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13)

回本書目錄

菜部第二十六卷 (13)

1. 萊菔

(音來北。《唐本草》)

【釋名】蘆萉(郭璞云:蘆音羅。萉,音北,與菔同。蘿蔔(音羅北)、雹突(《爾雅注》)、紫花菘(同上)、溫菘(同上)、土酥。

保升曰:萊菔俗名蘿蔔。按:《爾雅》云:突,蘆萉。孫炎注云:紫花菘也,俗呼溫菘。似蕪菁,大根。俗名雹突,一名蘆菔是矣。

頌曰:紫花菘、溫菘,皆南人所呼。吳人呼楚菘。廣南人呼秦菘。

時珍曰:按:孫愐《廣韻》言:魯人名菈𦾽(音拉答)。秦人名蘿蔔。王禎《農書》言:北人蘿蔔,一種四名:春曰破地錐,夏曰夏生,秋曰蘿蔔,冬曰土酥,謂其潔白如酥也。珍按:菘乃菜名,因其耐冬如松、柏也。萊菔乃根名,上古謂之蘆萉,中古轉為萊菔,後世訛為蘿蔔,南人呼為蘿瓝瓝,與雹同,見晉灼《漢書注》中。陸佃乃言萊菔能制面毒,是來麰之所服,以菔音服,蓋亦就文起義耳。

王氏《博濟方》稱干蘿蔔為仙人骨,亦方土謬名也。

【集解】

弘景曰:蘆菔是今溫菘,其根可食。俗人蒸其根及作菹食,但小熏臭爾。葉不中啖。又有突,根細而過辛,不宜服之。

恭曰:萊菔,即蘆菔也。嫩葉為生菜食,大葉可熟啖。陶氏言不中食,理喪其真也。江北、河北、秦、晉最多,登、萊亦好。

頌曰:萊菔,南北通有,北土尤多。有大、小二種:大者肉堅,宜蒸食;小者白而脆,宜生啖。

河朔極有大者,而江南、安州、洪州、信陽者甚大,重至五、六斤,或近一秤,亦一時種蒔之力也。

瑞曰:夏月複種者,名夏蘿蔔。形小而長者,名蔓荊蘿蔔。

時珍曰:萊菔,今天下通有之。昔人以蕪菁、萊菔二物混注,已見蔓荊條下。圃人種萊菔,六月下種,秋採苗,冬掘根。春末抽高苔,開小花紫碧色。夏初結角。其子大如大麻子,圓長不等,黃赤色。五月亦可再種。其葉有大者如蕪菁,細者如花芥,皆有細柔毛。其根有紅、白二色,其狀有長、圓二類。

大抵生沙壤者脆而甘,生瘠地者堅而辣。根、葉皆可生可熟,可菹可醬,可豉可醋,可糖可臘,可飯,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,而古人不深詳之,豈因其賤而忽之耶?抑未諳其利耶?

【氣味】根辛、甘,葉辛、苦,溫,無毒。

詵曰:性冷。

思邈曰:平。不可與地黃同食,令人發白,為其澀營衛也。

時珍曰:多食萊菔動氣,惟生薑能制其毒。又伏硇砂。

【主治】散服及炮煮服食,大下氣,消穀和中,去痰癖,肥健人;生搗汁服,止消渴,試大有驗(《唐本》)。利關節,理顏色,練五臟惡氣,制面毒,行風氣,去邪熱氣(蕭炳)。利五臟,輕身,令人白淨肌細(孟詵)。消痰止咳,治肺痿吐血,溫中補不足。同羊肉、銀魚煮食,治勞瘦咳嗽(《日華》)。

同豬肉食,益人。生搗服,治禁口痢(汪穎)。搗汁服,治吐血衄血(吳瑞)。寬胸膈,利大小便。生食,止渴寬中;煮食,化痰消導(寧原)。殺魚腥氣,治豆腐積(汪機)。主吞酸,化積滯,解酒毒,散瘀血,甚效。末服,治五淋。丸服,治白濁。煎湯,洗腳氣。飲汁,治下痢及失音,並煙燻欲死。

生搗,塗打撲、湯火傷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頌曰:萊菔功同蕪菁,然力猛更出其右。斷下方亦用其根,燒熟入藥。尤能制面毒。昔有婆羅門僧東來,見食麥面者,驚云:此大熱,何以食之?又見食中有蘆菔,乃云:賴有此以解其性。自此相傳,食麵必啖蘆菔。

炳曰:搗爛制面,作餺飥食之最佳,飽食亦不發熱。酥煎食之,下氣。凡人飲食過度,生嚼咽之便消。

慎微曰:按:楊億《談苑》云:江東居民言種芋三十畝,計省米三十斛;種蘿蔔三十畝,計益米三十斛。則知蘿蔔果能消食也。

宗奭曰:服地黃、何首烏人食萊菔,則令人髭發白。世皆以為此物味辛、下氣速也。然生薑、芥子更辛,何止能散而已。蓋萊菔辛而又甘,故能散緩,而又下氣速也。所以散氣用生薑,下氣用萊菔。

震亨曰:萊菔根屬土,有金與水。寇氏言其下氣速。人往往煮食過多,停滯成溢飲,豈非甘多而辛少乎?

時珍曰:萊菔,根、葉同功,生食升氣,熟食降氣。蘇、寇二氏止言其下氣速,孫真人言久食澀營衛,亦不知其生則噫氣,熟則泄氣,升降之不同也。大抵入太陰、陽明、少陽氣分,故所主皆肺、脾、腸、胃、三焦之病。李九華云:萊菔多食滲人血。則其白人髭發,蓋亦由此,非獨因其下氣、澀營衛也。

按:《洞微志》云:齊州有人病狂,雲夢中見紅裳女子引入宮殿中,小姑令歌,每日遂歌云:五靈樓閣曉玲瓏,天府由來是此中。惆悵悶懷言不盡,一丸蘿蔔火吾宮。有一道士云:此犯大麥毒也。少女心神,小姑脾神。《醫經》言蘿蔔制面毒,故曰「火吾宮」。火者,毀也。

遂以藥並蘿蔔治之果愈。又按:張杲《醫說》云:饒民李七病鼻衄甚危,醫以蘿蔔自然汁和無灰酒飲之即止。蓋血隨氣運,氣滯故血妄行,蘿蔔下氣而酒導之故也。又云:有人好食豆腐中毒,醫治不效。忽見賣豆腐人言其妻誤以蘿蔔湯入鍋中,遂致不成。其人心悟,乃以蘿蔔湯飲之而瘳。

物理之妙如此。又《延壽書》載:李師逃難入石窟中,賊以煙燻之垂死,摸得蘿蔔菜一束,嚼汁嚥下即蘇。此法備急,不可不知。

【附方】舊二,新二十四。

食物作酸:蘿蔔,生嚼數片,或生菜嚼之亦佳,絕妙。乾者、熟者、鹽醃者,及人胃冷者,皆不效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。

反胃噎疾:蘿蔔,蜜煎浸,細細嚼咽良。(《普濟方》)

消渴飲水:獨勝散:用出了子蘿蔔三枚,淨洗切片,曬乾為末。每服二錢,煎豬肉湯澄清調下,日三服,漸增至三錢。生者搗汁亦可,或以汁煮粥食之。(《圖經本草》)。

肺痿咳血:蘿蔔,和羊肉或鯽魚,煮熟頻食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鼻衄不止:蘿蔔,搗汁半盞,入酒少許熱服,並以汁注鼻中皆良。或以酒煎沸,入蘿蔔再煎,飲之。(《衛生易簡方》)。

下痢禁口:蘿蔔(搗汁)一小盞,蜜一盞。水一盞,同煎。早一服,午一服。日晡米飲吞阿膠丸百粒。如無蘿蔔,以子擂汁亦可。一方:加枯礬七分,同煎。一方:只用蘿蔔菜煎湯,日日飲之。《普濟方》:用蘿蔔片,不拘新舊,染蜜噙之,咽汁。味淡再換。覺思食,以肉煮粥與食,不可過多。

痢後腸痛:方同上。大腸便血:大蘿蔔皮(燒存性)、荷葉(燒存性)、蒲黃(生用)等分為末。每服一錢,米飲下。(《普濟》)。

腸風下血:蜜炙蘿蔔,任意食之。昔一婦人服此有效。(《百一選方》)。

酒疾下血,連旬不止:用大蘿蔔二十枚,留青葉寸余,以井水入罐中,煮十分爛,入淡醋,空心任食。(《壽親養老方》)。

大腸脫肛:生萊菔搗,實臍中束之。覺有瘡,即除。(《摘玄方》)。

小便白濁:生蘿蔔剜空留蓋,入吳茱萸填滿,蓋定簽住,糯米飯上蒸熟,取去茱萸,以蘿蔔焙研末,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鹽湯下,日三服。(《普濟》)。

沙石諸淋,疼不可忍:用蘿蔔切片,蜜浸少時,炙乾數次,不可過焦。

細嚼鹽湯下,日三服。名瞑眩膏。(《普濟》)。

遍身浮腫:出了子蘿蔔、浮麥等分。浸湯飲之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
腳氣走痛:蘿蔔煎湯洗之。仍以蘿蔔曬乾為末,鋪襪內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
偏正頭痛:生蘿蔔汁一蜆殼,仰臥,隨左右注鼻中,神效。王荊公病頭痛,有道人傳此方,移時遂愈也。以此治人,不可勝數。(《如宜方》)。

失音不語:蘿蔔生搗汁,入薑汁同服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喉痹腫痛:蘿蔔汁和皂莢漿服,取吐。(同上)。

滿口爛瘡:蘿蔔自然汁,頻漱去涎,妙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。

煙燻欲死:方見發明下。

湯火傷灼:生蘿蔔搗塗之。子亦可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
花火傷肌:方同上。

打撲血聚,皮不破者:用蘿蔔或葉搗封之。(邵氏方)。

【氣味】辛、甘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研汁服,吐風痰。同醋研,消腫毒(《日華》)。下氣定喘治痰,消食除脹,利大小便,止氣痛,下痢後重,發瘡疹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震亨曰:萊菔子治痰,有推牆倒壁之功。

時珍曰:萊菔子之功,長於利氣。生能升,熟能降。升則吐風痰,散風寒,發瘡疹;降則定痰喘咳嗽,調下痢後重,止內痛,皆是利氣之效。予曾用,果有殊績。

【附方】舊三,新十三。

上氣痰嗽,喘促唾膿血:以萊菔子一合,研細煎湯,食上服之。(《食醫心鏡》)。

肺痰咳嗽:萊菔子半升淘淨焙乾,炒黃為末,以糖和,丸芡子大。綿裹含之,咽汁甚妙。(《勝金方》)。

齁喘痰促,遇厚味即發者:蘿蔔子淘淨,蒸熟曬研,薑汁浸蒸餅丸綠豆大。每服三十丸,以口津嚥下,日三服。名清金丸。(《醫學集成》)。

痰氣喘息:蘿蔔子(炒)、皂莢(燒存性)等分為末,薑汁和,煉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白湯下。(《簡便單方》)。

久嗽痰喘:蘿蔔子(炒)、杏仁(去皮尖炒)等分。蒸餅丸麻子大。每服三、五丸,時時津咽。(《醫學集成》)。

高年氣喘:蘿蔔子炒,研末,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白湯下。(《濟生秘覽》)。

宣吐風痰:《勝金方》:用蘿蔔子末,溫水調服三錢。良久吐出涎沫。如是攤瘓風者,以此吐後用緊疏藥,疏後服和氣散取瘥。丹溪吐法:用蘿蔔子半升擂細,漿水一碗濾取汁,入香油及蜜些須,溫服。後以桐油浸過曬乾鵝翎探吐。

中風口禁:蘿蔔子、牙皂莢各二錢,以水煎服,取吐。(丹溪方)。

小兒風寒:蘿蔔子(生研末)一錢,溫蔥酒服之,取微汗大效。(《衛生易簡方》)。

風秘氣秘:蘿蔔子(炒)一合擂水,和皂莢末二錢服,立通。(《壽域神方》)

氣脹氣蠱:萊菔子研,以水濾汁,浸縮砂一兩一夜,炒乾又浸又炒,凡七次,為末。每米飲服一錢,如神。(《朱氏集驗方》)。

小兒盤腸氣痛:用蘿蔔子炒黃研末,乳香湯服半錢。(楊仁齋《直指方》)。

年久頭風:萊菔子、生薑等分,搗取汁,入麝香少許,搐入鼻中,立止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牙齒疼痛:蘿蔔子十四粒生研,以人乳和之。左疼點右鼻,右疼點左鼻。

瘡疹不出:蘿蔔子生研末,米飲服二錢,良。(《衛生易簡方》)

【主治】用糟下酒藏,食之甚美,明目(士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