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三卷 (26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三卷 (26)

1. 升麻

時珍曰: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,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。此乃稟賦素弱,元氣虛餒,及勞役飢飽生冷內傷,脾胃引經最要藥也。升麻葛根湯,乃發散陽明風寒藥也。時珍用治陽氣鬱遏,及元氣下陷諸病,時行赤眼,每有殊效,神而明之,方可執泥乎?一人素飲酒,因寒月哭母受冷,遂病寒中,食無薑、蒜,不能一啜。至夏酷暑,又多飲水,兼懷怫鬱。

因病右腰一點脹痛,牽引右脅,上至胸口,則必欲臥。發則大便裡急後重,頻欲登圊,小便長而數,或吞酸,或吐水,或作瀉,或陽痿,或厥逆,或得酒少止,或得熱稍止。但受寒食寒,或勞役,或入房,或怒或飢,即時舉發。一止則諸證泯然,如無病人,甚則日發數次。服溫脾勝濕、滋補消導諸藥,皆微止隨發。

時珍思之,此乃飢飽勞逸,內傷元氣,清陽陷遏,不能上升所致也。遂用升麻葛根湯合四君子湯,加柴胡、蒼朮、黃耆,煎服,服後仍飲酒一二杯助之。其藥入腹,則覺清氣上行,胸膈爽快,手足和暖,頭目精明,神采迅發,諸證如掃。每發一服即止,神驗無比。若減升麻、葛根,或不飲酒,則效便遲。

大抵人年五十以後,其氣消者多,長者少;降者多,升者少;秋冬之令多,而春夏之令少。若稟受弱而有前諸證者,並宜此藥活法治之。《素問》云:陰精所奉其人壽,陽精所降其人夭。千古之下,窺其奧而闡其微者,張潔古、李東垣二人而已。外此,則著《參同契》、《悟真篇》者,旨與此同也。

又升麻能解痘毒,惟初發熱時,可用解毒;痘已出後,氣弱或泄瀉者,亦可少用;其升麻葛根湯,則見斑後必不可用,為其解散也。本草以升麻為解毒、吐蠱毒要藥,蓋以其為陽明本經藥,而性又上升故也。按《範石湖文集》云:李燾為雷州推官,鞫獄得治蠱方:毒在上,用升麻吐之;在腹,用鬱金下之,或合二物服之,不吐則下。此方活人甚多也。

【附方】舊五,新八。

服食丹砂:石泉公王方慶《嶺南方》云:南方養生治病,無過丹砂。其方用升麻末三兩(研煉過),光明砂一兩。以蜜丸梧子大,每日食後服三丸。(蘇頌《圖經本草》)

豌豆斑瘡:比歲有病天行發斑瘡,頭面及身,須臾周匝,狀如火燒瘡,皆戴白漿,隨決隨生,不治數日必死,瘥後瘢黯,彌歲方減,此惡毒之氣所為。云晉元帝時,此病自西北流起,名虜瘡。以蜜煎升麻,時時食之。並以水煮升麻,綿沾拭洗之。(葛洪《肘後方》)闢瘴明目:七物升麻丸:升麻、犀角、黃芩、朴硝、梔子、大黃各二兩,豉二升(微熬)。同搗末,蜜丸梧子大。

覺四肢大熱,大便難,即服三十丸,取微利為度。若四肢小熱,只食後服二十丸。非但闢瘴,甚能明目。(王方慶《嶺南方》)猝腫毒起:升麻磨醋,頻塗之。(《肘後》)

白話文:

升麻

李時珍說:升麻能引導陽明經的清氣上升,柴胡則引導少陽經的清氣上升。這兩種藥都是針對先天體質虛弱,元氣不足,以及因勞累、飢飽、飲食生冷等造成內傷,脾胃受損的人使用的重要藥物。升麻葛根湯是治療陽明經風寒的散寒藥。李時珍用它治療陽氣鬱結和元氣下陷等疾病,尤其對流行性赤眼病,常常有奇效。但這些都是經驗之談,要懂得其原理才能靈活運用,不能死板地照搬。

曾經有一位經常喝酒的人,因為在寒冷的月份哭母親受了寒,得了傷寒,吃不下薑蒜,連一點湯水都喝不下。到了夏天酷暑,他又喝很多水,心裡又鬱悶。

因此,他的右腰有一點脹痛,牽扯到右脅,一直痛到胸口,必須躺下才能緩解。發病時大便裡急後重,頻頻想上廁所,小便量多次數也多,有時吞酸、吐水、腹瀉、陽痿、厥逆,或者喝點酒症狀能略微減輕,或者稍微溫暖一下症狀也能略微減輕。但是只要受寒、吃冷食、勞累、房事、生氣或飢餓,就會立刻發作。症狀一旦停止,所有症狀就消失了,就像沒有病一樣,嚴重時一天會發作好幾次。服用溫補脾胃、除濕、滋補消化的藥物,都只能暫時緩解,很快又會發作。

李時珍思考後認為,這是因為飢飽勞逸,損傷了元氣,清陽之氣下陷、不能上升所導致的。於是,他用升麻葛根湯,再加四君子湯、柴胡、蒼朮、黃耆一起煎服,服藥後再喝一兩杯酒助藥力。藥物入腹後,感覺清氣上升,胸膈舒暢,手足溫暖,頭目清晰,精神煥發,各種症狀都消失了。每次發作,服用一劑藥就痊癒了,效果神奇無比。如果減少升麻、葛根的用量,或者不喝酒,療效就會減慢。

總體來說,人到五十歲以後,氣血下降的多,上升的少;秋冬季節發病的多,春夏季節發病的少。如果先天體質虛弱,而且出現上述症狀的人,都應該用這種方法治療。《素問》說:陰精滋養人,使人長壽;陽精下降則使人夭亡。自古以來,能洞察其奧妙,闡明其細微之處的,只有張潔古和李東垣兩人。除此之外,那些寫《參同契》、《悟真篇》的人,他們的觀點也和這個類似。

此外,升麻還能解痘毒,只限於發熱初期使用來解毒;痘疹已出,體虛或腹瀉的人,也可以少量服用;而升麻葛根湯,則在長出疹子後就不能再用了,因為它有發散的作用。本草書記載,升麻是解毒、吐出蠱毒的重要藥物,這是因為它是陽明經的藥物,而且性味具有上升的特性。《範石湖文集》記載:李燾在雷州做推官時,審理案件時得到一個治療蠱毒的方子:毒在上面就用升麻把它吐出來;毒在腹部,就用鬱金把它瀉下來,也可以把兩種藥一起服用,不吐就瀉下。這個方子救活了很多人的性命。

(附方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