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12)

回本書目錄

菜部第二十六卷 (12)

1. 蕪菁

(《別錄》上品)

【釋名】蔓荊(《唐本》)、九英菘(《食療》)、諸葛菜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

  • 蔓荊(《唐本》)
  • 九英菘(《食療》)
  • 諸葛菜

藏器曰:蕪菁,北人名蔓荊。今並汾、河朔間燒食其根,呼為蕪根,猶是蕪菁之號。蕪菁,南北之通稱也。塞北、河西種者,名九英蔓荊,亦曰九英菘。根葉長大而味不美,人以為軍糧。

白話文:

藏器說:蕪菁,北方人稱之為蔓荊。如今並汾、河朔地區的人們用其根莖燒著吃,稱之為蕪根,依然是蕪菁的名稱。蕪菁,是南北通用的稱呼。塞北、河西地區種植的蕪菁,稱為九英蔓荊,也叫九英菘。它的根葉生長得很大,但味道不美,人們把它當作軍隊的糧食。

禹錫曰:《爾雅》云:須,蕵蕪。《詩·穀風》云:採葑採菲。毛萇注云:葑,須也。孫炎云:須,一名葑蓯。《禮坊記》注云:葑,蔓荊也。陳、宋之間謂之葑。

白話文:

禹錫說:《爾雅》說:須,是一種植物,即蕵蕪。《詩經·穀風》說:採摘葑菜和菲菜。毛萇註解說:葑,就是須。孫炎說:須,別名葑蓯。《禮坊記》註解說:葑,是一種蔓生植物,在陳國、宋國之間,人們都稱它為葑。

陸璣云:葑,蕪菁也。幽州人謂之芥。郭璞云:蕵蕪似羊蹄,葉細,味酢可食。揚雄《方言》云:蘴、蕘,蔓荊也。

白話文:

陸璣說:葑菜,又名蕪菁。幽州人稱其爲芥菜。郭璞說:蕵蕪,它的形狀像羊蹄,葉子細,味道酸,可以食用。揚雄在《方言》中說:蘴、蕘,是蔓荊的一種植物。

陳、楚謂之蘴,齊、魯謂之蕘,關西謂之蕪菁,趙、魏之部謂之大芥。然則葑也,須也,蕪菁也,蔓荊也,蕵蕪也,蕘也,芥也,七者一物也。

白話文:

陳、楚地區的人稱它為蘴,齊、魯地區的人稱它為蕘,關西地區的人稱它為蕪菁,趙、魏地區的人稱它為大芥。所以,葑、須、蕪菁、蔓荊、蕵蕪、蕘、芥,這七種東西其實都是一種東西。

時珍曰:按:孫愐云:蘴、蔓荊苗也。其說甚通。掌禹錫以蕵蕪釋蔓荊,陳藏器謂蕵蕪是酸模,當以陳說為優。詳見草部酸模下。劉禹錫《嘉話錄》云:諸葛亮所止令兵士獨種蔓荊者,取其才出甲,可生啖,一也;葉舒可煮食,二也;久居則隨以滋長,三也;棄不令惜,四也;回則易尋而採,五也;冬有根可食,六也。比諸蔬其利甚博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查考《嘉話錄》中記載,諸葛亮命令士兵只種植蔓荊的理由有六個:第一,蔓荊可以長出外皮,可以生吃;第二,葉子可以摘取煮熟來吃;第三,久住,隨即再生長;第四,棄之而不可惜;第五,回來後很容易找到並採摘;第六,冬天有根可以吃。與其他蔬菜相比,它的優勢和用途更為廣泛。

至今蜀人呼為諸葛菜,江陵亦然。又朱輔《溪蠻叢笑》云:苗、僚、瑤、佬地方產馬王菜,味澀多刺,即諸葛菜也。相傳馬殷所遺,故名。又蒙古人呼其根為沙吉木兒。

白話文:

直到現在,蜀人將諸葛菜作為一種常見蔬菜,江陵地區也如此。此外,朱輔在《溪蠻叢笑》中提到:苗族、僚族、瑤族、佬族等地區也出產馬王菜,味道澀還有刺,馬王菜就是諸葛菜。根據傳說,馬王菜是馬殷所留下來的,因此得此名字。此外,蒙古人把馬王菜的根莖叫做沙吉木兒。

【集解】弘景曰:《別錄》蕪菁、蘆菔同條。蘆菔是今溫菘,其根可食,葉不中啖。蕪菁根細於溫菘而葉似菘,好食,西川惟種此。其子與溫菘甚相似,而俗方無用,惟服食家煉餌之,而不言蘆菔子,恐不用也。俗人蒸其根及作菹食,但小薰臭爾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陶弘景說:《別錄》中蕪菁和蘆菔寫在同一個條目中。蘆菔是現在的溫菘,它的根可以吃,葉子不能吃。蕪菁的根比溫菘細,葉子像菘菜,味道好,在西川只種植蕪菁。蕪菁的種子和溫菘的種子很相似,但是民間沒有用它入藥的,只有煉製丹藥的人使用,而不提蘆菔的種子,估計他們也沒有用。普通人蒸蕪菁的根或醃製來吃,只能去除它的一點辛臭味。

恭曰:蕪菁,北人名蔓荊,根、葉及子皆是菘類,與蘆菔全別,體用亦殊。陶言蕪菁似蘆菔,蘆菔葉不堪食,是江表不產二物,理喪其真也。菘子黑色,蔓荊子紫赤色,大小相似。蘆菔子黃赤色,而大數倍,且不圓也。

大明曰:蔓荊比蘆菔梗短而細,葉大,連地上生,厚闊短肥,其色紅。

白話文:

蕪菁,北方人稱之為蔓荊,其根、葉和種子都是屬於菘類植物,與蘆菔是完全不同的,其性質和用途也不相同。陶弘景說蕪菁像蘆菔,蘆菔的葉子不能吃,這是因為江表不生產這兩種植物,因此他對它們的瞭解並不正確。菘子的顏色是黑色的,蔓荊子的顏色是紫紅色的,它們的大小相似。蘆菔的種子是黃紅色的,而且比菘子和蔓荊子的種子大很多倍,並且不是圓形的。

蔓荊比蘆筍的根莖短而細,葉子較大,貼著地面生長,厚實寬闊而短胖,顏色呈現紅色。

頌曰:蕪菁南北皆有,北土尤多。四時常有,春食苗,夏食心(亦謂之苔子),秋食莖,冬食根。河朔多種,以備飢歲。菜中之最有益者惟此爾。其子夏秋熟時採之。

白話文:

頌曰:大頭菜南北皆有,北方種植得更多。一年四季都有,春天吃苗,夏天吃菜心(也叫苔子),秋天吃莖,冬天吃根。黃河和長城以北地區大多種植大頭菜,以備不時之需。蔬菜中,只有大頭菜是對人身體最有益的。大頭菜的種子在夏季和秋季成熟時採摘。

宗奭曰:蔓荊,夏月則枯。當此之時,蔬圃複種,謂之雞毛菜。食心,正在春時。諸菜之中,有益無損,於世有功。採擷之餘,收子為油,燃燈甚明,西人食之。河東、太原所出,其根極大,他處不及也。又出西番吐谷渾地。

機曰:葉是蔓荊,根是蘆菔。

白話文:

宗奭說:蔓荊,在夏季就枯萎了。這時候,菜園裡重新種植,稱為雞毛菜。吃蔓荊的心,是在春天。諸菜之中,蔓荊有益無損,對世人有貢獻。採擷蔓荊之後,收集種子榨油,點燈很明亮,西域人吃它。河東、太原所產的蔓荊,根部非常粗大,其他地方比不上。還產於西番吐谷渾地區。

葉為蔓荊,根為蘆菔。

時珍曰:《別錄》以蕪菁、蘆菔同條,遂致諸說猜度。或以二物為一種,或謂二物全別,或謂在南為萊菔,在北為蔓荊,殊無定見。今按:二物根、葉、花、子都別,非一類也。蔓荊是芥屬,根長而白,其味辛苦而短,莖粗葉大而厚闊;夏初起苔,開黃花,四出如芥,結角亦如芥,其子均圓,似芥子而紫赤色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《別錄》將蕪菁和蘿蔔放在一起,導致了各種猜測和爭論。有人認為這兩種植物是同種,有人認為它們是完全不同的,還有人認為在南方是蘿蔔,在北方是蔓荊,沒有一個確定的結論。現在我仔細觀察,這兩種植物的根、葉、花、果實都不同,不是一類植物。蔓荊屬於芥菜類,根長而白,味道苦辣而短,莖粗葉大而厚寬;初夏長出苔蘚,開黃花,四處散開像芥菜,結的果實也像芥菜,種子均圓,像芥菜籽但呈紫紅色。

蘆菔是菘屬,根圓,亦有長者,有紅、白二色;其味辛甘而永;葉不甚大而糙,亦有花葉者;夏初起苔,開淡紫花;結角如蟲狀,腹大尾尖;子似葫蘆巴,不均不圓,黃赤色。如此分之,自明白矣。其蔓荊六月種者,根大而葉蠹;八月種者,葉美而根小;惟七月初種者,根葉俱良。

白話文:

蘆菔是屬於十字花科白菜屬的植物,根部是圓形的,也有長條形的,有紅和白色的兩種顏色;它有辛辣和甘甜的味道,而且這種味道會持續很久;葉子的個頭不大,表面粗糙,也有花葉的品種;在初夏的時候會長出苔蘚,並開出淡紫色的花朵;結出的果實形狀像蟲子,腹部大而尾部尖;果實裡面的小種子像葫蘆巴,大小和形狀不均勻,顏色是黃色或紅褐色。如果按這種方式來區分蘆菔,就能清楚地瞭解它的特徵了。在六月種植的蘆菔藤蔓粗壯,根部很大但葉子較差;在八月種植的蘆菔葉子很美但根部較小;只有在七月初種植的蘆菔,根和葉子都能長得很好。

擬賣者純種九英,九英根大而味短,削淨為菹甚佳。今燕京人以瓶醃藏,謂之閉甕菜。

根葉

【氣味】苦,溫,無毒。時珍曰:辛、甘、苦。

宗奭曰:多食動氣。

【主治】利五臟,輕身益氣,可長食之(《別錄》)。

常食通中,令人肥健(蘇頌)。消食,下氣治嗽,止消渴,去心腹冷痛,及熱毒風腫,乳癰妒乳寒熱(孟詵)。

白話文:

根葉

性味:苦、溫,無毒。李時珍說:辛、甘、苦。

段宗奭說:多吃會動氣。

主治:疏通五臟,減輕體重,增進元氣,可長期食用(《別錄》)。

經常食用能通暢腸胃,讓人肥胖強健(蘇頌)。消食、下氣,治療咳嗽,止消渴症,祛除心腹寒痛,以及熱毒風腫、乳癰、妒乳寒熱(孟詵)。

【發明】詵曰:九英菘出河西,葉大根亦粗長。和羊肉食甚美,常食都不見發病。冬日作菹煮羹食,消宿食,下氣治嗽。諸家商略其性冷,而《本草》云溫,恐誤也。

白話文:

【解釋】李時珍說:九英菘生長在河西地區,葉子和大根都很粗長。把它和羊肉一起食用,味道鮮美,經常吃也不會生病。冬天把它做成酸菜煮湯喝,可以消化宿食,起到理氣止咳的作用。各大家族都認為它的性質是涼性的,但是《本草》中卻說它是溫性的,我擔心這是錯誤的。

【附方】舊七,新七。

預禳時疾:立春後遇庚子日,溫蔓荊汁,合家大小並服之,不限多少,一年可免時疾。(《神仙教子法》)。

鼻中衄血:諸葛菜,生搗汁飲。(《十便良方》)。

大醉不堪,連日病困者:蔓荊菜,入少米煮熟,去滓,冷飲之良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飲酒闢氣:干蔓荊根二七枚,蒸三遍,碾末。酒後水服二錢,即無酒氣也。(《千金》)。

白話文:

**預防時疫:**在立春後遇到庚子日,將溫熱的蔓荊汁,全家大小一起服用,不限份量,一年可免於時疫。(《神仙教子法》)

**鼻中出血:**取諸葛菜生搗取汁飲用。(《十便良方》)

**大醉後不適、身體虛弱者:**蔓荊菜加入少許米煮熟,去掉渣滓,冷飲效果良好。(《肘後方》)

**飲酒後闢除酒氣:**取乾蔓荊根二十七枚,蒸三次,碾成粉末。酒後以水服用兩錢,可消除酒氣。(《千金》)

一切腫毒:孫真人食忌:生蔓荊根一握,入鹽花少許,同搗封之,日三易之。《肘後方》:用蔓荊葉不中水者,燒灰和臘豬脂封之。

白話文:

各種腫痛:

(孫思邈的)飲食禁忌:生蔓荊根一把,加少許鹽花,一起搗碎敷貼患處,每天更換三次。

《肘後備急方》:用沒有沾過水的蔓荊葉燒成灰,和臘豬油調和後敷貼患處。

疔腫有根:用大針刺作孔,削蔓荊根如針大,染鐵生衣刺入孔中。再以蔓荊根、鐵生衣等分,搗塗於上。有膿出即易,須臾根出立瘥。忌油膩、生冷、五辛、黏滑、陳臭。(《肘後》)。

白話文:

疔腫有根:用大針刺作膿孔,削蔓荊根如針頭大小,塗抹鐵生衣在它上面,刺入膿孔中。再把蔓荊根、鐵生衣等分量,搗碎敷在瘡口上。有膿汁滲出就更換藥敷,一會根自然會出來,瘡也就痊癒了。忌食油膩、生冷、五辛、黏滑、陳舊腐臭的食物。(《肘後備急方》)

乳癰寒熱:蔓荊根並葉,去土,不用水洗,以鹽和搗塗之。熱即換,不過三、五次即瘥。

冬月只用根。此方已救十數人。須避風。(李絳《兵部手集》)。

白話文:

**乳癰寒熱:**使用蔓荊子根和葉子。去掉泥土,不需水洗,用鹽揉碎後塗抹患處。熱感出現即可更換,通常塗抹三到五次即能痊癒。

冬月時僅需使用蔓荊子根。此方已治癒過十幾人。塗抹時要注意避風。(出自李絳的《兵部手集》)

女子妒乳:生蔓荊根搗,和鹽、醋、漿水煮汁洗之,五、六度良。又搗:和雞子白封之亦妙。(《食療》)。

白話文:

女性嫉妒的相關乳腺疾病:用生蔓荊根莖搗碎,加上鹽、醋、漿水煮成汁來清洗患處,五、六次就能見效。也可以搗碎後,加上雞蛋清塗抹封住患處。效果也不錯。(出自《食療》)。

陰腫如斗:生蔓荊根搗封之,治人所不能治者。(《集療方》)

豌豆斑瘡:蔓荊根搗汁,挑瘡研塗之。三食頃,根出矣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犬咬傷瘡重發者:用蔓荊根搗汁服之,佳。(《肘方》)。

小兒頭禿:蕪菁葉燒灰,和脂敷之。(《千金》)。

飛絲入眼:蔓荊菜揉爛帕包,滴汁三、兩點,即出也。(《普濟方》)

【氣味】苦、辛,平,無毒。

白話文:

**陰部腫大如鬥:**用蔓荊根搗碎敷貼患處,可以治療其他人無法治癒的腫脹。(《集療方》)

**豌豆斑:**用蔓荊根搗碎取汁,挑破患處塗抹。約吃三頓飯的時間,豌豆斑就會脫落。(《肘後方》)

**犬咬傷重發:**用蔓荊根搗汁服用,效果良好。(《肘方》)

**小兒頭禿:**用蕪菁葉燒成灰,與油脂混合敷在頭上。(《千金》)

**飛絲入眼:**將蔓荊菜揉爛包在帕子裡,滴入眼睛三、兩滴汁液,飛絲就會出來。(《普濟方》)

**【藥性】**味苦、辛,性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明目(《別錄》)。療黃疸,利小便。水煮汁服,主癥瘕積聚。少少飲汁,治霍亂心腹脹。末服之,主目暗。為油入面膏,去黑䵟皺紋(蘇恭)。和油敷蜘蛛咬(藏器)。壓油塗頭,能變蒜髮(孟詵)。入丸藥服,令人肥健,尤宜婦人(蕭炳)。

白話文:

主治

  • 使眼睛明亮(《別錄》)
  • 治療黃疸,利於小便。將水煮汁服用,可治療癥瘕積聚。
  • 少量飲用汁液,可治療霍亂、心腹脹痛。
  • 將其研磨成粉服用,可治療眼睛昏暗。
  • 將其製成油膏塗抹於臉上,可去除黑斑和皺紋(蘇恭)
  • 和油一起敷在蜘蛛咬傷處(藏器)
  • 將其壓碎後塗抹在頭上,可以使頭髮變黑(孟詵)
  • 將其製成丸劑服用,可以使人肥胖強健,尤適合婦女(蕭炳)

【發明】藏器曰:《仙經》言:蔓荊子,九蒸九曝,搗末長服,可斷谷長生。蜘蛛咬者,恐毒入內,搗末酒服,亦以油和敷之。蔓荊園中無蜘蛛,是其相畏也。

白話文:

【發現】藏器記載:《仙經》中說:蔓荊子,經過九次蒸和九次曬,搗碎成粉末,長期服用,可以不食五穀而長生不老。被蜘蛛咬了以後,擔心毒素進入體內,可以將蔓荊子搗碎成粉末,用酒服用,也可以用油調和塗抹。蔓荊園中沒有蜘蛛,是因為蜘蛛害怕蔓荊。

時珍曰:蔓荊子,可升可降,能汗能吐,能下能利小便,又能明目解毒,其功甚偉,而世罕知用之何哉?夏初採子,炒過榨油,同麻油煉熟一色無異,西人多食之。點燈甚明,但煙亦損目。北魏祖珽囚地窖中,因蕪菁子油燈傷明,即此也。

【附方】舊十二,新十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蔓荊子可以升可以降,能讓人出汗也能讓人嘔吐,能讓人瀉下也能利小便,還能明目解毒,它的功效很大,但世人卻很少知道用它。在夏初採摘它的果實,炒過之後榨油,和麻油一起煉熟後顏色是一樣的,西方人經常吃它。用它點燈很亮,但它的煙也會損傷眼睛。北魏祖珽被囚禁在地窖中,因為吃了蕪菁油,燈光傷到了眼睛,蔓荊油也是如此。

【附方】舊方十二個,新方十個。

明目益氣:蕪菁子一升,水九升,煮汁盡,曬乾。如此三度,研細。水服方寸匕,日三。亦可研水和米煮粥食。(《外臺秘要》)

白話文:

明目益氣:蕪菁子一升,加水九升,將蕪菁子煮到水汁乾涸,曬乾後再重複此步驟三次,直到蕪菁子被研磨成細粉。將蕪菁子粉以水服下,每次服用方寸匕,每天三次。也可以將蕪菁子粉研磨成水和米一起煮成粥食用。(《外臺祕要》)

常服明目,使人洞視充肥:用蕪菁子三升,以苦酒三升,煮熟曬乾,研篩末。以井華水服方寸匕,日三,無所忌。《抱朴子》云:服盡一斗,能夜視有所見物。(《千金方》)

白話文:

經常服用明目,使人洞悉視力充沛:使用蕪菁子三升,以苦酒三升,煮熟曬乾,研磨成細末。以井華水服用方寸勺,每天三次,沒有禁忌。《抱朴子》說:服用完一斗,就能在晚上視物。(《千金方》)

青盲眼障,但瞳子不壞者,十得九愈:用蔓荊子六升,蒸之氣遍,合甑取下,以釜中熱湯淋之,乃曝乾,還淋,如是三遍,即收杵為末。食上清酒服方寸匕,日再服。(崔元亮《海上方》)。

虛勞目暗:方同上法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白話文:

如果是青光眼視障,但瞳孔沒有壞掉的人,十個有九個可以治癒:用蔓荊子六升,蒸到氣味充滿甑子,把甑子取下,用釜中的熱湯淋灑在蔓荊子上,之後晾乾它,再淋灑熱湯,這樣反覆三遍,然後研磨成末。用清酒送服方寸匕的劑量,每天服用兩次。(出自崔元亮的《海上方》)

此方同上治療遺精的方劑。(《普濟方》)

補肝明目:蕪菁子淘過一斤,黃精二斤同和,九蒸九曬為末。每空心米飲服二錢,日再服。又方:蔓荊子二升,決明子一升和勻,以酒五升煮乾,曝為末。每服二錢,溫水調下,日二。(並《聖惠》)。

白話文:

補肝明目:蒐集一斤蕪菁子,與二斤黃精同煮,蒸曬九次後研成粉末。每天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二錢,一日服用兩次。

另外一種方法:將蔓荊子二升、決明子一升混合均勻,以五升的酒煮乾後,曬乾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以溫水送服,一日服用兩次。(均引自《聖惠》)。

風邪攻目,視物不明,肝氣虛者:用蔓荊子四兩(入瓷瓶中燒黑,無聲取出),入蛇蛻二兩(又燒成灰)。為末。每服半錢,食後酒下,日三服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
白話文:

風寒之邪侵襲眼睛,導致視力模糊。對於肝氣虛弱的人:蔓荊子四兩(放入瓷瓶中燒黑,無聲取出),蛇蛻二兩(也燒成灰)。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半錢,飯後用酒送服,每天服用三次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
服食辟穀:蕪菁子,熟時採之,水煮三過,令苦味盡,曝搗為末。每服二錢,溫水下,日三次。久可辟穀。(蘇頌《圖經本草》)。

白話文:

服用闢穀藥:取蕪菁子,在成熟時採摘,之後用清水煮三次,直到苦味完全消失,曬乾並搗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溫水送服,每天三次。長期服用可以闢穀。(蘇頌《圖經本草》)。

黃汗染衣,涕唾皆黃:用蔓荊子搗末,平旦以井華水服一匙,日再服。

加至兩匙,以知為度。每夜以帛浸小便,逐日看之,漸白則瘥,不過服五升已來也。(《外臺秘要》)。

黃疸如金,睛黃,小便赤:用生蔓荊子末,熟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孫真人食忌》)。

白話文:

黃汗染衣,涕唾皆黃: 研磨蔓荊子成粉,清晨用井華水服用一匙,每日再服一次。

逐漸增加劑量至兩匙,知道病情好轉為止。每晚用布浸泡小便,逐日觀察,逐漸變白表示痊癒,服藥量五升以內就能痊癒。(摘自《外臺祕要》)

黃疸如金,睛黃,小便赤: 使用未加工的蔓荊子研磨成粉,用開水送服方寸匕,每日三次。(摘自《孫真人食忌》)

急黃黃疸及內黃,腹結不通:用蔓荊子搗末,水絞汁服。當得嚏,鼻中出黃水,及下利則愈。以子壓油,每服一盞更佳。(陳藏器《本草拾遺》)。

白話文:

急黃型黃疸,以及內臟熱積引起的發黃:使用蔓荊子研磨成末,再將之加入水中,壓出汁液飲用。服用後應該會打噴嚏,並從鼻中排出黃水。另外,排泄物中也會帶有黃色,如此一來便表示治療有起色。若將蔓荊子榨出油脂,並於每次服用時服下一茶匙份量,效果將會更好。(摘自陳藏器《本草拾遺》)。

熱黃便結:用蕪菁子搗末,水和絞汁服。少頃當瀉一切惡物,沙、石、草、發並出。(孟詵《食療本草》)。

二便關格,脹悶欲絕:蔓荊子油一合,空腹服之即通。通後汗出勿怪。(《聖惠方》)。

白話文:

熱黃便結:

使用蕪菁子搗成粉末,加水攪拌並過濾出汁液服用。不久就會排出體內所有有害物質,包括沙子、石頭、草和頭髮。(孟詵《食療本草》)

二便不通,脹氣鬱結快要窒息:

蔓荊子油一合,空腹服用即可通便。通便後可能會出汗,不必驚訝。(《聖惠方》)

心腹作脹:蔓荊子一大合,揀淨搗爛,水一升和研,濾汁一盞,頓服。少頃自利,或自吐,或得汗,即愈。(《外臺秘要》)。

白話文:

腹脹腹痛:蔓荊子一大盒,挑出雜質搗碎,加一升的水一起研磨,過濾出汁水一碗,一次服下。沒多久就會自然排便或嘔吐,或出汗,就會痊癒。(《外臺祕要》)

霍亂脹痛:蕪菁子,水煮汁,飲之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。

妊娠溺澀:蕪菁子末,水服方寸匕,日二服。(《子母秘錄》)。

風疹入腹,身體強,舌乾硬:用蔓荊子三兩。為末。每溫酒服一錢。(《聖惠方》)。

白話文:

**霍亂脹痛:**蕪菁子,用水煮成汁,喝下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

**妊娠小便不通:**蕪菁子磨成粉末,用水送服一茶匙,一天兩次。(《子母祕錄》)

**風疹入腹,身體強壯,舌頭乾硬:**使用蔓荊子三兩。磨成粉末。每次用溫酒送服一錢。(《聖惠方》)

瘭疽發熱,疽著手、足、肩、背,累累如米起,色白,刮之汁出,復發熱:用蕪菁子熟搗帛裹,展轉其上,日夜勿止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白話文:

瘭疽發熱,疽長在手、腳、肩膀、背部,密密麻麻地像小米一樣,顏色發白,刮破它流出汁液後,還會再次發熱:可用蕪菁籽搗碎,用布包著在疽瘡上滾動,日夜不停。

骨疽不愈:愈而復發,骨從孔中出者。蕪菁子,搗敷之,用帛裹定,日一易之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小兒頭禿:蔓荊子末,和酢敷之。一日三上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眉毛脫落:蔓荊子四兩。炒研,醋和塗之。(《聖惠》)。

白話文:

**骨疽不愈:**已經癒合後又復發,骨頭從孔洞中長出來的。蕪菁子,搗碎敷在患處,用布包裹固定,每天更換一次。(《千金方》)

**小兒頭禿:**蔓荊子粉末,和醋一起敷在患處。每天使用三次。(《千金方》)

**眉毛脫落:**蔓荊子四兩。炒焦研磨成粉末,和醋一起塗抹在患處。(《聖惠》)

面黶痣點:蔓荊子研末,入面脂中,夜夜塗之。亦去面皺。(《聖惠方》)。

白話文:

面部長有黑斑和粉刺:用蔓荊子研磨成粉末,加入面脂中,每晚塗抹。也可以去臉上的皺紋。(《聖惠方》)

【氣味】辛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虛勞眼暗。久服長生,可夜讀書。三月三日採花,陰乾為末,每服二錢,空心井華水下(慎微)。

白話文:

氣味:辛辣,平性,無毒。

主治:虛弱勞損導致眼睛昏暗。長期服用可以長生不老,能夠在夜間讀書。在三月三日採摘花朵,陰乾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用井水送服(慎微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