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三卷 (17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三卷 (17)

1. 茈胡

之才曰:半夏為之使,惡皂莢,畏女菀、藜蘆。時珍曰:行手、足少陽,以黃芩為佐;行手、足厥陰,以黃連為佐。

【主治】心腹、去腸胃中結氣,飲食積聚,寒熱邪氣,推陳致新。久服輕身明目益精(《本經》)。除傷寒心下煩熱,諸痰熱結實,胸中邪逆,五臟間遊氣,大腸停積水脹,及濕痹拘攣,亦可作浴湯(《別錄》)。治熱勞骨節煩疼,熱氣肩背疼痛,勞乏羸瘦,下氣消食,宣暢氣血,主時疾內外熱不解,單煮服之良(甄權)。補五勞七傷,除煩止驚,益氣力,消痰止嗽,潤心肺,添精髓,健忘(大明)。

除虛勞,散肌熱,去早晨潮熱,寒熱往來,膽癉,婦人產前、產後諸熱,心下痞,胸脅痛(元素)。治陽氣下陷,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,及頭痛眩運,目昏赤痛障翳,耳聾鳴,諸瘧,及肥氣寒熱,婦人熱入血室,經水不調,小兒痘疹餘熱,五疳羸熱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之才曰:茈胡,得茯苓、桔梗、大黃、石膏、麻子仁、甘草、桂。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入硝石三方寸匕,療傷寒寒熱頭痛,心下煩滿。

頌曰:張仲景治傷寒,有大、小柴胡,及柴胡加龍骨、柴胡加芒硝等湯,故後人治寒熱,此為最要之藥。

杲曰:能引清氣而行陽道,傷寒外,諸有熱則加之,無熱則不加也。又能引胃氣上行、升騰而行春令者,宜加之。又凡諸瘧,以柴胡為君,隨所發時所在經分,佐以引經之藥。十二經瘡疽中,須用柴胡以散諸經血結氣聚,功與連翹同也。

好古曰:柴胡能去臟腑內外俱乏,既能引清氣上行而順陽道,又入足少陽。在經主氣,在臟主血。證前行則惡熱,卻退則惡寒。惟氣之微寒,味之薄者,故能行經。若佐以三稜、廣朮、巴豆之類,則能消堅積,是主血也。婦人經水適來適斷,傷寒雜病,易老俱用小柴胡湯,加以四物之類,並秦艽、牡丹皮輩,為調經之劑。又言婦人產後血熱必用之藥也。

宗奭曰:柴胡,《本經》並無一字治勞,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。嗚呼!凡此誤世甚多。嘗原病勞,有一種其臟虛損,復受邪熱,因虛而致勞,故曰勞者牢也,當須斟酌用之。如《經驗方》中治勞熱青蒿煎之用柴胡,正合宜爾,服之無不效,熱去即須急止。若或無熱,得此愈甚,雖至死,人亦不怨,目擊甚多。

《日華子》又謂補五勞七傷,《藥性論》亦謂治勞乏羸瘦。若此等病,苟無實熱,醫者執而用之,不死何待?註釋本草,一字亦不可忽。蓋萬世之後,所誤無窮,可不謹哉?如張仲景治寒熱往來如瘧狀,用柴胡湯,正合其宜也。

時珍曰:勞有五勞,病在五臟。若勞在肝、膽、心,及包絡有熱,或少陽經寒熱者,則柴胡乃手足厥陰、少陽必用之藥;勞在脾胃有熱,或陽氣下陷,則柴胡乃引清氣、退熱必用之藥;惟勞在肺、腎者,不用可爾。然東垣李氏言諸有熱者,宜加之;無熱,則不加。又言諸經之瘧,皆以柴胡為君。

白話文:

茈胡

茈胡的藥性:半夏是它的使藥(輔藥),忌與皂莢同用,畏懼女菀、藜蘆。 行於手足少陽經,可用黃芩輔助;行於手足厥陰經,可用黃連輔助。

【主治】治療心腹疼痛、去除腸胃積氣、飲食積聚、寒熱邪氣,促進新陳代謝。長期服用可以輕身明目,益精補腎(《本經》)。治療傷寒引起的胸悶煩熱,各種痰熱結塊,胸中邪氣逆亂,五臟之間遊走之氣,大腸積滯脹滿,以及濕痹拘攣,也可製作藥浴(《別錄》)。治療因勞累引起的骨節煩痛、肩背疼痛、體虛消瘦、腹瀉、促進氣血循環,主治久治不愈的內外熱症,單獨煎煮服用效果良好(甄權)。治療五勞七傷,去除煩躁驚恐,增強體力,化痰止咳,滋潤心肺,補充精髓,改善健忘(大明)。

治療虛勞,散去肌膚之熱,去除早晨的潮熱,寒熱往來,膽病,婦女產前產後諸熱症,心下痞塊,胸脅疼痛(元素)。治療陽氣下陷,調理肝膽三焦及包絡的相火,以及頭痛眩暈,眼睛昏花赤痛、障翳,耳聾耳鳴,各種瘧疾,以及肥胖引起的寒熱交加,婦女熱入血室,月經不調,小兒出痘後餘熱未清,五疳引起的消瘦發熱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茈胡的應用: 用茯苓、桔梗、大黃、石膏、麻子仁、甘草、桂枝與茈胡一起,加水一斗,煮至四升,再加入硝石三方寸匕,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頭痛、心下煩悶。

古人論述:張仲景治療傷寒,常用大小柴胡湯,以及柴胡加龍骨湯、柴胡加芒硝湯等,所以後世治療寒熱,柴胡是極其重要的藥物。

柴胡能引導清氣運行於陽經,治療傷寒等外感熱症時可以加入,無熱症則不加。它還能引導胃氣上行,適合春季服用。各種瘧疾,都以柴胡為主藥,根據發病時間和經絡部位,配合引經藥物使用。十二經脈的瘡疽,也需要用柴胡來散瘀消腫,與連翹功效相同。

柴胡能治療臟腑內外虛損,既能引導清氣上行順暢陽經,又能入足少陽經。在經絡主氣,在臟腑主血。病邪在經絡運行時,則惡熱;病邪退卻時,則惡寒。柴胡性微寒,味淡,所以能通行經絡。若輔以三稜、白朮、巴豆等藥,則能消散堅積,這是因為它能活血。婦女月經不調,傷寒雜病,容易衰老,都可用小柴胡湯,再加四物湯之類藥物,以及秦艽、牡丹皮等,來調理經絡。也有人說婦女產後血熱必須用它。

《本經》中並未記載柴胡能治療勞傷,但現代治療勞傷的方劑中幾乎都用到它,這是很大的錯誤。勞傷的病因是臟腑虛損,又受邪熱侵襲,因虛致勞,故曰勞者牢也,需謹慎使用。例如《經驗方》中治療勞熱的青蒿湯就用到柴胡,效果很好,熱退後就應立即停藥。如果沒有熱症而服用,病情反而會加重,甚至死亡,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。

《日華子本草》說柴胡能補五勞七傷,《藥性論》也說它能治療勞乏消瘦。如果沒有實熱,而醫生濫用,不死也難。註釋本草藥物,一個字都不能馬虎。後世因錯誤使用而造成無窮後患,怎能不謹慎呢?例如張仲景治療寒熱往來如瘧疾狀,就用柴胡湯,正合適宜。

勞傷有五勞,病在五臟。若勞傷在肝、膽、心,以及包絡有熱,或少陽經寒熱者,柴胡是手足厥陰、少陽經的必用藥物;勞傷在脾胃有熱,或陽氣下陷,柴胡是引導清氣、退熱的必用藥物;但勞傷在肺、腎者,則不用。東垣李氏說,凡是有熱症,就應該加入柴胡;沒有熱症,則不加。又說各種經絡的瘧疾,都以柴胡為主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