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16)
菜部第二十六卷 (16)
1. 茼蒿
(宋《嘉祐》)
【釋名】蓬蒿。
時珍曰:形氣同乎蓬蒿,故名。
【集解】機曰:本草不著形狀,後人莫識。
白話文:
釋名:蓬蒿。
時珍曰:它的形狀和氣息與蓬蒿相同,所以這樣取名。
集解:葛洪說:「本草沒有記載它的形狀,後代的人都不認識它。」
時珍曰:茼蒿,八、九月下種,冬春採食肥莖。花、葉微似白蒿,其味辛甘,作蒿氣。四月起苔,高二尺余。開深黃色花,狀如單瓣菊花。一花結子近百成球,如地菘及苦蕒子,最易繁茂。此菜自古已有,孫思邈載在《千金方》菜類,至宋嘉祐中始補入本草,今人常食者。而汪機乃不能識,輒敢擅自修纂,誠可笑慨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茼蒿在八、九月播種,冬天和春天採摘肥嫩的莖葉食用。茼蒿的花和葉子略似白色的艾草,味道辛辣甘甜,帶有艾草的氣味。四月開始長出苔蘚,茼蒿生長到兩尺多高。開出深黃色的花,形狀像單瓣菊花。一朵花結出近一百粒種子,種子聚集在一起成球狀,像地菘和苦蕒子的種子,非常容易生長茂盛。茼蒿自古以來就有,孫思邈在《千金方》的蔬菜類中記載了茼蒿。直到北宋嘉祐年間,茼蒿才被正式收錄到本草綱目中,現在人們經常食用茼蒿。而汪機竟然不認識茼蒿,還擅自修訂本草綱目,實在可笑又可嘆。
【氣味】甘、辛,平,無毒。
禹錫曰:多食動風氣,燻人心,令人氣滿。
【主治】安心氣,養脾胃,消痰飲。利腸胃(思邈)。
白話文:
【氣味】甘甜、辛辣,性平,無毒。
禹錫說:多吃會引起風氣(中風、腦溢血),燻熱身體,讓人氣喘吁吁而脹滿。
【主治】安撫心氣,養護脾胃,消除痰液和水飲。利於腸胃(孫思邈)。
2. 邪蒿
(宋《嘉祐》)
【釋名】時珍曰:此蒿葉紋皆邪,故名。
【集解】藏器曰:邪蒿根、莖似青蒿而細軟。
時珍曰:三、四月生苗,葉似青蒿,色淺不臭。根、葉皆可茹。
【氣味】辛,溫、平,無毒。
詵曰:生食微動風,作羹食良。不與胡荽同食,令人汗臭氣。
【主治】胸膈中臭爛惡邪氣,利腸胃,通血脈,續不足氣(孟詵)。
煮熟,和醬、醋食,治五臟惡邪氣厭谷者,治脾胃腸澼,大渴熱中,暴疾惡瘡(《食醫心鏡》)。
白話文:
【解釋】李時珍說:這種蒿草的葉子紋路邪曲,因此得名。
【彙編】藏器說:邪蒿的根和莖像青蒿,但較細軟。
李時珍說:三月、四月生長,葉子像青蒿,顏色較淺,沒有臭味。根和葉都可以食用。
【氣味】辛味,溫和、平性,無毒。
孟詵說:生吃會輕微動風,煮成湯羹吃很好。不要和胡荽一起吃,會讓人出汗有臭味。
【主治】胸膈內部有臭氣敗壞的邪氣,利腸胃,通血脈,續接不足的氣(孟詵)。
煮熟,搭配醬和醋食用,可以治療五臟的邪氣厭食,治療脾胃腸道濕熱,口渴發燒,急症惡瘡(《食醫心鏡》)。
3. 胡荽
(宋《嘉祐》)
【釋名】香荽(《拾遺》)、胡菜(《外臺》)、蒝荽。
白話文:
釋名
- 香菜(《拾遺記》)
- 胡荽(《外臺祕要》)
- 蒝荽
時珍曰:荽,許氏《說文》作葰,云薑屬,可以香口也。其莖柔葉細而根多須,綏綏然也。張騫使西域始得種歸,故名胡荽。今俗呼為蒝荽,蒝乃莖葉布散之貌。俗作芫花之芫,非矣。
藏器曰:石勒諱胡,故並、汾人呼胡荽為香荽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芫荽,《說文》中寫作葰,說它屬於薑屬,可以使人口氣芬芳。芫荽的莖桿柔軟,葉子細小,根部有很多鬚根,所以取名為「葰」。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,第一次把芫荽的種子帶回來,因此才被稱為「胡荽」。現在民間通常稱芫荽為蒝荽,蒝是形容它的莖葉散佈開來的樣子。俗話中把芫荽寫成芫花中的芫,是錯誤的。
藏器說:石勒忌諱胡字,所以並州、汾州一帶的人都把香菜叫做香荽。
【集解】時珍曰:胡荽處處種之。八月下種,晦日尤良。初生柔莖圓葉,葉有花歧,根軟而白。冬春採之,香美可食,亦可作菹。道家五葷之一。立夏後開細花成簇,如芹菜花,淡紫色。五月收子,子如大麻子,亦辛香。按:賈思勰《齊民要術》云:六、七月布種者,可竟冬食。
白話文:
【解釋】李時珍說:胡荽到處都可以種植。八月播種,農曆月底最適合。一開始長出來是細嫩的莖和圓形的葉子,葉子有花紋,根柔軟而呈白色。在冬季和春季採摘,香氣濃鬱,口感鮮美,也可以做成醃菜。道教將其列為五種葷菜之一。立夏以後開花,花朵細小,成簇生長,像芹菜花一樣,淡紫色。五月收穫種子,種子像大麻子,也有辛香味。參考:賈思勰在《齊民要術》中說:在六月和七月播種,可以一直吃到冬天。
春月挼子沃水生芽種者,小小供食而已。王禎《農書》云:胡荽於蔬菜中,子、葉皆可用,生、熟俱可食,甚有益於世者。宜肥地種之。
白話文:
春天採摘嫩葉的香菜,浸泡在水中發芽。只有少數人會食用它。王禎在《農書》中說:香菜在蔬菜中,無論是根、莖、葉皆可食用,無論是生的還是熟的都可以吃,對世人非常有益。應該在肥沃的土壤中種植它。
【正誤】李鵬飛曰:胡荽,蕎子也。吳瑞曰:胡荽,俗呼藠子,根、苗如蒜。時珍曰:蕎子即藠子,乃薤也。李、吳二氏並作胡荽,誤矣。
根葉
【氣味】辛,溫,微毒。詵曰:平、
白話文:
李鵬飛說:胡荽就是蕎子。吳瑞說:胡荽,俗稱藠子,根和苗像大蒜。李時珍說:蕎子就是藠子,是薤的一種。李、吳兩位都說胡荽是蕎子,這是錯誤的。
【氣味】辛辣、溫熱,微有毒性。註解:「詵」字是「平」的異體字,表示性味平和。
微寒,無毒。可和生菜食。此是葷菜,損人精神。華佗云;胡臭、口臭、䘌齒及腳氣、金瘡人,皆不可食,病更加甚。
白話文:
紫蘇,性質微寒,沒有毒性,可以和生菜一起食用。紫蘇屬於葷菜,會損傷人的精神。華陀說:身上有異味、口臭、牙齒腐爛以及腳氣和金瘡的人,都不能食用紫蘇,否則病情會更加嚴重。
藏器曰:久食令人多忘。根,發痼疾。不可同邪蒿食,令人汗臭難瘥。
時珍曰:凡服一切補藥及藥中有白朮、牡丹者,不可食此。伏石鐘乳。
白話文:
藏器說:長期食用會讓人記憶力衰退,而且根部會引起宿疾。不可與艾蒿同食,會導致難以治癒的汗臭。
李時珍說:凡是服用任何補藥或含有白朮、牡丹的藥物時,不可食用艾草。伏石鐘乳也是禁忌。
【主治】消穀,治五臟,補不足,利大小腸,通小腹氣,拔四肢熱,止頭痛,療沙疹、豌豆瘡不出,作酒噴之,立出。通心竅(《嘉祐》)。補筋脈,令人能食。治腸風,用熱餅裹食,甚良(孟詵)。合諸菜食,氣香,令人口爽,闢飛屍、鬼疰、蠱毒(吳瑞)。闢魚、肉毒(寧原)。
白話文:
【主治】消穀,治療五臟,補不足,利大小腸,通小腹氣,拔四肢熱,止頭痛,療沙疹、豌豆瘡不出,用作成酒噴在患處,立即可出。通心竅(《嘉祐》)。補筋脈,令人能食。治療腸風,用熱餅包著吃效果很好(孟詵)。與各種菜餚一起食用,氣味芬芳,讓人神清氣爽,辟邪驅鬼,解蠱毒(吳瑞)。闢解除魚肉之毒(寧原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胡荽,辛溫香竄,內通心脾,外達四肢,能闢一切不正之氣。故痘瘡出不爽快者,能發之。諸瘡皆屬心火,營血內攝於脾,心脾之氣,得芳香則運行,得臭惡則壅滯故爾。按:楊士瀛《直指方》云:痘疹不快,宜用胡荽酒噴之,以辟惡氣。床帳上下左右皆宜掛之,以御汗氣、胡臭、天癸、淫佚之氣。
白話文:
【解說】李時珍說:香菜,性辛溫,氣味芳香,內通心脾,外達四肢,能排除一切邪氣。因此,痘瘡發作不順暢的人,可以用香菜發散痘瘡。所有瘡瘍都屬於心火,營血內收於脾,心脾之氣得到芳香之氣則運行通暢,遇到臭穢之氣則壅滯不行。
據記載:楊士瀛在《直指方》中說:痘疹發作不順暢,可以用香菜酒噴灑,以去除邪氣。牀帳上下左右都應該掛上香菜,以去除汗氣、體臭、天癸以及房事產生的穢氣。
一應穢惡,所不可無。若兒虛弱,及天時陰寒,用此最妙。如兒壯實,及春夏晴暖、陽氣發越之時,加以酒麴助虐,以火益火,胃中熱熾,毒血聚畜,則變成黑陷矣,不可不慎。
【附方】舊五,新四。
白話文:
所有一切性質卑劣的食品,都不可以沒有,如果小孩體質虛弱,或者天氣陰寒,使用這些食物最合適。如果小孩體質健壯,或者是在春夏晴暖、陽氣發散的季節,再加上酒麴的幫助,以火益火,就會使胃中的熱氣旺盛,毒血積聚,便會變成黑陷,不可不小心。
【隨方】古為「五」,今為「四」。
疹痘不快:用胡荽二兩(切),以酒二大盞煎沸沃之,以物蓋定,勿令泄氣。候冷去滓,微微含噴,從項背至足令遍。勿噀頭面。(《經驗後方》)。
白話文:
痘疹不快:用二兩胡荽(切碎),以二大盞酒煎煮至沸騰,然後將藥汁倒入容器中,並蓋上蓋子,不要讓藥氣散發出來。等藥汁冷卻後,去除藥渣,將藥汁含在嘴裡,從頸部、背部到腳底都噴灑一遍。不要噴灑在頭部和臉部。(《經驗後方》)。
熱氣結滯,經年數發者:胡荽半斤,五月五日採,陰乾,水七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分服。未瘥更服。春夏葉、秋冬根莖並可用。(《必效方》)。
白話文:
身體有因熱氣積聚而造成的不通暢,且連續多年都反覆發作的症狀:
-
準備半斤芫荽,在五月五日採摘,陰乾。
-
將芫荽放入七升水裡煮,煮到只剩下約一升半的水,再過濾掉渣滓。
-
將過濾後的藥水分成數次服用。
-
如果症狀沒有改善,繼續服用。
-
在春天和夏天使用芫荽葉,在秋天和冬天使用芫荽根莖,都可以達到療效。(出自《必效方》)
孩子赤丹:胡荽汁塗之。(譚氏方)。
面上黑子:蒝荽煎湯,日日洗之。(《小說》)。
產後無乳:干胡荽,煎湯飲之效。(《經驗方》)。
白話文:
**孩子患有青春痘:**塗抹香菜汁。(譚氏藥方)
**臉上長黑斑:**用香菜煎湯,每天用來洗臉。(《小說》)
**產後無乳:**用乾香菜煎湯喝,有催乳效果。(《經驗方》)
小便不通:胡荽二兩,葵根一握。水二升,煎一升,入滑石末一兩,分三、四服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白話文:
小便不通:香菜二兩,葵花根一把。水二升,熬煮成一升,加入滑石粉一兩,分成三、四次服用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肛門脫出:胡荽切一升,燒煙燻之,即入。(《子母秘錄》)。
解中蠱毒:胡荽根搗汁半升,和酒服,立下神驗。(《必效方》)。
蛇虺螫傷:胡荽苗、合口椒等分,搗塗之。(《千金方》)。
子
【氣味】辛、酸,平,無毒。炒用。
白話文:
肛門脫出:
香菜切碎一升,燒成煙燻患處,脫出即可縮回。(《子母祕錄》)
解中蠱毒:
香菜根搗汁半升,和酒服下,立見奇效。(《必效方》)
蛇虺螫傷:
香菜苗、閉口椒等分,搗碎塗抹患處。(《千金方》)
子
性質:
辛辣、酸,性質平和,無毒。建議炒熟後使用。
【主治】消穀能食(思邈)。蠱毒五痔,及食肉中毒,吐下血,煮汁冷服。又以油煎,塗小兒禿瘡(藏器)。發痘疹,殺魚腥(時珍)。
【附方】舊四,新三。
白話文:
【主治】多吃能吃(孫思邈)。各種蠱毒、痔瘡、中毒吐血,煮汁冷凍後服用。也可以用油煎,塗抹兒童禿瘡(葛洪)。生痘疹,殺死魚腥味(李時珍)。
【附方】舊有四個,新的有三個。
食諸肉毒,吐下血不止,萎黃者:胡荽子一升煮令發裂,取汁冷服半升,日、夜各一服,即止。(《食療本草》)。
腸風下血:胡荽子,和生菜,以熱餅裹食之。(同上)。
白話文:
吃了有毒的肉,導致嘔吐、腹瀉、便血不止,且面容枯黃者:胡荽子一升,煮至破裂,取汁冷服半升,早晚各服用一次,即可止血。(《食療本草》)。
腸風下血:香菜籽,和生菜,用熱餅包起來吃。(見前文)
痢及瀉血:胡荽子一合,炒搗末。每服二錢,赤痢,砂糖水下;白痢薑湯下;瀉血,白湯下,日二。(《普濟方》)。
五痔作痛:胡荽子(炒),為末。每服二錢,空心溫酒下。數服見效。(《海上仙方》)。
白話文:
痢疾及拉出帶血的大便:胡荽子一兩,炒熟後搗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如果是赤痢,用糖水送服;如果是白痢,用薑湯送服;如果是瀉血,用白水送服,每天服用兩次。(出處:《普濟方》)
五痔作痛:將胡荽子炒過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時用溫酒送服。服用多次後即可見效。(出處:《海上仙方》)
痔漏脫肛:胡荽子一升,粟糠一升,乳香少許,以小口瓶燒煙燻之。(《儒門事親》)。
白話文:
痔漏脫肛:芫荽子一升,粟糠一升,乳香少許,用小口瓶燒的煙燻之。(《儒門事親》)。
腸頭挺出:秋冬搗胡荽子,醋煮熨之,甚效。(孟詵《食療本草》)。
牙齒疼痛:胡菜子(即胡荽子)五升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,含漱。(《外臺秘要》)
白話文:
腸頭挺出:
秋冬時將胡荽子搗碎,用醋煮沸後熱敷,效果顯著。(出自孟詵的《食療本草》)
牙齒疼痛:
取胡菜子(即胡荽子)五升,加水五升煮沸,取其中一升的煮汁,含在口中漱口。(出自《外臺祕要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