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二十九卷 (4)

回本書目錄

果部第二十九卷 (4)

1. 巴旦杏

(《綱目》)

【釋名】八擔杏(《正要》)、忽鹿麻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八擔杏(《正要》)、茴香。

【集解】時珍曰:巴旦杏,出回回舊地,今關西諸土亦有。樹如杏而葉差小,實亦尖小而肉薄。其核如梅核,殼薄而仁甘美。點茶食之,味如榛子。西人以充方物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李時珍說:巴旦杏,原產地在西域,現在關西各地也有種植。巴旦杏樹像杏樹,但葉子略小。果實也尖小,果肉薄。果核像梅核,殼薄,仁甜美。點茶時食用,味道像榛子。西域人常將巴旦杏當作特產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止咳下氣,消心腹逆悶(時珍。出《飲膳正要》)。

白話文:

【氣味】甘,平,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止咳下氣,消除心腹不適、脹氣(李時珍。出自《飲膳正要》)。

2.

(《本經》中品)

白話文:

中醫古代文字:

人參,味甘平,補五臟,安精神,定魂魄,止驚悸,除邪氣,明目,開智。

石斛,味甘寒,益胃生津,潤肺補腎,清熱。

麥門冬,味甘寒,潤肺清心,止渴。

五味子,味酸甘,收斂固澀,益氣生津,止渴。

人參:

味道甘甜、性平,能補養五臟,安神定志,穩固魂魄,止驚悸,驅除邪氣,明目,增強智力。

石斛:

味道甘甜、性寒,能滋養腸胃,生津潤肺,補腎清熱。

麥門冬:

味道甘甜、性寒,能潤肺清心,止渴。

五味子:

味道酸甘,有收斂固澀的作用,能益氣生津,止渴。

【釋名】時珍曰:梅古文作呆,象子在木上之形。梅乃杏類,故反杏為呆。書家訛為甘木。後作梅,從每,諧聲也。或云:梅者媒也,媒合眾味。故書云:若作和羹,爾惟鹽梅。而梅字亦從某也。陸佃《埤雅》言梅入北方變為杏,郭璞注《爾雅》以柟為梅,皆誤矣。柟即柟木,荊人呼為梅,見陸璣《草木疏》。

白話文:

解釋名稱:

李時珍說:梅字古寫作「呆」,樣子像小鳥在樹木上的形狀。梅子是杏子的一種,所以反過來寫杏子為「呆」。書法家錯誤寫成「甘木」。後來寫作「梅」,從「每」,是諧音字。或者說:梅是媒人,可以媒合各種味道。所以書中說:如果要製作和諧的湯羹,你只需鹽和梅。而「梅」字也從「某」。陸佃在《埤雅》中說,梅子到了北方變成了杏子,郭璞在《爾雅》中註解「柟」為梅子,都是錯誤的。「柟」就是柟木,荊州人稱之為梅子,見陸璣的《草木疏》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梅實生漢中山谷。五月採實,火干。

頌曰:今襄漢、川蜀、江湖、淮嶺皆有之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記載:梅子生長於漢中山谷中。五月份採收,用火烘乾。

頌曰:如今襄樊、四川、湖廣、淮安、嶺南等地都有分佈。

時珍曰:按:陸璣《詩疏》云:梅,杏類也。樹、葉皆略似杏,葉有長尖,先眾木而花。其實酢,曝乾為脯,入羹臛齏中,又含之可以香口。子赤者材堅,子白者材脆。范成大《梅譜》云:江梅,野生者,不經栽接,花小而香,子小而硬。消梅,實圓鬆脆,多液無滓,惟可生啖,不入煎造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相傳,根據陸璣的《詩疏》裡記載:梅是杏子的同類。梅樹和梅葉都和杏樹、杏葉略微相似,但是梅葉的尖端較長,而且梅樹比其他樹木更早開花。梅子的味道很酸,曬乾後可以做成梅脯,把它放入湯、肉羹或醃菜中,又可以用梅脯含在嘴中來清新口腔。梅子的果仁是紅色的,木質堅硬;果仁是白色的,木質脆嫩。范成大的《梅譜》裡記載:江梅,是一種野生的梅樹,沒有經過嫁接培育,花很小但是很香,果子很小但是很硬。消梅,果實圓潤鬆軟,汁液豐富而且沒有雜質,只能生吃,不能用來煎煮或製作。

綠萼梅,枝跗皆綠。重葉梅,花葉重疊,結實多雙。紅梅,花色如杏。杏梅,色淡紅,實扁而斑,味全似杏。鴛鴦梅,即多葉紅梅也,一蒂雙實。一云:苦楝接梅,則花帶黑色。譚子化書云:李接桃而本強者其實毛,梅接杏而本強者其實甘。梅實採半黃者,以煙燻之為烏梅;青者鹽醃曝乾為白梅

白話文:

綠萼梅:枝條和花萼都是綠色的。

重葉梅:花朵和葉子重疊在一起,結出的果實大都成雙出現。

紅梅:花朵的顏色像杏花。

杏梅:花朵的顏色淡紅色,果實扁而有斑點,味道完全像杏子。

鴛鴦梅:又稱多葉紅梅,一蒂兩果。

有人說:苦楝嫁接梅樹,則花朵帶黑色。

譚子化書提到:李樹嫁接桃樹,如果李樹的根莖較強壯,則果實是帶毛的;梅樹嫁接杏樹,如果梅樹的根莖較強壯,則果實是甘甜的。

採收半黃色的梅子,用煙燻成烏梅;採收青色的梅子,用鹽醃製後曬乾成白梅。

亦可蜜煎、糖藏,以充果飣。熟者笮汁曬收為梅醬惟烏梅、白梅可入藥。梅醬,夏月可調渴水飲之。

【氣味】酸,平,無毒。

白話文:

這種果實可以蜜餞、糖漬,用來做零食。成熟的梅子榨汁曬乾可以製成梅醬,只有烏梅、白梅可以製藥。用梅醬調水喝,在夏天可以解渴。

屬性:

酸性,偏和,無毒。

大明曰:多食損齒傷筋,蝕脾胃,令人發膈上痰熱。服黃精人忌食之。食梅齒齼者,嚼胡桃肉解之。

白話文:

大名醫師說:進食過多會傷害牙齒和筋骨,損傷脾胃,讓人產生胸隔阻滯,痰熱上湧的症狀。服用黃精的人應忌諱食用梅子。食用梅子後牙齒酸蝕的人,可以嚼食胡桃肉來解除症狀。

《物類相感志》云:梅子同韶粉食,則不酸,不軟牙。

【發明】宗奭曰:食梅則津液泄者,水生木也。津液泄則傷腎,腎屬水,外為齒故也。

白話文:

《物類相感志》說:拿李子與韶粉一起吃,就不會酸,也不會軟化牙齒。

【發明】宗奭說:食用李子會導致津液耗散,這是因為水生木的緣故。津液耗散就會傷到腎臟,而腎臟屬水,因此也影響了牙齒。

時珍曰:梅,花開於冬而實熟於夏,得木之全氣,故其味最酸,所謂曲直作酸也。肝為乙木,膽為甲木。人之舌下有四竅,兩竅通膽液,故食梅則津生者,類相感應也。故《素問》云:味過於酸,肝氣以津。又云: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不然,物之味酸者多矣,何獨梅能生津耶?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梅花的盛開是在冬天,而果實成熟是在夏天,它吸收了充分的木氣,所以它的味道最為酸,所謂的彎曲就變成了酸味。肝臟是乙木,膽囊是甲木。人的舌頭下面有四個小孔,其中兩個孔與膽液相通,所以吃梅子就會生津,這是同類相感的緣故。所以《素問》中說:口味過酸,肝臟會生津。又說:酸味可流通經絡,筋病不要多吃酸味。如果不是這樣,酸味的食物有很多,為什麼只有梅子可以生津呢?

烏梅

【修治】弘景曰:用須去核,微炒之。

白話文:

處理陶弘景說:用烏梅時要去掉核,稍微炒過。

時珍曰:造法:取梅子籃盛,於突上燻黑。若以稻灰淋汁潤濕蒸過,則肥澤不蠹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梅乾的製作方法:採集梅子裝入籃子,放在蒸籠上燻烤至發黑。如果用稻草灰汁淋濕潤透,再蒸過,就會油潤光澤,而且不會生蠹蟲。

【氣味】酸,溫、平,澀,無毒。

杲曰:寒。忌豬肉

白話文:

氣味:酸,性溫或平,具收斂作用,無毒。

杲氏說:性寒。忌食豬肉。

【主治】下氣,除熱煩滿,安心,止肢體痛,偏枯不仁,死肌,去青黑痣,蝕惡肉(《本經》)。去痹,利筋脈,止下痢,好唾口乾(《別錄》)。水漬汁飲,治傷寒煩熱(弘景)。止渴調中,去痰治瘧瘴,止吐逆霍亂,除冷熱痢(藏器)。治虛勞骨蒸,消酒毒,令人得睡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功能】

  1. 治療氣下陷,消除熱引起的煩悶腹滿,使人心境安寧,止肢體疼痛,半身不遂、麻木不仁,死肌肉,去除青黑痣,腐蝕惡性贅肉(《本經》)。

  2. 去除風濕痹痛,疏通筋脈,止下痢,治療口乾唾液多(《別錄》)。

  3. 飲用其水浸泡液,治療傷寒引起的煩熱(陶弘景)。

  4. 止渴,調和中焦,去除痰飲,治療瘧疾和瘴氣,止吐逆霍亂,消除冷熱痢疾(雷斅)。

  5. 治療虛勞骨蒸,消除酒毒,讓人得到睡眠(《日華子本草》)。

和建茶、乾薑為丸服,止休息痢,大驗(大明)。斂肺澀腸,止久嗽瀉痢,反胃噎膈,蛔厥吐利,消腫湧痰,殺蟲,解魚毒、馬汗毒、硫黃毒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和中藥建茶、乾薑為丸藥服用,可以治療休息痢疾,效果顯著(大明)。斂肺澀腸,可以止久咳瀉痢、反胃噎膈、蟲積嘔吐腹瀉、消腫排痰、殺蟲,可以解魚毒、馬汗毒、硫磺毒(時珍)。

白梅

【釋名】鹽梅、霜梅

【修治】取大青梅以鹽汁漬之,日曬夜漬,十日成矣。久乃上霜。

【氣味】酸、咸,平,無毒。

白話文:

釋名 鹽梅、霜梅

修治 取大青梅用鹽水浸漬,白天曬太陽、晚上浸漬,十天後即可完成。時間久了就會長出白霜。

氣味 酸性、鹹味,性質平穩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和藥點痣,蝕惡肉(弘景)。刺在肉中者,嚼敷之即出(孟詵)。治刀箭傷,止血,研爛敷之(大明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與其他藥物一起點痣,腐蝕糜爛的肉(弘景)。刺在肉中者,嚼碎敷上去即可取出(孟詵)。治療刀箭傷,止血,將它研成粉末敷上去(大明)。

乳癰腫毒,杵爛貼之,佳(汪穎)。除痰。(蘇頌)。

白話文:

乳房生了腫毒,用杵爛貼敷,效果很好。(汪穎) 可以化痰。(蘇頌)

治中風驚癇,喉痹痰厥僵仆,牙關緊閉者,取梅肉揩擦牙齦,涎出即開。又治瀉痢煩渴,霍亂吐下,下血血崩,功同烏梅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治療中風抽搐、喉嚨痹塞、痰涎哽塞導致的昏迷不醒、牙關緊閉的患者,可以用梅肉擦拭牙齦,讓唾液流出後就會立即清醒。此外,梅肉還能治療腹瀉、口渴、霍亂嘔吐腹瀉、便血、崩漏血崩等疾病,其功效與烏梅相似。(李時珍)

【發明】弘景曰:生梅、烏梅、白梅,功應相似。

好古曰:烏梅,脾、肺二經血分藥也。能收肺氣,治燥嗽。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。

白話文:

發明 弘景說:生的梅子、烏梅、白梅,功用都差不多。

好古 說:烏梅,是用於脾經和肺經血液部分的藥材。能收斂肺氣,治療乾咳。肺氣想要收斂,就趕快食用酸味的東西來收斂它。

時珍曰:烏梅、白梅所主諸病,皆取其酸收之義。惟張仲景治蛔厥烏梅丸及蟲䘌方中用者,取蟲得酸即止之義,稍有不同耳。《醫說》載:曾魯公痢血百餘日,國醫不能療。陳應之用鹽水梅肉一枚研爛,合臘茶,入醋服之,一啜而安。大丞梁莊肅公亦痢血,應之用烏梅、胡黃連、灶下土等分為末,茶調服,亦效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烏梅和白梅所治療的疾病,都是取其酸收的功效。只有張仲景治療蛔厥的烏梅丸和蟲䘌方的烏梅,是取蟲遇到酸味就會停止的原理,這與一般的烏梅使用稍有不同。

《醫說》一書中記載:曾魯公患痢疾便血已經一百多天,國家的醫生都無法治癒。陳應之(醫生)用鹽水把一個梅子的果肉研磨成爛泥狀,再加入臘梅茶,用醋調服,曾魯公喝下後立刻痊癒。大丞梁莊肅公也患痢疾便血,陳應之使用烏梅、胡黃連、竈下土等比例混合研磨成粉末,用茶水調服,也是馬上見效。

蓋血得酸則斂,得寒則止,得苦則澀故也。其蝕惡瘡胬肉,雖是酸收,卻有物理之妙。說出《本經》。其法載於《劉涓子鬼遺方》:用烏梅肉燒存性研,敷惡肉上,一夜立盡。《聖惠》用烏梅和蜜作餅貼者,其力緩。按:楊起《簡便方》云:起臂生一疽,膿潰百日方愈,中有惡肉突起,如蠶豆大,月餘不消,醫治不效。因閱本草得此方,試之,一日夜去其大半,再上一日而平。

白話文:

血液遇到酸性物質就會凝結,遇到寒冷就會停止流動,遇到苦味就會收斂,這是因為這些物質的作用機理所致。這些物質腐蝕或破壞惡性瘡口和突起的肉,雖然是酸性收斂的,但卻有令人驚嘆的神奇療效,本草經裡說的很詳盡。劉涓子鬼遺方中記載了烏梅肉的用法:將烏梅肉燒成灰,研成粉,敷在惡肉上,一夜之間就能去除。聖惠方用烏梅和蜂蜜製成餅狀貼敷,效果較緩慢。楊起簡便方中記載:左臂上長了一個腫瘡,膿液潰爛,一百天後才痊癒,裡面有惡肉突起,像蠶豆那麼大,一個多月了都無法消退,用藥治療也無濟於事。後來他查閱本草,得知了這個方子,試用後,一夜之間就去除了一大半的惡肉,再用了一天就痊癒了。

乃知世有奇方如此,遂留心搜刻諸方,始基於此方也。

【附方】舊十一,新二十二。

諸瘡胬肉:方見上。

白話文:

得知世上有這麼神奇的方子,於是留心蒐集各種方子,這個方子就是我的基礎。

【附方】舊方有十一種,新方有二十二種。

各種瘡瘍潰爛:方子見上方。

癰疽瘡腫,已潰未潰皆可用:鹽白梅燒存性為末,入輕粉少許,香油調,塗四圍。(王氏《易簡方》)。

白話文:

瘡癰膿腫,無論破潰與未破潰都可以用鹽巴與青梅,燒至微焦至藥性不失,研磨成粉末,加入少量的輕粉,用香油調和均勻後,塗抹於患處周圍。(王氏《易簡方》)。

喉痹乳蛾:冰梅丸:用青梅二十枚(鹽十二兩,醃五日,取梅汁),入明礬三兩,桔梗白芷防風各二兩,豬牙皂角三十條,俱為細末,拌汁和梅入瓶收之。每用一枚,噙咽津液。凡中風痰厥,牙關不開,用此擦之尤佳。《總錄》:用白梅包生礬末作丸含咽,或納吞之。

白話文:

喉嚨疼痛、扁桃體發炎:冰梅丸:用20枚青梅(用12兩鹽醃製5天,取梅汁)、3兩明礬、2兩桔梗、2兩白芷、2兩防風、30條豬牙皁角,都磨成細末,拌入梅汁,和梅子一起放入瓶中保存。每次使用1枚,含在嘴裡讓它慢慢溶化。凡是中風痰厥,牙關緊閉,用此藥擦之效果更好。《總錄》:用白梅包上生礬末做成丸劑含在嘴裡慢慢溶化,或吞服。

消渴煩悶:烏梅肉二兩,微炒為末。每服二錢,水二盞,煎一盞,去滓,入豉二百粒,煎至半盞,溫服。(《簡要濟眾方》)。

白話文:

消渴煩悶:烏梅肉二兩,微炒成粉末。每次服二錢,加水二杯,煎煮成一杯,過濾去除渣滓,加入二百粒大豆,煎煮至半杯,溫熱服用。(《簡要濟眾方》)

泄痢口渴:烏梅煎湯,日飲代茶。(《扶壽精方》)。

白話文:

古代文字: 泄痢口渴:烏梅煎湯,日飲代茶。

腹瀉口渴:烏梅煎服,可每天當茶水飲用。(出自《扶壽精方》)

產後痢渴:烏梅肉二十個,麥門冬十二分,以水一升,煮七合,細呷之。(《必效方》)。

白話文:

產後痢疾口渴:烏梅肉二十粒,麥門冬十二分,用一升水煮成七合,慢慢小口喝。(《必效方》)。

赤痢腹痛《直指》:用陳白梅同真茶、蜜水各半,煎飲之。《聖惠》:用烏梅肉(炒)、黃連各四兩,為末,煉蜜丸梧子大。每米飲服二十丸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赤痢腹痛《直指》:使用陳年白梅和真茶各半,以蜂蜜水煎煮,服用即可。《聖惠》:使用炒過的烏梅肉和黃連各四兩,研磨成粉末,加入煉製的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天早、中、晚各服用二十丸,每日服用三次。

便痢膿血:烏梅一兩去核,燒過為末。每服二錢,米飲下,立止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久痢不止,腸垢已出:《肘後》:用烏梅肉二十個,水一盞,煎六分,食前分二服。《袖珍》:用烏梅肉、白梅肉各七個搗爛,入乳香末少許,杵丸梧桐子大。每服二、三十丸,茶湯下,日三。

白話文:

便痢帶有膿血:烏梅一兩,去除果核,燒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送服,可立即止瀉。(《聖濟總錄》)

久瀉不止,腸內穢物已經排出的:肘後方:用烏梅肉二十個,水一茶杯,煎至六分之一,在飯前分兩次服用。 《 袖珍方》:用烏梅肉、白梅肉各七個搗爛,加入少許乳香末,搗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用茶湯送服,一天三次。(《袖珍方》)

大便下血,及酒痢、久痢不止:用烏梅三兩,燒存性為末,醋煮米糊和,丸梧子大。每空心米飲服二十丸,日三。(《濟生方》)。

白話文:

大便出血,包括因飲酒引起的痢疾、久治不癒的痢疾:

  • 使用烏梅三兩,燒成灰後研成粉末。
  • 用醋煮米糊,將其與烏梅粉混合,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。
  • 每次空腹時用米湯送服20丸,每天服用3次。(出自《濟生方》)

小便尿血:烏梅,燒存性研末,醋糊丸梧子大。每服四十丸,酒下。

血崩不止:烏梅肉七枚,燒存性研末。米飲服之,日二。

大便不通,氣奔欲死者:烏梅十顆,湯浸去核,丸棗大。納入下部,少時即通。(《食療本草》)。

霍亂吐利:鹽梅煎湯,細細飲之。(《如宜方》)。

蛔蟲上行,出於口鼻:烏梅煎湯頻飲,並含之,即安。(《食鑑本草》)。

白話文:

小便尿血: 烏梅,燒成炭後研磨成細末,用醋糊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 40 丸,用酒送服。

血崩不止: 烏梅肉 7 枚,燒成炭後研磨成細末。用米湯送服,每天服用 2 次。

大便不通,氣奔欲死: 烏梅 10 粒,用熱水浸泡後去掉果核,搓成棗子大小的丸子。納入肛門內,不久即會通便。(出自《食療本草》)

霍亂吐利: 鹽梅煎湯,慢慢飲用。(出自《如宜方》)

蛔蟲上行,出於口鼻: 烏梅煎湯頻繁飲用,並含在口中,即可止住。(出自《食鑑本草》)

水氣滿急:烏梅、大棗各三枚。水四升,煮二升,納蜜和勻,含咽之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
白話文:

水滿症:烏梅和大棗各三枚,用水四升,煮至二升,加入蜂蜜攪勻,含在口中然後慢慢吞嚥。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

梅核膈氣:取半青半黃梅子,每個用鹽一兩醃一日夜,曬乾,又浸又曬至水盡乃止。用青錢三個,夾二梅,麻線縛定,通裝瓷罐內封埋地下,百日取出。每用一枚,含之咽汁,入喉即消。收一年者治一人,二年者治二人,其妙絕倫。(《龔氏經驗方》)。

白話文:

梅核膈氣:取一半青一半黃的梅子,每個用一兩鹽醃製一天一夜,然後晾乾,又浸泡又晾乾,直到水盡為止。用三個青銅錢,夾住兩個梅子,用麻線綁緊,全部裝進瓷罐裡,埋在地下,一百天後取出。每次用一個,含在嘴裡嚥下汁液,進入喉嚨後,膈氣立馬消失。保存一年治一人,保存兩年治兩人,效果非常神奇。(《龔氏經驗方》)。

心腹脹痛,短氣欲絕者:烏梅二七枚,水五升,煮一沸,納大錢二七枚,煮二升半,頓服之。(《肘後》)。

白話文:

心腹脹痛,呼吸短促瀕臨窒息者:用烏梅二十七枚,清水五升,煮沸一次,放入古銅錢二十七枚,繼續煮至藥液剩餘二升半,一次服下。(出自《肘後方》)

勞瘧劣弱:烏梅十四枚,豆豉二合,桃、柳枝各一虎口,甘草三寸,生薑一塊,以童子小便二升,煎一半,溫服即止。(《圖經本草》)。

白話文:

勞累過度、瘧疾加重,身體變得衰弱:烏梅十四枚、豆豉二合、桃枝、柳枝各一虎口大小、甘草三寸、生薑一塊,用童子小便二升煎煮,減半後溫服即可止瘧疾。(《圖經本草》)。

久咳不已:烏梅肉(微炒)、罌粟殼去筋膜蜜炒,等分為末。每服二錢,睡時蜜湯調下。

白話文:

長期咳嗽不止:將烏梅肉稍微炒過,罌粟殼去除筋膜後與蜂蜜一起炒,兩者等量後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睡前以蜂蜜水調和服用。

痰厥頭痛如破者:烏梅肉三十個,鹽三撮,酒三升,煮一升,頓服,取吐即愈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白話文:

痰厥頭痛痛得像要破裂一樣:烏梅肉三十顆,鹽三撮,酒三升,煮成一升,一次服用,催吐後即可痊癒。(《肘後方》)

傷寒頭痛,壯熱,胸中煩痛,四、五日不解:烏梅十四枚,鹽五合,水一升,煎半升,溫服取吐。吐後避風良。(《梅師方》)。

白話文:

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、高熱、胸中鬱悶疼痛,四、五天沒有好轉的症狀:烏梅十四粒,鹽五合(約30克),水一升,煎煮到剩下半升,溫服,服用後注意避風,這個方法效果很好。(《梅師方》)

折傷金瘡:乾梅燒存性,敷之,一宿瘥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馬汗入瘡作痛:用烏梅連核搗爛,以頭醋和敷。仍先刺瘡,出去紫血,乃敷之系定。(《經驗方》)。

猘犬傷毒:烏梅末,酒服二錢。(《千金》)。

指頭腫毒痛甚者:烏梅肉,和魚鮓搗封之妙。(李樓《奇方》)。

傷寒䘌瘡,生下部者:烏梅肉三兩炒為末,煉蜜丸梧子大。

石榴根皮煎湯,食前下三十丸。(《聖惠方》)。

小兒頭瘡:烏梅燒末,生油調塗。(《聖濟錄》)。

香口去臭:曝乾梅脯,常時含之。(《毛詩疏》)。

白話文:

折傷金瘡:將乾梅燒製成粉末,敷在傷口上,一晚即可痊癒。(《千金方》)

馬汗入瘡腫痛:用烏梅連同果核搗爛,以醋和勻敷傷口。先刺破瘡口,放出紫血後再敷藥,並固定好。(《經驗方》)

猘犬咬傷:將烏梅研磨成粉末,用酒服下二錢。(《千金方》)

手指腫痛:將烏梅果肉與魚鮓一起搗碎,敷在患處。(李樓《奇方》)

傷寒膿瘡長在下體:將烏梅果肉炒成粉末,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以石榴根皮煎湯,在飯前服用三十丸。(《聖惠方》)

小兒頭瘡:將烏梅燒成粉末,用生油調和塗抹。(《聖濟錄》)

去除口臭:曬乾烏梅,隨時含在口中。(《毛詩疏》)

硫黃毒發,令人背膊疼悶,目暗漠漠:烏梅肉(焙)一兩,沙糖半兩,漿水一大盞,煎七分,呷之。(《總錄》)

白話文:

硫黃中毒後,會讓人背痛、胸悶、眼睛視物不清:烏梅肉(烘烤過)一兩,砂糖半兩,漿水一大杯,煎煮至七分熟,慢慢喝下。(《總錄》)

核仁

【氣味】酸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明目,益氣,不飢(吳普)。除煩熱(甄權)。

治代指忽然腫痛,搗爛,和醋浸之(時珍。《肘後方》)。

【氣味】微酸,澀,無毒。

白話文:

核仁

**氣味:**酸性,平性,無毒。

主治:

  • 明亮眼睛
  • 補充元氣
  • 不會感到飢餓(吳普)
  • 消除煩躁和熱氣(甄權)
  • 治療手指突然腫痛,搗碎後與醋一起浸泡(李時珍,《肘後方》)

**氣味:**微酸,澀,無毒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白梅花古方未見用者。近時有梅花湯:用半開花,溶蠟封花口,投蜜罐中,過時以一兩朵同蜜一匙點沸湯服。

白話文:

【解說】時珍說:白梅花在古方的藥用中沒有見到過。近年來有一種梅花湯,做法是用半開的白梅花,在花口中封上蠟,放入蜜罐中,過一段時間,取出一兩朵梅花加上一勺蜂蜜,用沸水沖泡服用。

又有蜜漬梅花法:用白梅肉少許,浸雪水,潤花,露一宿,蜜浸薦酒。又梅花粥法:用落英入熟米粥再煮食之。故楊誠齋有「蜜點梅花帶露餐」及「脫蕊收將熬粥吃」之句,皆取其助雅緻、清神思而已。

白話文:

此外,還有一種醃漬梅花的方法:使用少許白梅花肉,浸泡在雪水中,使花朵潤澤,放置一整夜,然後用蜂蜜浸泡,並加入推薦的酒。還有一種梅花粥的方法:將凋落的花瓣加入煮熟的米粥中,再次煮沸後食用。因此楊誠齋有「蜜點梅花帶露餐」和「脫蕊收將熬粥吃」的句子,這些都是為了幫助雅緻、清新的思想。

【氣味】酸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休息痢及霍亂,煮濃汁飲之(大明)。

藏器曰:嵩陽子言:清水揉梅葉,洗蕉葛衣,經夏不脆。有驗。

時珍曰:夏衣生黴點,梅葉煎湯洗之即去,甚妙。

【附方】舊一,新二。

中水毒病,初起頭痛惡寒,心煩拘急,旦醒暮劇:梅葉搗汁三升飲之良。(《肘後》)。

白話文:

氣味:酸性,溫和,沒有毒性。

主治:治療痢疾和霍亂,煮濃汁飲用(大明)。

藏器曰:嵩陽子說:用清水揉搓[梅葉](/herb/7761),清洗蕉葛布衣,整個夏天都不會發脆。有實例證明。

時珍曰:夏天的衣服發黴,用梅葉煎湯清洗即可去除,非常有效。

附方:舊方一,新方二。

中水毒病:初期症狀為頭痛惡寒,心煩氣急,早晨醒來時症狀較輕,傍晚加重:將梅葉搗汁三升飲用,效果良好。(《肘後》)。

下部蟲䘌:梅葉、桃葉一斛,杵爛蒸極熱,納小器中,隔布坐蒸之,蟲盡死也。(《外臺秘要》)。

白話文:

下半身有蟲:用梅樹葉、桃樹葉各一斛,搗碎了蒸得極熱,放入小容器中,隔著布坐著蒸,蟲就會全部死光。(《外臺祕要》)。

月水不止:梅葉(焙)、棕櫚皮灰各等分為末。每服二錢,酒調下。(《聖濟總錄》)

白話文:

月經不止:梅葉(烘烤後)、棕櫚皮灰各取等量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酒送服。(出處:《聖濟總錄》)

【主治】風痹(《別錄》。出土者殺人)。

初生小兒,取根同桃、李根煮湯浴之,無瘡熱之患(崔氏《纂要》)。

煎湯飲,治霍亂,止休息痢(大明)。

白話文:

**主治:**風濕痹痛(《別錄》記載。但出土的斷血流根會毒死人)。

其他用途:

  • 初生嬰兒:取斷血流根與桃子、李子根煮水洗澡,可預防瘡癤發熱(崔氏《纂要》)。
  • 煎煮湯汁服用:可治療霍亂、止瀉痢(大明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