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七卷 (7)

回本書目錄

菜部第二十七卷 (7)

1. 苦菜

(《本經》上品)

【校正】併入《嘉祐》苦苣、苦蕒。

白話文:

【校正】合併收錄於《嘉祐》的藥材:苦苣、苦蕒。

【釋名】荼(音荼。《本經》)、苦苣(《嘉祐》)、苦蕒(《綱目》)、遊冬(《別錄》)、褊苣(《日用》)、老鸛菜(《救荒》)、天香菜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 茶(音荼。《本經》)、苦苣(《嘉祐》)、苦蕒(《綱目》)、遊冬(《別錄》)、褊苣(《日用》)、老鸛菜(《救荒》)、天香菜。

  1. 茶(音荼。《本經》):在古代的經典中被稱為茶,讀作荼。
  2. 苦苣(《嘉祐》):在嘉祐時期的醫學著作中,這種植物被稱為苦苣。
  3. 苦蕒(《綱目》):在《本草綱目》這部詳細記載各種草藥的書籍中,它被稱為苦蕒。
  4. 遊冬(《別錄》):在《本草別錄》這本書中,這種植物被稱為遊冬。
  5. 艹苣(《日用》):在日常使用的醫學手冊或古籍中,它被稱為褊苣。
  6. 老鸛菜(《救荒》):在《救荒本草》這本書中,這種植物被稱為老鸛菜,可能因為它在饑荒時能用來充飢。
  7. 天香菜:這種植物在一些古籍中被稱為天香菜,可能因其香味而得名。

時珍曰:苦荼以味名也。經歷冬春,故曰遊冬。許氏《說文》:苣作𦼫。吳人呼為苦蕒,其義未詳。《嘉祐本草》言:嶺南、吳人植苣供饌名苦苣,而又重出苦苣及苦蕒條。今並並之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苦苣菜是用味道來命名的。它經歷了整個冬天和春天,所以也叫遊冬。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中,苣字寫作𦼫。吳地人稱之為苦蕒,其含義不詳。《嘉祐本草》中說:嶺南和吳地人種植苣供食用,叫做苦苣,而後又另立苦苣和苦蕒條目。現在將它們合併在一起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苦菜生益州川穀、山陵、道旁。凌冬不死。三月三日採,陰乾。

《桐君藥錄》曰:苦菜三月生,扶疏。六月花從葉出,莖直花黃。八月實黑,實落根復生,冬不枯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說:苦菜生長在益州的川穀、山陵和道路旁。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會枯萎。三月三日採摘,在陰涼處晾乾。

《桐君藥錄》中記載:苦菜在三月生出,枝葉茂盛。六月時,從葉子中抽出花朵,莖稈直立,花朵呈黃色。八月時,果實成熟呈黑色,果實掉落後,根部又會重新長出,即使在冬天也不會枯萎。

恭曰:《爾雅》云:荼,苦菜也。《易通卦驗玄圖》云:苦菜生於寒秋,經冬歷春,得夏乃成。一名遊冬。葉似苦苣而細,斷之有白汁,花黃似菊,所在有之。其說與桐君略同。苦𧄹,俗亦名苦菜,非此荼也。保升曰:春花夏實,至秋復生花而不實,經冬不凋。

白話文:

註解:

  1. 《爾雅》:一本古代的字典,主要解釋動植物、礦物等與人類日常生活相關的詞語。

  2. 《易通卦驗玄圖》:一本古代的圖書,相傳是周代的陰陽家所作,主要解釋《易經》的卦象和卜筮方法。

  3. 荼:苦菜。

  4. 寒秋:寒冷的秋天。

  5. 遊冬:苦菜的別稱。

  6. 苦苣:一種野菜,葉子呈長橢圓形,邊緣有細鋸齒,味道苦澀。

  7. 白汁:白色的汁液。

  8. 桐君:春秋時期的名醫,著有《桐君養生訣》。

  9. 苦𧄹:俗稱苦菜,但與荼不同。

  10. 保升:唐代的道士,著有《保升真人祕書》。

恭恭敬敬地說:《爾雅》中說:荼,就是苦菜。《易通卦驗玄圖》中說:苦菜生長在寒冷的秋天,經過冬天和春天,到了夏天才成熟。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遊冬。它的葉子像苦苣,但更細長,斷開後有白色的汁液流出。花朵是黃色的,像菊花,到處都有。這個說法與桐君的說法大致相同。苦𧄹,俗名也叫苦菜,但它不是這個荼。保升說:苦菜在春天開花,夏天結果,到了秋天又重新開花,但不再結果,經過冬天也不會凋謝。

白話文:

《爾雅》雲:荼,苦菜也。《易通卦驗玄圖》雲:苦菜生於寒秋,經冬涉春,夏乃成實。別名遊冬。其葉似苣而細長,斷之汁出白。花黃色,類菊,處處有之。此與桐君說大同小異。苦三七,俗亦呼苦菜,非此荼也。保升曰:苦菜春花,夏實,秋又花而不實,冬而不凋。

宗奭曰:此《月令》四月小滿節後苦菜秀者是也。四方皆有,在北道者則冬方凋,生南方者冬夏常青。葉如苦苣而狹,綠色差淡。折之白乳汁出,味苦。花似野菊,春夏秋皆旋開。

白話文:

宗奭說:這是《月令》中四月小滿節後苦菜旺盛生長的時候。苦菜在各地都有,在北方生長的到冬天就會枯萎,生長在南方的則冬夏常青。葉子像苦苣,但比較窄,顏色較淡綠色。折斷後會流出白色的乳汁,味道很苦。花朵像野菊花,春夏秋三季都會依序綻放。

時珍曰:苦菜即苦蕒也,家栽者呼為苦苣,實一物也。春初生苗,有赤莖、白莖二種。其莖中空而脆,折之有白汁。胼葉似花蘿蔔菜葉而色綠帶碧,上葉抱莖,梢葉似鸛嘴,每葉分叉,攛挺如穿葉狀。開黃花,如初綻野菊。一花結子一叢,如茼蒿子及鶴蝨子,花罷則收斂,子上有白毛茸茸,隨風飄揚,落處即生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苦菜就是苦苣,家中種植的又叫苦苣菜,其實都是同一樣東西。它在初春的時候長出幼芽,有紅莖和白莖兩種。它的莖是空心的、脆的,折斷時會有白色的汁液流出。它的葉子像花椰菜的葉子,是綠色中帶有藍綠色的顏色,上葉抱著莖,最上面的葉子像鸛鳥的嘴,每片葉子都有分叉,就像穿葉一樣。它開黃色的花,就像是初開的野菊花。一朵花結一個種子,就像茼蒿子和鶴蝨子的種子,花謝了以後,就會收斂起來,種子上有白色的絨毛,隨風飄揚,落到哪裡就會在那裡生長。

士良曰:蠶蛾出時不可折取,令蛾子青爛。蠶婦亦忌食之。然野苣若五、六回拗後,味反甘滑,勝於家苦蕒也。

【正誤】弘景曰:苦菜疑即茗也。茗一名荼,凌冬不凋,作飲能令人不眠。

白話文:

士良說:蠶蛾出現的時候不要折取,否則會導致蛾子腐爛。養蠶的婦女也忌諱食用蠶蛾。但是,野菜苣如果折斷五、六次後,味道反而會變甜、滑潤,比家中的苦菜還好。

【更正】弘景說:苦菜可能就是茶葉。茶葉又稱為荼,冬天也不會凋謝,用來飲用能夠使人提神。

恭曰:《詩》云:誰謂荼苦,即苦菜異名也。陶氏謂荼為茗,茗乃木類。按:《爾雅·釋草》云:荼,苦菜也。音途。《釋木》云:檟,苦荼也。音遲遐切。二物全別,不得比例,陶說誤矣。

白話文:

恭謹地說。《詩經》中說:「誰說荼苦?」荼苦就是苦菜的別名。陶弘景認為荼就是茗,茗是木類。根據《爾雅·釋草》記載:荼,就是苦菜。讀音為途。《爾雅·釋木》記載:檟,就是苦荼。讀音為遲遐切。這兩種東西完全不同,不能類比,陶弘景的說法是錯誤的。

【氣味】苦,寒,無毒。

張機曰:野苣不可共蜜食,令人作內痔。

時珍曰:脾胃虛寒人,不可食。

白話文:

氣味:苦味,性寒,無毒。

張機說:野苣不能與蜂蜜一起食用,會導致內痔。

時珍說:脾胃虛寒的人,不要食用。

【主治】五臟邪氣,厭(延葉反,伏也)谷胃痹。久服安心益氣,聰察少臥,輕身耐老(《本經》)。腸澼渴熱,中疾惡瘡。久服耐飢寒,高氣不老(《別錄》)。調十二經脈,霍亂後胃氣煩逆。久服強力,雖冷甚益人(《嘉祐》)。搗汁飲,除面目及舌下黃。其白汁,塗疔腫,拔根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五臟的邪氣、厭食、胃部疾病。長期服用可以安心益氣,聰明警覺,少睡,身輕體健,延年益壽(《本經》)。腸胃混濁、渴熱、胃中有積疾、惡性瘡瘍。長期服用可以耐飢耐寒,精神昂揚,延年益壽(《別錄》)。調和十二經脈,霍亂後胃氣煩逆。長期服用可以增強體力,即使在寒冷的天氣裡也有益於人體(《嘉祐》)。將蘆薈搗汁飲用,可以除掉面部和舌下的黃色斑點。蘆薈的白色汁液可以塗抹在疔腫上,拔出根來。

滴癰上,立潰(藏器)。點瘊子,自落(《衍義》)。敷蛇咬(大明)。明目,主諸痢(汪機)。血淋痔瘻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宗奭曰:苦苣搗汁敷疔瘡,殊驗。青苗陰乾,以備冬月為末,水調敷之。

白話文:

  1. 將油滴在癰上,立馬潰爛(《藏器》)。

  2. 點在瘊子上,瘊子就會自行掉落(《衍義》)。

  3. 塗在蛇咬傷口上(《大明》)。

  4. 明目,主治各種痢疾(汪機)。

  5. 治療血淋痔瘻(時珍)。

發明:宗奭說:苦苣搗碎成汁敷於疔瘡上,效果顯著。青苗曬乾,儲備在冬天磨成粉末,用水調敷。

時珍曰:按:《洞天保生錄》云:夏三月宜食苦蕒,能益心和血通氣也。又陸文量《菽園雜記》云:凡病痔者,宜用苦苣菜,或鮮或干,煮至熟爛,連湯置器中,橫安一板坐之,先熏後洗,冷即止。日洗數次,屢用有效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根據《洞天保生錄》記載,夏季三個月應該食用苦蕒,能夠增益心臟功能、調和氣血。另外陸文量在《菽園雜記》中記載:患有痔瘡的病人,應該使用苦苣菜,無論是新鮮的還是曬乾的,煮到熟爛的程度,連同湯汁一起倒入容器中,橫放一塊木板讓病人坐下,先燻蒸後洗滌,痔瘡病就能夠停止疼痛。每天洗滌數次,連續使用有效。

【附方】新六。

血淋尿血:苦蕒菜一把,酒、水各半,煎服。(《資生經》)。

血脈不調:苦蕒菜曬乾,為末。每服二錢,溫酒下。(《衛生易簡方》)。

喉痹腫痛:野苦蕒搗汁半盞,燈心以湯浸,捻汁半盞,和勻服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對口惡瘡:野苦蕒擂汁一鍾,入薑汁一匙,和酒服,以渣敷,一、二次即愈。(唐瑤《經驗方》)。

白話文:

附方:

新六

血淋尿血:

  • 苦蕒菜一把,酒、水各半,煎煮後服下。(摘自《資生經》)

血脈不調:

  • 苦蕒菜曬乾後搗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溫酒送服。(摘自《衛生易簡方》)

喉嚨疼痛腫脹:

  • 野生苦蕒搗汁半杯,將燈芯浸泡於湯汁中,擠出汁液半杯,混合後服下。(摘自《普濟方》)

口瘡惡臭:

  • 野生苦蕒搗汁一杯,加入薑汁一匙,混合酒後服下,並將渣敷於瘡口上。一到二次即可痊癒。(摘自唐瑤的《經驗方》)

中沙蝨毒,沙蝨在水中,人澡浴則著人身,鑽入皮里。初得皮上正赤,如小豆、黍、粟,摩之痛如刺,三日後寒熱發瘡毒,若入骨殺人,嶺南多此:即以茅葉刮去,以苦菜汁塗之,佳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白話文:

如果感染了沙蝨毒,沙蝨在水中,當人們洗澡沐浴時,就會附著在人身上,鑽入皮膚裡。一開始,皮膚上面只會出現像紅豆、黍米、粟米大小的紅點,如果用手觸摸,會像被刺針刺痛。三天後,會出現寒熱,形成毒瘡,如果毒瘡進入骨頭,會致命。嶺南地區多發這種病,治療方法是用茅草葉刮掉沙蝨,再用苦菜汁塗抹,效果很好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壺蜂叮螫:苦蕒汁塗之,良。(《摘玄方》)

【主治】赤白痢及骨蒸,並煮服之(《嘉祐》)。

治血淋,利小便(時珍)。

花、子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去中熱,安心神(宗奭)。黃疸疾,連花、子研細二錢,水煎服,日二次,良(汪穎)。

白話文:

**壺蜂叮螫:**苦蕒菜汁塗抹患處,效果很好。(《摘玄方》)

根:

【主治】赤白痢和骨蒸,將其煮沸後服用(《嘉祐》)。

治療血淋病,利小便(時珍)。

花、子: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清熱,安神(宗奭)。黃疸病,將花和子研磨成細粉,各取二錢,用清水煎服,每天兩次,效果良好(汪穎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