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二十八卷 (9)
菜部二十八卷 (9)
1. 青芝一名龍芝
(《本經》)
【氣味】酸,平,無毒。
白話文:
【氣味】酸味,性質平和,無毒。
時珍曰:五色之芝,配以五行之味,蓋亦據理而已,未必其味便隨五色也。即如五畜以羊屬火,五果以杏配心,皆云味苦之義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五色靈芝,配以五行之味,可能是根據五行學說,但未必靈芝的味道一定與其顏色有關。例如五畜之中,以羊屬火,五果之中,以杏配心,這都引用了苦味與心的關係的說法。
之才曰: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、紫六芝,並以薯蕷為之使,得發良,得麻子仁、白瓜子、牡桂甚益人,惡常山,畏扁青、茵陳蒿。
白話文:
之才說:青芝、赤芝、黃芝、白芝、黑芝、紫芝這六種芝草,都以山藥為它們的使者(能幫助芝草發揮藥效),加上麻子仁、白瓜子、肉桂的輔助效果特別好,討厭常山,害怕扁青、茵陳蒿。
【主治】明目,補肝氣,安精魂,仁恕。久食,輕身不老,延年神仙。
(《本經》)。不忘強志(《唐本》)。
白話文:
【主治項目】(依照古籍記載)
- 明亮雙眼
- 補充肝氣
- 鎮定安神
- 仁慈寬恕
長期食用,可以
- 身體輕盈不衰老
- 延長壽命,達到神仙境界
(《本經》記載)。不會忘記,能增強意志(《唐本》記載)。
2. 赤芝一名丹芝
(《本經》),
【氣味】苦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胸中結,益心氣,補中,增智慧,不忘。久食,輕身不老,延年神仙(《本經》)。
白話文:
氣味:苦,性平,無毒。
主治:治療胸中痞結,益氣健心,補益中氣,增強智慧,健忘症。長期食用,可減輕體重,延緩衰老,延長壽命,有成仙的功效(《本經》)。
3. 黃芝一名金芝
(《本經》),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心腹五邪,益脾氣,安神,忠信和樂。
久食,輕身不老,延年神仙(《本經》)。
白話文:
【氣味】味道甘甜,性味平和,無毒。
【主治】治療心腹間的五種邪氣,增強脾胃功能,安撫精神,使人忠誠守信、和睦友好。
長期食用,可以減輕身體重量,延緩衰老,長葆青春,得道成仙(《本經》)。
4. 白芝一名玉芝、素芝
(《本經》)
【氣味】辛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咳逆上氣,益肺氣,通利口鼻,強志意,勇悍,安魄。久食,輕身不老,延年神仙(《本經》)。
白話文:
氣味:辛辣,性質平和,無毒性。
主治:
- 止咳逆上氣(氣往上衝)
- 補益肺氣
- 疏通口鼻
- 增強意志力,變得勇敢果斷
- 安撫驚恐(魄指魂魄)
- 長期食用可減輕體重,延緩衰老,達到神仙般的長壽(《本草經》)
5. 黑芝一名玄芝
(《本經》)
【氣味】咸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癃,利水道,益腎氣,通九竅,聰察。久服,輕身不老,延年神仙(《本經》)。
白話文:
氣味:鹹味,性質平和,無毒。
主治:治療小便不通暢,利尿,補腎氣,疏通九竅,增強聽力和視力。長期服用,能讓身體輕盈不衰老,延年益壽神仙(《本草經》)。
6. 紫芝一名木芝
(《本經》)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甄權曰:平。
白話文:
【氣味】味甘,性溫,無毒。
甄權說:味平淡。
【主治】耳聾,利關節,保神,益精氣,堅筋骨,好顏色。久服,輕身不老延年(《本經》)。療虛勞,治痔(時珍)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白話文:
主治:
-
耳聾:治療耳聾的症狀。
-
利關節:調理關節,使關節活動靈活。
-
保神:安神益智,增強精神。
-
益精氣:補益精氣,提高身體活力。
-
堅筋骨:強健筋骨,增強肌肉力量。
-
好顏色:改善膚色,使膚色紅潤有光澤。
長期服用:
-
輕身不老: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。
-
療虛勞:治療身體虛弱、疲勞的症狀。
-
治痔:治療痔瘡的症狀。
【附方】第一
紫芝丸:治虛勞短氣,胸脅苦傷,手足逆冷,或時煩躁口乾,目視䀮䀮,腹內時痛,不思飲食,此藥安神保精也:紫芝一兩半,山芋(焙)、天雄(炮去皮)、柏子仁(炒)、巴戟天(去心)、白茯苓(去皮)、枳實(去瓤麩炒)各三錢五分,生地黃(焙)、麥門冬(去心焙)、五味子(炒)、半夏(制炒)、附子(炒去皮)、牡丹皮、人參各七錢五分,遠志(去心)、蓼實各二錢五分,瓜子仁(炒)、澤瀉各五錢,為末,煉蜜丸梧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漸至三十丸,溫酒下,日三服。
(《聖濟總錄》)
白話文:
紫芝丸:治療虛勞短氣,胸脅疼痛,手足冰冷,或時煩躁口乾,視力模糊,腹內時常疼痛,不想吃東西,此藥可以安神保精:紫芝一兩半,山藥(烘焙)、天雄(炮製去皮)、柏子仁(炒)、巴戟天(去芯)、白茯苓(去皮)、枳實(去瓤炒)各三錢五分,生地黃(烘焙)、麥門冬(去芯烘焙)、五味子(炒)、半夏(炮製炒)、附子(炒去皮)、牡丹皮、人參各七錢五分,遠志(去芯)、蓼實各二錢五分,瓜子仁(炒)、澤瀉各五錢,研磨成末,用蜂蜜煉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十五丸,逐漸增加至三十丸,用溫酒送服,每天服用三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
方名:人參養榮湯
組成: 人參三錢,白朮二錢,茯苓二錢,甘草一錢,陳皮一錢,當歸身三錢,川芎二錢,白芍三錢,熟地黃四錢,黃耆二錢,枸杞子一錢,桑椹子二錢,山藥二錢,山茱萸二錢,五味子二錢,麥門冬三錢,酸棗仁二錢,茯神三錢,百合一錢,遠志二錢,天門冬三錢,生地黃三錢,玉竹二錢,蓮肉二錢,百合一錢,白豆蔻二錢,陳皮一錢
功效: 補氣血,生津液,養陰安神,補虛勞證。
主治: 氣血兩虛,陰虛津少,體弱乏力,氣短,神疲倦怠,失眠多夢,心悸多汗,面色萎黃,口乾舌燥。
用法: 將所有藥材洗淨,放入砂鍋或藥罐中,加入清水適量,先用大火煮開,再轉小火熬製半小時,即可飲用。每日一劑,分兩次服完。
注意事項:
-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。
- 陰寒證患者忌服。
- 服用期間忌食生冷、油膩食物。
7. 木耳
(《本經》中品)
【校正】自桑根白皮條分出。
【釋名】木𣚊(而、軟二音)。木菌(窘、卷二音)。木㙡(音縱)。
樹雞(韓文)、木蛾。
白話文:
**校正:**從桑根白皮條分出來。
釋名:
- 木𣚊(音同「而」或「軟」)
- 木菌(音同「窘」或「卷」)
- 木㙡(音同「縱」)
其他名稱:
- 樹雞(韓國名稱)
- 木蛾
時珍曰:木耳生於朽木之上,無枝葉,乃濕熱餘氣所生。曰耳曰蛾,象形也。曰𣚊,以軟濕者佳也。曰雞曰㙡,因味似也。南楚人謂雞為㙡。曰菌,猶蜠也,亦象形也。蜠乃貝子之名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木耳生長在腐朽的樹木上,沒有枝葉,是由於濕熱的餘氣而生的。之所以叫它耳,是因為它的形狀像耳朵,之所以叫它蛾,是因為它的形狀像蛾。之所以叫它𣚊,是因為柔軟濕潤的是最好的。之所以叫它雞或㙡,是因為它的味道像雞。南楚人把雞叫做㙡。之所以叫它菌,是因為它像蜠,也因為它的形狀像蜠。蜠是貝類幼體的名稱。
或曰:地生為菌,木生為蛾。北人曰蛾,南人曰蕈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五木耳生犍為山谷。六月多雨時採,即曝乾。
白話文:
土地產生的稱為菌,樹木產生的稱為蛾。北方人稱蛾,南方人稱蕈。
【集解】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:五木耳生長在犍為山谷中。每年六月雨季時採摘,然後曬乾。
弘景曰:此云五木耳,而不顯言是何木。惟老桑樹生桑耳,有青、黃、赤、白者。軟濕者人採以作菹,無復藥用。
白話文:
弘景說:這裏雖然說五種木耳,但並沒有明確說明是哪五種樹木的木耳。只有老桑樹長出的桑耳,有青、黃、赤、白四種顏色。柔軟濕潤的,人們採摘下來做酸菜,不再有藥用價值。
恭曰:桑、槐、楮、榆、柳,此為五木耳。軟者並堪啖。楮耳人常食,槐耳療痔。煮漿粥安諸木上,以草覆之,即生蕈爾。
白話文:
恭敬地說:桑樹、槐樹、楮樹、榆樹、柳樹,這些都是五種能產生木耳的樹木。柔軟的木耳都可以食用。楮木耳人們經常食用,槐木耳可以治療痔瘡。把漿粥煮好後放在各種樹木上,用草覆蓋起來,就會長出蘑菇了。
時珍曰:木耳各木皆生,其良毒亦必隨木性,不可不審。然今貨者,亦多雜木,惟桑、柳、楮、榆之耳為多雲。
【氣味】甘,平,有小毒。
白話文:
【中醫古代文字】木耳各木皆生,其良毒亦必隨木性,不可不審。然今貨者,亦多雜木,惟桑、柳、楮、榆之耳為多雲。
【繁體中文】木耳生長在各種樹木上,它的好壞毒性也必定隨著樹木的性質而變化,不可不仔細辨別。然而現在市面上販售的木耳,也常混雜各種樹木,其中桑、柳、楮、榆樹的木耳產量最多。
木耳會生長在各種樹木上,它的好壞和毒性會隨著樹木的屬性而變化,因此需要仔細分辨。現在市面上的木耳經常會混雜來自不同樹木的品種,其中以桑樹、柳樹、楮樹和榆樹的木耳產量較多。
【氣味】木耳味甘,性平,微有毒性。
權曰:蕈耳,古槐、桑樹上者良,柘木者次之。其餘樹上,多動風氣,發痼疾,令人肋下急,損經絡背膊,悶人。
白話文:
權說:木耳,生長在古槐、桑樹上的質量好,生長在柘木上的次之。生長在其他樹木上的,大多會引動風氣,引發舊疾,使人肋下急痛,損經絡背部,令人感到悶。
藏器曰:木耳,惡蛇、蟲從下過者,有毒。楓木上生者,令人笑不止。採歸色變者有毒,夜視有光者、欲爛不生蟲者並有毒,並生搗冬瓜蔓汁解之。
白話文:
藏器說:木耳,如果惡蛇、蟲類從下面經過,就會有毒。楓木上生長的木耳,會讓人笑個不停。採摘後顏色變化的木耳有毒,晚上有光澤的木耳、想腐爛卻不長蟲子的木耳都有毒。把這些有毒的木耳搗碎,再和冬瓜汁一起服用就可以解毒。
時珍曰:按:張仲景云:木耳赤色及仰生者,並不可食。
【主治】益氣不飢,輕身強志(《本經》)。斷谷治痔(時珍)。
【發明】穎曰:一人患痔,諸藥不效,用木耳煮羹食之而愈,極驗。
白話文:
**時珍曰:**按:張仲景說:紅色和向上生長的木耳,都不可以食用。
**【主治】**滋養氣血,消除飢餓感,減輕體重,增強意志力(《本經》)。戒食穀物以治療痔瘡(時珍)。
**【發明】**穎曰:有一個人得了痔瘡,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,用木耳煮羹食後痊癒,驗證很有效。
時珍曰:按:《生生編》云:柳蛾補胃,木耳衰精。言老柳之蛾能補胃理氣。木耳乃朽木所生,得一陰之氣,故有衰精冷腎之害也。
【附方】新六。
白話文:
李時珍曰:據《生生編》記載:柳蛾能補虛益氣,強身健體。木耳生長在腐朽的木頭上,是一種陰性食物,因此具有損傷精氣、虛弱腎臟的危害。
【附方】新六
眼流冷淚:木耳一兩(燒存性),木賊一兩,為末。每服二錢,以清米泔煎服。(《惠濟方》)。
白話文:
眼睛流冷淚:木耳一兩(燒製後,保留其藥性),木賊一兩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清米泔水煎服。(出自《惠濟方》)。
血註腳瘡:桑耳、楮耳、牛屎菰各五錢,胎髮灰(男用女,女用男)三錢,研末,油和塗之,或干塗之。(《奇效良方》)。
白話文:
血註腳瘡:桑耳、楮耳、牛屎菰各 15 公克,胎毛灰(男性用女性胎毛,女性用男性胎毛)9 公克,研磨成粉,用油混合塗抹在患處,或直接乾塗。(《奇效良方》)。
崩中漏下:木耳半斤,炒見煙,為末,每服二錢一分,頭髮灰三分,共二錢四分,以應二十四氣。好酒調服,出汗。(孫氏《集效方》)
白話文:
崩漏、陰道下血:
黑木耳半斤,炒至冒煙,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一分,頭髮灰三分,總共二錢四分,以應對二十四節氣。用優質的酒調服,出汗為佳。(摘自孫氏《集效方》)
新久泄痢:干木耳一兩(炒),鹿角膠二錢半(炒),為末。每服三錢,溫酒調下,日二。(《御藥院方》)。
白話文:
新久泄痢:炒乾木耳一兩,炒鹿角膠二錢半,為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溫酒調服,每天服用兩次。(《御藥院方》)
血痢下血:木耳(炒研)五錢,酒服即可。亦用井花水服。或以水煮鹽、醋食之,以汁送下。(《普濟方》)。
一切牙痛:木耳、荊芥等分,煎湯頻漱。(《普濟方》)
桑耳
白話文:
**血痢下血:**炒製研磨的木耳 5 錢,用酒送服即可。也可使用井花水送服。或者用鹽水或醋煮沸後食用,再用湯汁送服。(《普濟方》)
**一切牙痛:**木耳和荊芥各等量,煎湯後頻繁漱口。(《普濟方》)
桑耳:
【釋名】桑𣚊(《唐本》)、桑蛾(《宋本》)、桑雞(《綱目》)、桑黃(《藥性》)、桑臣(《藥性》)、桑上寄生。
白話文:
【釋名】桑𣚊(《唐本》)、桑蛾(《宋本》)、桑雞(《綱目》)、桑黃(《藥性》)、桑臣(《藥性》)、桑上寄生。
桑黃有許多不同的名字,包括桑𣚊(《唐本》)、桑蛾(《宋本》)、桑雞(《綱目》)、桑黃(《藥性》)、桑臣(《藥性》)和桑上寄生。
弘景曰:斷谷方:桑𣚊又呼為桑上寄生。名同物異也。
時珍曰:桑𣚊以下皆軟耳之名,桑黃以下皆硬菰之名,其功性則一也。
【氣味】甘,平,有毒。
詵曰:寒,無毒。
大明曰:溫,微毒。
權曰:桑、槐耳:甘、辛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黑者,主女人漏下赤白汁,血病症瘕積聚,陰痛,陰陽寒熱,無子(《本經》)。
白話文:
弘景曰:斷谷方:
桑黃又被稱為桑上寄生,雖然名稱相同,但實際是不同的物質。
時珍曰:
從桑黃以下都是屬於軟耳類,從桑黃以下都是屬於硬菰類,它們的功效和性質是一致的。
**中藥名:**桑黃(又名桑上寄生)
**性味:**甘,平,有毒。
**方詵:**寒,無毒。
**大明:**溫,微毒。
**權:**桑耳、槐耳:甘、辛,平,無毒。
主治:
黑色桑黃,主治女性陰道流血、赤白帶下、血病、症瘕積聚、陰部疼痛、陰陽寒熱失調,以及不育。(根據《本經》記載)
療月水不調。其黃熟陳白者,止久泄,益氣不飢。其金色者,治癖飲積聚,腹痛金瘡(《別錄》)。治女子崩中帶下,月閉血凝,產後血凝,男子痃癖(甄權)。止血衄,腸風瀉血,婦人心腹痛(大明)。利五臟,宣腸胃氣,排毒氣。壓丹石人發熱,和蔥、豉作羹食(孟詵)。
【附方】舊三,新十一。
白話文:
月水不調。黃色、熟的、陳舊的、白色的月水,能夠止住長期的腹瀉,增強氣力,不感到飢餓。金色的月水,能夠治療因沉迷飲酒而導致的疾病,化積聚,治療腹痛和金瘡(《別錄》)。治療女子的崩漏帶下,月經閉塞,產後血凝,男子的痃癖(甄權)。止住鼻血,治療腸胃氣脹引起的瀉血,婦女的心腹疼痛(大明)。有利於五臟,使腸胃之氣舒展,排除體內的毒氣。丹石人發熱時壓迫月水,用月水、蔥、豉做成羹食用(孟詵)。
【附方】舊方三個,新方十一個。
少小鼻衄,小勞輒出:桑耳熬焦搗末,每發時,以杏仁大塞鼻中,數度即可斷。(《肘後方》)。
白話文:
從小就患有鼻衄,稍有不慎便會發作:桑耳燒焦搗成末,每次發作時,以杏仁般大小的量塞入鼻中,多次即可治癒。(《肘後方》)。
五痔下血:桑耳作羹,空心飽食,三日一作。待孔卒痛如鳥啄狀,取大、小豆各一升合搗,作兩囊蒸之,及熱,更互坐之,即瘥。(《外臺》)。
白話文:
五痔下血:用桑耳做成羹湯,空腹吃飽,三天做一次。等到肛門痛得像鳥啄一樣,取一升大的豆子和一升小的豆子,混合搗碎,做成兩個布袋,蒸熱後,交替坐上去,就會痊癒。(出自《外臺》)。
脫肛瀉血不止:用桑黃一兩,熟附子一兩,為末,煉蜜丸梧子大,每米飲下二十丸。(《聖惠》)。
血淋疼痛:桑黃、槲白皮各二錢,水煎服,日一次。(《聖惠方》)。
白話文:
如果脫肛出血不止:使用一兩桑黃、一兩熟附子,搗成粉末,與蜂蜜煉成梧子大小的丸劑,每日服用20粒。(《聖惠》)。
桑黃、槲皮(樹皮),各取二錢,以水煎煮,每天服用一次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。
月水不斷,肉色黃瘦,血竭暫止,數日復發,小勞輒劇,久疾失治者,皆可服之:桑黃焙研,每服二錢,食前熱酒下,日二服。(《普濟方》)。
白話文:
月經不斷,面色黃瘦,即使血止了,幾天後又復發,稍微勞累就會加重,久病沒治好的,都可以服用這個方子:桑黃焙研,每次服用二錢,飯前用熱酒送服,每天服用兩次。(《普濟方》)。
崩中漏下:桑耳炒黑為末,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取效。(《千金方》)。
赤白帶下:桑耳切碎,酒煎服。(蘇頌《圖經》)。
遺尿且澀:桑耳為末,每酒下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白話文:
崩中漏下: 將桑耳炒至焦黑研成粉末,以酒送服,每次一平匙,每日三次服用,直至見效。(《千金方》)
赤白帶下: 將桑耳切碎,用酒煎服。(蘇頌《圖經》)
遺尿且澀: 將桑耳研成粉末,每次以酒送服一平匙,每日三次服用。(《聖濟總錄》)
留飲宿食:桑耳二兩,巴豆一兩(去皮),五升米下蒸過,和棗膏搗丸麻子大。每服一、二丸,取利止。(《範汪方》)。
心下急痛:桑耳燒存性,熱酒服二錢。(《集簡方》)。
白話文:
滯留在體內的宿食:桑耳二兩,巴豆一兩(去皮),與五升米一起蒸熟,與棗膏搗成麻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一、二丸,直至腹瀉而止。(《範汪方》)
心臟下方疼痛:將桑耳燒過後保留原本的性質,用熱酒送服二錢。(《集簡方》)
瘰癧潰爛:桑黃菰五錢,水紅豆一兩,百草霜三錢,青苔二錢,片腦一分,為末,雞子白調敷,以車前、艾葉、桑皮煎湯洗之。(《纂要奇方》)。
白話文:
瘰癧潰爛:桑黃菰五錢,紅豆一兩,百草霜三錢,青苔二錢,片腦一分,共研成末,以雞子白調敷,以車前、艾葉、桑皮煎湯清洗。
咽喉痹痛:五月五日,收桑上木耳,白如魚鱗者,臨時搗碎,綿包彈子大,蜜湯浸,含之立效。(《便民方》)。
面上黑斑:桑耳焙研,每食後熱湯服一錢,一月愈。(《摘玄方》)。
白話文:
喉嚨腫痛:在五月五日這天,採集桑樹上的木耳,找到白色且像魚鱗形狀的木耳,在使用的當下搗碎,用棉花包成彈珠般的大小,浸泡到蜂蜜水中,含在口中立即可見效。(《便民方》)。
使用桑耳焙研成粉,在每次進餐後用熱湯送服一錢(約 3 克)。持續服用一個月,黑斑即可消除。(出自《摘玄方》)
足趾肉刺:先以湯浸,刮去一層,用黑木耳貼之,自消爛不痛。(《近效方》)。
白話文:
腳趾甲上有刺:先用熱水浸泡,刮掉一層,用黑木耳貼上去,它就會自己慢慢消退,不會疼痛。(《近效方》)。
槐耳
【釋名】槐𣚊(《唐本》)、槐菌(《唐本》)、槐雞(《蜀本》)、赤雞(《綱目》)、槐蛾。
恭曰:此槐樹上菌也。當取堅如桑耳者。
權曰:煮漿粥安槐木上,草覆之,即生蕈耳。
【氣味】苦、辛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五痔脫肛,下血心痛,婦人陰中瘡痛(蘇恭)。治風破血,益力(甄權)。
【附方】舊三,新三。
腸痔下血:槐樹上木耳,為末。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肘後方》)。
崩中下血,不問年月遠近:用槐耳燒存性,為末。每服方寸匕,溫酒下。(《產寶》方)。
產後血疼,欲死者:槐雞半兩為末,酒濃煎飲服,立愈。(《婦人良方》)。
蛔蟲心痛:槐木耳燒存性,為末,水服棗許。若不止,飲熱水一升,蛔蟲立出。(張文仲《備急方》)。
白話文:
槐耳
【別名】槐𣚊(《唐本》)、槐菌(《唐本》)、槐雞(《蜀本》)、赤雞(《綱目》)、槐蛾。
恭公說:這是一種長在槐樹上的菌類。應當選擇堅硬如桑耳的來使用。
權公說:在槐木上煮沸米湯,再用草覆蓋,即可生長出菌類。
【性味】苦、辛,性平,無毒。
【功效】治療五痔導致的脫肛、便血和心痛,以及婦女陰部的瘡痛(蘇恭)。能止風散血,增強體力(甄權)。
【相關方劑】舊有三方,新增三方。
腸痔出血:採用槐樹上的木耳,研磨成粉末。飲用時每次一小匙,一天三次(《肘後方》)。
崩漏出血,無論出血時間長短:使用槐耳燒至殘渣留存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小匙,用溫酒送下(《產寶》方)。
產後腹痛,瀕臨死亡:使用槐雞半兩研磨成粉末,加入熱酒濃煎飲用,立刻痊癒(《婦人良方》)。
蛔蟲心痛:將槐木耳燒至殘渣留存,研磨成粉末,用水調服一小塊。若疼痛未減,飲用熱水一杯,蛔蟲會馬上排出(張文仲《備急方》)。
月水不斷,勞損黃瘦,暫止復發,小勞輒劇者:槐蛾(炒黃)、赤石脂各一兩,為末,食前熱酒服二錢。桑黃亦可。(《聖惠方》)。
白話文:
月經不斷,勞累後身體虛弱、臉色蒼白,暫時止住又復發,稍微勞累就加重的患者:將槐蛾(炒至黃色)和赤石脂各一兩,研磨成粉末,於飯前用熱米酒送服二錢。桑黃也可(《聖惠方》)。
臟毒下血:槐耳(燒)二兩,乾漆(燒)一兩,為末。每服一錢,溫酒下。(《聖濟總錄》)
白話文:
臟腑毒熱引起的便血:槐耳(燒為灰炭)二兩、乾漆(燒為灰炭)一兩,研製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溫酒送服。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
榆耳
八月採之。
【主治】令人不飢(時珍)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白話文:
榆耳
在八月採收。
主治
令人不覺得飢餓(李時珍)。
附方
僅此一則。
服食方《淮南萬畢術》云:八月榆𣚊,以美酒漬曝,同青粱米、紫莧實蒸熟為末。每服三指撮,酒下,令人辟穀不飢。
白話文:
服食方中《淮南萬畢術》記載:在八月榆樹上採摘榆皮,用美酒浸泡後在陽光下曝曬,再與青粱米、紫莧實一起蒸熟後作成藥末。每次服用三指捏取的藥末,用酒送服,可以讓人闢穀不感到飢餓。
柳耳
【主治】補胃理氣(時珍)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反胃吐痰:柳樹蕈五、七個,煎湯服即愈。(《活人心統》)
柘耳
【釋名】柘黃。
白話文:
主治
補益脾胃,調理氣血(李時珍)。
附方
新一
反胃嘔吐:柳樹蕈五、七個,煎湯服用,即可痊癒。(《活人心統》)
柘耳
釋義
柘黃。
【主治】肺癰咳唾膿血腥臭,不問膿成未成。用一兩研末,同百齒霜二錢,糊丸梧子大。米飲下三十丸,效甚捷(時珍)。
白話文:
【主治】肺癰咳嗽吐出膿血,膿血有腥味臭味,無論膿血是否已經形成。用法是將硃砂研成細末,與同樣重量的牙粉混合,作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服用方法是用米湯送服三十丸,效果很快(李時珍)。
楊櫨耳
藏器曰:出南山。
【氣味】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老血結塊,破血止血,煮服之(藏器)。
白話文:
《藏器》曰:生長於南山。
【氣味】性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老血凝結,破血止血,煮後服用(《藏器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