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二十八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菜部二十八卷 (2)

1. 苦茄

(《拾遺》)

【集解】藏器曰:苦茄野生嶺南。樹小有刺。

【主治】醋摩,塗癰腫。根,亦可作湯浴。又主瘴氣(藏器)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

藏器(一本醫書)記載:「苦瓜」生長在嶺南的山野中,樹木矮小,有刺。

【果實】

【主治】

用醋搗磨後,塗抹於癰疽上。根部也可以煎煮成湯,用來洗澡。另可治療瘴氣(藏器)。

2. 壺盧

(《日華》)

【釋名】瓠瓜(《說文》)、匏瓜(《論語》)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葫蘆(《說文解字》)、匏瓜(《論語》)。

時珍曰:壺,酒器也。盧,飲器也。此物各象其形,又可為酒飯之器,因以名之。俗作葫蘆者,非矣。葫乃蒜名,蘆乃葦屬也。其圓者曰匏,亦曰瓢,因其可以浮水如泡、如漂也。凡蓏屬皆得稱瓜,故曰瓠瓜、匏瓜。古人壺、瓠、匏三名皆可通稱,初無分別。故孫愐《唐韻》云:瓠音壺,又音護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壺,是盛酒的器具,盧,是飲酒的器具。壺、盧的形狀像葫蘆,所以用葫蘆來當作容器。俗話稱呼葫蘆的說法是錯誤的。葫,是一種蒜的別稱,而蘆,是蘆葦的別稱。長得圓形的葫蘆又稱為匏,或稱瓢,因為它可以像水泡一樣,像漂浮的物體一樣,浮在水面上。所有葫蘆科的植物,都可以稱為瓜,所以有瓠瓜和匏瓜的稱呼。在古代,壺、瓠和匏三個名稱都可以通用,並沒有特別加以區別。所以,孫愐在《唐韻》中說:瓠的發音同壺,也可以發音同護。

瓠𤬜,瓢也。陶隱居《本草》作瓠𤬏,云是瓠類也。許慎《說文》云:瓠,匏也。又云:瓢,瓠也。匏,大腹瓠也。陸璣《詩疏》云:壺,瓠也。又云:匏,瓠也。《莊子》云:有五石之瓠。諸書所言,其字皆當與壺同音。而後世以長如越瓜首尾如一者為瓠(音護),瓠之一頭有腹長柄者為懸瓠,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為匏,匏之有短柄大腹者為壺,壺之細腰者為蒲蘆,各分名色,迥異於古。以今參詳,其形狀雖各不同,而苗、葉、皮、子性味則一,故茲不復分條焉。

白話文:

瓠𤬜、瓢其實是同一樣東西。陶弘景的《本草》裡面寫作瓠𤬏,說它是瓠類。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說:瓠,就是匏。又說:瓢,就是瓠。匏,就是大肚子的瓠。陸璣的《詩疏》說:壺,就是瓠。又說:匏,就是瓠。《莊子》說:有五石大的瓠。各個古籍中的這些字,它們的讀音都應該跟「壺」一樣。而後世根據形狀,把長得像越瓜,首尾一樣的稱為瓠(音護),一種瓠,其中一頭有肚子,長柄的稱為懸瓠,沒有柄,形狀圓大扁的稱為匏,匏裡面有一種短柄大肚子的稱為壺,壺裡面有一種細腰的稱為蒲蘆,各自分開命名和描述,與古人的說法迥然不同。用現在的標準仔細觀察,它們的形狀雖然各不相同,但是幼苗、葉子、果皮、種子等,性味卻是相同的,因此這裡就不再分條列舉了。

懸瓠,今人所謂茶酒瓢者是也。蒲蘆,今之藥壺盧是也。郭義恭《廣志》謂之約腹壺,以其腹有約束也。亦有大、小二種也。

白話文:

懸瓠,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茶壺。蒲蘆,就是現在的中藥壺。郭義恭在《廣志》中稱之為約腹壺,因為它的腹部有約束。蒲蘆也有大、小兩種。

【集解】弘景曰:瓠與冬瓜氣類同輩。又有瓠𤬏,亦是瓠類。小者名瓢,食之乃勝瓠。此等皆利水道,所以在夏月食之,大約不及冬瓜也。

白話文:

集解:陶弘景說:瓠瓜和冬瓜的性質和種類都相同。另外還有一種瓠瓜的變種,也是瓠瓜類的。體積小的叫做瓢,味道比瓠瓜好。這類瓜都能利尿,所以在夏天食用,但效果可能比不上冬瓜。

恭曰:瓠與瓠𤬏、冬瓜全非類例。三物苗、葉相似,而實形則異。瓠形似越瓜,長尺余,頭尾相似,夏中便熟,秋末便枯。瓠𤬏形狀大小非一,夏末始實,秋中方熟,取其為器,經霜乃堪。瓠與甜瓠𤬏體性相類,啖之俱勝冬瓜,陶言不及,乃是未悉。此等原種各別也。

白話文:

他說:瓠瓜與匏瓜、冬瓜完全不是同類。這三種植物的苗、葉相似,但果實的形狀卻不同。瓠瓜的形狀像越瓜,長一尺多,頭尾相似,夏天中期就成熟了,秋天末就枯萎了。匏瓜的形狀和大小不一,夏天末才開始結果,秋天中期才成熟,把它拿來做器皿,經過霜凍才能使用。瓠瓜和甜匏瓜的體性相似,吃起來都比冬瓜好,陶弘景沒有提到,那是因為他不知道。這些都是原本就不同的種。

時珍曰:長瓠、懸瓠、壺盧、匏瓜、蒲盧,名狀不一,其實一類各色也。處處有之,但有遲早之殊。陶氏言瓠與冬瓜氣類同輩,蘇氏言瓠與瓠𤬏全非類例,皆未可憑。數種並以正二月下種,生苗引蔓延緣。其葉似冬瓜葉而稍團,有柔毛,嫩時可食。故《詩》云:幡幡瓠葉,採之烹之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長瓠、懸瓠、壺盧、匏瓜、蒲盧,名稱和形狀不一,但實際上都是同一類的不同品種。各地都有,只是生長時間有早有晚。陶弘景說瓠與冬瓜氣味種類相同,蘇頌說瓠與瓠𤬏完全不是同類,這些說法都不可靠。各種瓠類都在一、二月播種,幼苗長出後蔓延生長。瓠葉像冬瓜葉,但葉片較圓,有細毛,嫩的時候可以食用。所以《詩經》中有:“幡幡瓠葉,採之烹之。”

五、六月開白花,結實白色,大小長短,各有種色。瓤中之子,齒列而長,謂之瓠犀。竊謂壺匏之屬,既可烹曬,又可為器。大者可為甕盎,小者可為瓢樽,為舟可以浮水,為笙可以奏樂,膚瓤可以養豕,犀瓣可以澆燭,其利溥矣。

白話文:

五、六月開花,花是白色的。結的果實也是白色的,大小長度、品種顏色,各有不同。果實裡面有子,整齊地排列著,長長的,叫做匏子。我看瓠瓜這一類,既可以烹飪曬乾,又可以做成各種器皿。大的可以做成甕和罐子,小的可以做成瓢和樽子,做成船可以載人載物在水面上漂浮,做成笙可以演奏音樂。匏皮和果瓤可以養豬,瓠犀可以引火點燃蠟燭。它的用途廣泛啊!

壺瓠

【氣味】甘,平,滑,無毒。

恭曰:甘冷。多食令人吐利。

扁鵲曰:患腳氣虛脹冷氣者食之,永不除也。

白話文:

【氣味】甘甜,性質平和,滑潤,無毒。

恭氏說:味道甘甜微寒。食用過多會引起嘔吐腹瀉。

扁鵲說:患有足氣虛脹、寒氣入侵的人食用此物,將永遠無法根除。

【主治】消渴惡瘡,鼻口中肉爛痛(思邈)。利水道(弘景)。消熱,服丹石人宜之(孟詵)。除煩,治心熱,利小腸,潤心肺,治石淋(大明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消渴,惡瘡,鼻中和口中肉爛疼痛(孫思邈)。通利小便(陶弘景)。清熱,服丹石的人宜服用(孟詵)。消煩,治療心熱,通利小腸,滋潤心肺,治療石淋(大明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按:《名醫錄》云:浙人食匏瓜,多吐瀉,謂之發暴。蓋此物以暑月壅成故也。惟與香葇同食則可免。

白話文:

發明:李時珍說:根據《名醫錄》記載:浙江人吃匏瓜,很容易發生腹瀉,人們也稱這種情況為發暴。這可能是因為在暑熱季節中,他們食用時不節製造成的。只要在吃匏瓜時,同時吃一些香葇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腹脹黃腫:用亞腰壺盧連子燒存性,每服一個,食前溫酒下。不飲酒者,白湯下。十餘日見效。(《簡便方》)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為茹耐飢(思邈)。

蔓、須、花

【主治】解毒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白話文:

腹部脹滿、黃腫:使用已經炭化的葫蘆子,每次服用一個,在飯前服用,以溫酒送服。不喝酒的人,可以用白開水送服。十幾天後即可見效。(《簡便方》)

葫蘆子

【氣味】甘味,性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可以充飢耐餓。(出自孫思邈)

葫蘆藤、葫蘆須、葫蘆花

【主治】解毒。(出自李時珍)

預解胎毒:七、八月,或三伏日,或中秋日,剪壺盧須如環子腳者,陰乾,於除夜煎湯浴小兒,則可免出痘。(唐瑤《經驗方》)

白話文:

預防胎毒:七月、八月,或者三伏天,或者中秋節,剪葫蘆蒂,形狀像環子的腳,陰乾,除夕那一天煎湯給小孩洗澡,這樣就可以避免出痘瘡。(唐瑤《經驗方》)

【主治】齒齦或腫或露,齒搖疼痛,用八兩同牛膝四兩,每服五錢,煎水含漱,日三、四次(《御藥院方》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牙齦腫脹或外露,牙齒鬆動疼痛。用白芷八兩,牛膝四兩,每次取五錢,煎水含漱,一天三到四次(出自《御藥院方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