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三卷 (16)
草部第十三卷 (16)
1. 茈胡
(《本經》上品)
【釋名】地熏(《本經》)、芸蒿(《別錄》)、山菜(《吳普》)、茹草(《吳普》)。
恭曰:茈,是古柴字。《上林賦》云茈姜,及《爾雅》云茈草,並作此茈字。此草根紫色,今太常用茈胡是也。又以木代系,相承呼為柴胡。且檢諸本草無名此者。
時珍曰:茈字,有柴、紫二音。茈薑、茈草之茈,皆音紫;茈胡之茈,音柴。茈胡生山中,嫩則可茹,老則採而為柴,故苗有芸蒿、山菜、茹草之名,而根名柴胡也。蘇恭之說殊欠明。古本張仲景《傷寒論》,尚作茈字也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茈胡,葉名芸蒿,辛香可食。生弘農川穀及冤句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弘景曰:今出近道,狀如前胡而強。《博物志》云:芸蒿葉似邪蒿,春秋有白蒻,長四、五寸,香美可食,長安及河內並有之。恭曰:傷寒大小柴胡湯,為痰氣之要。若以芸蒿根為之,大謬矣。
頌曰:今關陝、江湖間近道皆有之,以銀州者為勝。二月生苗甚香。莖青紫堅硬,微有細線。葉似竹葉而稍緊小,亦有似斜蒿者,亦有似麥門冬葉而短者。七月開黃花。根淡赤色,似前胡而強。生丹州者結青子,與他處者不類。其根似蘆頭,有赤毛如鼠尾,獨窠長者好。斅曰:茈胡,出在平州平縣,即今銀州銀縣也。
西畔生處,多有白鶴、綠鶴於此飛翔,是茈胡香直上云間,若有過往聞者,皆氣爽也。承曰:柴胡以銀、夏者最良,根如鼠尾,長一、二尺,香味甚佳。今《圖經》所載,俗不識其真,市人以同、華者代之。然亦勝於他處者,蓋銀、夏地方多沙,同、華亦沙苑所出也。機曰:解散用北柴胡,虛熱用海陽軟柴胡為良。
時珍曰:銀州,即今延安府神木縣,五原城是其廢跡。所產柴胡長尺余而微白且軟,不易得也。北地所產者,亦如前胡而軟,今人謂之北柴胡是也,入藥亦良。南土所產者,不似前胡,正如蒿根,強硬不堪使用。其苗有如韭葉者、竹葉者,以竹葉者為勝。其如邪蒿者最下也。
按:《夏小正月令》云:仲春芸始生。《倉頡解詁》云:芸,蒿也。似邪蒿,可食。亦柴胡之類,入藥不甚良,故蘇恭以為非柴胡云。近時有一種,根似桔梗、沙參,白色而大,市人以偽充銀柴胡,殊無氣味,不可不辨。
根
【修治】斅曰:凡採得銀州柴胡,去須及頭,用銀刀削去赤薄皮少許,以粗布拭淨,銼用。勿令犯火,立便無效也。
【氣味】苦,平,無毒。《別錄》曰:微寒。普曰:神農、岐伯、雷公:苦,無毒。大明曰:甘。元素曰:氣味俱輕,陽也,升也,少陽經藥,引胃氣上升。苦寒以發散表熱。杲曰:升也,陰中之陽,手足少陽、厥陰四經引經藥也。在臟主血,在經主氣。欲上升,則用根,以酒浸;欲中及下降,則用梢。
白話文:
茈胡,古稱地熏、芸蒿、山菜、茹草。 「茈」字古時有柴、紫二音,「茈胡」之「茈」音柴。茈胡生長在山中,嫩時可食用,老時則可當柴燒,故有芸蒿、山菜、茹草等名稱,而其根則稱為柴胡。 《傷寒論》中即使用「茈」字。其葉有類似邪蒿、竹葉、麥門冬葉的品種,以竹葉狀者為佳,類似邪蒿者則品質最差。 茈胡根呈淡赤色,形似前胡但較粗壯,根部有紅色細毛,像老鼠尾巴,單獨生長的粗壯根較好。 以銀州(今延安府神木縣)所產者為最佳,根部潔白柔軟,長達一尺以上,香味濃郁。 其他產地,如關陝、江湖地區也有出產,但品質不如銀州。北地所產柴胡較柔軟,稱為北柴胡,藥效也佳;南地所產則堅硬粗糙,藥效較差。 市面上偶有以類似桔梗、沙參的白色粗大根冒充銀柴胡,需仔細辨別,此種偽品無氣味。 採摘銀州柴胡後,需去除鬚根和頂端,用銀刀削去少許赤色薄皮,用粗布擦拭乾淨,再切碎使用,不可用火烘烤,否則會失效。茈胡味苦性平,無毒,或微寒,具有升發之性,為少陽經藥物,能引胃氣上升,發散表熱。 使用時,若要使其上升,則用根部,並以酒浸泡;若要使其作用於中焦或下降,則用梢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