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8)
菜部第二十六卷 (8)
1. 五辛菜
(《拾遺》)
【集解】
白話文:
拾遺
集解
時珍曰:五辛菜,乃元旦立春,以蔥、蒜、韭、蓼、蒿、芥辛嫩之菜,雜和食之,取迎新之義,謂之五辛盤,杜甫詩所謂:「春日春盤細生菜」是矣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五辛菜,也就是在元旦立春這一天,用蔥、蒜、韭、蓼、蒿、芥菜這些辛辣的嫩菜,混合在一起吃,取迎新之義,稱之為五辛盤。杜甫的詩中寫道:「春日春盤細生菜」,說的便是這種五辛盤。
【氣味】辛,溫,無毒。
藏器曰:熱病後食,多損目。
【主治】歲朝食之,助發五臟氣。常食,溫中去惡氣,消食下氣(藏器)。
白話文:
【氣味】辛辣,溫熱,無毒。
【古籍記載】《藏器》中說:熱病後食用,容易損傷眼睛。
【主治】每天早上食用,幫助激發五臟之氣。經常食用,溫暖中焦,去除惡氣,消食下氣(《藏器》)。
2. 蕓薹
(《唐本草》)
白話文:
唐本草
**一名:**復元。
**氣味:**辛,溫。
主治:
- 風寒痺痛,肢體拘攣,四肢不遂。
- 婦人中風,口歪齒豁。
- 小兒驚風搐搦,癲癇。
- 瘡瘍腫毒,惡瘡久潰。
- 跌打損傷。
用法用量:
內服:研末,每日 3-6 克,分次服用。外用:搗爛敷於患處。
禁忌:
陰虛者慎用。
【釋名】寒菜(胡居士方)、胡菜(同上)、苔菜(《埤雅》)、苔芥(《沛志》)、油菜(《綱目》)。
白話文:
【釋名】寒菜(胡居士方)、胡菜(同上)、苔菜(《埤雅》)、苔芥(《沛志》)、油菜(《綱目》)。
這種菜有以下幾個別名,包括寒菜(如胡居士方中所稱)、胡菜(同上)、苔菜(如《埤雅》中所稱)、苔芥(如《沛志》中所稱)、油菜(如《綱目》中所稱)。
白話文:
此菜又有數名,曰寒菜(如胡居士方中所稱)、胡菜(同上)、苔菜(如《埤雅》中所稱)、苔芥(如《沛志》中所稱)、油菜(如《綱目》中所稱)。
時珍曰:此菜易起苔,須採其苔食,則分枝必多,故名蕓薹,而淮人謂之苔芥,即今油菜,為其子可榨油也。羌隴氐胡,其地苦寒,冬月多種此菜,能歷霜雪,種自胡來,故服虔《通俗文》謂之胡菜,而胡洽居士《百病方》謂之寒菜,皆取此義也。或云塞外有地名雲臺戍,始種此菜,故名,亦通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這種菜容易長苔,採收苔來吃,那麼分枝就會增加,因此叫做蕓薹,而淮北人叫做苔芥,就是現在的油菜,因為它的種子可以榨油。羌隴氐胡(居住在西邊地區的民族)這些地方天氣嚴寒,冬天的時候常種植這種菜,它能歷經霜雪,這種菜的種子是從胡地傳來的,因此服虔的《通俗文》稱呼它為胡菜,而胡洽居士的《百病方》稱呼它為寒菜,都是取這個意思。有人說塞外有一個地名叫做雲臺戍,最早種植這種菜,所以它也叫雲臺,這種說法也行。
【集解】
恭曰:《別錄》云:蕓薹乃人間所啖菜也。
宗奭曰:蕓薹不甚香,經冬根不死,闢蠹,於諸菜中亦不甚佳。
白話文:
【集解】
恭曰:根據《別錄》記載,蕓薹是人類食用的蔬菜。
宗奭曰:蕓薹香味不濃,經過冬天根部也不會枯死,能驅除蠹蟲,在各種蔬菜中並不是特別出色的。
時珍曰:蕓薹方藥多用,諸家注亦不明,今人不識為何菜?珍訪考之,乃今油菜也。九月、十月下種,生葉形色微似白菜。冬、春採苔心為茹,三月則老不可食。開小黃花,四瓣,如芥花。結莢收子,亦如芥子,灰赤色。炒過榨油黃色,燃燈甚明,食之不及麻油。近人因有油利,種者亦廣云。
莖葉
【氣味】辛,溫,無毒。大明曰:涼。
《別錄》曰:春月食之,能發膝痼疾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蕓薹在方藥中使用頻繁,但各種注釋都不明確,現在的人們不知道它是什麼蔬菜?我研究考證之後,得知它就是現在的油菜。九月、十月下種,生出的葉子形狀和顏色略微像白菜。冬季、春季採摘花薹的嫩心來食用,到了三月就老了不能吃了。蕓薹開出小的黃花,花瓣有四片,形狀像芥花。結出莢果收穫種子,形狀也像芥子,顏色是灰紅色。炒熟後榨出的油是黃色的,用它來燃燈很明亮,食用它不如麻油好。近來的人們由於有油利可圖,種植蕓薹的人也很多了。
氣味: 辛辣,溫熱,無毒。但《大明》載為涼性。
《別錄》記載: 在春季食用,可以緩解膝蓋的慢性疼痛。
詵曰:先患腰腳者,不可多食,食之加劇。又損陽氣,發瘡及口齒病。胡臭人不可食。又能生腹中諸蟲。道家特忌,以為五葷之一。
白話文:
有人說:先患有腰腳疼痛的人,不可多食蔥,吃了會加劇病情。而且還會損傷陽氣,引發瘡癤和口腔疾病。有狐臭的人也不可食用。蔥還能引起腹中生蟲。道家尤其忌食蔥,認為蔥是五種葷菜之一。
【主治】風遊丹腫,乳癰(《唐本草》)。破癥瘕結血(《開寶》)。治產後血風及瘀血(《日華》)。
煮食,治腰腳痹。搗葉,敷女人吹奶(藏器)。治瘭疽、豌豆瘡,散血消腫。伏蓬砂(時珍)。
【發明】藏器曰:蕓薹破血,故產婦宜食之。
馬志曰:今俗方言病人得吃蕓薹,是宜血病也。
白話文:
主治:
- 治療風引發的丹腫和乳癰(《唐本草》)。
- 消除癥瘕和瘀血(《開寶》)。
- 治療產後血虛和瘀血(《日華》)。
使用方法:
- 煮食:治療腰腳疼痛。
- 搗碎葉子敷用:治療乳房腫脹(藏器)。
- 治療瘭疽、豌豆瘡:散血消腫。
- 與伏蓬砂一起煎服:治療各種病症(時珍)。
說明:
- 藏器說:蕓薹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,因此產婦適宜食用。
- 馬志說:現在流行的說法是,病人吃了蕓薹,是因為患有血病。
思邈曰:貞觀七年三月,予在內江縣飲多,至夜覺四體骨肉疼痛。至曉頭痛,額角有丹如彈丸,腫痛。至午通腫,目不能開。經日幾斃。予思《本草》蕓薹治風遊丹腫,遂取葉搗敷,隨手即消,其驗如神也。亦可搗汁服之。
【附方】新七。
赤火丹毒:方見上。
白話文:
孫思邈說:貞觀七年三月,我在內江縣喝了很多酒,到了晚上覺得全身骨頭肌肉疼痛。到了天亮頭痛,額頭上有像彈丸一樣大小的紅腫,又腫又痛。到了中午,已經腫得厲害,眼睛都睜不開了。過了幾天,我幾乎死掉。我想起《本草》中說蕓薹可以治療風遊丹腫,於是取了蕓薹葉子搗碎敷在腫處,不一會兒就消腫了,效果非常神奇。也可以搗汁服用。
【用法】新七。
赤火丹毒:請參閱上方的方劑。
天火熱瘡,初起似痱,漸如水泡,似火燒瘡,赤色,急速能殺人:蕓薹葉搗汁,調大黃、芒硝、生鐵衣等分,塗之。(《近效方》)。
白話文:
天火熱瘡剛開始時像痱子,逐漸變成水泡,像火燒傷一樣,呈紅色,會快速讓人死亡:用蕓薹葉搗出汁液,加上大黃、芒硝、生鐵衣等分,塗抹在患處。(出自《近效方》)
風熱腫毒:蕓薹苗葉根、蔓荊根各三兩,為末,以雞子清和貼之,即消。無蔓荊,即以商陸根代之,甚效也。(《近效方》)。
白話文:
風熱腫毒:蕓薹苗葉根、蔓荊根各三兩,研磨成粉末,用雞蛋清和勻後敷貼患處,即可消腫。如果沒有蔓荊,可以用商陸根代替,效果也很好。(《近效方》)。
手足瘭疽,此疽喜著手足肩背,累累如赤豆,剝之汁出:用蕓薹葉煮汁服一升,並食干熟菜數頓,少與鹽、醬。冬月用子研水服。(《千金方》)
白話文:
手足瘭疽:這類瘭疽容易長在手、足、肩、背部,腫塊累累如赤豆,剝開之就會流出汁液。
治療方法:
-
用蕓薹葉煮水,取一升的汁液服用。
-
同時吃一些經過烘乾後煮熟的蔬菜,少量添加鹽和醬油調味。
-
在冬季服用研磨成粉的蕓薹子,用水送服。
異疽似癰,而小有異,膿如小豆汁,今日去,明日滿:用蕓薹搗熟,濕布袋盛,於熱灰中煨熟,更互熨之,不過三、二度。無葉用乾者。(《千金》)。
白話文:
異疽就像癰疽,但又有一些小的不同,膿液像小豆汁一樣,今天清理乾淨,明天又滿了:用蕓薹搗成泥,裝在濕布袋中,在熱灰中煨熟,交替熨敷患處,不需要超過三、四次。沒有蕓薹葉可以用乾的蕓薹來代替。(《千金》)。
豌豆斑瘡:蕓薹葉煎湯洗之。(《外臺秘要》)。
血痢腹痛,日夜不止:以蕓薹葉搗汁二合,入蜜一合,溫服。(《聖惠方》)。
腸風下血
子
【氣味】辛,溫,無毒。
白話文:
**豌豆斑瘡:**用蕓薹葉煮水洗滌患處。(《外臺祕要》)
**血痢腹痛,日夜不止:**用蕓薹葉搗汁二合,加入蜂蜜一合,溫服。(《聖惠方》)
腸風下血
子
**【氣味】**辛辣、溫熱,無毒。
【主治】夢中泄精,與鬼交(思邈)。取油敷頭,令髮長黑(藏器)。行滯血,破冷氣,消腫散結,治產難、產後心腹諸疾,赤丹熱腫,金瘡血痔(時珍)。
白話文:
【主要治療功效】
- 治療在夢中無意間遺精,以及夢中與鬼神交合所導致的問題(孫思邈所述)。
- 取用此藥物製成的油塗抹於頭皮上,能促進頭髮生長並使之烏黑亮麗(李時珍所述)。
- 能夠疏通阻滯的血液,驅散體內寒氣,消除腫塊並分離瘀結,非常適用於治療分娩困難、產後各種心腹部的疾病,以及紅色丹毒引起的熱腫、金屬傷口和血栓性痔瘡等症狀(李時珍所述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蕓薹菜子、葉同功。其味辛氣溫,能溫能散。其用長於行血滯,破結氣。故古方消腫散結,治產後一切心腹氣血痛,諸遊風丹毒熱腫瘡痔諸藥咸用之。經水行後,加入四物湯服之,云能斷產。又治小兒驚風,貼其頂囟,則引氣上出也。《婦人方》治產難歌云:黃金花結粟米實,細研酒下十五粒。靈丹功效妙如神,難產之時能救急。
【附方】新十二。
白話文:
**發明:**李時珍說:蕓薹的菜籽和葉子有相同的功效。它的味道辛辣,氣性溫熱,既能溫暖又能散發。它的作用主要在於行血化瘀,破結通氣。因此,古方中用於消腫散結、治療產後一切心腹氣血疼痛、各種遊風丹毒熱腫瘡痔的藥物都含有蕓薹。在經期結束後,加入四物湯服用,據說可以斷絕產痛。此外,蕓薹還能治療小兒驚風,將其貼在囟門上,可以引氣上出。《婦人方》中記載的治療難產的歌謠說:黃金花結粟米實,細研酒下十五粒。靈丹功效妙如神,難產之時能救急。
【附方】新十二
蕓薹散:治產後惡露不下,血結衝心刺痛。將來才遇冒寒踏冷,其血必往來心腹間,刺痛不可忍,謂之血母。並治產後心腹諸疾。產後三日,不可無此。用蕓薹子(炒)、當歸、桂心、赤芍藥等分。每酒服二錢,趕下惡物。(楊氏《產乳》)。
白話文:
蕓薹散:治療產後惡露不下,血液凝結衝擊心臟,刺痛難忍。產婦將來如果冒寒踏冷,瘀血必定往來於心腹之間,刺痛難以忍受,稱之為「血母」。同時治療產後心腹諸疾。產後三日,不可缺少此藥。用炒過的蕓薹子、當歸、桂心、赤芍藥等分。每次以酒送服二錢,趕緊排出惡物。(出自楊氏的《產乳》)。
產後血暈:蕓薹子、生地黃等分,為末。每服三錢,薑七片,酒、水各半盞,童便半盞,煎七分,溫服即蘇。(溫隱居《海上仙方》)
白話文:
產後暈血:蕓薹子和生地黃等份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薑七片,酒和水各半杯,童便半杯,煎至七分熟,溫服即可蘇醒。(出自溫隱居的《海上仙方》)
補血破氣:追氣丸:治婦人血刺,小腹痛不可忍。亦可常服,補血虛、破氣塊甚效。用蕓薹子(微炒)、桂心各一兩,高良薑半兩,為末,醋糊丸梧子大,每淡醋湯下五丸。(沈存中《靈苑方》)。
白話文:
補血理氣:追氣丸:治療婦女血暈,小腹疼痛不能忍受。也可以經常服用,補血益氣,理氣破瘀很有效果。使用蕓薹子(略微炒一下)、桂心各一兩,高良薑半兩,研磨成粉,用醋糊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用淡醋湯送服五丸。(沈存中《靈苑方》)
腸風臟毒下血:蕓薹子生用,甘草炙,為末。每服二錢,水煎服之。(《聖惠方》)。
頭風作痛:蕓薹子一分,大黃三分,為末,㗜鼻。
白話文:
腸道有風毒,導致便血:芥菜籽生用,甘草烤焦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開水沖泡服用。(《聖惠方》)。
頭痛:芥菜籽一錢,大黃三錢,研磨成粉末,吹入鼻中。
風熱牙痛:蕓薹子、白芥子、角茴香等分,為末。㗜鼻,左㗜右,右㗜左。(《聖惠》)。
白話文:
風熱牙痛:蕓薹子、白芥子、角茴香等分搗成細末。用鼻吸入藥粉,左鼻吸完換右鼻,右鼻吸完換左鼻。(《聖惠方》)
小兒天釣:蕓薹子、生烏頭(去皮、尖)各二錢,為末。每用一錢,水調塗頂上。名塗頂散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白話文:
小兒天吊:蕓薹子、生烏頭(去皮、尖)各兩錢,研磨成細末。每次使用一錢,加水調勻塗抹在頭頂上。藥名叫做塗頂散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風瘡不愈:陳菜子油,同穿山甲末熬成膏,塗之即愈。(《攝生眾妙方》)。
熱癤腫毒:蕓薹子、狗頭骨等分,為末,醋和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。
白話文:
風瘡久治不癒:用陳舊的薺菜子油與穿山甲末共同熬製成膏狀,塗抹在瘡口上,即可治癒。(《攝生眾妙方》)。
熱性腫痛:蕓薹子、狗頭骨等分,研磨成細末,用醋調和,敷於患處。(《千金方》)
傷損接骨:蕓薹子一兩,小黃米(炒)二合,龍骨少許,為末,醋調成膏,攤紙上貼之。(《乾坤秘韞》)。
湯火傷灼:菜子油調蚯蚓屎,搽之。(楊起《簡便單方》)。
白話文:
治療跌打損傷:蕓薹子一兩、炒過的黃小米二合、適量的龍骨,研磨成粉末,用醋調成膏狀,攤開在紙上敷貼。(出自《乾坤祕韞》)。
燙傷:將菜子油和蚯蚓糞攪拌均勻,塗抹患處。(出自楊起《簡便單方》)
蜈蚣螫傷:菜子油傾地上,擦地上油摻之即好。勿令四眼人見。(陸氏《積德堂方》)
白話文:
蜈蚣叮咬傷口:將菜子油倒在地上,將地上油擦拭到傷口上,傷口即可痊癒。不要讓四隻眼睛的人看見(陸氏《積德堂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