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三卷 (2)
草部第十三卷 (2)
1. 黃連
豬肚蒸為丸,治小兒疳氣,殺蟲(大明)。羸瘦氣急(藏器)。治鬱熱在中,煩躁噁心,兀兀欲吐,心下痞滿(元素)。主心病逆而盛,心積伏梁(好古)。去心竅惡血,解服藥過劑煩悶及巴豆、輕粉毒(時珍)。
【發明】元素曰:黃連性寒味苦,氣味俱厚,可升可降,陰中陽也,入手少陰經。其用有六:瀉心臟火,一也;去中焦濕熱,二也;諸瘡必用,三也;去風濕,四也;赤眼暴發,五也;止中部見血,六也。張仲景治九種心下痞,五等瀉心湯,皆用之。
成無己曰:苦入心,寒勝熱,黃連、大黃之苦寒,以導心下之虛熱。蛔得甘則動,得苦則安,黃連、黃柏之苦,以安蛔也。
好古曰:黃連苦燥,苦入心,火就燥。瀉心者,其實瀉脾也,實則瀉其子也。
震亨曰:黃連,去中焦濕熱而瀉心火。若脾胃氣虛,不能轉運者,則以茯苓、黃芩代之。以豬膽汁拌炒,佐以龍膽草,則大瀉肝膽之火。下痢胃口熱禁口者,用黃連、人參煎湯,終日呷之,如吐再強飲,但得一呷下咽便好。
劉完素曰: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。蓋治痢惟宜辛苦寒藥,辛能發散開通鬱結,苦能燥濕,寒能勝熱,使氣宣平而已。諸苦寒藥多泄,惟黃連、黃柏性冷而燥,能降火去濕而止瀉痢,故治痢以之為君。
宗奭曰:今人多用黃連治痢,蓋執以苦燥之義。下俚但見腸虛滲泄,微似有血,便即用之,又不顧寒熱多少,惟欲盡劑,由是多致危困。若氣實初病,熱多血痢,服之便止,不必盡劑。虛而冷者,慎勿輕用。
杲曰:諸痛癢瘡瘍,皆屬心火。凡諸瘡宜以黃連、當歸為君,甘草、黃芩為佐。凡眼暴發赤腫,痛不可忍者,宜黃連、當歸以酒浸煎之。宿食不消,心下痞滿者,須用黃連、枳實。
頌曰:黃連治目方多,而羊肝丸尤奇異。今醫家洗眼,以黃連、當歸、芍藥等分,用雪水或甜水煎湯熱洗之,冷即再溫,甚益眼目。但是風毒赤目花翳,用之無不神效。蓋眼目之病,皆是血脈凝滯使然,故以行血藥合黃連治之。血得熱則行,故乘熱洗也。
韓𢘅曰:火分之病,黃連為主,不但瀉心火,而與芩、柏諸苦藥例稱者比也。目疾,入以人乳浸蒸,或點或服之。生用為君,佐以官桂少許,煎百沸,入蜜空心服之,能使心腎交於頃刻。入五苓、滑石,大治夢遺。以黃土、薑汁、酒、蜜四炒為君,以使君子為臣,白芍藥酒煮為佐,廣木香為使,治小兒五疳。以茱萸炒者,加木香等分,生大黃倍之,水丸,治五痢。
此皆得制方之法也。
時珍曰:黃連,治目及痢為要藥。古方治痢:香連丸,用黃連、木香;姜連散,用乾薑、黃連;變通丸,用黃連、茱萸;薑黃散,用黃連、生薑。治消渴,用酒蒸黃連;治伏暑,用酒煮黃連;治下血,用黃連、大蒜;治肝火,用黃連、茱萸;治口瘡,用黃連、細辛。皆是一冷一熱,一陰一陽,寒因熱用,熱因寒用,君臣相佐,陰陽相濟,最得制方之妙,所以有成功而無偏勝之害也。
白話文:
黃連
黃連製成藥丸,用於治療小兒疳積,殺滅蟲積(明代醫籍記載)。治療體瘦氣短(藏器記載)。治療鬱熱內蘊,煩躁噁心,想吐卻吐不出來,心下痞滿(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元素記載)。主治心病逆盛,心臟積滯(好古記載)。清除心竅瘀血,緩解服藥過量導致的煩悶,以及巴豆、輕粉中毒(李時珍記載)。
李時珍(元素)認為:黃連性寒味苦,藥性厚重,可升可降,陰中有陽,歸入手少陰經。其用途有六:瀉除心臟火熱(一);去除中焦濕熱(二);各種瘡瘍都可使用(三);治療風濕(四);治療赤眼暴發(五);止血(六)。張仲景治療九種心下痞滿的五種瀉心湯方劑,都用到它。
成無己認為:苦味入心,寒能制熱,黃連、大黃的苦寒之性,可以引導心下虛熱排出。蛔蟲遇甜則動,遇苦則安,黃連、黃柏的苦味,可以安蛔。
好古認為:黃連苦燥,苦味入心,火性依附於燥。瀉心火,其實是瀉脾,實則瀉其子。
寇宗奭(震亨)認為:黃連,能去除中焦濕熱並瀉除心火。如果脾胃氣虛,不能運化水濕者,則用茯苓、黃芩代替。用豬膽汁拌炒,再加龍膽草,則能大力瀉除肝膽之火。下痢伴隨胃口熱、禁食者,可用黃連、人參煎湯,整天少量多次飲用,即使嘔吐也要強行飲用,只要喝下一小口就好。
劉完素認為:古方中用黃連治療痢疾效果最佳。因為治療痢疾宜用辛、苦、寒的藥物,辛能發散開通鬱結,苦能燥濕,寒能勝熱,使氣機宣暢平和。許多苦寒藥物多會瀉下,但黃連、黃柏性寒而燥,能降火去濕且止瀉痢,因此治療痢疾以它為主藥。
寇宗奭認為:現代人多用黃連治療痢疾,是執著於其苦燥的藥性。一些經驗不足的醫生只看到腸虛滲洩,略帶一些血,就立即使用,也不考慮寒熱輕重,只求用足藥量,因此常常導致病人病情危重。如果氣實初期,熱盛血痢,服用後就能止痢,不必用足藥量。虛寒體質者,要謹慎使用。
張杲認為:各種疼痛、瘙癢、瘡瘍,都屬於心火過盛。凡是瘡瘍,都應該以黃連、當歸為主藥,甘草、黃芩為輔藥。凡是眼睛暴發性紅腫,疼痛難忍者,宜用黃連、當歸酒浸煎服。宿食不消,心下痞滿者,須用黃連、枳實。
張元素(頌)認為:治療目疾的黃連方劑很多,而羊肝丸尤其奇特。現在醫家洗眼,常用黃連、當歸、芍藥等分,用雪水或甜水煎湯熱洗,涼了再加熱,對眼睛很有益處。凡是風毒引起的赤眼、翳障,用它都十分有效。因為眼疾都是血脈凝滯造成的,所以用活血藥與黃連合用治療。血遇熱則行,所以趁熱洗眼。
韓應(𢘅)認為:各種火熱病症,黃連為主藥,不僅能瀉心火,而且與黃芩、黃柏等苦寒藥物並列使用。治療目疾,可以用人乳浸泡蒸製,點眼或服用。生黃連為主藥,輔以少量官桂,煎煮至沸騰一百次,加入蜂蜜空腹服用,能使心腎氣血迅速交合。加入五苓散、滑石粉,能治療夢遺。用黃土、薑汁、酒、蜂蜜四物炒製黃連為主藥,使君子為臣藥,白芍藥酒煮為佐藥,廣木香為使藥,治療小兒五疳。用茱萸炒製黃連,再加木香等量,生大黃加倍,製成水丸,治療各種痢疾。
這些都是精妙的處方。
李時珍認為:黃連,治療目疾和痢疾是主要藥物。古代治療痢疾的方劑:香連丸,用黃連、木香;薑連散,用乾薑、黃連;變通丸,用黃連、吳茱萸;薑黃散,用黃連、生薑。治療消渴,用酒蒸黃連;治療中暑,用酒煮黃連;治療下血,用黃連、大蒜;治療肝火,用黃連、吳茱萸;治療口瘡,用黃連、細辛。這些方劑都寒熱並用,陰陽互補,寒者熱用,熱者寒用,君臣相佐,陰陽調和,最能體現配伍的精妙,所以才能取得療效,而無偏勝之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