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七卷 (15)

回本書目錄

菜部第二十七卷 (15)

1.

(《綱目》)

【釋名】萊(《詩疏》)、紅心灰藋(《玉冊》)、鶴頂草(《土宿本草》)、胭脂菜(詳下文)。

白話文:

釋名

  • 萊:《詩疏》
  • 紅心灰藋:《玉冊》
  • 鶴頂草:《土宿本草》
  • 胭脂菜:詳見下文

【集解】時珍曰:藜處處有之。即灰藋之紅心者,莖、葉稍大。河朔人名落藜,南人名胭脂菜,亦曰鶴頂草,皆因形色名也。嫩時亦可食,故昔人謂藜藿與膏粱不同。老則莖可為杖。《詩》云:南山有臺,北山有萊。陸璣注云:萊即藜也。初生可食。譙、沛人以雞蘇為萊,《三蒼》以茱萸為萊,皆名同物異也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李時珍說:藜是處處都有的,就是指像灰藜一樣紅色的心,莖、葉稍微大一點。北方人叫它「落藜」,南方人叫它「胭脂菜」,也叫「鶴頂草」,都是因為它的形狀和顏色來命名的。藜的嫩芽也可以吃,所以古人說藜藿和膏粱是不一樣的。老了之後,莖部可以做柺杖。《詩經》裡說:「南山有臺,北山有藜」。陸璣注說:藜就是藜。初生的時候可以吃。譙、沛地區的人把雞蘇叫藜,《三蒼》把茱萸叫藜,都是名稱相同但東西不同的情形。

《韻府》謂藜為落帚,亦誤矣。《寶藏論》云:鶴頂龍芽,其頂如鶴,八九月和子收之,入外丹用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微毒。

白話文:

《韻府》說藜是落帚,這也是錯誤的。

《寶藏論》中說:鶴頂龍芽,它的芽尖像鶴頂,八九月份採收它的果實,可以用來煉製外丹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微毒。

時珍曰:按:《庚辛玉冊》云:鶴頂,陰草也。搗汁煮粉霜,燒灰淋汁煎粉霜,伏礬石,結草砂,制硫,伏汞及雌黃、砒石。

【主治】殺蟲(藏器)。煎湯,洗蟲瘡,漱齒䘌。搗爛,塗諸蟲傷,去癜風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根據《庚辛玉冊》的記載,鶴頂是個陰性的草藥。將它搗汁煮後,可以製成粉霜,或將它燒灰後淋汁煎煮,製成粉霜。此外,也可以用伏礬石、結草砂、制硫、伏汞、雌黃和砒石來製成粉霜。

**主治:**殺死藏在身體內的寄生蟲。煎湯後,可清洗生蟲的傷口,或漱口治療口瘡。搗爛後,塗抹在被蟲咬傷的傷口上,或用來治療白斑(李時珍)。

**附加方劑:**新一

白癜風:紅灰藋五斤,茄子根、莖三斤,蒼耳根、莖五斤,並曬乾燒灰,以水一斗煎湯淋汁熬成膏,別以好乳香半兩,鉛霜一分,膩粉一分,煉成牛脂二兩,和勻,每日塗三次。(《聖惠》)

【主治】燒灰,和荻灰、蒿灰等分,水和蒸,取汁煎膏。點疣贅、黑子,蝕惡肉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白癜風的治療方法:

  1. 將紅灰藋五斤、茄子根和莖三斤、蒼耳根和莖五斤曬乾後燒成灰。

  2. 將灰燼放入水中煎煮,直到熬成膏狀。

  3. 另取好乳香半兩、鉛霜一分、膩粉一分,與牛脂二兩混合均勻。

  4. 將熬好的膏狀物和混合物混合均勻。

  5. 每天塗抹三次。

【主治】將莖燒成灰,與荻草灰、艾草灰等量混合,加水蒸煮,取其汁液煎製膏藥。可以用來點塗疣贅、黑痣,腐蝕惡性腫肉。(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)

2. 秦荻藜

(《唐本草》附)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來自《唐本草》,它主要記載了各種藥材的性質、功效和使用方法。這些藥材可以用來治療各種疾病,增強身體機能。醫者根據病人的症狀選擇合適的藥材,並且調配成湯劑或其他形式進行治療。每種藥材的功效也受到季節、地域和人體陰陽五行的影響,因此在使用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。

【釋名】時珍曰:按:《山海經》云:秦山有草,名曰藜,如荻,可以為菹。此即秦荻藜也。蓋亦藜類,其名亦由此得之。

白話文:

【解說】李時珍說:根據《山海經》記載:秦國的山上有種野草,叫做藜,長得像蘆葦,可以做成醃菜。這便是秦荻藜。可能也是藜的種類,所以由此得名。

【集解】恭曰:秦荻藜生下濕地,所在有之。入所啖者。

詵曰:此物於生菜中最香美。

【氣味】辛,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心腹冷脹,下氣消食,和醬、醋食之(《唐本》)。

破氣甚良。又末之和酒服,療卒心痛,悒悒,塞滿氣(孟詵)。

【主治】腫毒,搗末和醋封之,日三易(孟詵)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 恭先生說:秦荻藜生長在低濕的地方,到處都有。凡是採來吃的,都要洗乾淨。

詵先生說:這種植物在生菜中味道最香美。

【氣味】 辛辣,溫和,無毒。

【主治】 心腹冰冷脹滿,幫助消化,用醬油或醋拌來吃(《唐本草》)。

通氣效果非常好。另外,將它研磨成粉末,和酒一起服用,可以治療心臟急痛、胸悶、塞住氣(孟詵)。

【主治】 腫毒,搗成泥狀,拌上醋敷貼在患處,每天更換三次(孟詵)。

3. 醍醐菜

(《證類》)

白話文:

《證類》

卷一

  • 陽證

凡陽證者,皆發熱,惡寒,口渴,脈浮而數。

陽氣盛,則身熱惡寒,口渴脈浮數。

  • 陰證

凡陰證者,皆惡寒,身慄,脈沉而遲。

陰氣盛,則寒慄脈沉遲。

  • 氣虛

凡氣虛者,倦怠,懶言,聲低氣促,脈虛而細。

氣虛則倦怠,懶言,氣促脈虛細。

  • 血虛

凡血虛者,面色無華,目眩耳鳴,心悸怔忡,脈細而濡。

血虛則面色萎黃,目眩耳鳴,心悸怔忡,脈細濡。

  • 氣鬱

凡氣鬱者,胸悶不舒,噯氣頻作,呃逆不止,脈弦而緊。

氣鬱則胸悶不舒,噯氣呃逆,脈弦緊。

  • 血鬱

凡血鬱者,面色紫黑,脣舌發黯,脈沈而澀。

血鬱則面色紫黑,脣舌青黯,脈沈澀。

卷二

  • 風邪

凡中風邪者,惡風畏寒,鼻塞流涕,咳嗽頭痛,脈浮而緊。

中風邪則惡風畏寒,鼻塞流涕,咳嗽頭痛,脈浮緊。

  • 濕邪

凡中濕邪者,肢體沉重,關節痠痛,頭重胸悶,脈濡而緩。

中濕邪則肢體沉重,關節痠痛,頭重胸悶,脈濡緩。

  • 熱邪

凡中熱邪者,發熱口渴,煩躁不安,脈數而有力。

中熱邪則發熱口渴,煩躁不安,脈數有力。

  • 寒邪

凡中寒邪者,惡寒身慄,腹痛泄瀉,脈沉而遲。

中寒邪則惡寒身慄,腹痛泄瀉,脈沉遲。

  • 暑邪

凡中暑邪者,發熱口渴,頭暈耳鳴,脈洪而大。

中暑邪則發熱口渴,頭暈耳鳴,脈洪大。

  • 燥邪

凡中燥邪者,口乾咽燥,皮膚乾裂,脈細而數。

中燥邪則口乾咽燥,皮膚乾裂,脈細數。

【集解】時珍曰:唐慎微《證類本草》收此,而形狀莫考。惟雷斅《炮炙論》云:形似牛皮蔓,掐之有乳汁出,香甜入頂。採得以苦竹刀細切,入砂盆中研如膏,用生絹挼汁出,暖飲。然亦不云治何病也。

白話文:

時珍說:唐慎微的《證類本草》收錄了這個藥材,但它的形狀沒法考證。只有雷斅的《炮炙論》說:它的形狀像牛皮蔓,掐斷它會流出乳白色的汁水,香味甜美直入鼻頂。採集後用苦竹刀細細切碎,放在砂盆中研磨成膏狀,用生絲絹擠出汁液,溫熱後飲用。但它也沒說用來治療什麼疾病。
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月水不利,搗葉絞汁,和酒煎服一盞(《千金》)。

【附方】舊一。

傷中崩赤:醍醐杵汁,拌酒煎沸,空心服一盞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【附錄】茅膏菜(《拾遺》),

藏器曰:味甘,平,無毒。煮服,主赤白久痢。生茅中,高一尺,有毛如油膩,黏人手,子作角生。

雞侯菜,又曰:味辛,溫,無毒。久食,溫中益氣。顧微《廣州記》

云:生嶺南,似艾,二月生苗,宜雞羹食之,故名。

白話文:

氣味: 甘,溫,無毒

主治: 月經不調,將葉子搗碎榨汁,加入酒煎煮一碗服用(出自《千金方》)。

附方:

  • 傷中崩赤: 將醍醐搗汁,與酒拌勻煎沸,空腹服用一碗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。

附錄:

  • 茅膏菜(出自《拾遺》),

藏器曰:味甘,平,無毒。煮服,主赤白久痢。生長在茅草叢中,高約一尺,有毛茸茸的葉子,摸起來油膩黏手,果實呈角狀。

  • 雞侯菜,又曰:味辛,溫,無毒。長期食用,可溫暖中焦,益氣。顧微《廣州記》

雲:生長在嶺南,形似艾草,二月生苗,適合與雞湯共食,因此得名。

孟娘菜,又曰:味苦,小溫,無毒。主婦人腹中血結羸瘦,男子陰囊濕癢,強陽道,令人健行不睡,補虛,去痔瘻、瘰癧、癭瘤。生四明諸山,冬夏常有葉,似升麻,方莖。山人採茹之。

白話文:

孟娘菜,又稱「苦菜」,味苦,性微溫,無毒。主要用於治療婦女腹中血塊結聚,導致身體瘦弱;男性陰囊濕疹,瘙癢;增強陽氣,讓人健步如飛,不思睡覺;補益虛弱,去除痔瘡、瘻管、瘰癧、癭瘤等疾病。孟娘菜生長在四明山等山區,一年四季都有葉子,葉子像升麻,莖呈方形。山人常採摘食用。

優殿,又曰:味辛,溫,無毒。溫中,去惡氣,消食。生安南,人種為茹。《南方草木狀》云:合浦有優殿,人種之,以豆醬食之,芳香好味。

白話文:

優殿,又名,味道辛辣、溫和、無毒。溫暖中焦,去除邪氣,消化食物。生長在安南,人們將其種植為食物。《南方草木狀》中記載:合浦有優殿,人們種植它,用豆醬食用,香味濃鬱、味道鮮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