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二十九卷 (8)
果部第二十九卷 (8)
1. 仲思棗
(宋《開寶》)
【釋名】仙棗。
志曰:北齊時有仙人仲思得此棗種之,因以為名。
【集解】志曰:仲思棗形如大棗,長一、二寸,正紫色,細紋小核,味甘。今亦少有。
時珍曰:按:杜寶《大業拾遺記》云:隋時信都郡獻仲思棗,長四寸,圍五寸,肉肥核小有味,勝於青州棗,亦名仙棗。觀此,則《廣志》之西王母棗、谷城紫棗,皆此類也。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補虛益氣,潤五臟,去痰嗽冷氣。久服令人肥健,好顏色,神仙不飢(《開寶》)。
白話文:
仲思棗
據宋代《開寶本草》記載,仲思棗又名仙棗。相傳北齊時期,有位仙人名叫仲思,得到這種棗的種子並種植,因此而得名。
仲思棗形狀像一般的棗子,但較大,長一到二寸,顏色是深紫色,表面有細紋,果核小,味道甘甜。現在已經很少見了。
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考證,杜寶的《大業拾遺記》記載,隋朝時信都郡進貢過仲思棗,這種棗長達四寸,周長五寸,果肉肥厚,核小,味道鮮美,比青州棗還好,也叫仙棗。由此看來,《廣志》中提到的西王母棗和谷城紫棗,應該都是同類。
仲思棗味甘性溫,無毒。具有補益虛損、益氣、滋潤五臟、去除痰嗽和寒氣的功效。長期服用可以使人肥壯強健,容光煥發,甚至可以像神仙一樣不感到飢餓。
2. 苦棗
(《食性》)
【釋名】蹶泄(《爾雅》。名義未詳)。
【集解】士良曰:苦棗處處有之。色青而小,味苦不堪,人多不食。
實
【氣味】苦,大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傷寒熱伏在臟腑,狂蕩煩滿,大小便閉澀。取肉煮研,和蜜丸服(士良)。
白話文:
苦棗
苦棗各地都有,果實青色且小,味道苦澀難以下嚥,一般人都不吃。
其味苦、性極寒,無毒。
主治傷寒導致的餘熱滯留在臟腑內,患者神志狂躁、胸腹飽滿、大小便不通暢等症狀。可取苦棗果肉煮爛研磨,加蜂蜜製成藥丸服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