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二十九卷 (1)
果部第二十九卷 (1)
1. 果部第二十九卷
李時珍曰:木實曰果,草實曰蓏。熟則可食,干則可脯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樹木的果實稱為果,草的果實稱為蓏。果實成熟可以食用,乾燥後可以醃製成乾果。
豐儉可以濟時,疾苦可以備藥。輔助粒食,以養民生。故《素問》云:五果為助。五果者,以五味、五色應五臟,李、杏、桃、慄、棗是矣。古書欲知五穀之收否,但看五果之盛衰(李主小豆,杏主大麥,桃主小麥,慄主稻,棗主禾)。《禮記·內則》列果品菱、椇、榛、瓜之類。
周官職方氏辨五地之物,山林宜皂物(柞、慄之屬),川澤宜膏物(菱、芡之屬)。
白話文:
豐收或歉收可以根據時節來判斷,疾病和痛苦可以用藥物來預防和治療。植物的果實可以幫助糧食作物生長,從而養育老百姓的生活。所以《素問》中說:五種果實可以幫助糧食生長。這五種果實根據五味、五色分別對應五臟,分別是李子、杏子、桃子、栗子、棗子。古書上說要想知道五穀收成如何,只需要看看五種果實的生長情況(李子主管小豆,杏子主管大麥,桃子主管小麥,栗子主管稻子,棗子主管禾苗)。《禮記·內則》中列舉的果品有菱藕、野生棗、榛子、瓜類等。
《周官》中的「職方氏」辨別五方的物產:山林適宜生長黑色的作物(例如:柞樹、慄樹等),川澤適宜生長肥美滋潤的作物(例如:菱角、芡實等)。
丘陵宜核物(梅、李之屬)。甸師掌野果蓏。場人樹果蓏珍異之物,以時藏之。觀此,則果蓏之土產常異,性味良毒,豈可縱嗜欲而不知物理乎?於是集草木之實號為果蓏者為果部,凡一百二十七種。分為六類:曰五果,曰山,曰夷,曰味,曰蓏,曰水。舊本果部三品共五十三種。
今移一種入菜部,四種入草部。自木部移入並附三十一種,草部移入四種,菜部移入一種,外類移入四種。
白話文:
在丘陵地區,適合種植核果類植物,如梅子和李子。甸師掌管野生的果子和蔬菜。場人種植珍貴的果子和蔬菜,並在適當的季節儲藏。觀察這些,就可以知道不同地區的果子和蔬菜的產量不同,口味和毒性也有良莠之分。因此,人們不能縱慾,不知事物的道理。於是,將果實和蔬菜知識彙集成一書,名為《果蓏譜》,共收錄了127種果子和蔬菜。根據產地分為六類:五果、山果、夷果、味果、蔬菜類和水生蔬菜。舊版本《果蓏譜》分為三等,共收錄了53種果子和蔬菜。
將一種從菜部轉移至草部,四種從草部轉移至菜部,從木部轉移至草部並新增三十一種,從草部轉移至菜部四種,從外類轉移至草部四種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十二種(梁陶弘景注),《名醫別錄》十六種(同上),《唐本草》十一種(唐蘇恭),《本草拾遺》二十種(唐陳藏器),《海藥本草》一種(唐李珣),《食性本草》一種(唐陳士良),《食療本草》一種(唐孟詵),《開寶本草》十九種(宋馬志),《嘉祐本草》二種(宋掌禹錫),《圖經本草》五種(宋蘇頌),《日華本草》二種(宋人大明),《食物本草》一種(明汪穎),《日用本草》二種(元吳瑞),《本草會編》一種(明汪機),《本草綱目》三十三種(明李時珍)
白話文:
《神農本草經》:十二種,梁朝陶弘景註釋。
《名醫別錄》:十六種,梁朝陶弘景註釋。
《唐本草》:十一種,唐朝蘇恭編著。
《本草拾遺》:二十種,唐朝陳藏器編著。
《海藥本草》:一種,唐朝李珣編著。
《食性本草》:一種,唐朝陳士良編著。
《食療本草》:一種,唐朝孟詵編著。
《開寶本草》:十九種,宋朝馬志編著。
《嘉祐本草》:二種,宋朝掌禹錫編著。
《圖經本草》:五種,宋朝蘇頌編著。
《日華本草》:二種,宋朝仁人大明編著。
《食物本草》:一種,明朝汪穎編著。
《日用本草》:二種,元朝吳瑞編著。
《本草會編》:一種,明朝汪機編著。
《本草綱目》:三十三種,明朝李時珍編著。
【附註】魏《吳普本草》,李當之《本草》,宋雷斅《炮炙論》,齊徐之才《藥對》,唐·甄權《藥性》,孫思邈《千金》,唐·蕭炳《四聲》,楊損之《刪繁》,蜀韓保升《重注》,宋·寇宗奭《衍義》,唐·慎微《證類》,金·張元素《珍珠囊》,元·李杲《法象》,王好古《湯液》,朱震亨《補遺》,明·寧原《食鑑》,周定王《救荒》,陳嘉謨《蒙筌》
白話文:
-
魏晉時期的《吳普本草》和李當之的《本草》記載了草藥的分類、產地、形態、氣味、味道等資訊,並記錄了草藥的藥用價值和用法用量。
-
宋代雷斅的《炮炙論》探討了草藥的炮製方法和炮製原理,並對草藥的藥性變化進行了深入的論述。
-
齊代徐之才的《藥對》記載了草藥之間的配伍禁忌,並對草藥的配伍方法和配伍原理進行了詳細的說明。
-
唐代甄權的《藥性》記載了草藥的藥性、藥效、藥用禁忌等資訊,並對草藥的藥性分類和藥性配伍進行了系統的論述。
-
孫思邈的《千金》記載了草藥的藥用價值、用法用量、配伍禁忌等資訊,並對草藥的藥性分類和藥性配伍進行了深入的論述。
-
唐代蕭炳的《四聲》記載了草藥的發音、部首、音調等資訊,並對草藥的藥用價值和用法用量進行了簡要的介紹。
-
楊損之的《刪繁》記載了草藥的別名、產地、形態、氣味、味道等資訊,並對草藥的藥用價值和用法用量進行了簡要的介紹。
-
蜀韓保升的《重注》對《神農本草經》進行了詳細的註釋和補充,並對草藥的藥用價值和用法用量進行了深入的論述。
-
宋代寇宗奭的《衍義》對《神農本草經》進行了詳細的註釋和補充,並對草藥的藥用價值和用法用量進行了深入的論述。
-
唐代慎微的《證類》記載了草藥的藥用價值、用法用量、配伍禁忌等資訊,並對草藥的藥性分類和藥性配伍進行了系統的論述。
-
金代張元素的《珍珠囊》記載了草藥的藥用價值、用法用量、配伍禁忌等資訊,並對草藥的藥性分類和藥性配伍進行了深入的論述。
-
元代李杲的《法象》記載了草藥的藥用價值、用法用量、配伍禁忌等資訊,並對草藥的藥性分類和藥性配伍進行了系統的論述。
-
王好古的《湯液》記載了草藥的藥用價值、用法用量、配伍禁忌等資訊,並對草藥的藥性分類和藥性配伍進行了深入的論述。
-
朱震亨的《補遺》記載了草藥的藥用價值、用法用量、配伍禁忌等資訊,並對草藥的藥性分類和藥性配伍進行了深入的論述。
-
明代寧原的《食鑑》記載了草藥的食用價值、食用方法、食用禁忌等資訊,並對草藥的藥用價值和用法用量進行了簡要的介紹。
-
周定王的《救荒》記載了草藥在荒年中的食用價值、食用方法、食用禁忌等資訊,並對草藥的藥用價值和用法用量進行了簡要的介紹。
-
陳嘉謨的《蒙筌》記載了草藥的藥用價值、用法用量、配伍禁忌等資訊,並對草藥的藥性分類和藥性配伍進行了深入的論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