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七卷 (12)

回本書目錄

菜部第二十七卷 (12)

1.

(音戢。《別錄》下品)

【釋名】菹菜(恭)、魚腥草。

時珍曰:蕺字,段公路《北戶錄》作蕊,音戢。秦人謂之菹子。菹、蕺音相近也。其葉腥氣,故俗呼為魚腥草。

【集解】恭曰:蕺菜生濕地山谷陰處,亦能蔓生。葉似蕎麥而肥,莖紫赤色。山南、江左人好生食之。關中謂之菹菜。

保升曰:莖、葉俱紫,赤英,有臭氣。

時珍曰:案:趙叔文《醫方》云:魚腥草即紫蕺。葉似荇,其狀三角,一邊紅,一邊青。可以養豬。又有五蕺(即五毒草),花、葉相似,但根似狗脊。

見草部。

【氣味】辛,微溫,有小毒。

《別錄》曰:多食,令人氣喘。

弘景曰:俗傳食蕺不利人腳,恐由閉氣故也。今小兒食之,便覺腳痛。

詵曰:小兒食之,三歲不行。久食,發虛弱,損陽氣,消精髓。

思邈曰:素有腳氣人食之,一世不愈。

【主治】蠼螋尿瘡(《別錄》)。淡竹筒內煨熟,搗敷惡瘡、白禿(大明)。散熱毒癰腫,瘡痔脫肛,斷痁疾,解硇毒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舊一,新七。

背瘡熱腫:蕺菜搗汁塗之,留孔以泄熱毒,冷即易之。(《經驗方》)。

痔瘡腫痛:魚腥草一握,煎湯熏洗,仍以草挹痔即愈。一方:洗後以枯礬入片腦少許,敷之。(《救急方》)。疔瘡作痛:魚腥草搗爛敷之。痛一、二時,不可去草,痛後一、二日即愈。徽人所傳方也。(陸氏《積德堂方》)小兒脫肛:魚腥草擂如泥,先以朴硝水洗過,用芭蕉葉托住藥坐之,自入也。

(《永類方》)蟲牙作痛:魚腥草、花椒、菜子油等分,搗勻,入泥少許,和作小丸如豆大。隨牙左右塞耳內,兩邊輪換,不可一齊用,恐閉耳氣。塞一日夜,取看有細蟲為效。(《簡便方》)斷截瘧疾:紫蕺一握。搗爛絹包,周身摩擦,得睡有汗即愈。臨發前一時作之。(《救急易方》)惡蛇蟲傷:魚腥草、皺面草、槐樹葉、草決明,一處杵爛,敷之甚效。

(同上)

白話文:

[蕺]

[名稱解釋]

  • 蕺,讀音同「戢」。
  • 別名:菹菜(恭)、魚腥草。
  • 李時珍說:「蕺」這個字,段公路在《北戶錄》裡寫作「蕊」,讀音一樣。秦地人稱它為「菹子」。菹和蕺的發音相近。因為它的葉子有腥味,所以俗稱魚腥草。

[生長環境與外觀]

  • 恭說:蕺菜生長在潮濕的山谷陰暗處,也可以蔓生。葉子像蕎麥葉但比較肥厚,莖是紫紅色的。山南和江左一帶的人喜歡生吃它。關中地區稱它為「菹菜」。
  • 保升說:蕺菜的莖和葉都是紫色的,花是紅色的,有臭味。
  • 李時珍說:根據趙叔文《醫方》記載,魚腥草就是紫蕺。葉子像荇菜,形狀是三角形,一邊是紅色,一邊是青色。可以拿來養豬。還有一種五蕺(就是五毒草),花和葉子相似,但根像狗脊。這些內容在草部有詳細記載。

[葉子的特性]

  • **氣味:**味道辛辣,性質微溫,有小毒。
  • 《別錄》記載:吃多了會導致氣喘。
  • 陶弘景說:民間傳說吃蕺對腳不好,可能是因為它會使人氣血不通暢的緣故。現在發現小孩子吃了會覺得腳痛。
  • 詵說:小孩子吃了,可能三年都不能走路。長期食用,會導致身體虛弱,損傷陽氣,消耗精髓。
  • 孫思邈說:原本就有腳氣的人吃了,一輩子都好不了。

[主治功效]

  • 治療蠼螋引起的尿瘡。
  • 將蕺菜放在淡竹筒裡煨熟,搗爛後外敷,可以治療惡瘡和白禿。
  • 可以散熱解毒,治療癰腫、瘡痔脫肛、瘧疾,並能解硇砂毒。

[相關藥方]

  • **背部瘡熱腫痛:**將蕺菜搗爛取汁塗在患處,留一個孔洞以便排出熱毒,藥汁冷了就換新的。(出自《經驗方》)
  • **痔瘡腫痛:**用一把魚腥草煎湯熏洗患處,再用藥草敷在痔瘡上,即可痊癒。另一個方法是洗過後,用少許枯礬和冰片敷在患處。(出自《救急方》)
  • **疔瘡疼痛:**將魚腥草搗爛外敷,疼痛一兩個小時後,不要取下藥草,過一兩天就會痊癒。這是徽州人傳下來的方子。(出自陸氏《積德堂方》)
  • **小兒脫肛:**將魚腥草搗成泥狀,先用朴硝水清洗患處,再用芭蕉葉托著藥泥讓小孩坐著,脫肛就會自己縮回去。(出自《永類方》)
  • **蟲牙疼痛:**將魚腥草、花椒、菜籽油等量搗爛,加入少許泥土,和成如豆子大小的藥丸。把藥丸塞在疼痛牙齒同側的耳朵裡,左右耳輪流使用,不能同時塞,以免閉塞耳竅。塞一天一夜後取出,如果看到有細蟲,就表示有效。(出自《簡便方》)
  • **治療瘧疾:**用一把紫蕺搗爛,用絹布包起來擦拭全身,如果睡覺時出了汗就會痊癒。要在瘧疾發作前一個小時使用。(出自《救急易方》)
  • **被毒蛇蟲咬傷:**將魚腥草、皺面草、槐樹葉、草決明一起搗爛,敷在傷口上效果很好。(同上)

2.

(《拾遺》)

【釋名】鱉。

時珍曰:《爾雅》云:蕨,鱉也。菜名。陸佃《埤雅》云:蕨初生無葉,狀如雀足之拳,又如人足之蹶,故謂之蕨。周秦曰蕨,齊魯曰鱉,初生亦類鱉腳故也。其苗謂之蕨萁。

【集解】藏器曰:蕨生山間。根如紫草。人採茹食之。

時珍曰:蕨,處處山中有之。二、三月生芽,拳曲狀如小兒拳。長則展開如鳳尾,高三、四尺。

其莖嫩時採取,以灰湯煮去涎滑,曬乾作蔬,味甘滑,亦可醋食。其根紫色,皮內有白粉,搗爛,再三洗澄。取粉作粔籹,蕩皮作線食之,色淡紫,而甚滑美也。野人饑年掘取,治造不精,聊以救荒,味即不佳耳。《詩》云:陟彼南山,言採其蕨。陸璣謂其可以供祭,故採之。

然則蕨之為用,不獨救荒而已。一種紫萁,似蕨有花而味苦,謂之迷蕨,初生亦可食,《爾雅》謂之月爾,《三蒼》謂之紫蕨。郭璞云:花繁曰爾。紫蕨拳曲繁盛,故有月爾之名。

萁及根

【氣味】甘,寒,滑,無毒。詵曰:久食,令人目暗、鼻塞、發落。又冷氣人食之,多腹脹。小兒食之,腳弱不能行。

思邈曰:久食成瘕。

【主治】去暴熱,利水道,令人睡(藏器)。補五臟不足,氣壅經絡筋骨間,毒氣(孟詵)。根燒灰油調,敷蛇、𬠡傷(時珍。𬠡音蕭,蟲名)。

【發明】藏器曰:多食消陽氣,故令人睡、弱人腳。四皓食芝而壽,夷齊食蕨而夭,固非良物。干寶《搜神記》云:郗鑑鎮丹徒,二月出獵。有甲士折蕨一枝,食之,覺心中淡淡成疾。後吐一小蛇,懸屋前,漸幹成蕨。遂明此物不可生食也。

時珍曰:蕨之無益,為其性冷而滑,能利水道,泄陽氣,降而不升,耗人真元也。四皓採芝而心逸,夷齊採蕨而心憂,其壽其夭,於蕨何與焉?陳公之言,可謂迂哉。然飢人瀕死,賴蕨延活,又不無濟世之功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腸風熱毒:蕨菜花焙,為末。每服二錢,米飲下。(《聖惠》)

白話文:

[蕨]

[釋名] 也被稱為鱉。

李時珍說:《爾雅》記載,蕨就是鱉。它是一種蔬菜。陸佃在《埤雅》中說,蕨剛長出來時沒有葉子,形狀像鳥爪彎曲,也像人的腳彎曲的樣子,所以叫做蕨。周朝和秦朝稱它為蕨,齊國和魯國稱它為鱉,因為它剛長出來時也像鱉的腳。蕨的幼苗叫做蕨萁。

[集解] 陳藏器說:蕨生長在山間。根像紫草。人們採摘它的嫩葉煮熟食用。

李時珍說:蕨在各地山中都有。二、三月長出嫩芽,蜷曲的樣子像嬰兒的拳頭。長大後展開像鳳凰的尾巴,可以長到三、四尺高。

它的莖嫩的時候可以採摘,用草木灰水煮過去除黏滑的汁液,曬乾後當作蔬菜食用,味道甘甜滑潤,也可以用醋調味食用。它的根是紫色的,皮內有白色的粉末,搗爛後多次洗滌澄淨,取出粉末做成粔籹,用皮來做線食用,顏色淡紫,味道很滑嫩美味。鄉野人家在饑荒的年份會挖掘蕨根,但因為製作不精細,只是勉強用來救荒,味道就不好了。《詩經》說:「登上南山,採摘蕨菜。」陸璣認為蕨可以用來祭祀,所以人們採摘它。

由此可見,蕨的用途不僅僅是救荒而已。還有一種紫萁,形狀像蕨,但有花且味道苦,叫做迷蕨,剛長出來時也可以食用。《爾雅》稱它為月爾,《三蒼》稱它為紫蕨。郭璞說:花朵繁盛叫做爾。紫蕨的嫩芽蜷曲茂盛,所以有月爾的名稱。

蕨萁及根

[氣味] 味甘,性寒,滑利,沒有毒。孟詵說:長期食用,會使人眼睛昏暗、鼻塞、頭髮脫落。而且寒氣侵入人體,吃多了會腹脹。小孩吃了會導致腳軟無力。

孫思邈說:長期食用會導致腹中結塊。

[主治] 可以去除身體內的熱毒,利尿,使人容易入睡(陳藏器)。可以補益五臟的不足,治療氣血壅塞在經絡筋骨間導致的毒氣(孟詵)。根燒成灰,用油調和後塗抹在被蛇或𬠡(一種蟲子)咬傷的地方(李時珍)。

[發明] 陳藏器說:多吃會消耗陽氣,所以使人容易入睡,使體弱的人腳軟。四皓吃靈芝而長壽,伯夷、叔齊吃蕨菜而早夭,可見蕨不是什麼好東西。《搜神記》中記載:郗鑑鎮守丹徒時,二月外出打獵。有個士兵折了一枝蕨菜吃,感覺心中隱隱作痛,後來吐出了一條小蛇,掛在屋簷前,逐漸乾枯成蕨菜。由此可見,這種東西不能生吃。

李時珍說:蕨沒有益處,是因為它性寒而且滑利,能利尿,泄耗陽氣,使氣機下降而不上升,耗損人的真元。四皓採靈芝心境安逸,伯夷、叔齊採蕨菜心境憂愁,他們的壽命長短,跟蕨菜有什麼關係呢?陳藏器的說法實在是迂腐啊。然而饑餓的人瀕臨死亡,靠吃蕨菜得以活命,這也算是有救世的功效。

[附方] 新增一個藥方。

治療腸風熱毒:將蕨菜花焙乾,研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送服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