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三卷 (3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三卷 (3)

1. 黃連

弘景曰:俗方多用黃連治痢及渴,道方服食長生。

慎微曰:劉宋王微《黃連贊》云:黃連味苦,左右相因。斷涼滌暑,闡命輕身。縉雲昔御,飛蹕上旻。不行而至,吾聞其人。又梁江淹《黃連頌》云:黃連上草,丹砂之次。御孽闢妖,長靈久視。驂龍行天,馴馬匝地。鴻飛以儀,順道則利。

時珍曰: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並無黃連久服長生之說,惟陶弘景言道方久服長生。《神仙傳》載封君達、黑穴公,並服黃連五十年得仙。竊謂黃連大苦大寒之藥,用之降火燥濕,中病即當止。豈可久服,使肅殺之令常行,而伐其生髮沖和之氣乎?《素問》載岐伯言: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攻。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。

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王冰注云:酸入肝為溫,苦入心為熱,辛入肺為清,鹹入腎為寒,甘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,皆增其味而益其氣,故各從本臟之氣為用。所以久服黃連、苦參反熱,從火化也,餘味皆然。久則臟氣偏勝,即有偏絕,則有暴夭之道。是以絕粒服餌之人不暴亡者,無五味偏助也。

又秦觀與喬希聖論黃連書云:聞公以眼疾餌黃連,至十數兩猶不巳,殆不可也。醫經有久服黃連、苦參反熱之說。此雖大寒,其味至苦,入胃則先歸於心,久而不己,心火偏勝則熱,乃其理也。況眼疾本於肝熱,肝與心為子母。心火也,肝亦火也,腎孤臟也,人患一水不勝二火。

豈可久服苦藥,使心有所偏勝,是以火救火,其可乎?秦公此書,蓋因王公之說而推詳之也。我明荊端王素多火病,醫令服金花丸,乃芩、連、梔、柏四味,餌至數年,其火愈熾,遂至內障喪明。觀此,則寒苦之藥,不但使人不能長生,久則氣增偏勝,速夭之由矣。當以《素問》之言為法,陶氏道書之說,皆謬談也。

楊士瀛云:黃連能去心竅惡血。

【附方】舊二十二,新五十三。

心經實熱:瀉心湯:用黃連七錢。水一盞半,煎一盞,食遠溫服。小兒減之。(《和劑局方》)

猝熱心痛:黃連八錢。㕮咀,水煎熱服。(《外臺秘要》)

肝火為痛:黃連(薑汁炒),為末,粥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白湯下。左金丸:用黃連六兩,茱萸一兩。同炒為末,神麯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、四十丸,白湯下。(丹溪方)伏暑發熱,作渴嘔惡,及赤白痢,消渴,腸風酒毒,泄瀉諸病,並宜酒煮黃龍丸主之。川黃連一斤(切)。

以好酒二升半,煮乾焙研,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熟水下,日三服。(《和劑局方》)陽毒發狂,奔走不定。宜黃連、寒水石等分,為末。每服三錢,濃煎甘草湯下。(《易簡方》)骨節積熱,漸漸黃瘦。黃連四分(切)。以童子小便五大合,浸經宿,微煎三、四沸,去滓,分作二服。

白話文:

黃連

古代醫書記載黃連的用途,從治療痢疾、口渴等常見疾病,到道家方術中追求長生不老的秘方都有提及。 一些古籍記載黃連能清熱解暑,甚至能讓人羽化登仙。

然而,李時珍等醫家對此持懷疑態度。他們指出,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名醫別錄》並未記載黃連能讓人長生不老,僅陶弘景提到道家方術有此說法。《神仙傳》中雖有服用黃連五十年成仙的記載,但李時珍認為,黃連性寒苦,作用是清熱燥濕,治病即止,不可久服。長期服用會損傷人體的生機,與人體的自然運作規律相悖。 他引用《素問》中關於五味入臟腑的理論,闡述長期服用單一味道的藥物會導致臟腑氣血失衡,反而有害健康,最終可能導致早亡。

秦觀也曾與喬希聖討論過黃連的服用問題,指出過量服用黃連治療眼疾的案例,並再次強調長期服用黃連等苦寒之藥會導致心火過盛,加重病情。 此外,還引用了明朝荊端王因長期服用含黃連的藥物而病情加重的例子,說明寒涼藥物並不能讓人長生,反而可能導致早亡。 因此,李時珍認為陶弘景等關於黃連長生不老的說法都是謬誤。

楊士瀛則認為黃連可以去除心臟血管中的瘀血。

書中也收錄多個運用黃連的醫方,治療心經實熱、猝熱心痛、肝火疼痛、伏暑發熱、赤白痢疾、消渴、腸風酒毒、泄瀉、陽毒發狂以及骨節積熱等多種疾病。 這些方劑中,黃連的用量和用法各有不同,有些需要煎煮,有些則需製成丸劑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