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七卷 (15)
菜部第二十七卷 (15)
1. 藜
莖
【主治】燒灰,和荻灰、蒿灰等分,水和蒸,取汁煎膏。點疣贅、黑子,蝕惡肉(時珍)。 (《綱目》)
【釋名】萊(《詩疏》)、紅心灰藋(《玉冊》)、鶴頂草(《土宿本草》)、胭脂菜(詳下文)。
【集解】時珍曰:藜處處有之。即灰藋之紅心者,莖、葉稍大。河朔人名落藜,南人名胭脂菜,亦曰鶴頂草,皆因形色名也。嫩時亦可食,故昔人謂藜藿與膏粱不同。老則莖可為杖。《詩》云:南山有臺,北山有萊。陸璣注云:萊即藜也。初生可食。譙、沛人以雞蘇為萊,《三蒼》以茱萸為萊,皆名同物異也。
《韻府》謂藜為落帚,亦誤矣。《寶藏論》云:鶴頂龍芽,其頂如鶴,八九月和子收之,入外丹用。
葉
【氣味】甘,平,微毒。
時珍曰:按:《庚辛玉冊》云:鶴頂,陰草也。搗汁煮粉霜,燒灰淋汁煎粉霜,伏礬石,結草砂,制硫,伏汞及雌黃、砒石。
【主治】殺蟲(藏器)。煎湯,洗蟲瘡,漱齒䘌。搗爛,塗諸蟲傷,去癜風(時珍)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白癜風:紅灰藋五斤,茄子根、莖三斤,蒼耳根、莖五斤,並曬乾燒灰,以水一斗煎湯淋汁熬成膏,別以好乳香半兩,鉛霜一分,膩粉一分,煉成牛脂二兩,和勻,每日塗三次。(《聖惠》)
白話文:
【名稱由來】藜又被稱為萊(《詩經疏》)、紅心灰藋(《玉冊》)、鶴頂草(《土宿本草》)、胭脂菜(詳見下文)。
【產地與外觀】李時珍說:藜這種植物到處都有。它其實就是紅心的灰藋,只是莖和葉子稍微大一些。北方人稱它為落藜,南方人稱它為胭脂菜,也叫鶴頂草,這些名稱都是根據它的形狀和顏色而來的。嫩的時候可以食用,所以古人說藜藿和精美的食物不同。老了以後莖可以當作拐杖。《詩經》說:南山有高臺,北山有藜草。陸璣註解說:萊就是藜。剛長出來的時候可以食用。譙、沛地區的人把雞蘇當作萊,《三蒼》這本書把茱萸當作萊,都是名稱相同但實物不同的例子。
《韻府》說藜是落帚,也是錯誤的。《寶藏論》說:鶴頂龍芽,它的頂部像鶴的頭,八九月的時候收集種子,可以用於煉製外丹。
【葉】
【味道】味甘,性平,帶有微毒。
李時珍說:根據《庚辛玉冊》記載:鶴頂是陰性的草藥。將它搗碎取汁煮成粉霜,或者燒成灰淋出汁煎成粉霜,可以伏礬石、凝結草砂,用來煉製硫磺、降伏汞以及雌黃、砒石等礦物。
【主要功效】殺蟲(藏器)。煎湯可以清洗蟲瘡,漱口可以治療牙齒疾病。搗爛後塗抹在蟲咬傷處,可以去除白癜風(李時珍)。
【附加藥方】一個新方子。
白癜風:取紅灰藋五斤,茄子根和莖三斤,蒼耳根和莖五斤,都曬乾燒成灰,用水一斗煎湯淋出汁熬成膏,另外準備好的乳香半兩,鉛霜一分,膩粉一分,煉成牛脂二兩,混合均勻,每天塗抹三次。(《聖惠》)
【莖】
【主要功效】燒成灰,和荻灰、蒿灰等量混合,用水調和蒸熟,取出汁液煎成膏。可以點塗疣、黑痣,腐蝕惡性肉瘤(李時珍)。
2. 秦荻藜
(《唐本草》附)
【釋名】時珍曰:按:《山海經》云:秦山有草,名曰藜,如荻,可以為菹。此即秦荻藜也。蓋亦藜類,其名亦由此得之。
【集解】恭曰:秦荻藜生下濕地,所在有之。入所啖者。
詵曰:此物於生菜中最香美。
【氣味】辛,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心腹冷脹,下氣消食,和醬、醋食之(《唐本》)。
破氣甚良。又末之和酒服,療卒心痛,悒悒,塞滿氣(孟詵)。
子
【主治】腫毒,搗末和醋封之,日三易(孟詵)。
白話文:
【名稱解釋】李時珍說:根據《山海經》記載,秦山有一種草,名叫藜,長得像荻,可以醃製成酸菜。這就是秦荻藜了。它應該也屬於藜類,名稱也是這樣來的。
【產地與食用】蘇恭說:秦荻藜生長在潮濕的低窪地,各地都有。可以食用。
孟詵說:這種菜在所有生菜中最香甜美味。
【氣味】味道辛辣,性質溫和,沒有毒性。
【主要功效】可以治療心腹冷痛脹滿,能疏通腸胃之氣,幫助消化,可以和醬、醋一起食用(出自《唐本草》)。
它的破氣效果非常好。將其磨成粉末,用酒調服,可以治療突然發作的心痛、胸悶、氣塞(出自孟詵)。
種子
【主要功效】可以治療腫毒,將種子磨成粉末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,每天更換三次(出自孟詵)。
3. 醍醐菜
(《證類》)
【集解】時珍曰:唐慎微《證類本草》收此,而形狀莫考。惟雷斅《炮炙論》云:形似牛皮蔓,掐之有乳汁出,香甜入頂。採得以苦竹刀細切,入砂盆中研如膏,用生絹挼汁出,暖飲。然亦不云治何病也。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月水不利,搗葉絞汁,和酒煎服一盞(《千金》)。
【附方】舊一。
傷中崩赤:醍醐杵汁,拌酒煎沸,空心服一盞。(《千金方》)。
【附錄】茅膏菜(《拾遺》),
藏器曰:味甘,平,無毒。煮服,主赤白久痢。生茅中,高一尺,有毛如油膩,黏人手,子作角生。
雞侯菜,又曰:味辛,溫,無毒。久食,溫中益氣。顧微《廣州記》
云:生嶺南,似艾,二月生苗,宜雞羹食之,故名。
孟娘菜,又曰:味苦,小溫,無毒。主婦人腹中血結羸瘦,男子陰囊濕癢,強陽道,令人健行不睡,補虛,去痔瘻、瘰癧、癭瘤。生四明諸山,冬夏常有葉,似升麻,方莖。山人採茹之。
優殿,又曰:味辛,溫,無毒。溫中,去惡氣,消食。生安南,人種為茹。《南方草木狀》云:合浦有優殿,人種之,以豆醬食之,芳香好味。
白話文:
醍醐菜
說明: 李時珍說,唐慎微的《證類本草》有收錄這種植物,但它的樣子已經難以考證了。只有雷斅在《炮炙論》中提到,它的形狀像牛皮蔓,折斷後會有乳汁流出,味道香甜,直衝頭頂。採摘後用苦竹刀切細,放入砂盆中研磨成膏狀,再用生絹布擠出汁液,溫熱後飲用。但雷斅也沒有說明它能治療什麼疾病。
味道: 味甘,性溫,無毒。
主要功效: 可治療月經不順,將葉子搗爛擠出汁液,和酒一起煎煮後服用一碗(出自《千金方》)。
附加藥方: 舊有一個藥方。
治療因內傷引起的出血:將醍醐菜搗爛擠出汁液,和酒混合煎煮至沸騰,空腹服用一碗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附錄:
茅膏菜: 李藏器說,味道甘,性平,無毒。煮水服用,可治療長期腹瀉(包括赤痢和白痢)。這種植物生長在茅草叢中,高約一尺,有油膩感的毛,會黏住人的手,果實像角狀。
雞侯菜: 又叫做雞侯菜,味道辛,性溫,無毒。長期食用可以溫補脾胃,增強體力。顧微在《廣州記》中說,它生長在嶺南地區,形狀像艾草,二月長出嫩芽,適合加入雞湯中食用,因此得名。
孟娘菜: 又叫做孟娘菜,味道苦,性微溫,無毒。主要治療婦女腹中血塊引起的消瘦,以及男子陰囊濕癢。能增強性能力,使人健步行走不易疲勞,補虛,去除痔瘡、瘰癧、癭瘤等病症。生長在四明山一帶,冬夏都有葉子,形狀像升麻,莖呈方形。山裡人會採摘它的葉子食用。
優殿: 又叫做優殿,味道辛,性溫,無毒。能溫暖脾胃,去除穢氣,幫助消化。生長在安南地區,人們種植它作為蔬菜食用。《南方草木狀》說,合浦有優殿,人們種植它,用豆醬拌著吃,味道芳香美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