木瓜核去掉,蒸熟搗爛,加入蜂蜜和薑熬成藥汁,冬天喝最好。
木桃、木李性堅,可蜜煎及作糕食之。木瓜燒灰散池中,可以毒魚,說出《淮南萬畢術》。又《廣志》云:木瓜枝,一尺有百二十節,可為杖。
實
白話文:
木桃、木李質地堅硬,可以熬製蜜餞,或者製作糕點食用。木瓜燒成灰燼,撒在池塘中,可以毒殺魚,這是在《淮南萬畢術》中記載的。另外在《廣志》中記載:木瓜的枝條,有一尺長,有120個節,可以製作手杖。
中醫古代文字:
肝爲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膽爲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心爲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脾爲倉稟之官,五味出焉。肺爲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。腎爲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。
肝臟猶如將軍,負責謀略和策劃。膽囊猶如法官,負責判斷和決策。心臟猶如國君,精神和意識由此產生。脾臟猶如倉庫,消化和吸收食物養分。肺臟猶如宰相,負責調節身體機能。腎臟猶如強兵,負責生理機能和技能的發揮。
【修治】斅曰:凡使木瓜,勿犯鐵器,以銅刀削去硬皮並子,切片曬乾,以黃牛乳汁拌蒸,從巳至未,待如膏煎,乃曬用也。
白話文:
煉製方法:斅說:凡是使用木瓜,不要接觸鐵器,用銅刀削去外皮和果核,切成薄片曬乾,再用黃牛乳汁拌勻蒸煮,從巳時到未時,等到像膏狀一樣煎出,然後曬乾備用。
時珍曰:今人但切片曬乾入藥爾。按:《大明會典》:宣州歲貢烏爛蟲蛀木瓜入御藥局。亦取其陳久無木氣,如栗子去木氣之義爾。
【氣味】酸,溫,無毒。
思邈曰:酸、咸,溫,澀。詵曰:不可多食,損齒及骨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現代人只是將木瓜切片曬乾後入藥而已。根據《大明會典》記載:宣州每年進貢蛀木瓜給皇室的藥房。這也是因為蛀木瓜放了很久,木頭味已經揮發掉,如同栗子去木氣的道理。
【氣味】酸,溫和,無毒。
孫思邈說:味道酸、鹹,性質溫和,具有收斂作用。
陶弘景說:不可過量食用,會損壞牙齒和骨骼。
【主治】濕痹邪氣,霍亂大吐下,轉筋不止(《別錄》)。治腳氣衝心,取嫩者一顆,去子,煎服,佳。強筋骨,下冷氣,止嘔逆,心膈痰唾,消食,止水利後渴不止,作飲服之(《藏器》)。止吐瀉奔豚,及水腫冷熱痢,心腹痛(大明)。調營衛,助穀氣(雷斅)。去濕和胃,滋脾益肺,治腹脹善噫,心下煩痞(好古)。
【發明】杲曰:木瓜,入手、足太陰血分,氣脫能收,氣滯能和。
白話文:
【主治】因為濕氣痹邪所引起的痛症、霍亂(急性和劇烈的嘔吐、瀉肚子)、手腳抽筋不止(《別錄》)。治療腳氣衝心的病症,取新鮮的茯苓一顆,除去中間的茯苓核,煎服,效果很好。強健筋骨,去除下冷的氣,止嘔吐、反胃,心胸之間有痰涎,消食,止瀉後口渴不止,煮成湯服下(《藏器》)。止嘔吐瀉肚子、腹脹、熱痢,心腹疼痛(大明)。調整營氣衛氣,幫助脾胃消化穀物(雷斅)。去除濕氣,和胃,滋潤脾臟,益補肺臟,治療腹部脹滿、經常打嗝、心口煩悶、痞滿(好古)。
發現
杲曰:木瓜,歸屬於手足太陰的氣血之分,能收斂氣虛,調和氣滯。
弘景曰:木瓜最療轉筋。如轉筋時,但呼其名及書上作木瓜字,皆愈。此理亦不可解。俗人拄木瓜杖,云利筋脛也。
白話文:
弘景說:木瓜最能治療轉筋。比如在轉筋時,只要呼喊出木瓜的名稱,或是寫下木瓜兩個字,都能夠痊癒。這個道理也是無法解釋的。民間有拄木瓜柺杖的習俗,據說可以強健筋骨。
宗奭曰:木瓜得木之正,酸能入肝,故益筋與血。病腰腎腳膝無力,皆不可缺也。人以鉛霜或胡粉塗之,則失酢味,且無渣,蓋受金之制也。
白話文:
宗奭說:木瓜得到木的正氣,酸味能進入肝臟,因此能益筋補血。治療腰腎、腳膝無力的疾病,都不可缺少木瓜。坊間有人用鉛粉或滑石粉塗在木瓜上,這樣就失去木瓜的酸味,而且沒有渣,這是因為受到金的抑制。
時珍曰:木瓜所主霍亂、吐利、轉筋、腳氣,皆脾胃病,非肝病也。肝雖主筋,而轉筋則由濕熱、寒濕之邪襲傷脾胃所致,故筋轉必起於足腓。腓及宗筋皆屬陽明。木瓜治轉筋,非益筋也,理脾而伐肝也。土病則金衰而木盛,故用酸溫以收脾肺之耗散,而借其走筋以平肝邪,乃土中瀉木以助金也。木平則土得令而金受蔭矣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木瓜能治霍亂、腹瀉、抽筋、腳氣,這些都是脾胃疾病,而不是肝病。肝臟雖然主宰筋脈,但抽筋是由濕熱、寒濕的邪氣侵襲脾胃所致,所以抽筋必定發生在足腓。腓及宗筋都屬於陽明經。木瓜治療抽筋,不是因為它能滋補筋骨,而是因為它能調理脾胃並抑制肝臟。脾臟虛弱則金臟衰弱而肝臟旺盛,所以使用酸溫的藥物來收斂脾肺的耗散,並藉由藥物的走筋作用來平息肝臟的邪氣,也就是在脾臟中瀉去肝臟的木氣以幫助金臟。木氣平息,則脾臟就能正常運作,而金臟也能得到滋養。
《素問》云:酸走筋。筋病無多食酸。孟詵云:多食木瓜,損齒及骨。皆伐肝之明驗,而木瓜入手、足太陰,為脾、肺藥,非肝藥,益可徵矣。又《針經》云:多食酸,令人癃。酸入於胃,其氣澀以收,上之兩焦不能出入,流入胃中,下去膀胱,胞薄以軟,得酸則縮卷,約而不通,故水道不利而癃澀也。羅天益《寶鑑》云:太保劉仲海日食蜜煎木瓜三、五枚,同伴數人皆病淋疾,以問天益。
白話文:
《素問》中說:酸味的食物促進肝經的功能。如果有筋病,不要多吃酸味的食物。孟詵說:多吃木瓜,會損害牙齒和骨骼。《素問》中又記載:多食酸味的食物,容易導致小便不通暢。因為酸味的食物進入胃之後,具有收斂的作用,會阻礙脾胃的運化,導致小便不通暢、排尿困難。羅天益在《寶鑑》中說:太保劉仲海每天吃三五顆蜂蜜煎木瓜,他的同伴們都得了淋疾,就來詢問羅天益。
天益曰:此食酸所致也,但奪食則已。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;陰之所營,傷在五味。五味太過,皆能傷人,不獨酸也。又陸佃《埤雅》云:俗言梨百損一益,楙百益一損。故《詩》云:投我以木瓜。取其有益也。
【附方】舊二,新十。
白話文:
天益說:這是飲食酸性食物引起的,只要停止食用酸性食物就可以了。陰氣的產生,本來就在於五味;陰氣的運行,會被五味所傷。五味過量,都能傷人,不只是酸味而已。又陸佃在《埤雅》一書中說:民間俗語說梨有百害一利,山楂有百利一害。所以《詩經》中說:你把木瓜贈送給我,就是取它有益於我的緣故。
【附方】古文:舊二,新十。
舊方兩個,新方十個。
項強筋急不可轉側,肝、腎二臟受風也:用宣州木瓜二個(取蓋去瓤),沒藥二兩,乳香二錢半。二味入木瓜內縛定,飯上蒸三、四次,爛研成膏。每用三錢,入生地黃汁半盞,無灰酒二盞,暖化溫服。許叔微云:有人患此,自午後發,黃昏時定。予謂此必先從足起。足少陰之筋自足至項。
白話文:
脖子頸部僵硬,無法轉動,是肝、腎兩個臟腑受風引起:取宣州木瓜兩個(切開蓋子,去除瓜瓤),沒藥二兩,乳香二錢半。將這兩種藥物放入木瓜內,用線紮好,放在米飯上蒸三、四次,蒸到藥物腐爛並研磨成藥膏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生地黃汁半盞,無灰酒二盞,加熱到溫熱後服用。許叔微說:有人患有這種疾病,從下午開始發作,到黃昏時症狀固定。我認為這種疾病一定是從足部開始的。足少陰經的筋絡從足部延伸到頸項。
筋者肝之合。今日中至黃昏,陽中之陰,肺也。自離至兌,陰旺陽弱之時。故《靈寶畢法》云:離至乾,腎氣絕而肝氣弱。肝、腎二臟受邪,故發於此時。予授此及都梁丸,服之而愈。(《本事方》)
白話文:
筋是與肝相應的。今日從中午到黃昏,是屬陽中的陰,正是肺臟當令的時節。從離到兌,是陰盛陽衰的時段。因此,《靈寶畢法》中說:離到乾,是腎氣衰竭而肝氣衰弱的時期。由於肝、腎這兩個臟器受到病邪侵襲,因此在此時段發作。我將這個藥方以及都梁丸授予他,他服用後病情痊癒。(《本事方》)
腳氣腫急:用木瓜切片,囊盛踏之。廣德顧安中,患腳氣筋急腿腫。因附舟,以足閣一袋上,漸覺不痛。乃問舟子:袋中何物?曰:宣州木瓜也。及歸,制木瓜袋用之,頓愈。(《名醫錄》)
白話文:
腳氣腫急:用木瓜切片,裝入袋子裡,腳踩在上面。廣德的顧安中,患有腳氣筋急腿腫。他乘坐船,把腳放在一個袋子上,漸漸地感覺不痛了。於是問船伕:袋子裡裝的是什麼?船伕說:是宣州木瓜。等到回到家,他製作了木瓜袋來使用,症狀頓時痊癒。(《名醫錄》)
腳筋攣痛:用木瓜數枚,以酒、水各半,煮爛搗膏,乘熱貼於痛處,以帛裹之。冷即換,日三、五度。(《食療本草》)
白話文:
小腿抽筋疼痛:拿取數枚木瓜,加入等量的酒與水,煮爛後搗成膏狀,趁熱敷貼在疼痛的地方,以布條包紮好。冷了就更換,每天三到五次。(《食療本草》)
臍下絞痛:木瓜三片,桑葉七片,大棗三枚。水三升,煮半升,頓服即愈。(《食療》)小兒洞痢,木瓜搗汁,服之。(《千金方》)
白話文:
臍下絞痛:木瓜三片、桑葉七片、大棗三枚。用三升水煮到剩半升,一次喝完就可以了。(《食療》)小兒腹瀉、痢疾:把木瓜搗成汁服用。(《千金方》)
霍亂轉筋:木瓜一兩,酒一升,煎服。不飲酒者,煎湯服。仍煎湯,浸青布裹其足。(《聖惠》)
霍亂腹痛:木瓜五錢,桑葉三片,棗肉一枚。水煎服。(《聖惠方》)
白話文:
霍亂轉筋 木瓜一兩、酒一升,燉煮服用。不喝酒的人,燉湯服用。再燉煮湯汁,浸泡青布巾敷在腳上。(《聖惠方》)
霍亂腹痛 木瓜五錢、桑葉三片、棗肉一粒。水煎服用。(《聖惠方》)
四蒸木瓜丸治肝、腎、脾三經氣虛,為風寒暑濕相搏,流注經絡。凡遇六氣更變,七情不和,必至發動,或腫滿,或頑痹,憎寒壯熱,嘔吐自汗,霍亂吐利。用宣州大木瓜四個,切蓋剜空聽用:一個入黃耆、續斷末各半兩於內;一個入蒼朮、橘皮末各半兩於內;一個入烏藥、黃松節末各半兩於內(黃松節即茯神中心木也);一個入威靈仙、苦葶藶末各半兩於內。
白話文:
四蒸木瓜丸主治肝、腎、脾三經氣虛,為風寒暑濕相搏,流注經絡。凡是遇上六種邪氣的變化,七種情感不和,必定發動病情,或腫脹滿悶,或頑固麻痺,怕冷壯熱,嘔吐自汗,霍亂吐瀉。
製作方法:
-
取四個大的宣州木瓜,切開蓋子後,挖空中心備用。
-
將一個木瓜放入黃耆、續斷末,各半兩。
-
將一個木瓜放入蒼朮、橘皮末,各半兩。
-
將一個木瓜放入烏藥、黃松節末,各半兩。(黃松節即茯苓中心木也)
-
將一個木瓜放入威靈仙、苦葶藶末,各半兩。
將四個木瓜放入蒸籠中蒸四次,每次蒸一個小時左右。蒸好後取出,將各個木瓜中的藥末取出,混合在一起,研磨成細末。
服用方法:
每次服用一錢,用米湯送服。每日服用三次。
以原蓋簪定,用酒浸透,入甑內蒸熟、曬,三浸、三蒸、三曬,搗末,以榆皮末、水和,糊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溫酒、鹽湯任下。(《御藥院方》)
白話文:
首先將原蓋的種子用布蓋起來。用酒浸泡,放入蒸籠內蒸熟,曬乾。反覆浸泡三次,蒸三次,曬三次。將其搗成粉末,再用榆樹皮粉末和水混合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可以用溫酒或鹽湯送服。(《御藥院方》)
腎臟虛冷,氣攻腹脅,脹滿疼痛。用大木瓜三十枚,去皮、核,剜空,以甘菊花末、青鹽末各一斤填滿,置籠內蒸熟,搗成膏,入新艾茸二斤搜和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米飲下三十丸,日二。(《聖濟總錄》)
白話文:
腎臟虛冷,導致氣體攻入腹脅,造成脹滿疼痛。使用三十個大木瓜,去皮、去核,挖空,加入一斤的甘菊花末和一斤的青鹽末填滿,放入蒸籠中蒸熟,搗成膏狀,加入二斤的新艾絨混和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天喝米湯時服用三十丸,一天服用兩次。(《聖濟總錄》)
發槁不澤:木瓜浸油,梳頭。(《聖惠方》)
反花痔瘡:木瓜為末,以鱔魚身上涎調,貼之,以紙護住。(《醫林集要》)
闢除壁蝨:以木瓜切片,鋪於席下。(臞仙《神隱》)
木瓜核
【主治】霍亂煩躁氣急,每嚼七粒,溫水咽之(時珍。出《聖惠》)。
枝、葉、皮、根
【氣味】並酸、澀,溫,無毒。
白話文:
發槁不澤:
用木瓜浸泡在油中,用來梳頭。
反花痔瘡:
把木瓜搗碎成末,用鱔魚身上的黏液調成糊狀,敷在患處上,再用紙保護住。
闢除壁蝨:
把木瓜切成薄片,鋪在席子下面。
木瓜核:
**主治:**霍亂時煩躁氣促,每次嚼七粒,用溫水吞服。
枝葉皮根:
**氣味:**都有酸味和澀味,性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煮汁飲,並止霍亂、吐下、轉筋,療腳氣(《別錄》)。枝,作杖,利筋脈。根、葉,煮湯淋足脛,可以已蹶。木材作桶濯足,甚益人(蘇頌)。枝、葉煮汁飲,治熱痢(時珍。出《千金》)。
花
【主治】面黑粉滓(方見李花)。
白話文:
【主治】煮汁飲用,可以治療霍亂、嘔吐腹瀉、抽筋,治療腳氣。《別錄》記載。枝幹,可以用來做柺杖,可以強健筋脈。根、葉煮湯泡腳,可以治療腳抽筋。木材製成的桶可以用來洗腳,對人體很有益處(蘇頌)。枝、葉煮汁飲用,可以治療熱痢(時珍。出自《千金方》)。
【主治】臉色暗沉、粉刺(方見李花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