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七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菜部第二十七卷 (2)

1. 菾菜

(菾,音甜。《別錄》中品)

【校正】併入《嘉祐》莙薘菜。

【釋名】莙薘菜。

時珍曰:菾菜,即莙薘也。菾與甜通,因其味也。莙薘之義未詳。

【集解】弘景曰:菾菜,即今以作鮓蒸者。

恭曰:菾菜葉似升麻苗,南人蒸炮食之,大香美。

保升曰:苗高三、四尺,莖若蒴藋,有細稜,夏盛冬枯。其莖燒灰淋汁洗衣,白如玉色。

士良曰:葉似紫菊而大,花白。

時珍曰:菾菜正二月下種,宿根亦自生。其葉青白色,似白菘菜葉而短,莖亦相類,但差小耳。生、熟皆可食,微作土氣。四月開細白花。結實狀如茱萸梂而輕虛,土黃色,內有細子。根白色。

【氣味】甘、苦,大寒,滑,無毒。

禹錫曰:平,微毒。冷氣人不可多食,動氣。先患腹冷人食之,必破腹。

【主治】時行壯熱,解風熱毒,搗汁飲之便瘥(《別錄》)。

夏月以菜作粥食,解熱,止熱毒痢。搗爛,敷灸瘡,止痛易瘥(蘇恭)。搗汁服,主冷熱痢。又止血生肌,及諸禽獸傷,敷之立愈(藏器)。煎湯飲,開胃,通心膈,宜婦人(大明)。補中下氣,理脾氣,去頭風,利五臟(《嘉祐》)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通經脈,下氣,開胸膈(《正要》)。

【主治】煮半生,搗汁服,治小兒熱(孟詵)。醋浸揩面,去粉滓,潤澤有光(藏器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痔瘻下血:莙薘子、蕓薹子、荊芥子、芫荽子、萵苣子、蔓荊子、蘿蔔子、蔥子等分,以大鯽魚一個去鱗、腸,裝藥在內,縫合,入銀、石器內,上下用火煉熟,放冷為末。每服二錢,米飲下,日二服。

白話文:

[甜菜]

別名: 莙薘菜。

李時珍說:甜菜就是莙薘菜。甜菜的「甜」字,是因為它的味道而得名。至於「莙薘」的含義就不太清楚了。

陶弘景說:甜菜就是現在用來做成醃菜或蒸煮的蔬菜。

蘇恭說:甜菜的葉子像升麻的幼苗,南方人會蒸煮或用火烤來吃,味道非常香美。

陳保升說:甜菜的苗長到三、四尺高,莖像蒴藋,有細小的稜角,夏天茂盛,冬天枯萎。它的莖燒成灰後,用來淋水洗衣服,能使衣服白得像玉一樣。

唐慎微說:甜菜的葉子像紫色的菊花但更大片,開白色的花。

李時珍說:甜菜通常在農曆二月播種,宿根也會自行生長。它的葉子青白色,像白菜葉但比較短,莖也相似,只是稍微小一點。生吃或煮熟都可以,稍微帶點泥土味。四月開細小的白色花,結的果實像茱萸,但輕而空虛,土黃色,裡面有細小的種子。根是白色的。

味道和屬性: 味甘、苦,性大寒,滑潤,沒有毒性。

劉禹錫說:性平,稍微有毒。體質虛冷的人不宜多吃,容易引起氣血不順。本來就腹部虛冷的人吃了,一定會導致腹痛。

主要功效: 可治療流行性發熱,解除風熱毒,搗碎取汁飲用,很快就會痊癒(出自《別錄》)。

夏天用甜菜煮粥食用,可以解熱、止熱毒痢疾。搗爛後敷在灸瘡上,能止痛並促進癒合(出自蘇恭)。搗汁服用,可治療冷熱痢疾。還能止血、促進肌肉生長,以及治療各種禽獸造成的傷口,敷上後立即見效(出自陳藏器)。煎湯飲用,可以開胃、疏通胸膈,適合婦女食用(出自《大明》)。能補中氣、下氣,調理脾氣,去除頭風,使五臟功能順暢(出自《嘉祐》)。

根部

味道和屬性: 味甘,性平,沒有毒性。

主要功效: 可以疏通經脈,下氣,開通胸膈(出自《醫學正傳》)。

種子

主要功效: 將種子煮至半熟,搗汁服用,可治療小兒發熱(出自孟詵)。用醋浸泡後擦拭臉部,能去除臉上的粉刺和污垢,使皮膚潤澤有光澤(出自陳藏器)。

附加藥方:

治療痔瘡出血: 將莙薘子、油菜子、荊芥子、芫荽子、萵苣子、蔓荊子、蘿蔔子、蔥子等份量混合,再取一條大鯽魚,去除魚鱗和內臟,將藥材裝入魚腹中,縫合好,放入銀器或石器中,上下用火烤熟,放涼後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送服,一天服用兩次。

2. 東風菜

(宋《開寶》)

【釋名】冬風。

志曰:此菜先春而生,故有東風之號。一作冬風,言得冬氣也。

【集解】志曰:東風菜生嶺南平澤。莖高二、三尺,葉似杏葉而長,極厚軟,上有細毛,煮食甚美。

時珍曰:按:裴淵《廣州記》云:東風菜,花、葉似落妊娠,莖紫。宜肥肉作羹食,香氣似馬蘭,味如酪。

【氣味】甘,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風毒壅熱,頭痛目眩,肝熱眼赤,堪入羹臛食(《開寶》)。

白話文:

【名稱解釋】 又名冬風。 李時珍說:這種菜在春天之前就生長,所以有東風的稱號。也有人寫作冬風,意思是指它吸收了冬天的寒氣。

【產地與外觀】 這種菜生長在嶺南地區的平坦濕地。莖高約二、三尺,葉子像杏葉但更長,非常厚實柔軟,表面有細小的絨毛,煮來吃味道很好。 李時珍說:根據裴淵《廣州記》記載,東風菜的花和葉子像剛懷孕的婦女,莖是紫色的。適合用肥肉煮湯,香氣類似馬蘭,味道像牛奶。

【性味】 味甘,性寒,沒有毒性。

【功效】 可以治療因風邪引起的熱毒壅滯,導致的頭痛、頭暈,以及肝熱引起的眼睛發紅等症狀,可以煮湯食用。

3.

(《別錄》上品)

【釋名】護生草。

時珍曰:薺生濟澤,故謂之薺。釋家取其莖作挑燈杖,可闢蟻、蛾,謂之護生草,云能護眾生也。

【集解】

普曰:薺生野中。

弘景曰:薺類甚多,此是今人所食者。葉作菹、羹亦佳。《詩》云:誰謂荼苦,其甘如薺,是也。

時珍曰:薺有大、小數種。小薺葉花莖扁,味美。其最細小者,名沙薺也。大薺科、葉皆大,而味不及。其莖硬有毛者,名菥蓂,味不甚佳。並以冬至後生苗,二、三月起莖五、六寸。開細白花,整整如一。結莢如小萍,而有三角。莢內細子,如葶藶子。其子名蒫(音嵯),四月收之。

師曠云:歲欲甘,甘草先生,薺是也。菥蓂、葶藶皆是薺類。葶藶見草部隰草類。
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利肝和中(《別錄》)。利五臟。根:治目痛(大明)。明目益胃(時珍)。根、葉:燒灰,治赤白痢極效(甄權)。

【附方】舊一,新二。

暴赤眼,痛脹磣澀:薺菜根杵汁滴之。(《聖惠》)。

眼生翳膜:薺菜和根、莖、葉洗淨,焙乾為細末。每夜臥時先洗眼,挑末米許,安兩大眥頭。澀痛忍之,久久膜自落也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
腫滿腹大,四肢枯瘦,尿澀:用甜葶藶(炒)、薺菜根等分,為末,煉蜜丸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陳皮湯下。只二、三丸,小便清;十餘丸,腹如故。(《三因》)

蒫實,普曰:五月五日採,陰乾。

士良曰:亦名菥蓂子。四月八日收之,良。

周王曰:飢歲採子,水調成塊,煮粥、作餅甚黏滑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權曰:患氣人食之,動冷疾。

詵曰:不與面同食,令人背悶。服丹石人不可食。

【主治】:明目,目痛(《別錄》)。

青盲不見物,補五臟不足(甄權)。治腹脹(吳普)。去風毒邪氣,治壅去翳,解熱毒。久服,視物鮮明(士良)。

【主治】布席下,闢蟲。又闢蚊、蛾(士良)。

陰乾研末,棗湯日服二錢,治久痢(大明)。

白話文:

[薺]

【名稱由來】

薺菜又名護生草。

李時珍說,薺菜生長在水邊,所以稱為薺。佛教人士取它的莖當作挑燈杖,可以驅趕螞蟻、飛蛾,因此稱它為護生草,意指可以保護眾生。

【產地與種類】

陶弘景說,薺菜種類很多,這裡指的是現在人們常吃的。它的葉子可以做成醃菜、煮湯,味道很好。《詩經》裡說:「誰說苦菜苦,它的味道像薺菜一樣甘甜」,指的就是這種薺菜。

李時珍說,薺菜有大、小好幾種。小薺菜的葉子、花莖扁平,味道鮮美。其中最細小的,叫做沙薺。大薺菜的莖葉都很大,味道不如小薺菜。莖粗硬有毛的,叫做菥蓂,味道不太好。薺菜都是冬至後長出幼苗,二、三月長到五、六寸高,開出細小的白色花朵,排列整齊。結出的果莢像小萍,呈三角形。果莢裡有細小的種子,像葶藶子。它的種子叫做蒫(音同「搓」),四月採收。

師曠說:「如果想知道來年是否豐收,只要看甘草和薺菜是否先長出來。」菥蓂、葶藶都屬於薺菜類。葶藶在草部隰草類中有記載。

【性味】

味甘,性溫,無毒。

【功效】

  • 薺菜: 能夠疏通肝臟,調和脾胃。(《名醫別錄》)。也能夠調理五臟。
  • 薺菜根: 可以治療眼睛疼痛。(《大明本草》)。能明目,有益脾胃。(李時珍)。薺菜根和葉燒成灰,對治療紅白痢疾效果很好。(甄權)。

【藥方】

  • 眼睛紅腫疼痛: 將薺菜根搗爛取汁滴入眼睛。(《聖惠方》)
  • 眼睛長翳膜: 將薺菜連根、莖、葉洗淨,烘乾研成細末。每晚睡前先洗淨眼睛,取少許藥末放在眼角,忍住刺痛感,久之翳膜自然脫落。(《聖濟總錄》)
  • 腹部腫脹、四肢消瘦、小便不暢: 用炒過的甜葶藶和薺菜根等量研成粉末,用煉好的蜂蜜做成丸子,像彈珠大小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陳皮湯送服。服用兩三丸後,小便會變得清澈;服用十幾丸後,腹脹就會消除。(《三因方》)

[蒫實(薺菜種子)]

吳普說:五月五日採摘,陰乾。 陳士良說:也叫菥蓂子。四月八日採收,品質最好。 周王說:荒年時可採摘種子,用水調成糊狀,煮成粥或做成餅,十分黏滑。

【性味】

味甘,性平,無毒。

甄權說:患有氣虛的人吃了,會引發冷症。 詵說:不能和麵食一起食用,會讓人感到背部悶脹。服用丹藥的人也不可食用。

【功效】

  • 薺菜種子: 能明目,治療眼睛疼痛。(《名醫別錄》)。
  • 能治療青盲,補養五臟不足。(甄權)。治療腹脹。(吳普)。能去除風毒邪氣,治療眼睛有翳,解熱毒。長期服用,可以使視力清晰。(陳士良)。

[薺菜花]

【功效】

  • 薺菜花: 鋪在席子下,可以驅趕蟲子。也能驅趕蚊子、飛蛾。(陳士良)。
  • 陰乾研成粉末,用棗湯送服,每日服用二錢,可以治療久痢。(《大明本草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