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三卷 (25)
草部第十三卷 (25)
1. 土當歸
(《綱目》)
【集解】生密縣山野,莖圓而有線楞,葉似芹菜葉而硬,邊有細鋸齒刺。又似蒼朮葉而大,每三葉攢生一處,開黃花,根似前胡,又似野胡蘿蔔根。
根
【氣味】辛,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除風和血,煎酒服之。閃拗手足,同荊芥、蔥白煎湯淋洗之(時珍。出《衛生易簡方》)。
白話文:
土當歸生長在密縣山野,莖是圓形且有稜線,葉子像芹菜葉但較硬,邊緣有細小的鋸齒刺。又有點像蒼朮的葉子但更大,通常三片葉子長在一起,開黃色的花,根部像前胡,也像野胡蘿蔔的根。
根部的味道是辛辣、性溫,沒有毒性。
主要功效是祛除風邪、調和氣血,可以煎酒服用。跌打損傷扭傷手腳時,可以和荊芥、蔥白一起煎湯,用來淋洗患處。 (以上內容是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的記載,出自《衛生易簡方》。)
2. 都管草
(宋《圖經》)
【集解】頌曰:都管草生宜州田野,根似羌活頭,歲長一節。苗高一尺許,葉似土當歸,有重臺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施州生者作蔓,又名香球,蔓長丈餘,赤色,秋結紅實,四時皆有,採其根枝,淋洗風毒瘡腫。時珍曰:按:範成《大桂海志》云:廣西出之,一莖六葉。
根
【氣味】苦、辛,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風腫癰毒赤疣,以醋摩塗之。亦治咽喉腫痛,切片含之,立愈(蘇頌)。解蜈蚣、蛇毒(時珍)。
白話文:
都管草生長在宜州田野,它的根部像羌活的根頭,每年會長出一節。莖苗大約有一尺高,葉子像土當歸,有重疊的葉片。在二月和八月採收它的根部,陰乾後使用。在施州生長的都管草會長成藤蔓,又叫做香球,藤蔓可以長到一丈多長,顏色是紅色的,秋天會結紅色的果實,四季都有。可以採收它的根和枝條,用來清洗因為風邪引起的毒瘡腫痛。李時珍說:根據范成大的《桂海志》記載,都管草產於廣西,一根莖上長有六片葉子。
根
味道:苦、辛,性寒,沒有毒性。
功效:可以治療因為風邪引起的腫痛、癰瘡、毒瘡和紅色的疣。把它磨成粉末,用醋調和塗抹在患處。也可以治療咽喉腫痛,把都管草切成薄片含在嘴裡,可以立即見效(蘇頌的說法)。還可以解蜈蚣和蛇的毒(李時珍的說法)。
3. 升麻
(《別錄》上品)
【釋名】周麻。時珍曰:其葉似麻,其性上升,故名。按:張揖《廣雅》及《吳普本草》
並云:升麻,一名周升麻。則周或指周地,如今人呼川升麻之義。今《別錄》作周麻,非省文,即脫誤也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升麻,生益州山谷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曬乾。
弘景曰:舊出寧州者第一,形細而黑,極堅實。今惟出益州,好者細削,皮青綠色,謂之雞骨升麻。北部亦有,而形虛大,黃色。建平亦有,而形大味薄,不堪用。人言是落新婦根,不然也。其形相似,氣色非也。落新婦亦解毒,取葉挼作小兒浴湯,主驚忤。
藏器曰:落新婦,今人多呼為小升麻,功用同於升麻,亦大小有殊也。
志曰:升麻,今嵩高出者色青,功用不如蜀者。
頌曰:今蜀漢、陝西、淮南州郡皆有之,以蜀川者為勝。春生苗,高三尺以來。葉似麻葉,並青色。四月、五月著花,似粟穗,白色。六月以後結實,黑色。根如蒿根,紫黑色,多須。
根
【修治】斅曰:採得刮去粗皮,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,曝乾,銼蒸,再爆用。
時珍曰:今人惟取里白外黑而緊實者,謂之鬼臉升麻,去須及頭蘆,銼用。
【氣味】甘、苦,平、微寒,無毒。
元素曰:性溫,味辛微苦,氣味俱薄,浮而升,陽也,為足陽明、太陰引經的藥。得蔥白、白芷,亦入手陽明、太陰。杲曰:引蔥白,散手陽明風邪。引石膏,止陽明齒痛。人參、黃耆,非此引之,不能上行。時珍曰:升麻,同柴胡,引生髮之氣上行;同葛根,能發陽明之汗。
【主治】解百毒,殺百精老物殃鬼,闢瘟疫瘴氣邪氣,蠱毒入口皆吐出,中惡腹痛,時氣毒癘,頭痛寒熱,風腫諸毒,喉痛口瘡。久服不夭,輕身長年(《別錄》)。安魂定魄,鬼附啼泣,疳䘌,遊風腫毒(大明)。小兒驚癇,熱壅不通,療癰腫豌豆瘡,水煎綿沾拭瘡上(甄權)。
治陽明頭痛,補脾胃,去皮膚風邪,解肌肉間風熱,療肺痿咳唾膿血,能發浮汗(元素)。牙根浮爛惡臭,太陽鼽衄,為瘡家聖藥(好古)。消斑疹,行瘀血,治陽陷眩運,胸脅虛痛,久泄下痢,後重遺濁,帶下崩中,血淋下血,陰痿足寒(時珍)。
【發明】元素曰:補脾胃藥,非此為引用不能取效。脾痹非此不能除。其用有四:手足陽明引經,一也;升陽氣於至陰之下,二也;去至高之上及皮膚風邪,三也;治陽明頭痛,四也。杲曰:升麻,發散陽明風邪,升胃中清氣,又引甘溫之藥上升,以補衛氣之散而實其表。故元氣不足者,用此於陰中升陽,又緩帶脈之縮急。
有胃虛傷冷,郁遏陽氣於脾土者,宜升麻、葛根以升散其火鬱。好古曰:升麻葛根湯,乃陽明發散藥。若初病太陽證便服之,發動其汗,必傳陽明,反成其害也。朱肱《活人書》言:瘀血入里,吐血衄血者,犀角地黃湯,乃陽明經聖藥。如無犀角,以升麻代之。二物性味相遠,何以代之?蓋以升麻能引地黃及余藥同入陽明也。
白話文:
[升麻]
[名稱解釋] 升麻又名周麻。李時珍認為,這種植物的葉子像麻,藥性是向上升散的,因此得名。張揖的《廣雅》和吳普的《本草》都說升麻又名周升麻,這裡的「周」可能指的是產地,就像現在人稱川產的升麻為川升麻一樣。《別錄》裡寫作「周麻」,不是簡寫,可能是脫漏或錯誤。
[產地採集] 《別錄》記載升麻生長在益州的山谷中,通常在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 陶弘景說,以前產於寧州的升麻是最好的,形狀細小、顏色黑、質地堅硬。現在只有益州產的比較好,好的升麻經過削切,外皮呈青綠色,被稱為「雞骨升麻」。北部地區也有產,但形狀虛大,顏色黃。建平也有,但形狀大,味道淡,不適合藥用。有人說那是落新婦的根,其實不是。雖然外形相似,但氣味和顏色不同。落新婦也有解毒的功效,把葉子揉碎放在水中給小孩洗澡,可以治療驚嚇。 陳藏器說,現在很多人把落新婦稱為小升麻,其功效與升麻相似,只是大小不同而已。 寇宗奭說,現在嵩山產的升麻是青色的,功效不如四川產的。 蘇頌說,現在四川、陝西、淮南等地都有升麻,以四川產的最好。春天長出苗,約有三尺高,葉子像麻葉,呈青色。四五月開花,像粟穗,白色。六月以後結果,黑色。根像蒿根,紫黑色,有很多鬚。
[根部處理] 雷斅說,採挖升麻後,要刮去粗皮,用黃精的自然汁浸泡一晚,曬乾,切成小塊蒸一下,再烘乾。 李時珍說,現在人們只選取裡面白色、外面黑色且質地緊密的升麻,稱為「鬼臉升麻」,去除鬚根和蘆頭後,切成小塊使用。
[藥性氣味] 升麻味甘、苦,性平、微寒,無毒。 張元素說,升麻性溫,味辛微苦,氣味都比較薄,藥性向上升散,屬陽性藥,是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的引經藥。與蔥白、白芷同用,也可以引導藥效進入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。李杲說,用蔥白可以散發手陽明經的風邪,與石膏同用可以止陽明經的牙痛。人參、黃耆等藥若無升麻引導,藥力不能向上。李時珍說,升麻與柴胡同用,可以引導生發之氣向上;與葛根同用,可以發散陽明經的汗。
[主要功效] 升麻能解各種毒,殺滅邪氣鬼怪,避開瘟疫瘴氣和邪氣,使蠱毒難以入口,可以治療中惡腹痛、時氣毒厲、頭痛寒熱、風腫等毒、喉嚨痛、口腔潰瘍。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,使身體輕盈。(《別錄》)可以安定心神,治療鬼附、哭鬧、疳瘡、遊走性風腫毒。(《大明》)可以治療小兒驚癇、熱壅不通,治療癰腫、豌豆瘡,用水煎後用棉花蘸藥汁擦拭瘡面。(甄權) 可以治療陽明經頭痛,補益脾胃,祛除皮膚風邪,解除肌肉間的風熱,治療肺痿咳嗽吐膿血,可以發汗。(張元素)可以治療牙根鬆動腐爛、太陽經鼻塞流涕,是瘡瘍科的聖藥。(王好古)可以消退斑疹,疏通瘀血,治療陽氣下陷引起的眩暈,胸脅虛痛、久瀉下痢、裡急後重、遺精、白帶、崩漏、血淋下血、陽痿、足冷。(李時珍)
[藥理發揮] 張元素說,升麻是補益脾胃藥的引經藥,沒有它,藥效難以發揮。脾痹症若無升麻,也難以治癒。它有四種用途:引導藥效進入手足陽明經;將下降的陽氣向上提升;去除皮膚及頭面的風邪;治療陽明經頭痛。李杲說,升麻可以發散陽明經的風邪,提升胃中的清氣,還可以引導甘溫的藥物上升,來補益衛氣的耗散,使體表更加穩固。所以,對於元氣不足的人,用升麻可以將陰中的陽氣提升,還可以緩解帶脈的拘緊。 對於胃虛受寒,導致陽氣鬱結在脾土的人,適合用升麻和葛根來升散火鬱。王好古說,升麻葛根湯是發散陽明經的藥。如果初病就服用,會使汗發散過度,反而傳入陽明經,造成損害。朱肱在《活人書》中說,瘀血內入,導致吐血或流鼻血時,犀角地黃湯是陽明經的良藥。如果沒有犀角,可以用升麻代替。雖然兩味藥的性味相差很大,但之所以能替代,是因為升麻可以引導地黃及其他藥物一同進入陽明經。 李時珍說,升麻可以引導陽明經的清氣上升,柴胡可以引導少陽經的清氣上升。這對於先天體質虛弱、元氣不足,以及因勞累、飢餓、飲食生冷等引起的脾胃受損等情況,是非常重要的引經藥。升麻葛根湯是發散陽明經風寒的藥。李時珍用它來治療陽氣鬱結以及元氣下陷等疾病,對於流行的紅眼病,也有奇效。用藥時要靈活運用,不可拘泥。 有人平時喜歡喝酒,因冬天哭喪受寒,導致寒邪內侵,吃不下薑蒜等辛辣之物。到夏天天氣炎熱,又多喝水,加上心情鬱悶,導致右腰一點脹痛,牽引右脅,上至胸口就想躺下。發作時大便裡急後重,頻繁想上廁所,小便長而量多,有時會吐酸水或清水,有時會腹瀉,有時會陽痿或厥逆,喝點酒或加熱可以稍微緩解。只要受寒、吃寒涼食物、勞累、房事、發怒或飢餓,就會立即發作。發作停止後,就和沒事人一樣,嚴重時一天會發作好幾次。吃溫補脾胃、祛濕消導的藥都沒有效果。 李時珍認為,這是因為飢飽勞累導致內傷元氣,清陽下陷,不能上升所致。於是用了升麻葛根湯合四君子湯,再加柴胡、蒼朮、黃耆,煎服。服藥後,再喝一兩杯酒來輔助。藥力進入腹中,就感覺清氣上升,胸膈舒暢,手腳溫暖,頭腦清醒,精神煥發,各種不適都消失了。每次發作,服一劑藥就可以止住,效果非常顯著。如果減少升麻、葛根的用量,或者不喝酒,效果就會比較慢。 一般來說,人到五十歲後,氣的消耗多而增長少,下降多而上升少,秋冬的氣令多而春夏的氣令少。如果先天體質弱,加上有前面說的那些症狀,都應該用此藥活法來治療。《素問》說:「陰精所奉其人壽,陽精所降其人夭。」這句話很深刻。後世能看透這個道理的人,只有張潔古和李東垣兩人而已。此外,《參同契》、《悟真篇》等書的道理也與此相同。 另外,升麻可以解痘毒,只有在初發熱時,可以用來解毒。痘疹已出後,如果身體虛弱或腹瀉,也可以少量使用。但是升麻葛根湯在痘疹出現後絕對不能用,因為它會解散藥力。本草認為升麻是解毒和治療蠱毒的重要藥物,因為它是陽明經的藥,而且藥性向上升散。根據《範石湖文集》記載,李燾在雷州做推官時,審理案件得到一個治療蠱毒的方子:毒在上,用升麻催吐;毒在腹部,用鬱金瀉下,或者同時服用兩味藥,不吐就瀉。這個方子救活了很多人。
[附方]
- **服用丹砂:**王方慶在《嶺南方》中說,南方養生治病,沒有比丹砂更好的。配方是:升麻末三兩(研磨過),光明砂一兩。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天飯後服用三丸。(蘇頌《圖經本草》)
- **豌豆斑瘡:**近年來流行一種斑瘡,長在頭面和身體,很快就蔓延全身,像火燒的瘡,上面有白色膿液,破了又會長出來,如果不治療幾天就會死亡,痊癒後疤痕是黯淡的,一年後才能消退。這是惡毒之氣引起的。據說晉元帝時,這種病從西北傳入,叫做虜瘡。用蜂蜜煎升麻,時常食用,並用水煮升麻,用棉布蘸藥汁擦洗。(葛洪《肘後方》)
- **闢瘴明目:**七物升麻丸:升麻、犀角、黃芩、芒硝、梔子、大黃各二兩,豆豉二升(稍微炒一下)。一起搗成末,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如果感覺四肢發熱,大便困難,就服用三十丸,使之微微通便。如果四肢只是輕微發熱,飯後服用二十丸。這個方子不僅可以闢瘴,還可以明目。(王方慶《嶺南方》)
- **突然腫毒:**升麻磨成醋,頻繁塗抹。(《肘後方》)
- **喉痹疼痛:**含服升麻片,或者用半兩升麻煎服催吐。(《直指方》)
- **胃熱牙痛:**用升麻煎湯,熱漱後吞嚥,可以解毒。或者加入生地黃。(《直指方》)
- **口舌生瘡:**升麻一兩,黃連三分。一起研成末,用棉布包起來含在口中,慢慢吞嚥藥汁。(《本事方》)
- **熱痱瘙癢:**用升麻煎湯飲用,並用藥汁洗浴。(《千金方》)
- **小兒尿血:**用蜀產的升麻五分。加水五合,煎至一合,服用。一歲的小孩,一天服用一次。(姚和眾《至寶方》)
- **產後惡露不盡,**或者持續月餘或半年。用升麻三兩,清酒五升,煮至二升,分兩次服用。會吐出或排出惡物,效果非常好。(《千金翼方》)
- **解莨菪毒:**用升麻煮汁,多服。(《外臺秘要》)
- **治療蠱毒:**野葛毒。多煎升麻,頻繁飲用。(《直指方》)
- **射工溪毒:**升麻、烏翣。煎水服用,用藥渣塗抹患處。(《肘後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