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三卷 (18)
草部第十三卷 (18)
1. 茈胡
十二經瘡疽,須用柴胡以散結聚。則是肺瘧、腎瘧,十二經之瘡,有熱者皆可用之矣。但要用者精思病原,加減佐使可也。寇氏不分臟腑經絡、有熱無熱,乃謂柴胡不治勞乏,一概擯斥,殊非通論。如《和劑局方》治上下諸血,龍腦雞蘇丸,用銀柴胡浸汁熬膏之法,則世人知此意者鮮矣。
按:龐元英《談藪》云:張知閤久病瘧,熱時如火,年餘骨立。醫用茸、附諸藥,熱益甚。召醫官孫琳診之。琳投小柴胡湯一帖,熱減十之九,三服脫然。琳曰:此名勞瘧,熱從髓出,加以剛劑,氣血愈虧,安得不瘦?蓋熱有在皮膚、在臟腑、在骨髓,非柴胡不可。若得銀柴胡,只須一服;南方者力減,故三服乃效也。
觀此,則得用藥之妙的矣。寇氏之說,可盡憑乎?
【附方】舊一,新五。
傷寒餘熱:傷寒之後,邪入經絡,體瘦肌熱,推陳致新,解利傷寒時氣伏暑,倉卒並治,不論長幼。柴胡四兩,甘草一兩。每用三錢,水一盞,煎服。(許學士《本事方》)小兒骨熱:十五歲以下,遍身如火,日漸黃瘦,盜汗,咳嗽煩渴。柴胡四兩,丹砂三兩。為末,豶豬膽汁拌和,飯上蒸熟,丸綠豆大。
每服一丸,桃仁、烏梅湯下,日三服。(《聖濟總錄》)虛勞發熱:柴胡、人參等分。每服三錢,薑、棗同水煎服。(《澹寮方》)濕熱黃疸:柴胡一兩,甘草二錢半。作一劑,以水一碗,白茅根一握,煎至七分,任意時時服,一日盡。(孫尚藥《秘寶方》)
眼目昏暗:柴胡六銖,決明子十八銖。治篩,人乳汁和敷目上,久久夜見五色。(《千金方》)
積熱下痢:柴胡、黃芩等分。半酒半水煎七分,浸冷,空心服之。(《濟急方》)
苗
【主治】猝聾,搗汁頻滴之(《千金》)。
白話文:
茈胡
柴胡能治療十二經脈的瘡疽,用它可以散去腫塊。所以,肺瘧、腎瘧以及十二經脈的瘡瘍,只要有熱症都可以使用。但用藥時必須仔細思考病因,再加減藥物。寇氏不分臟腑經絡、不論有熱無熱,就說柴胡不能治療勞乏,一概否定,這不是普遍適用的論點。例如《和劑局方》中治療各種出血的龍腦雞蘇丸,就用銀柴胡浸泡取汁熬膏的方法,但現在知道這個方法的人很少了。
龐元英《談藪》記載:張知閤久病瘧疾,發熱時像火一樣,一年多瘦得只剩骨頭。醫生用茸、附子等藥物治療,熱症反而加重。後來請來醫官孫琳診治。孫琳給他用了一劑小柴胡湯,熱症就減輕了十分之九,服藥三次後就痊癒了。孫琳說:這是勞瘧,熱從骨髓出來,如果使用峻猛的藥物,氣血就會更加虧損,怎麼能不瘦呢?其實,熱症有在皮膚、臟腑、骨髓的,非柴胡不可。如果能用上銀柴胡,只要一劑就夠了;南方產的柴胡藥力較弱,所以要服三次才見效。
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用藥的妙處。寇氏的說法,能完全相信嗎?
附方:共六個方劑。
傷寒餘熱:傷寒病癒後,邪氣侵入經絡,身體消瘦、肌膚發熱,用此方促進新陳代謝,治療傷寒餘毒和伏暑,無論老少都可以服用。
小兒骨熱:十五歲以下兒童,全身發熱如火,日漸消瘦發黃,盜汗、咳嗽、口渴。
虛勞發熱:
濕熱黃疸:
眼目昏暗:
積熱下痢:
猝聾:將柴胡搗碎取汁,頻頻滴入耳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