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七卷 (20)
菜部第二十七卷 (20)
1. 竹筍
(《蜀本草》)
【校正】併入木部《拾遺》桃竹筍。
【釋名】竹萌(《爾雅》)、竹芽(《筍譜》)、竹胎(《說文》)、竹子(《神異經》)。
白話文:
**校正:**合併至木部《拾遺》桃[竹筍]。
釋名:
- 竹萌(《爾雅》)
- 竹芽(《筍譜》)
- 竹胎(《說文》)
- 竹子(《神異經》)
時珍曰:筍,從竹、旬,諧聲也。陸佃云:旬內為筍,旬外為竹,故字從旬。今謂竹為妒母草,謂筍生旬有六日而齊母也。僧贊寧《筍譜》云:筍一名萌,一名箬,一名虇,一名茁,一名初篁。皆會意也。俗作筍者,非。
【集解】弘景曰:竹類甚多。筍以實中竹、篁竹者為佳。於藥無用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「筍」這個字,是由「竹」和「旬」兩個字組成,「旬」是它的諧音。陸佃說:長成十分之內稱之為筍,超過十分則稱之為竹,所以「筍」這個字旁用「旬」。現今稱竹為「妒母草」,有說法是筍在旬日之中生長,六日就會與母竹等齊高而長成,由此而來。僧贊寧的《筍譜》中提到,筍有多種別稱,包括「萌」、「箬」、「虇」、「茁」、「初篁」,這些別稱皆有象徵筍的意義。現代人習慣將筍寫成「筍」,這是錯誤的。
**集解:**陶弘景說:竹子的種類很多。筍以實心竹、篁竹為佳,但用於藥材則沒有效果。
頌曰:竹筍,諸家惟以苦筍為最貴。然苦竹有二種:一種出江西及閩中者,本極粗大,筍味殊苦,不可啖;一種出江浙及近道者,肉厚而葉長闊,筍味微苦,俗呼甜苦筍,食品所宜,亦不聞入藥用也。
白話文:
竹筍,各家都以苦筍為最珍貴。但是苦竹有兩種:一種產自江西和福建中部,竹子本身非常粗大,筍的味道非常苦,不能吃;另一種產自江浙和附近地區,肉厚而葉子長而闊,筍的味道微苦,俗稱甜苦筍,是食品中適宜的,也沒有聽說用於藥用。
時珍曰:晉·武昌戴凱之、宋·僧贊寧皆著《竹譜》,凡六十餘種。其所產之地,發筍之時,各各不同。詳見木部竹下。其筍亦有可食、不可食者。大抵北土鮮竹,惟秦、蜀、吳、楚以南則多有之。竹有雌雄,但看根上第一枝雙生者,必雌也,乃有筍。土人於竹根行鞭時掘取嫩者,謂之鞭筍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晉代武昌戴凱之、宋代僧贊寧都寫過《竹譜》,竹子總共有六十多種。它們生長的地方和發筍的時間都不一樣。詳情請看木部竹子的部分。竹筍有可以吃的,也有不能吃的。大概北方的竹子很少,只有秦國、蜀國、吳國、楚國以南才比較多。竹子有雌雄之分,只要看根上第一枝是雙生的,那一定是雌性的竹子,並且有竹筍。當地人會在竹根鞭打時,挖出嫩的竹筍,稱之為「鞭筍」。
江南、湖南人冬月掘大竹根下未出土者為冬筍,《東觀漢記》謂之苞筍,並可鮮食,為珍品。其他則南人淡乾者為玉版筍、明筍、火筍,鹽曝者為鹽筍,並可為蔬食也。按:贊寧云:凡食筍者譬如治藥,得法則益人,反是則有損。採之宜避風日,見風則本堅,入水則肉硬,脫殼煮則失味,生著刃則失柔。
白話文:
江南、湖南人冬天在竹根下挖出沒有出土的竹筍,叫做冬筍。《東觀漢記》中把冬筍叫做苞筍,這種筍既可以新鮮食用,又是珍品。南方人把其他種類的筍曬乾以後,有的叫做玉版筍、明筍、火筍,有的用鹽醃製後叫做鹽筍,都可以當作蔬菜來食用。按:贊寧說:吃筍就像配藥,得法的話可以滋補身體,不得法的話反而會有害。採筍的時候要避開風吹日曬,筍被風吹過以後會變硬,筍被水浸泡過以後筍肉會變硬,筍脫掉外殼後煮會失去香味,筍切開後煮會失去鮮嫩感。
煮之宜久,生必損人。苦筍宜久煮,干筍宜取汁為羹茹。蒸之最美,煨之亦佳。味薟者戟人咽,先以灰湯煮過,再煮乃良。
白話文:
筍子一定要煮很長時間,否則對身體有害。苦筍適合長時間煮,乾筍適合取汁做湯飲。蒸筍子是最好的方法,煨筍子也不錯。味道苦澀的筍子刺激喉嚨,先用灰湯煮過,再煮一次纔好。
或以薄荷數片同煮,亦去薟味。《詩》云:其蔌伊何,惟筍及蒲。《禮》云:加豆之實,筍菹魚醢。則筍之為蔬,尚之久矣。
白話文:
或用幾片薄荷一起煮,也能去除腥味。《詩經》上說:「它的蔬菜是什麼呢?只有鮮嫩的竹筍和香蒲。」《禮記》也說:「加入一些豆子,還有竹筍醬菜和魚醬。」可見竹筍作為蔬菜,人們重視它已經很久了。
諸竹筍
【氣味】甘,微寒,無毒。
藏器曰:諸筍皆發冷血及氣。
瑞曰:筍同羊肝食,令人目盲。
【主治】消渴,利水道,益氣,可久食(《別錄》)。
利膈下氣,化熱消痰爽胃(寧原)。
苦竹筍
【氣味】苦、甘,寒。
白話文:
諸竹筍
**氣味:**甘味,微寒,無毒。
典籍記載:
- 《藏器》:「各種竹筍皆會導致寒氣和氣滯。」
- 《瑞應圖》:「竹筍與羊肝一起食用,會讓人眼睛失明。」
功效:
- 消除口渴,利尿通便。
- 補氣強身,可長期食用(《別錄》)。
- 通暢氣滯,化解熱氣和痰液,清涼胃部(《寧原》)。
苦竹筍
**氣味:**苦味、甘味,寒性。
【主治】不睡,去面目並舌上熱黃,消渴,明目,解酒毒,除熱氣,健人(藏器)。理心煩悶,益氣力,利水道,下氣化痰,理風熱腳氣,並蒸煮食之(《心鏡》)。治出汗中風失音(汪穎)。乾者燒研入鹽,擦牙疳(時珍)。
白話文:
【主治】失眠,去除面部和舌頭上的熱黃,消渴,明目,解酒毒,去除熱氣,強身健體(五臟六腑)。治療心煩悶熱,增強體力,利尿,化痰,治療風熱腳氣,並且蒸煮食用(《心鏡》)。治療出汗中風失音(汪穎)。將乾的蒲公英燒成灰,研磨成粉並加入鹽,擦在牙齦上治療口瘡(時珍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四川·敘州·宜賓、長寧所出苦筍,彼人重之。宋·黃山谷有《苦筍賦》云:僰道苦筍,冠冕兩川。甘脆愜當,小苦而成味;溫潤縝密,多啖而不㾓。食餚以之啟迪,酒客為之流涎。其許之也如此。
白話文:
【說明】李時珍說:四川的敘州、宜賓、長寧等地所產的苦筍,當地人非常重視它。宋朝的黃山谷有《苦筍賦》中有云:僰道的苦筍,是川中之冠。甘脆爽口,味道適中,微苦而有滋味;醇和細膩,多吃不膩。吃飯時用它來開胃,喝酒的人看到它也會流口水。黃山谷對苦筍的讚美就是如此。
䈽竹筍
【主治】消渴風熱,益氣力,消腹脹,蒸、煮、炒食皆宜(寧原)。
淡竹筍
【氣味】甘,寒。
【主治】消痰,除熱狂壯熱,頭痛頭風,並妊婦頭旋,顛仆驚悸,溫疫迷悶,小兒驚癇天吊(汪穎)。
冬筍、鞭筍
【氣味】甘,寒。
【主治】小兒痘疹不出,煮粥食之,解毒,有發生之義(汪穎)。
白話文:
編竹筍
【主治】消除由風熱引起的口渴,增強體力,緩解腹部脹滿,適合蒸、煮、炒等烹飪方式(寧原)。
淡竹筍
【氣味】甘,寒。
【主治】化痰,退熱,緩解頭痛、頭暈,特別是孕婦頭暈目眩,癲癇、心悸,溫熱病引起的昏迷,小兒驚風、天吊(汪穎)。
冬筍、鞭筍
【氣味】甘,寒。
【主治】小兒出痘疹不順暢,可用來煮粥食用,解毒,有促進發生的功效(汪穎)。
【發明】詵曰:淡竹筍及淡竹筍,雖美,然發背悶腳氣。箭竹筍新者可食,陳者不宜。
白話文:
發明:有人說:淡竹筍和淡竹筍,雖然很好吃,但容易引起背部和腳部悶脹、疼痛和腳氣病。箭竹筍新的纔可以吃,存放久了的不適合。
諸竹筍多食皆動氣發冷症,惟苦竹筍主逆氣,不發疾。
穎曰:筍與竹瀝功近。有人素患痰病,食筍而愈也。
瑞曰:淡筍、甘筍、苦筍、冬筍、鞭筍皆可久食。其他雜竹筍性味不一,不宜多食。
白話文:
諸竹筍多食皆動氣發冷症,惟苦竹筍主逆氣,不發疾。
各種竹筍吃多了都會促進氣血運行,引起身體發冷的症狀,只有苦竹筍可以調和逆氣,不會發病。
穎曰:
筍的功效和天竹黃相似。有的人原本有痰病,吃了筍之後就治好了。
瑞曰:
淡筍、甘筍、苦筍、冬筍、鞭筍都可以長期食用。其他種類的雜竹筍性味不一,不宜多吃。
宗奭曰:筍難化,不益人,脾病不宜食之。一小兒食干筍三寸許,噎於喉中,壯熱喘粗如驚。服驚藥不效,後吐出筍。諸證乃定。其難化也如此。
白話文:
宗奭說:筍子難以消化,對人體沒有益處,脾臟有疾病的人不宜食用。有一個小孩吃了三寸長的幹筍,噎在喉嚨裡,發高燒、喘粗氣,像受到驚嚇一樣。吃了驚風藥也不見效,後來吐出了筍子,各種症狀才得以平息。筍子難以消化的情形就是如此。
時珍曰:贊寧《筍譜》云:筍雖甘美,而滑利大腸,無益於脾,俗謂之刮腸篦。惟生薑及麻油能殺其毒。人以麻滓沃竹叢,則次年凋疏,可驗矣。其蘄州叢竹、毛斑竹、匡廬扁竹、灃州方竹、嶺南𥯨竹、簩竹、月竹諸筍,皆苦韌不堪食也。時珍常見俗醫治痘,往往勸飲筍湯,云能發痘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贊寧在《筍譜》中說:竹筍雖然味甘美,但是它滑利大腸,不利於脾,俗話說它是「刮腸篦」。只有生薑和麻油能夠去除竹筍的毒性。人們用麻渣澆灌竹叢,那麼竹子在第二年就會凋落稀疏,這可以證明這一點。蘄州叢竹、毛斑竹、匡廬扁竹、灃州方竹、嶺南𥯨竹、簩竹、月竹等竹筍都很苦澀,難以食用。我經常看到民間醫生治療痘瘡,往往勸病人飲用竹筍湯,說能發痘。
蓋不知痘瘡不宜大腸滑利,而筍有刮腸之名,則暗受其害者,不知若干人也。戒之哉,戒之哉。
桃竹筍(《拾遺》)
藏器曰:南人謂之黃筍。灰汁煮之可食,不爾戟人喉。其竹叢生,醜類非一。
時珍曰:桃枝竹出川、廣中。皮滑而廣,犀紋瘦骨,四寸有節,可以為席。
【氣味】苦,有小毒。
【主治】六畜瘡中蛆,搗碎納之,蛆盡出(藏器)。
刺竹筍
時珍曰:生交廣中。叢生,大者圍二尺,枝節皆有刺。夷人種以為城,伐竹為弓。根大如車輻。一名芭竹。
【氣味】甘、苦,有小毒。食之落人發(《竹譜》)。
酸筍(《綱目》)
白話文:
筍(《拾遺》)
古書《拾遺》記載:
南方的筍,稱為黃筍。用草木灰煮熟後可以食用,否則會刮傷喉嚨。筍竹叢生,種類繁多。
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註釋:
桃花竹生長在四川和廣東。其竹皮光滑寬大,竹桿上布滿犀牛皮紋,瘦長挺拔,每隔四寸有一個竹節,可以編織成席子。
藥性:
味道苦澀,有輕微毒性。
主治:
家畜傷口中的蛆蟲,將桃花竹搗碎塞入傷口,蛆蟲即可排出(根據《藏器》記載)。
刺竹筍
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註釋:
刺竹筍生長在廣東和廣西。叢生,大的筍圍長可達兩尺,枝節上佈滿刺。當地人種植刺竹筍作為城牆,砍伐竹子來製造弓箭。其根部粗大,形似車輻。又名芭竹。
藥性:
味道甘苦,有輕微毒性。食用後會導致人頭髮脫落(根據《竹譜》記載)。
酸筍(《本草綱目》)
【集解】時珍曰:酸筍出粵南。顧玠《海槎錄》云:筍大如臂。摘至用沸湯泡去苦水,投冷井水中,浸二、三日取出,縷如絲繩,醋煮可食。好事者攜入中州,成罕物云。
【氣味】酸,涼,無毒。
【主治】作湯食,止渴解酲,利膈(時珍)。
白話文:
【集解】李時珍說:酸筍產於粵南。顧玠在《海槎錄》中記載:筍像胳臂一樣粗大。採摘後用沸水浸泡以去除苦味,然後放入冷井水中浸泡二、三日取出,筍肉纖細如線繩,用醋煮即可食用。喜歡嘗鮮的人把它們帶到中原,成為一種稀罕之物。
**氣味:**酸,涼,無毒。
主治: 用來作湯品或食物,具有止渴、解酒後宿醉不適,以及幫助消化(李時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