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二十九卷 (7)

回本書目錄

果部第二十九卷 (7)

1. 天師慄

(《綱目》)

白話文:

《綱目》

方子中應用藥材,須按其本性,分量多少,細細調理。

古時醫家雲:「治病當引其毒氣從角、口、鼻出,則病可愈。」

病患發燒時宜用寒藥,出汗時宜用熱藥,疏泄不暢時宜用消滯藥。

茯苓能治療遺精,鹿茸能治痿弱。

赤石脂與松節配合,可敷治理傷處。

生地能治療血熱,赤芍能治血寒。

治病宜採用四時藥物應用的方法,不可過之,不可不及。

明朝名醫王肯堂曰:「用藥宜用淨藥,不可用雜藥。」

【集解】時珍曰:按:宋祁《益州方物記》云:天師慄,惟西蜀青城山中有之,他處無有也。云張天師學道於此所遺,故名。似慄而味美,惟獨房若橡為異耳。今武當山所賣娑羅子,恐即此物也。

白話文:

【註解】李時珍說:根據宋祁的《益州方物記》記載:天師慄,只有四川青城山有,其他地方沒有。它傳說是張天師在此學道時留下的,所以以此命名。它像栗子,但味道更好,只有形狀像橡子不同。現在武當山賣的娑羅子,恐怕就是這種東西。
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久食,已風攣(時珍。出《益州記》)。

白話文:

**氣味:**甘甜溫和,沒有毒性。

**主治:**久食能緩解風濕攣痛。(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出自《益州記》)

2.

(《本經》上品)

白話文:

原文 (《本經》上品)

蜀椒 辛熱。治寒邪氣,破冷氣,除寒濕痹,癃閉不通,溫中下氣,逐寒氣。

吳茱萸 辛溫。治寒中痛,冷氣,除脾胃虛寒,壯陽殺蟲。

桂枝 辛甘。治中寒貌似中風,麻痹不仁,風寒客於經脈,發汗。

附子 辛甘。治一切寒氣,溫經補不足,散風邪,止痛,實筋骨。

川烏 辛甘。治四肢重冷,風濕痺,手足筋骨痿弱不仁,破積聚。

虎杖 辛平。治濕處寒氣,濕氣入腹中,四肢不收。

南星 辛溫。治心腹冷痛,暴泄,虛寒腰痛,濕痺痿弱。

白芷 辛溫。治寒水氣,消腫滿,除風寒,痛腫癢。

羌活 辛溫。治筋骨疼痛,除風寒溼痺,通利關節。

獨活 辛溫。治風寒寒濕痺,筋骨疼痛。

【釋名】時珍曰:按陸佃《埤雅》云:大曰棗,小曰棘。棘,酸棗也。棗性高,故重朿;棘性低,故並朿。朿音次。棗、棘皆有刺針,會意也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李時珍說:根據陸佃的《埤雅》中說:大的叫做「棗」,小的叫做「棘」。「棘」就是酸棗。棗的性質向高生長,所以也寫做「重朿」;「棘」的性質向低生長,所以也寫作「並朿」。「朿」字讀音同「次」。棗和棘都有刺針,這些都是會意的字形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棗生河東平澤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記載:棗子生長在河東平原。

弘景曰:世傳河東猗氏縣棗特異。今青州出者形大而核細,多膏甚甜。郁州互市者亦好,小不及耳。江東臨沂、金城棗形大而虛,少脂,好者亦可用之。南棗大惡,不堪啖。

白話文:

弘景說:世世代代都傳說河東猗氏縣的棗非常特別。如今青州產的棗個大、核小、多汁而且很甜。鬱州產的棗也是好的,只是個頭稍小。江東臨沂、金城產的棗個大但空虛,油脂少,好一點的也可以用來食用。南方的棗十分差,根本無法食用。

頌曰:近北州郡皆出棗,惟青州之種特佳。晉州、絳州者雖大,而不及青州肉厚也。江南出者,堅燥少脂。今園圃種蒔者,其種甚多。美者有水菱棗、御棗之類,皆不堪入藥,蓋肌肉輕虛故也。南郡人煮而曝乾,皮薄而皺,味更甘於他棗,謂之天蒸棗,亦不入藥。按:郭璞注《爾雅》云:壺棗大而銳,壺猶瓠也。

白話文:

頌詩中說:北方幾個州縣都產棗,但只有青州的棗子品質最好。晉州、絳州的棗雖然個頭大,但肉質卻不如青州的厚。江南產的棗,果肉堅硬乾燥,油脂少。現在園林和菜地裡種植的,品種極多。其中,有水菱棗、御棗之類,這些品種都不適合入藥,因為其果肉輕浮鬆虛的緣故。南郡地區的人把棗煮熟曬乾,果皮薄且褶皺,味道比其他品種的棗更甘甜,稱之為天蒸棗,也不適合入藥。

注:郭璞在《爾雅》中解釋道:壺棗個頭大,果形尖銳,壺猶如瓠瓜。

邊,腰棗也,細腰,今謂之轆轤棗。櫅,白棗也,子白乃熟。洗,大棗,也,出河東猗氏縣,大如雞卵。遵,羊棗也,實小紫黑,俗名羊矢棗。樲,酸棗也,木小而實酢。還味,棯棗也,其味短。蹶泄,苦棗也,其味苦。晰,無實棗也。

白話文:

邊:就是腰棗,細腰,現在叫做轆轤棗。

櫅:就是白棗,果子白了才成熟。

洗:就是大棗,出自河東猗氏縣,大如雞蛋。

遵:就是羊棗,果實小而紫黑,俗名羊矢棗。

樲:就是酸棗,樹小而果實酸。

還味:就是棯棗,味道短。

蹶泄:就是苦棗,味道苦。

晰:就是無實棗。

宗奭曰:大棗先青州,次晉州,皆可曬曝入藥,益脾胃。余者止可充食用耳。青州人以棗去皮核,焙乾為棗圈,以為奇果。有御棗,甘美輕脆,後眾棗熟而易生蟲,今人所謂撲落酥者是也。又有牙棗,先眾棗熟,亦甘美,微酸而尖長。二棗皆可啖,不堪收曝。

白話文:

宗奭說:大棗最優良的產地在青州,其次是晉州,這兩個地方的大棗都可以曬乾後入藥,對脾胃有益處。其他的大棗只能充當食物食用。青州人把大棗去皮核,烘乾做成棗圈,當作珍貴的水果。還有一種御棗,鮮美輕脆,但是其他的棗成熟後很容易生蟲,現在人們說的「撲落酥」就是這種棗。另外還有一種牙棗,比其他的棗先成熟,也非常鮮美,略帶酸味,果實細長。這兩種棗都可以食用,但並不適合採收後曬乾。

時珍曰:棗木赤心有刺。四月生小葉,尖觥光澤。五月開小花,白色微青。南北皆有,惟青、晉所出者肥大甘美,入藥為良。其類甚繁,《爾雅》所載之外,郭義恭《廣志》有狗牙、雞心、牛頭、羊矢、獼猴、細腰、赤心、三星、駢白之名,又有木棗、氐棗、桂棗、夕棗、灌棗、墟棗、蒸棗、白棗、丹棗、棠棗,及安邑、信都諸棗。谷城紫棗長二寸,羊角棗長三寸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棗樹木質呈紅色,有刺。四月長出小葉子,葉尖呈觥狀,葉面光亮。五月開放小野花,花朵為白色帶點微青色。南北各地都有,唯獨青州和晉地出產的棗子又大又甜,是入藥的良品。棗類有很多種,《爾雅》記載的以外,郭義恭的《廣志》中還有狗牙、雞心、牛頭、羊矢、獼猴、細腰、赤心、三星、駢白等品種。另外還有木棗、氐棗、桂棗、夕棗、灌棗、墟棗、蒸棗、白棗、丹棗、棠棗,以及安邑、信都等地出產的品種。谷城產的紫棗長二寸,羊角棗長三寸。

密雲所出小棗,脆潤核細,味亦甘美,皆可充果食,不堪入藥。入藥須用青州及晉地曬乾大棗為良。按:賈思勰《齊民要術》云:凡棗全赤時,日日撼而收曝,則紅皺。若半赤收者,肉未充滿,干即色黃而皮皺,將赤收者,味亦不佳。《食經》作干棗法:須治淨地,鋪菰箔之類承棗,日曬夜露,擇去胖爛,曝乾收之。

白話文:

密雲出產的小棗,果肉香脆,果核細小,味道也香甜可口,都能夠當作水果食用,但不能入藥。入藥時應當使用青州以及晉地曬乾的大棗比較好。按:賈思勰的《齊民要術》中說:當棗全紅時,每天搖晃並收起來晾曬,就會變成紅色皺紋。如果半紅就收穫的話,果肉還沒長滿,晾乾之後顏色就會發黃,果皮也會起皺紋。將要變紅時收穫的,味道也不好。《食經》中製作乾棗的方法:需要整理乾淨的地方,鋪上菰箔之類的東西來盛放棗子,白天曬太陽,晚上露天,挑選掉肥大的爛棗,曬乾之後收起來。

切而曬乾者為棗脯。煮熟榨出者為棗膏,亦曰棗瓤。蒸熟者為膠棗,加以糖、蜜拌蒸則更甜;以麻油葉同蒸,則色更潤澤。搗膠棗曬乾者為棗油,其法取紅軟干棗入釜,以水僅淹平,煮沸漉出,砂盆研細,生布絞取汁,塗盤上曬乾,其形如油,以手摩刮為末收之。每以一匙,投湯碗中,酸甜味足,即成美漿,用和米麨,最止飢渴、益脾胃也。

白話文:

將棗切片曬乾後,就成了棗脯。將棗煮熟後壓榨出汁,就是棗膏,也稱為棗瓤。將棗蒸熟後,就成了膠棗,如果在蒸的過程中加入糖和蜂蜜,就會更甜;如果在蒸的過程中加入麻油葉,顏色就會更潤澤。將膠棗搗碎後曬乾,就成了棗油,做法是將紅軟幹棗放入鍋中,加水淹平,煮沸後撈出,用砂鍋研磨成細末,然後用生布絞取汁液,塗抹在盤子上曬乾,其形狀就像油一樣。可以用手搓碎成末狀,用湯匙舀一匙,放入湯碗中,酸甜味十足,立刻就成了一碗美味的湯汁,用來和米粥一起吃,最能止飢止渴、益氣健脾。

盧諶《祭法》云:春祀用棗油。即此。

生棗

【氣味】甘、辛,熱,無毒。多食令人寒熱。凡羸瘦者不可食。

思邈曰:多食令人熱渴膨脹,動臟腑,損脾元,助濕熱。

大棗

【釋名】干棗(《別錄》)、美棗(《別錄》)、良棗。

《別錄》曰:八月採,曝乾。

瑞曰:此即曬乾大棗也。味最良美,故宜入藥。今人亦有用膠棗之肥大者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思邈曰:甘、辛,熱,滑,無毒。

杲曰:溫。

白話文:

**盧諶《祭法》說:**春季祭祀時使用棗油。就是這個。

生棗

【氣味】味甘辛,性熱,無毒。如果食用過多會讓人感覺寒熱。身體虛弱消瘦的人不宜食用。

(唐朝醫學家)孫思邈說:食用過多會讓人感到口渴,腹脹,影響臟腑機能,損傷脾胃,加重濕熱症狀。

大棗

【別名】乾棗(《別錄》)、美棗(《別錄》)、良棗。

(《別錄》)記載:八月採摘大棗,晾曬後製成乾棗。

(宋朝醫學家)孔瑞說:這指的就是晾曬乾的大棗。它的味道最為甘美,所以適合入藥。現在人們也用粘稠甘甜的膠棗入藥。

【氣味】味甘,性平,無毒。

孫思邈說:味甘辛,性熱,質滑,無毒。

(元朝醫學家)朱震亨說:性溫。

大明曰:有齒病、疳病、蟲䘌人不宜啖棗,小兒尤不宜食。又忌與蔥同食,令人五臟不和;與魚同食,令人腰腹痛。

白話文:

大明說:有牙齒疾病、口腔黏膜病變或者寄生蟲感染的人不適合吃棗子,尤其是兒童。另外,棗子也不可以和蔥一起吃,會導致五臟不調和;和魚一起吃,會導致腰痛腹痛。

時珍曰:今人蒸棗多用糖、蜜拌過,久食最損脾、助濕熱也。啖棗多,令人齒黃生䘌。故嵇康《養生論》云:齒處晉而黃,蝨處頭而黑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現在蒸棗的人,多半用糖、蜜拌過了,久而久之,最傷脾胃,久食有助濕熱的功效。吃棗多了,會導致牙齒變黃,使長跳蚤。因此,嵇康在《養生論》中說:牙齒埋藏在嘴脣中而後變黃,蝨子藏在頭上而變黑。

【主治】心腹邪氣,安中,養脾氣,平胃氣,通九竅,助十二經,補少氣、少津液、身中不足,大驚四肢重,和百藥。久服輕身延年(《本經》。宗奭曰:(煮取肉,和脾胃藥甚佳)。補中益氣,堅志強力,除煩悶,療心下懸,除腸澼。久服不飢神仙(《別錄》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治療心腹邪氣,安撫臟腑,養護脾氣,調和胃氣,通暢九竅,幫助十二經脈,補益氣血不足、津液不足、身體虛弱,緩解大驚失措引起的四肢沉重,調和百藥。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,延年益壽。(《本經》。宗奭說:(煮熟肉服用,可以和脾胃藥一起使用,效果很好。)補益中氣,增強意志和體力,消除煩悶,治療心下懸垂,清除腸道垃圾。長期服用可以不飢不餓,成為神仙。(《別錄》)

潤心肺,止嗽,補五臟,治虛損,除腸胃癖氣。和光粉燒,治疳痢(大明)。小兒患秋痢,與蛀棗食之良(孟詵)。殺烏頭附子天雄毒(之才)。和陰陽,調營衛,生津液(李杲)。

白話文:

滋潤心肺,止咳、補益五臟,治療虛損症,去除腸胃中的癖氣。和光粉一起燒製,用來治療疳痢(大明)。小兒患秋痢,與蛀棗一起吃,效果很好(孟詵)。解除烏頭、附子、天雄的毒性(之才)。調和陰陽,調節營衛,生津液(李杲)。

【發明】弘景曰:道家方藥,以棗為佳餌。其皮利,肉補虛,所以合湯皆擘之也。

杲曰:大棗氣味俱厚,陽也。溫以補不足,甘以緩陰血。

白話文:

發明

陶弘景說:道家醫方中,以棗子作為最佳藥餌。它的皮具有利尿作用,果肉能補虛,所以合湯時都要將棗子切開。

李杲說:大棗氣味都很厚實,性屬陽。溫補不足,甘味緩和陰血。

成無己曰:邪在營衛者,辛甘以解之。故用薑、棗以和營衛,生髮脾胃升騰之氣。張仲景治奔豚,用大棗滋脾土以平腎氣也。治水飲脅痛有十棗湯,益土而勝水也。

白話文:

成無己說:邪氣在營衛層,用辛甘的藥物來化解。因此用生薑、大棗來調和營衛,生髮脾胃升清之氣。張仲景治療奔豚病,用大棗滋養脾土以平和腎氣。治療水飲脅痛有十棗湯,補益脾土而勝過水邪。

震亨曰:棗屬土而有火,味甘性緩。甘先入脾,補脾者未嘗用甘。故今人食甘多者,脾必受病也。時珍曰:《素問》言:棗為脾之果,脾病宜食之。謂治病和藥,棗為脾經血分藥也。若無故頻食,則生蟲損齒,貽害多矣。按:王好古云:中滿者勿食甘,甘令人滿。故張仲景建中湯心下痞者,減餳、棗,與甘草同例,此得用棗之方矣。

白話文:

震亨說:棗屬於土行,但具有火性,味道甘甜、性情平和緩和。甘味先入脾經,補益脾臟的人不會只用甘味。所以現代人食用甘甜食物太多,脾臟必定會生病。李時珍說:《素問》中提到:棗是脾臟的果實,脾臟有病的人適合食用它。這指的是治療疾病和調和藥物,棗是脾經血分藥。但若無緣無故經常吃棗子,就會生蟲、損害牙齒,造成很多危害。比照:王好古說:中滿的人不要吃甘味食物,甘味食物會讓人中滿。所以張仲景的建中湯,用於治療胃中痞滿的人,要減少棗子、甘草的用量,和其他甘味食物一樣,這就是適當使用棗子的方法。

又按:許叔微《本事方》云:一婦病臟燥悲泣不止,祈禱備至。予憶古方治此證用大棗湯,遂治,與服盡劑而愈。古人識病治方,妙絕如此。又陳自明《婦人良方》云:程虎卿內人妊娠四、五個月,遇晝則慘慼悲傷,淚下數欠,如有所憑,醫巫兼治皆無益。管伯周說:先人曾語此,治須大棗湯乃愈。

白話文:

另外,據許叔微所撰寫的《本事方》中記載:有一位婦女患有臟燥,悲泣不止,即使祈禱也無濟於事。我猛然想起古方中用大棗湯來治療此症,於是就試著用大棗湯來治療她,果然服完一劑藥後,她的病情就痊癒了。古代醫者識別疾病和治療方法的妙處,真是令人嘆為觀止。此外,陳自明所著的《婦人良方》中也有記載:程虎卿的妻子在懷孕四、五個月的時候,白天總是感到悲傷憂鬱,經常流淚打嗝,好像被什麼東西附身了一樣,儘管尋求了多位醫生和巫師的幫助,但都沒有效果。後來,管伯周說:我父親以前曾說過,治療這種疾病需要用大棗湯纔可以治好。

虎卿借方治藥,一投而愈。方見下條。又《摘玄方》治此證,用紅棗燒存性,酒服三錢,亦大棗湯變法也。

白話文:

虎卿曾借用方劑治病,服一劑病就好了,詳細方劑見下文。此外《摘玄方》中治療此病,使用紅棗燒存性,配酒服用三錢,這也是大棗湯的變通方法。

【附方】舊七,新十二。

白話文:

【附方】古代:舊七,新十二。 現代:古老的七種方劑,新的十二種方劑。

調和胃氣:以干棗去核,緩火逼燥為末。量多少入少生薑末,白湯點服。調和胃氣甚良。(《衍義》)。

白話文:

調和胃氣:用幹棗去核,用小火慢慢烘烤至乾燥,研磨成粉末。按照個人體質,加入適量的生薑末,再用白開水送服。這樣可以很好地調和胃氣。(出自《衍義》)。

反胃吐食:大棗一枚去核,用斑蝥一枚去頭翅,入在內,煨熟去蝥,空心食之,白湯下良。

白話文:

反胃嘔吐:把一顆大棗去核,將一隻斑蝥去頭和翅膀,把它放進大棗裡,煨熟後取出斑蝥,空腹吃棗,用白開水送服,效果很好。

小腸氣痛:大棗一枚去核,用斑蝥一枚去頭、足、翅,入棗內,紙包煨熟,去蝥食棗,以桂心、蓽澄茄湯下。(《直指》)。

白話文:

小腸氣痛:取一枚紅棗,去核。用一隻斑蝥,去掉頭、足、翅,放入紅棗內,用紙包好,煨熟後,取出斑蝥,吃紅棗。以桂心、蓽澄茄湯送服。(《直指》)。

傷寒熱病後,口乾咽痛,喜唾:大棗二十枚,烏梅十枚,搗入蜜丸。

含如杏核大,咽汁甚效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白話文:

傷寒發熱後,口乾舌燥,喉嚨疼痛,喜歡吐口水:大棗二十顆,烏梅十顆,搗碎後加入蜂蜜製成丸劑。

含服如杏核大小,吞下汁液效果很好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婦人臟燥,悲傷欲哭,象若神靈,數欠者,大棗湯主之:大棗十枚,小麥一升,甘草二兩,每服一兩,水煎服之。亦補脾氣。(《金匱》)。

白話文:

女性臟腑憂慮,悲傷欲哭,憔悴不堪,經常打呵欠,應以大棗湯為主:大棗十枚,小麥一升,甘草二兩,每次服用一兩,煎服。也可以補養脾氣。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。

妊娠腹痛:大紅棗十四枚,燒焦為末,以小便服之。(《梅師》)。

大便燥塞:大棗一枚去核,入輕粉半錢縛定,煨熟食之,仍以棗湯送下。(《直指》)。

白話文:

妊娠腹痛:

用 14 顆大紅棗燒成灰末,用小便服用。(《梅師》)

大便乾燥阻塞:

取一顆大棗去核,加入半錢的輕粉,用布包好,用火煨熟後吃掉,再用棗湯送服。(《直指》)

咒棗治瘧:執棗一枚,咒曰:吾有棗一枚,一心歸大道。優他或優降,或劈火燒之。念七遍,吹棗上,與病人食之,即愈。(《𡵺嶁神書》)。

白話文:

使用棗子來治療瘧疾:拿一顆棗子,唸咒語說:我有一顆棗子,一心歸向大道。不去惡毒邪祟,就用火燒掉它。念七遍咒語,吹在棗子上,讓病人吃下去,就會痊癒。(出自《𡵺嶁神書》)。

煩悶不眠:大棗十四枚,蔥白七莖,水三升,煮一升,頓服。(《千金》)。

白話文:

大棗十四顆,蔥白七根,清水三碗,煮沸後熬成一碗,一次性飲用完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
上氣咳嗽,治傷中筋脈急,上氣咳嗽者:用棗二十枚去核,以酥四兩微火煎,入棗肉中泣盡酥,取收之。常含一枚,微微咽之取瘥。(《聖惠方》)。

白話文:

因受傷導致筋脈緊急而出現上氣咳嗽症狀的人:取二十枚紅棗,去除棗核,用四兩酥油以小火煎煮,然後將棗肉放入酥油中,讓棗肉完全吸收酥油,取出後儲存備用。平時含服一粒棗肉,慢慢吞嚥,直至症狀痊癒。(《聖惠方》)

肺疽吐血,因啖辛辣,熱物致傷者:用紅棗(連核燒存性)、百藥煎(煅過)等分為末。每服二錢,米飲下。(《三因》)。

白話文:

肺部生瘡吐血,是由於吃了辛辣和熱性的食物而造成的:就要用大棗(連核燒成灰並保持本性)、百藥煎(煅燒過)各等份研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送服。(《三因》)。

耳聾鼻塞,不聞音聲、香臭者:取大棗十五枚(去皮核),蓖麻子三百枚(去皮),和搗。綿裹塞耳、鼻,日一度。三十餘日,聞聲及香臭也。先治耳,後治鼻,不可並塞。(孟詵《食療》)。

白話文:

耳聾鼻塞,聽不見聲音,聞不到香味、臭味的:取大棗十五枚(去掉外皮和核),蓖麻子三百枚(去掉外皮),一起搗碎。用棉花包裹,塞入耳朵、鼻子,每天一次。三十多天後,就能聽到聲音,聞到香味和臭味了。先治療耳朵,後治療鼻子,不能同時塞入。

久服香身:用大棗肉和桂心、白瓜仁、松樹皮為丸,久服之。(《食療本草》)。

白話文:

長期服用可以讓身體散發香氣:用紅棗肉、桂皮、白瓜子、松樹樹皮製成丸藥,長期服用。(《食療本草》)

走馬牙疳:新棗肉一枚,同黃柏燒焦為末。油和敷之。若加砒少許更妙。(王氏《博濟》)。

白話文:

走馬牙疳:取新棗的果肉一粒,與黃柏一起燒焦成末。用油調和塗敷患處。如果再添加少量砒霜,效果會更好。(王氏《博濟》)。

諸瘡久壞不愈者。棗膏三升,煎水頻洗,取愈。(《千金》)。

白話文:

對於那些拖延許久仍未癒合的瘡瘍:

使用三升的棗膏(以棗子熬煮而成的膏狀物),稀釋後頻繁清洗瘡瘍,直到痊癒。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

痔瘡疼痛:大肥棗一枚剝去皮,取水銀掌中,以唾研令極熟,敷棗瓤上,納入下部良。(《外臺》)。

白話文:

痔瘡疼痛:取一枚又大又肥的棗子,剝開棗皮,把水銀放在手掌心中,用唾液研磨到很均勻,塗抹在棗子上,然後把它塞入肛門中,可以有效緩解痔瘡疼痛。(出自《外臺》)。

下部蟲癢:蒸大棗取膏,以水銀和捻,長三寸,以綿裹,夜納下部中,明日蟲皆出也。(《肘後》)。

白話文:

治療下身搔癢:將大棗蒸熟取汁,與水銀混合成三寸長的丸狀,包裹在棉花中,晚上塞入下身,第二天所有蟲子都會排出。(《肘後備急方》)

卒急心疼:《海上方》訣云:一個烏梅二個棗,七枚杏仁一處搗。男酒女醋送下之,不害心疼直到老。

白話文:

心臟急痛:《海上方》的祕訣說:一個烏梅、兩個棗、七枚杏仁一起搗碎。男性以酒送服,女性以醋送服,此法可預防心臟疼痛,讓人到老都免受心臟疼痛的困擾。

食椒閉氣:京棗食之即解也。(《百一選方》)。

三歲陳棗核中仁

【氣味】燔之,苦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腹痛邪氣(《別錄》)。惡氣卒疰忤(孟詵)。核燒研,摻脛瘡良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按:《劉根別傳》云:道士陳孜如癡人,江夏袁仲陽敬事之。

白話文:

食辣椒令閉氣:京棗食之即解。(《百一選方》)

吃辣椒導致閉氣:京棗食用即可解除。(《百一選方》)

孜曰:今春當有疾,可服棗核中仁二十七枚。後果大病,服之而愈。又云:常服棗仁,百邪不復干也。仲陽服之有效,則棗果有治邪之說矣。又《道書》云:常含棗核治氣,令口行津液,咽之佳。謝承《後漢書》亦云:孟節能含棗核,不食可至十年也。此皆藉棗以生津受氣,而咽之又能達黃宮,以交離坎之義耳。

白話文:

子曰:今年春天應當會有疾病,可以服用27枚棗核仁。後來果然得大病,服了棗核仁就好了。又說:經常服用棗仁,一切邪氣就不能再侵犯了。仲陽服了棗核仁有效,就說明棗子果實有治邪的作用了。又《道書》上說:經常含著棗核可以治療氣滯,使口腔分泌津液,吞棗核則更好。謝承的《後漢書》上也說:孟節能含著棗核,不進食可以活上十年。這些都是藉著棗子生津受氣,吞下去能通達肝膽,以交合離火坎水之意罷了。

【氣味】甘,溫,微毒。《別錄》曰:散服使人瘦,久則嘔吐。

白話文:

【氣味】味道甘甜,性溫,有微毒。《別錄》記載:將其分散服下會令人消瘦,長時間服用會導致嘔吐。

【主治】覆麻黃,能令出汗(《本經》)。和葛粉,揩熱痱瘡,良(《別錄》)。治小兒壯熱,煎湯浴之(大明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覆麻黃,能讓出汗(《本經》)。和葛粉一起用,對於治療熱痱,效果很好(《別錄》)。治療小兒壯熱,可以熬成湯汁洗澡(大明)。

【附方】新二。

白話文:

【附方】二

小兒傷寒:五日以後熱不退。用棗葉半握,麻黃半兩,蔥白、豆豉各一合,童子小便二鍾,煎一鍾,分二服,取汗。(《總錄》)

白話文:

小兒傷寒:過了五天後,熱度仍持續不退。可用半把棗葉、半兩麻黃、一合蔥白、一合豆豉,加上二杯童子小便,一起煎煮成一杯藥湯,分兩次服用,可發汗解熱。(出自《總錄》)

反胃嘔噦:干棗葉一兩,藿香半兩,丁香二錢半,每服二錢,姜三片,水一盞煎服。(《聖惠方》)。

白話文:

反胃嘔吐:幹棗葉一兩,藿香半兩,丁香二錢半,每次服二錢,薑三片,加水一碗煎服。(《聖惠方》)。

木心

【氣味】甘,澀,溫,有小毒。

白話文:

【氣味】味道甘甜微澀,性質溫和,有輕微毒性。

【主治】中蠱腹痛,面目青黃,淋露骨立。銼取一斛,水淹三寸,煮至二斗澄清,煎五升。旦服五合,取吐即愈。又煎紅水服之,能通經脈。(時珍,出《小品方》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治療中毒引起的腹痛,面色青黃,淋漓瘦骨如柴。將一斛車前草磨碎,浸泡在三寸深的水中,煮至二斗水清澄,煎至五升。早晚各服用五合,吐出來就治好了。另煎紅水服用,可以疏通經脈。(李時珍,出自《小品方》)。

【主治】小兒赤丹從腳趺起,煎湯頻浴之。(時珍,出《千金》)。

【附方】舊一。

令發易長:取東行棗根三尺,橫安甑上蒸之,兩頭汗出,收取敷發,即易長。(《聖惠方》)。

白話文:

**主治:**小兒從腳踝開始發生的紅疹,煎成湯藥後頻繁浸泡患處。(李時珍,《千金方》)

附加方劑:

**促進頭髮生長:**取三尺長的東行棗樹根,橫放於蒸籠上蒸製,兩端出汗後收取,敷在頭髮上,即可促進頭髮生長。(《聖惠方》)

【主治】同老桑樹皮,並取北向者,等分,燒研。每用一合,井水煎,澄取清,洗目。一月三洗,昏者復明。忌葷、酒、房事(時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