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二十九卷 (3)
果部第二十九卷 (3)
1. 杏
(《別錄》下品)
【釋名】甜梅。
時珍曰:杏字篆文象子在木枝之形。或云從口及從可者,並非也。《江南錄》云:楊行密改杏名甜梅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杏生晉山川穀。五月採之。
頌曰:今處處有之。有數種:黃而圓者名金杏,相傳種出自濟南郡之分流山,彼人謂之漢帝杏,言漢武帝上苑之種也。今近汴洛皆種之,熟最早。其扁而青黃者名木杏,味酢不及之。
山杏不堪入藥。杏仁今以從東來人家種者為勝。
宗奭曰:金杏深赭色,核大而扁,乃接成者,其味最勝。又有白杏,熟時色青白或微黃,味甘淡而不酢。生杏可曬脯作乾果食之。山杏輩只可收仁用耳。
時珍曰:諸杏,葉皆圓而有尖,二月開紅花,亦有千葉者,不結實。甘而有沙者為沙杏,黃而帶酢者為梅杏,青而帶黃者為柰杏。其金杏大如梨,黃如橘。《西京雜記》載蓬萊杏花五色,蓋異種也。按:王禎《農書》云:北方肉杏甚佳,赤大而扁,謂之金剛拳。凡杏熟時,榨濃汁,塗盤中曬乾,以手摩刮收之,可和水調麨食,亦五果為助之義也。
實
【氣味】酸,熱,有小毒。生食多,傷筋骨(《別錄》)。
頌曰:杏之類梅者味酢,類桃者味甘。
宗奭曰:凡杏性皆熱。小兒多食,致瘡癰膈熱。
扁鵲曰:多食動宿疾,令人目盲、鬚眉落。
源曰:多食,生痰熱,昏精神。產婦尤忌之。
【主治】曝脯食,止渴,去冷熱毒。心之果,心病宜食之(思邈)。
核仁
【修治】《別錄》曰:五月採之。
弘景曰:凡用杏仁,以湯浸去皮尖,炒黃。或用面麩炒過。
斅曰:凡用,以湯浸去皮尖。每斤入白火石一斤,烏豆三合,以東流水同煮,從巳至午,取出曬乾用。
時珍曰:治風寒肺病藥中,亦有連皮尖用者,取其發散也。
【氣味】甘、苦,溫、冷利,有小毒。兩仁者殺人,可以毒狗。
震亨曰:杏仁性熱,因寒者可用。
思邈曰:杏仁作湯如白沫不解者,食之令氣壅身熱。湯經宿者動冷氣。
時珍曰:凡杏、桃諸花皆五出。若六出必雙仁,為其反常,故有毒也。
徐之才曰:得火良。惡黃芩、黃耆、葛根,畏蘘草。
【主治】咳逆上氣雷鳴,喉痹,下氣,產乳金瘡,寒心奔豚(《本經》)。驚癇,心下煩熱,風氣往來,時行頭痛,解肌,消心下急滿痛,殺狗毒(《別錄》)。解錫毒(之才)。治腹痹不通,發汗,主溫病腳氣,咳嗽上氣喘促。入天門冬煎,潤心肺。和酪作湯,潤聲氣(甄權)。
除肺熱,治上焦風燥,利胸膈氣逆,潤大腸氣秘(元素)。殺蟲,治諸瘡疥,消腫,去頭面諸風氣疱(時珍)。
【發明】元素曰:杏仁氣薄味厚,濁而沉墜,降也、陰也。入手太陰經。其用有三:潤肺也,消食積也,散滯氣也。
杲曰:杏仁散結潤燥,除肺中風熱咳嗽。杏仁下喘,治氣也;桃仁療狂,治血也。俱治大便秘,當分氣、血。晝則便難,行陽氣也;夜則便難,行陰血也。故虛人便閉,不可過泄。脈浮者屬氣,用杏仁、陳皮;脈沉者屬血,用桃仁、陳皮。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,賁門主往來,魄門主收閉,為氣之通道,故並用陳皮佐之。
好古曰:張仲景麻黃湯,及王朝奉治傷寒氣上喘逆,並用杏仁者,為其利氣、瀉肺、解肌也。
時珍曰:杏仁能散能降,故解肌散風、降氣潤燥、消積治傷損藥中用之。治瘡殺蟲,用其毒也。按:《醫余》云:凡索麵、豆粉近杏仁則爛。頃一兵官食粉成積,醫師以積氣丸、杏仁相半研為丸,熟水下,數服愈。又《野人閒話》云:翰林學士辛士遜,在青城山道院中,夢皇姑謂曰:可服杏仁,令汝聰明,老而健壯,心力不倦。求其方,則用杏仁一味,每盥漱畢,以七枚納口中,良久脫去皮,細嚼和津液頓咽。
日日食之,一年必換血,令人輕健。此申天師方也。又楊士瀛《直指方》云:凡人以水浸杏仁五枚,五更端坐,逐粒細嚼至盡,和津吞下。久則能潤五臟,去塵滓,驅風明目,治肝腎風虛,瞳人帶青,眼翳風癢之病。珍按:杏仁性熱降氣,亦非久服之藥。此特其咀嚼吞納津液,以消積穢則可耳。
古有服杏丹法,云是左慈之方。唐慎微收入本草,云久服壽至千萬。其說妄誕可鄙,今刪其紕謬之辭,存之於下,使讀者毋信其誑也。
【附方】舊三十七,新二十二。
杏金丹《左慈秘訣》云:亦名草金丹。方出渾皇子,服之長年不死。
夏姬服之,壽年七百,乃仙去也。世人不信,皆由不肯精心修治故也。其法:須人罕到處。
寅月钁斸杏樹地下,通陽氣。二月除樹下草。三月離樹五步作畦壟,以通水。亢旱則引泉灌溉。有霜雪則燒火樹下,以救花苞。至五月杏熟自落,收仁六斗,以湯浸去皮及雙仁者,用南流水三石和研,取汁兩石八斗,去滓。以新鐵釜用酥三斤,以糠火及炭然釜,少少磨酥至盡,乃內汁入釜。
釜上安盆,盆上鑽孔,用弦懸車轄至釜底,以紙塞孔,勿令泄氣。初著糠火,一日三動車轄,以袞其汁。五日有露液生,十日白霜起,又二日白霜盡,即金花出,丹乃成也。開盆炙乾,以翎掃下,棗肉和,丸梧子大。每服三丸,空心暖酒下。至七日宿疾皆除,喑盲攣跛、疝痔癭癇瘡腫,萬病皆愈。
久服通靈不死云云。衍文不錄。頌曰:古方用杏仁修治如法,自朝蒸至午,便以慢火微烘,至七日乃收之。每旦空腹啖之,久久不止,駐顏延年,云是夏姬之法。然杏仁能使人血溢,少誤必出血不已,或至委頓,故近人少有服者。或云服至二、三年,往往或瀉,或臍中出物,皆不可治也。
杏酥法頌曰:去風虛,除百病。搗爛杏仁一石,以好酒二石,研濾取汁一石五斗,入白蜜一斗五升攪勻,封於新甕中,勿泄氣。三十日看酒上酥出,即掠取納瓷器中貯之。取其酒滓團如梨大,置空屋中,作格安之。候成飴脯狀,旦服一枚,以前酒下。
藏器曰:杏酪服之,潤五臟,去痰嗽。生、熟吃俱可,若半生半熟服之殺人。
又法宗奭曰:治肺燥喘熱,大腸秘,潤五臟。用杏仁去皮研細,每一升,入水一升半,搗稠汁。入生蜜四兩,甘草一寸,銀、石器中慢火熬成稀膏,入酥二兩同收。每夜沸湯,點服一匙。(《衍義》)。
萬病丸:治男婦五勞七傷,一切諸疾。杏仁一斗二升,童子小便煮七次,以蜜四兩拌勻,再以童便五升於碗內重蒸,取出日曬夜露數日。任意嚼食,即愈。
補肺丸,治咳嗽。用杏仁二大升(山中者不用,去雙仁者),以童子小便二斗浸之,春夏七日,秋冬二七日,連皮尖於砂盆中研濾取汁,煮令魚眼沸,候軟如麵糊即成。以粗布攤曝之,可丸即丸服之。食前後總須服三、五十丸,茶、酒任下。忌白水粥。(劉禹錫《傳信方》)。
咳嗽寒熱,旦夕加重,少喜多嗔,面色不潤,忽進忽退,積漸少食,脈弦緊者:杏仁半斤去皮尖,童子小便二斗浸七日,漉出溫水淘洗,砂盆內研如泥,以小便三升煎如膏。每服一錢,熟水下。婦人室女服之,尤妙。(《千金方》)。
久患肺氣,喘急至咳。甚者不過二劑,永瘥:杏仁去皮尖二兩,童子小便浸,一日一換,夏月三、四換,滿半月取出,焙乾研細。每服一棗大,薄荷一葉,蜜一雞頭大,水一鍾,煎七分,食後溫服。忌腥物。(《勝金方》)。
咳逆上氣,不拘大人小兒:以杏仁三升去皮尖,炒黃研膏,入蜜一升,杵熟。每食前含之,咽汁。(《千金》)。
上氣喘急:杏仁、桃仁各半兩,去皮尖炒研,用水調生面和,丸梧子大。每服十丸,薑、蜜湯下,微利為度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喘促浮腫,小便淋瀝:用杏仁一兩,去皮尖熬研,和米煮粥,空心吃二合妙。(《心鏡》)。
頭面風腫:杏仁搗膏,雞子黃和杵,塗帛上,厚裹之。干則又塗,不過七、八次愈也。(《千金方》)。
風虛頭痛欲破者:杏仁去皮尖,曬乾研末,水九升研濾汁,煎如麻腐狀,取和羹粥食。七日後大汗出,諸風漸減。此法神妙,可深秘之。慎風、冷、豬、雞、魚、蒜、醋。(《千金方》)。
頭面諸風,眼瞤鼻塞,眼出冷淚:用杏仁三升研細,水煮四、五沸,洗頭。待冷汗盡,三度愈。(《千金》)。
偏風不遂,失音不語:生吞杏仁七枚,不去皮尖,逐日加至七七枚,周而復始。食後仍飲竹瀝,以瘥為度。(《外臺秘要》)。
破傷風腫:杏仁杵膏厚塗上,然燭遙炙之。(《千金方》)。
金瘡中風,角弓反張:用杏仁杵碎,蒸令氣溜,絞脂服一小升,兼摩瘡上良。(《必效方》)。
溫病食勞:杏仁五兩,酢二升,煎取一升,服之取汗瘥。(《類要》)。
心腹結氣:杏仁、桂枝、橘皮、訶黎勒皮等分,為丸。每服三十丸,白湯下。無忌。(孟詵《食療》)。
喉痹痰嗽:杏仁(去皮熬黃)三分,和桂末一分,研泥,裹含之,咽汁。(陳藏器《本草》)。
喉熱生瘡:方同上。
卒失音聲:方同上。(文潞公《藥准》)。
肺病咯血:杏仁四十個,以黃蠟炒黃,研入青黛一錢,作餅。用柿餅一個,破開包藥,濕紙裹煨熟食之,取效。(丹溪方)。
卒不小便:杏仁二七枚,去皮尖,炒黃研末,米飲服之。(《古今錄驗》方)。
血崩不止:諸藥不效,服此立止。用甜杏仁上黃皮,燒存性,為末。每服三錢,空心熱酒服。(《保壽堂方》)。
五痔下血:杏仁去皮尖及雙仁者,水三升,研濾汁,煎減半,同米煮粥食之。(《食醫心鏡》)。
穀道䘌痛腫癢:杏仁杵膏,頻頻敷之。(《肘後方》)。
陰瘡爛痛:杏仁燒黑研成膏,時時敷之。(《鈐方》)。
產門蟲疽,痛癢不可忍:用杏仁去皮燒存性,杵爛綿裹,納入陰中,取效。(孟詵《食療本草》)。
身面疣目:杏仁燒黑研膏,擦破,日日塗之。(《千金方》)。
面上皯皰:杏仁去皮,搗和雞子白。夜塗之,旦以暖酒洗去。(孟詵《食療》)。
兩頰赤癢,其狀如痱,名頭面風。以杏仁頻頻揩之。內服消風散。(《證治要訣》)。
耳卒聾閉:杏仁七枚,去皮拍碎,分作三分,以綿裹之,著鹽如小豆許,以器盛於飯上蒸熟。令病人側臥,以一裹捻油滴耳中。良久又以一裹滴之,取效。(《外臺》)。
耳出膿汁:杏仁炒黑,搗膏綿裹納入,日三、四易之妙。(《梅師方》)。
鼻中生瘡:杏仁研末,乳汁和敷。(《千金方》)。
疳瘡蝕鼻:杏仁燒,壓取油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。
牙齒蟲䘌:杏仁燒存性,研膏發裹,納蟲孔中。殺蟲去風,其痛便止。重者不過再上。(《本草拾遺》)。
牙齦癢痛:杏仁一百枚,去皮尖,兩仁,以鹽方寸匕,水一升,煮令汁出,含漱吐之。三度愈。(《千金方》)。
風蟲牙痛:杏仁,針刺於燈上燒煙,乘熱搭病牙上。又復燒搭七次。絕不疼,病牙逐時斷落也。(《普濟方》)。
目中赤脈癢痛,時見黑花。用初生杏子仁一升,古五銖錢七文,入瓶內密封,埋門限下,一百日化為水,每夕點之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胎赤眼疾:杏仁壓油半雞子殼,食鹽一錢,入石器中,以柳枝一握緊束,研至色黑,以熟艾一團安碗內燒烘之,令氣透火盡即成。每點少許入兩眥,甚效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目中翳遮,但瞳子不破者:用杏仁三升去皮,麵裹作三包,煻火煨熟,去面研爛,壓去油。每用一錢,入銅綠一錢,研勻點之。(同上)。
目生胬肉,或癢或痛,漸覆瞳人:用杏仁(去皮)二錢半,膩粉半錢,研勻,綿裹箸頭點之。(同上)。
傷目生胬《廣利方》:用生杏仁七枚,去皮細嚼,吐於掌中,乘熱以綿裹箸頭點胬肉上。不過四、五度愈。《總錄》:用杏仁研膏,人乳化開,日點三次。
小兒血眼:兒初生艱難,血瘀眥睚,遂濺滲其睛,不見瞳人。輕則外胞赤腫,上下弦爛:用杏仁二枚去皮尖,嚼,乳汁三、五匙,入膩粉少許,蒸熟,絹包頻點。重者加黃連、朴硝最良。(《全幼心鑑》)。
小兒臍爛成風:杏仁去皮研敷。(《子母秘錄》)。
小兒咽腫:杏仁炒黑,研爛含咽。(《普濟方》)。
針入肉內不出者:雙杏仁搗爛,以車脂調貼。其針自出。(《瑞竹堂方》)。
箭鏑在咽,或刀刃在咽膈諸隱處:杵杏仁敷之。(《肘後方》)。
狐尿瘡痛:杏仁研爛,煮一、兩沸,及熱浸之。冷即易。(《必效方》)。
狗咬傷瘡:爛嚼杏仁塗之。(寇氏)。
食狗不消,心下堅脹,口乾發熱妄語:杏仁一升去皮尖,水三升煎沸,去渣取汁分三服,下肉為度。(《梅師方》)。
解狼毒毒:杏仁搗爛,水和服之。(《千金方》)。
一切食停,氣滿膨脹:用紅杏仁三百粒,巴豆二十粒同炒,色變去豆不用,研杏為末,橘皮湯調下。(《楊氏家藏方》)
白癜風斑:杏仁連皮尖,每早嚼二七粒,揩令赤色。夜臥再用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諸瘡腫痛:杏仁去皮,研濾取膏,入輕粉、麻油調搽神效。不拘大人、小兒。(鮑氏)。
小兒頭瘡:杏仁燒研敷之。(《事林廣記》)。
蛆蟲入耳:杏仁搗泥,取油滴入。非出則死。(《扶壽精方》)
花
【氣味】苦,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補不足,女子傷中,寒熱痹厥逆(《別錄》)。
【附方】新二。
婦人無子:二月丁亥日,取杏花、桃花陰乾為末。戊子日和井華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衛生易簡方》)。
粉滓面䵟:杏花、桃花各一升,東流水浸七日。洗面三七遍,極妙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葉
【主治】人卒腫滿,身面洪大,煮濃汁熱漬,亦少少服之(《肘後》)。
枝
【主治】墮傷,取一握,水一升煮減半,入酒三合和勻,分再服,大效(蘇頌)。
【附方】舊一。
墜撲瘀血在內,煩悶者:用東引杏樹枝三兩,細銼微熬,好酒二升煎十餘沸,分二服。(《塞上方》)
根
【主治】食杏仁多,致迷亂將死,切碎煎湯服,即解(時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