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21)

回本書目錄

菜部第二十六卷 (21)

1. 白花菜

(《食物》)

【釋名】羊角菜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羊角豆。

【集解】時珍曰:白花菜三月種之。柔莖延蔓,一枝五葉,葉大如拇指。秋間開小白花,長蕊。結小角,長二、三寸。其子黑色而細,狀如初眠蠶砂,不光澤。菜氣膻臭,惟宜鹽菹食之。

白話文:

【解說】李時珍說:白花菜在三月種植。柔軟的莖延伸爬蔓,一枝有五片葉子,葉子大如拇指。秋天開花,花朵是白色的小花,花蕊很長。結出小角,長二、三寸。果實是黑色的細長型,看起來像剛睡醒的蠶砂,沒有光澤。菜有羶味,只適合醃漬後食用。

穎曰:一種黃花者,名黃花菜,形狀相同,但花黃也。

【氣味】苦,辛,微毒。

穎曰:多食,動風氣,滯臟腑,令人胃中悶滿,傷脾。

【主治】下氣(汪穎)。煎水洗痔,搗爛敷風濕痹痛,擂酒飲止瘧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一種黃色花朵者,稱為黃花菜,形狀相同,但花色為黃色。

**氣味:**苦、辛,微毒。

穎曰:

食用過多,容易引起風氣上動,滯留臟腑,令人感到胃部脹滿悶塞,並損傷脾臟。

主治:

能下氣(汪穎)。用煎煮的水清洗痔瘡,搗爛後敷於風濕痹痛處,研磨成粉用酒送服可治療瘧疾(時珍)。

2. 蔊菜

(音罕。《綱目》)

【校正】併入草部《拾遺》𦹫菜。

白話文:

【校正】合併到草部《拾遺》的「𦹫菜」。

【釋名】𦹫菜(音罩)、辣米菜。時珍曰:蔊味辛辣,如火焊人,故名。亦作𦹫。陳藏器《本草》有𦹫菜,云辛菜也,南人食之。不著形狀。今考《唐韻》、《玉篇》並無𦹫字,只有蔊字,云辛菜也。則𦹫乃蔊字之訛爾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也叫𦹫菜(音罩)、辣米菜。李時珍說:這種菜味道辛辣,就像火烤著人一樣,因此得名。也叫蔊。陳藏器的《本草》裡有𦹫菜,說它是辛菜,南方人吃它。沒有記載它的外形。現在查考《唐韻》、《玉篇》都沒有𦹫字,只有蔊字,說它是辛菜。所以𦹫是蔊字的訛字罷了。

【集解】時珍曰:蔊菜生南地,田園間小草也。冬月布地叢生,長二、三寸,柔梗細葉。三月開細花,黃色。結細角長一、二分,角內有細子。野人連根、葉拔而食之,味極辛辣,呼為辣米菜。沙地生者尤伶仃。故洪舜俞《老圃賦》云:蔊有拂士之風。林洪《山家清供》云:朱文公飲後,輒以蔊莖供蔬品。蓋盱江、建陽、嚴陵人皆喜食之也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蔊菜生長在南方,是田野間的小草。在冬天的時候,它會在地上叢生,生長到二、三寸長,莖柔軟,葉子細小。在三月份的時候,它會開出細小的黃色花朵。隨後會結出細小的角果,長約一、二分,角果裡面有細小的種子。鄉野之人會連根拔起蔊菜,連根帶葉一起食用。蔊菜的味道非常辛辣,因此也被稱為辣米菜。在沙地生長的蔊菜尤為稀疏。因此,洪舜俞在《老圃賦》中說:「蔊有拂士之風。」林洪在《山家清供》中說:「朱文公在飲酒之後,常以蔊菜莖作為佐餐蔬菜,這說明盱江、建陽、嚴陵等地的人們都很喜歡食用蔊菜。」

【氣味】辛,溫,無毒。

李鵬飛曰:蔊菜細切,以生蜜洗伴或略汋食之,爽口消食。多食,發痼疾,生熱。

【主治】去冷氣,腹內久寒,飲食不消,令人能食(藏器)。利胸膈,豁冷痰,心腹痛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【氣味】辛辣、溫和,無毒。

李鵬飛說:蔊菜切碎後,用生蜜水清洗或稍微過熱水後食用,清脆爽口,有助消化。過量食用可能會引發舊疾或產生熱氣。

【主治】驅除體內寒氣,改善長期胃寒、食慾不振的問題,讓人能正常進食。有益胸腹,化解寒痰,緩解心腹疼痛(李時珍所說)。

3. 草豉

(《拾遺》)

【校正】自草部移入此。

【集解】

藏器曰:生巴西諸國。草似韭狀,豉出花中,彼人食之。

【氣味】辛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惡氣,調中,益五臟,開胃,令人能食(藏器)。

白話文:

校正

由草部轉移到此。

集解

《藏器》記載:生長於巴西等諸國,葉片形狀類似韭菜,花朵中會長出豉,當地人食用。

氣味

辛辣,性質平和,無毒。

主治

治療疫病、調理腸胃、補益五臟、開胃、增進食慾(根據《藏器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