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七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菜部第二十七卷 (2)

1. 菾菜

(菾,音甜。《別錄》中品)

【校正】併入《嘉祐》莙薘菜。

【釋名】莙薘菜。

時珍曰:菾菜,即莙薘也。菾與甜通,因其味也。莙薘之義未詳。

【集解】弘景曰:菾菜,即今以作鮓蒸者。

恭曰:菾菜葉似升麻苗,南人蒸炮食之,大香美。

白話文:

**校正:**併入《嘉祐本草》中的莙薘菜。

**釋名:**莙薘菜。

時珍說:菾菜,就是莙薘。菾與甜音相通,是因為它的味道。莙薘的意思不明。

**集解:**陶弘景說:菾菜,就是現在用來醃製蒸食的那一種蔬菜。

蘇恭說:菾菜的葉子像升麻的幼苗,南方人用它蒸煮食用,味道非常香美。

保升曰:苗高三、四尺,莖若蒴藋,有細稜,夏盛冬枯。其莖燒灰淋汁洗衣,白如玉色。

士良曰:葉似紫菊而大,花白。

白話文:

保升說:這種植物長高三、四尺,莖部如同蜀葵,有細細的棱。夏天茂盛,冬天枯萎。它的莖稈燒成灰燼,淋出汁液來洗衣服,衣服就會變得像玉一樣潔白。

士良說道:「它的葉子像紫菊但較大,花朵呈白色。」

時珍曰:菾菜正二月下種,宿根亦自生。其葉青白色,似白菘菜葉而短,莖亦相類,但差小耳。生、熟皆可食,微作土氣。四月開細白花。結實狀如茱萸梂而輕虛,土黃色,內有細子。根白色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菾菜在正、二月份種植,宿根也能自行生長。它的葉子是青白色的,像小白菜的葉子一樣,但是比較短,莖也是類似的,不過比較小。生吃、熟吃都可以,有一點泥土氣息。四月份開花,細小的白色花朵。結果實的形狀像茱萸,但是很輕很空,是土黃色,裡面有細小的種子。根是白色的。

【氣味】甘、苦,大寒,滑,無毒。

禹錫曰:平,微毒。冷氣人不可多食,動氣。先患腹冷人食之,必破腹。

【主治】時行壯熱,解風熱毒,搗汁飲之便瘥(《別錄》)。

白話文:

【氣味】甜、苦,非常寒冷,滑潤,無毒。

禹錫說:平淡中帶點微毒。冷氣人不可多食,會動氣。先患腹寒的人食之,必定腹破。

【主治】流行性感冒,解除風熱毒,搗汁飲用即可痊癒(《別錄》)。

夏月以菜作粥食,解熱,止熱毒痢。搗爛,敷灸瘡,止痛易瘥(蘇恭)。搗汁服,主冷熱痢。又止血生肌,及諸禽獸傷,敷之立愈(藏器)。煎湯飲,開胃,通心膈,宜婦人(大明)。補中下氣,理脾氣,去頭風,利五臟(《嘉祐》)。

白話文:

夏天用蔬菜煮粥食用,可以解熱,治療熱毒痢疾。將蔬菜搗爛,敷在灸瘡上,可以止痛快速癒合(蘇恭)。將蔬菜搗碎取汁服用,可以治療冷熱痢疾。另外,蔬菜還可以止血生肌,治療禽獸咬傷,敷在傷口上即可痊癒(藏器)。用蔬菜煎湯飲用,可以開胃,疏通心膈,特別適合婦女飲用(大明)。蔬菜還可以補益中氣,理脾氣,治療頭風,對五臟都有益處(《嘉祐》)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通經脈,下氣,開胸膈(《正要》)。

【主治】煮半生,搗汁服,治小兒熱(孟詵)。醋浸揩面,去粉滓,潤澤有光(藏器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白話文:

【根】

**氣味:**甘,平,無毒。

**主治:**通經脈,下氣,開胸膈(《正要》)。

**主治:**煮半生,搗汁服,治小兒熱(孟詵)。醋浸揩面,去粉滓,潤澤有光(藏器)。

**附方:**新一。

痔瘻下血:莙薘子、蕓薹子、荊芥子、芫荽子、萵苣子、蔓荊子、蘿蔔子、蔥子等分,以大鯽魚一個去鱗、腸,裝藥在內,縫合,入銀、石器內,上下用火煉熟,放冷為末。每服二錢,米飲下,日二服。

白話文:

痔瘡和肛瘻出血:莙薘子、蕓薹子、荊芥子、芫荽子、萵苣子、蔓荊子、蘿蔔子、蔥子等分。取一條大鯽魚,去鱗和腸,將藥裝入魚腹中,縫合封口,放入銀製或石製的容器內,上下用火加熱,直到魚熟透。冷卻後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送服,每日服用兩次。

2. 東風菜

(宋《開寶》)

【釋名】冬風。

志曰:此菜先春而生,故有東風之號。一作冬風,言得冬氣也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冬風。

日記中提到:這種蔬菜在春天之前就開始生長,因此有東風這個名號。也有稱為冬風,這是在說它得到了冬季的氣息。

【集解】志曰:東風菜生嶺南平澤。莖高二、三尺,葉似杏葉而長,極厚軟,上有細毛,煮食甚美。

白話文:

【彙集解釋】根據《廣志》的記載:東風菜生長在嶺南平原,莖高二、三尺,葉子像杏葉一樣,但更長,而且非常厚軟,上面有細毛,煮熟後味道鮮美。

時珍曰:按:裴淵《廣州記》云:東風菜,花、葉似落妊娠,莖紫。宜肥肉作羹食,香氣似馬蘭,味如酪。

【氣味】甘,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風毒壅熱,頭痛目眩,肝熱眼赤,堪入羹臛食(《開寶》)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查閱裴淵撰寫的《廣州記》,其中提到東風菜,它的花、葉像落葵,莖是紫色的。適合用肥肉做湯食用,芳香氣味類似馬蘭,味道像酪。

【氣味】甘甜,屬寒性,無毒。

【主治】風毒聚集導致身體發熱,頭痛目眩,肝火旺盛導致眼睛發紅,可加入湯羹或菜餚中食用(《開寶本草》記載)。

3.

(《別錄》上品)

【釋名】護生草。

時珍曰:薺生濟澤,故謂之薺。釋家取其莖作挑燈杖,可闢蟻、蛾,謂之護生草,云能護眾生也。

【集解】

普曰:薺生野中。

弘景曰:薺類甚多,此是今人所食者。葉作菹、羹亦佳。《詩》云:誰謂荼苦,其甘如薺,是也。

白話文:

釋名:護生草

時珍說:薺菜生長在潮濕的地方,因此稱為「薺」。僧人用它的莖做挑燈的棍子,可以驅除螞蟻和蛾子,稱為「護生草」,意思是說它能保護眾生。

集解

  • 普說:薺菜生長在荒野中。
  • 弘景說:薺菜種類很多,這裡說的是人們現在吃的薺菜。它的葉子可以做成醃菜、湯品,味道也很好。《詩經》中說:「誰說苦菜苦,它的味道就像薺菜一樣甘甜」,指的就是薺菜。

時珍曰:薺有大、小數種。小薺葉花莖扁,味美。其最細小者,名沙薺也。大薺科、葉皆大,而味不及。其莖硬有毛者,名菥蓂,味不甚佳。並以冬至後生苗,二、三月起莖五、六寸。開細白花,整整如一。結莢如小萍,而有三角。莢內細子,如葶藶子。其子名蒫(音嵯),四月收之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薺菜有大小數種。小薺的葉子、花朵和莖都是扁的,味道鮮美。其中最細小的,叫做沙薺。大薺的莖和葉子都很粗壯,但味道比不上小薺。其中莖部堅硬有毛的,叫做菥蓂,味道不太好。所有種類的薺菜,都是在冬至後長出幼苗,到二、三月份時,莖長到五、六寸。開出細小的白色花朵,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,非常整齊。結出的果莢像小浮萍一樣,而且有三個角。果莢裡面的細小種子,像葶藶的種子。這種種子叫做蒫(發音同「嵯」),在四月收穫。

師曠云:歲欲甘,甘草先生,薺是也。菥蓂、葶藶皆是薺類。葶藶見草部隰草類。
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
白話文:

師曠說:「春天的味道是甘甜的,主宰甘味的是『甘草』,也就是薺菜。菥蓂、葶藶都是薺菜的同類。葶藶在分類上屬於隰生草類。

【性味】甘味,溫和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利肝和中(《別錄》)。利五臟。根:治目痛(大明)。明目益胃(時珍)。根、葉:燒灰,治赤白痢極效(甄權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疏肝調中(《別錄》)。調和五臟。根:治療眼睛疼痛(大明)。明目益胃(時珍)。根、葉:燒成灰,治療赤白痢疾非常有效(甄權)。

【附方】舊一,新二。

暴赤眼,痛脹磣澀:薺菜根杵汁滴之。(《聖惠》)。

白話文:

眼睛發炎紅腫,疼痛脹滿,眼皮粗糙澀痛:將薺菜根搗碎,取其汁液滴入眼睛中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
眼生翳膜:薺菜和根、莖、葉洗淨,焙乾為細末。每夜臥時先洗眼,挑末米許,安兩大眥頭。澀痛忍之,久久膜自落也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
白話文:

眼生成障礙:將薺菜的根、莖、葉洗淨,焙乾後磨成細末。每晚睡覺前先清洗眼睛,挑取少許藥末,敷在兩隻眼角上。雖然會感到澀痛,但忍耐著慢慢來,障礙會自然脫落。

腫滿腹大,四肢枯瘦,尿澀:用甜葶藶(炒)、薺菜根等分,為末,煉蜜丸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陳皮湯下。只二、三丸,小便清;十餘丸,腹如故。(《三因》)

白話文:

腹脹鼓大、四肢肌肉纖細,小便混濁:用炒過的甜葶藶、薺菜根等分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煉成彈珠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陳皮湯送服。服用二、三丸,小便清澈;服用十幾丸,腹部恢復正常。(《三因》)

蒫實,普曰:五月五日採,陰乾。

士良曰:亦名菥蓂子。四月八日收之,良。

周王曰:飢歲採子,水調成塊,煮粥、作餅甚黏滑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權曰:患氣人食之,動冷疾。

詵曰:不與面同食,令人背悶。服丹石人不可食。

【主治】:明目,目痛(《別錄》)。

白話文:

五月五日採集,陰陽晾乾。

士良說:又名「菥蓂子」。四月八日採收,較佳。

周王說:飢荒時採收果實,用水分攪拌成塊狀,煮粥或做成餅都很黏滑。

性質與用法:

  • 味道甘甜,性平,無毒。
  • 患有氣疾的人食用會引起冷疾。
  • 不宜與麵食一起食用,會讓人背部悶痛。
  • 服用丹石的人不可食用。

主治:

  • 明目,治療眼部疼痛(《別錄》記載)。

青盲不見物,補五臟不足(甄權)。治腹脹(吳普)。去風毒邪氣,治壅去翳,解熱毒。久服,視物鮮明(士良)。

白話文:

青盲者無法看清事物,要調理五臟以補其不足(出於甄權)。治療腹脹(出於吳普)。去除風毒、邪氣,治療眼腫、視物不清,解除熱毒。長期服用,視物清晰鮮明(出於士良)。

【主治】布席下,闢蟲。又闢蚊、蛾(士良)。

陰乾研末,棗湯日服二錢,治久痢(大明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鋪在席子下面,能驅除蟲子。又能驅除蚊子、蛾子(《士良》)。

將藥材陰乾後研成細末,每日用棗湯送服二錢,可治療久痢(《大明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