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7)

回本書目錄

菜部第二十六卷 (7)

1. 山蒜

(《拾遺》)

【釋名】蒚(音歷)、澤蒜。

【集解】頌曰:江南一種山蒜,似大蒜而臭。

白話文:

**名稱:**蒚(音同「歷」)、澤蒜。

**集解:**有人讚頌這種植物,說它是江南的一種野山蒜,長得像大蒜,但味道比大蒜還臭。

藏器曰:澤蒜根如小蒜,葉如韭。又生石間者名石蒜,與蒜無異。

白話文:

《藏器》上說:澤蒜的根部像小蒜,葉子像韭菜。再一種生長在石頭縫裡的叫作石蒜,它與蒜沒有區別。

時珍曰:山蒜、澤蒜、石蒜,同一物也,但分生於山、澤、石間不同耳。人間栽蒔小蒜,始自三種移成,故猶有澤蒜之稱。《爾雅》云:蒚,山蒜也。今京口有蒜山,產蒜是也。處處有之,不獨江南。又呂忱《字林》云:荶,水中蒜也。則蒜不但產于山,而又產於水也。別有山慈菇水仙花、老鴉蒜、石蒜之類,根葉皆似蒜而不可食,其花亦異。並見草部下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山蒜、澤蒜、石蒜,其實是同一種植物,只是生長在山、澤、石的環境不同而已。人們種植的小蒜,最早是從山蒜、澤蒜、石蒜這三種蒜演變而來的,因此小蒜還有澤蒜之稱。《爾雅》中說:蒚,就是山蒜。現在京口有名叫蒜山的地方,那裡生產的蒜就是山蒜。山蒜不僅在江南有,其他地方也有。呂忱在《字林》中說:荶,就是水中的蒜。由此可見蒜不僅產於山,還產於水中。另外還有山慈菇、水仙花、老鴉蒜、石蒜之類的植物,它們的根和葉都類似蒜,但不能食用,花也不一樣。這些植物的介紹可以看草部。

【氣味】辛,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山蒜:治積塊,及婦人血瘕,用苦醋磨服多效(蘇頌)。澤蒜、石蒜:並溫補下氣,滑水源(藏器)。

白話文:

氣味 辛辣、溫熱、無毒。

主治

  • 山蒜:治療積塊(腹中硬塊),以及婦女的血瘀疾病。用法:搗碎後與苦醋一起服用,效果顯著(出自蘇頌著作)。
  • 澤蒜、石蒜:都有溫補下氣、利水通便的作用(出自《藏器》一書)。

2.

(《別錄》下品)

【釋名】大蒜(弘景)、葷菜。

弘景曰:今人謂葫為大蒜,蒜為小蒜,以其氣類相似也。

白話文:

【名稱】大蒜(弘景)、葷菜。

弘景說:現在人把葫蘆稱為大蒜,把蒜稱為小蒜,因為它們的氣味和種類相似。

時珍曰:按:孫愐《唐韻》云:張騫使西域,始得大蒜、胡荽。則小蒜乃中土舊有,而大蒜出胡地,故有胡名。二蒜皆屬五葷,故通可稱葷。詳見蒜下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根據孫愐《唐韻》記載:西漢張騫出使西域,才第一次得到大蒜和香菜。可見小蒜是我國本土固有的,而大蒜則出產於西域,所以纔有了「胡」這個名稱。這兩種蒜都屬於五葷,所以都可以統稱為葷。詳情請參閱有關蒜的部分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葫,大蒜也。五月五日採,獨子者入藥尤佳。

保升曰:葫出梁州者,大徑二寸,最美少辛;涇陽者,皮赤甚辣。

白話文:

解說:《別錄》中記載:葫,也就是大蒜。在五月五日採收,獨頭蒜入藥效果最佳。

保健養生論述:

保升說:梁州出產的葫,直徑可達二寸,又大又美,辛味較淡;涇陽出產的葫,皮色鮮紅,辣味很重。

頌曰:今處處園圃種之。每顆六、七瓣,初種一瓣,當年便成獨子葫,至明年則復其本矣。其花中有實,亦作葫瓣狀而極小,亦可種之。

白話文:

讚頌說:現在到處的庭園菜地都會種植這種植物。每個葫蘆果實有六、七瓣,剛開始種植的時候是一瓣,種植當年就變成了獨子葫蘆,等到第二年就會恢復原狀。葫蘆花中也藏有果實,也是葫蘆瓣狀的,而且非常小,也可以種植。

時珍曰:大、小二蒜皆八月種。春食苗,夏初食苔,五月食根,秋月收種。北人不可一日無者也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大蒜和小蒜都種在八月。春天吃蒜苗,夏天初吃蒜臺,五月吃蒜頭,秋天收蒜種。北方人沒有蒜頭就不行。

【氣味】辛,溫,有毒。久食損人目。弘景曰:性最熏臭,不可食。俗人作齏以啖鱠肉,損性伐命,莫此之甚。惟可生食,不中煮也。恭曰:此物煮羹臛為饌中之俊,而陶云不中煮,當是未經試耳。

白話文:

**氣味:**辛辣、溫熱,有毒性。長期食用會損害視力。

**陶弘景說:**性味極為腥臭,不可食用。世俗之人用此物製作醬料食用,損害健康、縮短壽命,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。只能生吃,不能煮熟食用。

**敖恭說:**此物煮湯羹做美食,是很好的選擇,而陶弘景說不能煮,應該是沒有嘗試過才這樣說的。

藏器曰:初食不利目,多食卻明。久食令人血清,使毛髮白。

白話文:

藏器說:剛開始食用韭菜不利於眼睛,但多吃反而能使眼睛明亮。長期食用會使人血氣清淨,導致頭髮變白。

時珍曰:久食傷肝損眼。故嵇康《養生論》云:葷辛害目,此為甚耳。今北人嗜蒜宿炕,故盲瞽最多。陳氏乃云多食明目,與《別錄》相左,何耶?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長時間吃大蒜會損傷肝臟和眼睛。所以嵇康在《養生論》中說:辛辣刺激的食物對眼睛有害,這是特別嚴重的情況。現在北方人喜歡吃大蒜和吃冷飯,所以盲人和瞎子最多。陳氏說多吃大蒜對眼睛有益,這和《別錄》的說法相反,為什麼呢?

震亨曰:大蒜屬火,性熱喜散,快膈,善化肉,暑月人多食之。傷氣之禍,積久自見,養生者忌之。化肉之功,不足論也。

白話文:

震亨說:大蒜屬火,性質燥熱善於發散,能夠消除胸腹脹滿,擅於消除肉積,夏天人們吃得比較多。它容易損傷人體正氣,時間一長便會出現禍患,養生的人應當忌口。化肉之功不值得一提。

瑞曰:多食傷肺、傷脾、傷肝膽,生痰助火昏神。

白話文:

瑞曰:過度食用會損傷肺、脾和肝膽,產生痰液,助長火氣,使神志昏沉。

思邈曰:四月、八月食葫,傷神,令人喘悸,脅肋氣急,口味多爽。多食生葫行房,傷肝氣,令人面無色。生葫合青魚鮓食,令人腹內生瘡,腸中腫,又成疝瘕,發黃疾。合蜜食,殺人。凡服一切補藥,不可食之。

白話文:

思邈的說法是:在四月和八月吃葫蘆,會損傷精神,讓人感到呼吸困難、胸脅疼痛、食慾不振。如果在行房前吃生葫蘆,會損傷肝氣,使人面色萎黃。生葫蘆與青魚鮓一起吃,會導致腹中長瘡、腸中腫脹,還會形成疝氣和腹中腫塊,並誘發黃疸。生葫蘆與蜂蜜一起吃,會危及生命。服用任何補藥時,都不要吃葫蘆。

【主治】歸五臟,散癰腫䘌瘡,除風邪,殺毒氣(《別錄》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治療五臟疾患,消散癰腫、膿瘡,驅除外邪,消滅毒氣(《別錄》記載)。

下氣,消穀,化肉(蘇恭)。去水惡瘴氣,除風濕,破冷氣,爛痃癖,伏邪惡,宣通溫補,療瘡癬,殺鬼去痛(藏器)。健脾胃,治腎氣,止霍亂轉筋腹痛,除邪祟,解溫疫,去盅毒,療勞瘧冷風,敷風損冷痛,惡瘡、蛇蟲、溪毒、沙蝨,並搗貼之。熟醋浸,經年者良(《日華》)。

白話文:

中醫古文:

下氣,消穀,化肉(蘇恭)。

去水惡瘴氣,除風濕,破冷氣,爛痃癖,伏邪惡,宣通溫補,療瘡癬,殺鬼去痛(藏器)。

健脾胃,治腎氣,止霍亂轉筋腹痛,除邪祟,解溫疫,去盅毒,療勞瘧冷風,敷風損冷痛,惡瘡、蛇蟲、溪毒、沙蝨,並搗貼之。

熟醋浸,經年者良(《日華》)。

黃柏能使氣下降,消化穀物,化解肌肉(蘇恭)。

去除水中的惡氣和瘴氣,消除風濕和寒冷之氣,破除偏邪,治療頑固的疾病,增強正氣、溫補身體,治療瘡癬,殺死害人的鬼魅,消除疼痛(藏器)。

補氣健脾胃,治療腎氣不足,止霍亂和痙攣性腹痛,驅邪祟,化解溫熱疫病,解各種毒藥,治療勞累引起的瘧疾和寒冷之風,敷上治療因風、損傷引起的疼痛,治療惡瘡、蛇蟲、溪水中的毒素、沙蚤,用植物搗碎並貼上。

用醋浸泡很多年的黃柏效果更好(《日華》)。

白話文:

黃柏能使氣下降,消化穀物,化解肌肉。(蘇恭)

去水中之惡氣、瘴氣,除風濕寒氣,破偏邪,治頑疾,增正氣、溫補身體,治瘡癬,殺魅,消痛。(藏器)

益氣健脾胃,治腎氣不足,止霍亂、痙攣腹痛,驅邪祟,化溫熱疫病,解諸般毒,治勞瘧寒風,敷治風損疼痛,治惡瘡、蛇蟲、溪水中毒、沙蚤,用植物搗碎敷上。

黃柏用醋浸泡多年者其效更佳。(《日華》)

黃柏有降氣、助消化、化解肌肉的作用。(蘇恭)

祛除水中的毒氣和瘴氣,消除風濕寒氣,驅散邪氣,治療頑固的疾病,增強正氣、溫暖身體,治療瘡癬,殺滅鬼魅,止痛。(藏器)

益氣健脾胃,治療腎氣不足,止霍亂和痙攣性腹痛,驅邪祟,消解溫熱疫病,解各種毒藥,治療勞累引起的瘧疾和寒風,敷上治療因風、損傷而引起的疼痛,治療惡瘡、蛇蟲、溪水中的毒素、沙蚤,用植物搗碎並貼上。

用醋浸泡多年的黃柏效果更好。(《日華》)

溫水搗爛服,治中暑不醒。搗貼足心,止鼻衄不止。和豆豉丸服,治暴下血,通水道(宗奭)。搗汁飲,治吐血心痛。煮汁飲,治角弓反張。同鯽魚丸,治膈氣。同蛤粉丸,治水腫。同黃丹丸,治痢瘧、孕痢。同乳香丸,治腹痛。搗膏敷臍,能達下焦,消水,利大小便。貼足心,能引熱下行,治泄瀉暴痢及乾溼霍亂,止衄血。

白話文:

  1. 將溫水搗爛服用,可治療中暑昏迷。

  2. 搗碎後敷貼足心,可止住持續不斷的鼻血。

  3. 與豆豉丸劑一起服用,可治療暴瀉血便,疏通水道。(宗奭)

  4. 將其搗爛成汁飲用,可治療吐血、心痛。

  5. 將其煮成汁服用,可治療角弓反張。

  6. 與鯽魚丸劑一起服用,可治療膈氣。

  7. 與蛤粉丸劑一起服用,可治療水腫。

  8. 與黃丹丸劑一起服用,可治療痢疾、瘧疾、孕婦痢疾。

  9. 與乳香丸劑一起服用,可治療腹痛。

  10. 將其搗成膏狀敷貼臍部,能通達下焦,消水,利大小便。

  11. 將其貼敷足心,能引熱下行,可治療腹瀉、暴瀉痢疾以及乾濕霍亂,並可止住衄血。

納肛中,能通幽門,治關格不通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宗奭曰:葫氣極葷,置臭肉中反能掩臭。凡中暑毒人,爛嚼三、兩瓣,溫水送之,下咽即知,但禁飲冷水。又鼻衄不止者,搗貼足心,衄止即拭去。

白話文:

【發明】宋代著名醫家宗奭說:葫蘆的氣味十分喧騰,將葫蘆放在有腥臭味的肉中,反而能掩蓋腥臭。凡是中暑中毒的人,將葫蘆掰開嚼爛三、四瓣,用溫水送服,吞下後就能感覺到效果,但禁止飲用冷水。另外,鼻子出血不止的人,將葫蘆搗爛敷在腳心,出血止住後即可擦拭乾淨。

時珍曰:葫蒜入太陰、陽明,其氣熏烈,能通五臟,達諸竅,去寒濕,辟邪惡,消癰腫,化症積肉食,此其功也。故王禎稱之云:味久不變,可以資生,可以致遠,化臭腐為神奇,調鼎俎,代醯醬。攜之旅塗,則炎風瘴雨不能加,食餲臘毒不能害。夏月食之解暑氣。北方食肉面尤不可無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葫蒜歸入太陰、陽明經。它的氣味辛烈,能通達五臟,遍及全身孔竅,去除寒濕,驅除邪惡,消散癰腫,化解因吃肉引起的積聚。因此王禎稱讚它說:味道長久不變,可以做食物保養身體,可以帶到遠方,能把臭腐敗的東西變成神奇的東西,調和鼎俎,代替醋和醬。攜帶著它旅行,那麼炎熱的風和瘴氣就不會侵襲,吃變質過期的食物的毒性也不能傷害。夏天的時候吃它能解除暑氣。北方人吃肉麵的時候更是不可缺少。

乃食經之上品,日用之多助者也。蓋不知其辛能散氣,熱能助火,傷肺損目,昏神伐性之害,荏苒受之而不悟也。嘗有一婦,衄血一晝夜不止,諸治不效。時珍令以蒜敷足心,即時血止,真奇方也。又葉石林《避暑錄》話云:一僕暑月馳馬,忽仆地欲絕。同舍王相教用大蒜及道上熱士各一握研爛,以新汲水一盞和取汁,抉齒灌之,少頃即蘇。

白話文:

大蒜是食物中的極品,也是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食物。人們不知道大蒜的辛味具有發散元氣,熱性具有增強火氣的特性,會損傷肺臟和眼睛,讓人精神恍惚,喪失理性的危害,因此慢慢地接受它而不覺察。曾經有一位婦女,鼻血一晝夜不止,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。時珍讓她用蒜泥敷在腳心,血立刻就止住了,真是奇特的藥方。另外,葉石林在《避暑錄語》中說:有一個僕人,在大熱的天氣騎馬,忽然跌倒在地,奄奄一息。同住的人王相教他用大蒜和路邊的熱土各一把研成泥,用一杯剛汲取的冷水和好,取汁,撬開牙齒灌入僕人的口中,一會兒就蘇醒了。

相傳徐州市門,忽有版書此方,咸以為神仙救人云。藏器曰:昔有患痃癖者,夢人教每日食大蒜三顆。初服遂至瞑眩吐逆,下部如火。後有人教取數片,合皮截卻兩頭吞之,名曰內灸,果獲大效也。

白話文:

相傳在徐州城門口,忽然出現一本藥方,大家都認為是神仙在救人。藏器說:從前有一個患痃癖的人,夢見有人教他每天吃三顆大蒜。剛開始服用,他感到頭暈目眩、噁心嘔吐,下部像著火一樣。後來有人教他取幾片大蒜,連皮切去兩頭吞下去,這種方法叫做「內灸」,果然非常有效。

頌曰:《經》言葫散癰腫。按:李絳《兵部手集方》云:毒瘡腫毒,號叫臥眠不得,人不能別者。取獨頭蒜兩顆搗爛,麻油和,厚敷瘡上,干即易之。屢用救人,無不神效。盧坦侍郎肩上瘡作,連心痛悶,用此便瘥。又李僕射患腦癰久不瘥,盧與此方亦瘥。又葛洪《肘後方》云:凡背腫,取獨顆蒜橫截一分,安腫頭上,炷艾如梧子大,灸蒜百壯,不覺漸消,多灸為善。勿令大熱,若覺痛即擎起蒜。

白話文:

讚頌說:《傷寒論》上說,大蒜散腫消癰。據說:李絳的《兵部手集方》中說:毒瘡腫毒,病人痛苦得躺下又起坐,哭叫不止,旁人無法辨別。取獨頭蒜兩顆搗爛,用麻油調和,厚厚的敷在瘡口上,乾了就換新的。多次用這個方子救人,沒有不神效的。盧坦侍郎肩上長了瘡,一直蔓延到心臟,疼痛難忍,用了這個方子就快速痊癒。另外,李僕射患腦癰很長時間都沒好,盧侍郎把這個方子給了他,也痊癒了。葛洪的《肘後方》中說:凡是背上腫脹,取獨顆蒜橫着切一分,放在腫脹處,用艾炷灸一百次,不要覺得熱,感覺疼痛就拿起蒜。腫脹會漸漸消失,灸得越多越好。注意不要太熱,如果感覺疼痛,立即把蒜拿起來。

蒜焦更換新者,勿令損皮肉。洪嘗苦小腹下患一大腫,灸之亦瘥。數用灸人,無不應效。又江寧府紫極宮刻石記其事云,但是發背及癰疽惡瘡腫核初起有異,皆可灸之,不計壯數。惟腰痛者灸至不痛,不痛者灸至痛極而止。疣贅之類灸之,亦便成痂自脫,其效如神。乃知方書無空言者。

白話文:

每次更換蒜頭,不要損傷到皮膚和肌肉。洪某曾患有下腹部疼痛,用灸法治療後痊癒。多次使用灸法治療病人,無不奏效。江寧府紫極宮碑文上記載,灸法可以治療瘡疽和惡瘡腫核等疾病。腰痛的患者灸至不痛,而不痛的患者灸至痛極而止。灸法也可以治療疣贅,讓其結痂並自行脫落,其效果非常神奇。可見,醫書上所記載的內容都是有根據的。

但人不能以意詳審,則不得盡應耳。時珍曰:按:李迅《論蒜錢灸法》云:治疽之法,著灸勝於用藥。緣熱毒中鬲,上下不通。必得毒氣發泄,然後解散。凡初發一日之內,便用大獨頭蒜切如小錢厚,貼頂上灸之。三壯一易,大概以百壯為率。一使瘡不開大,二使內肉不壞,三瘡口易合,一舉而三得之。

白話文:

但是若是不能按照詳細的審理,是不能完全適應的。李時珍說:按:李迅《論蒜錢灸法》中說到,所治療瘡的方法,使用灸比藥物更有效。因為熱毒在橫膈膜內,上下不能流通。必須毒氣發散,然後才能解除。凡是剛開始發作的一天之內,就用大獨頭蒜切成如小錢那麼厚的形狀,貼在頭頂上灸。三壯更換一次,大概以一百壯為標準。這樣一來,是為了瘡口不擴大,二是為了內部肉不壞,三是為了瘡口容易癒合,一舉三得。

但頭及項以上,切不可用此,恐引氣上,更生大禍也。又史源記蒜灸之功云:母氏背胛作癢,有赤暈半寸,白粒如黍。灸二七壯,其赤隨消。信宿,有赤流下長二寸。舉家歸咎於灸。外醫用膏護之,日增一暈,二十二日,橫斜約六、七寸,痛楚不勝。或言一尼病此,得灸而愈。

白話文:

但是頭部和脖子以上的地方,絕對不能用這個方法,恐怕會引發氣往上走,產生更大的災禍。另外,《史源》記載了大蒜灸治療背部疾病的功效:母親的背部感到癢,有一個半寸大小的紅暈,裡面還有像黍米一樣大小的白色顆粒。用大蒜灸了兩次之後,紅暈就逐漸消除了。到了第二天,有一條二寸長的紅色液體流下來。全家人都把責任歸咎於灸。外來的醫生用膏藥來保護傷口,但是紅暈每天都在增大,二十二天後,紅暈橫向和斜向擴散,約有六七寸長,疼痛難忍。有人說,有一個尼姑得這種病,用灸法治療好了。

予奔問之。尼云:劇時昏不知人,但聞範奉議坐守灸八百餘壯方蘇,約艾一篩。予亟歸,以炷如銀杏大,灸十數,殊不覺;乃灸四旁赤處,皆痛。每一壯燼則赤隨縮入,三十餘壯,赤暈收退。蓋灸遲則初發處肉已壞,故不痛,直待灸到好肉方痛也。至夜則火焮滿背,瘡高阜而熱,夜得安寢矣。

白話文:

我去詢問尼某的病情。尼某說:「發作時昏迷不省人事,只聽說範奉議坐守著他灸了八百多壯才甦醒,用艾絨裝滿一篩子。我立刻趕回家,用小指頭般粗的艾炷灸了十幾壯,他一點感覺也沒有;於是我就灸他四週發紅的地方,都很痛。每一壯燒完,紅腫處就隨之縮小,灸了三十多壯,紅腫暈圈就消退了。大概因為灸得慢,所以剛開始發作的地方的肉已經壞死了,所以不覺得痛,一直要灸到好肉的地方纔覺得痛。到了晚上,背上好像著火似的灼熱疼痛,傷口高高隆起而且很燙,但是晚上終於可以安穩入睡了。

至曉如覆一甌,高三、四寸,上有百數小竅,色正黑,調理而安。蓋高阜者,毒外出也。小竅多,毒不聚也。色正黑,皮肉壞也。非艾火出其毒於壞肉之裡,則內逼五臟而危矣。庸醫敷貼涼冷消散之說,何可信哉?

白話文:

到天亮時,毒瘡像一碗倒扣的器皿,高出三、四寸,上面有上百個小孔,顏色純黑,休息調理後就安靜了。因為毒瘡隆起,毒氣就會排出。小孔多,毒氣就不會聚集。顏色純黑,是皮膚壞死的緣故。如果不用艾火把毒氣從壞死的肉裡逼出來,毒氣就會內逼五臟,那就危險了。庸醫敷貼使用涼冷藥物消散毒瘡的說法,怎麼能相信呢?

【附方】舊十五,新三十二。

白話文:

【附加方劑】舊十五,新三十二。

背瘡灸法:凡覺背上腫硬疼痛,用濕紙貼尋瘡頭。用大蒜十顆,淡豉半合,乳香一錢,細研。隨瘡頭大小,用竹片作圈圍定,填藥於內,二分厚,著艾灸之。痛灸至癢,癢灸至痛,以百壯為率。與蒜錢灸法同功。(《外科精要》)

白話文:

背部瘡灸療法:凡是感覺背部腫脹堅硬疼痛時,用濕紙貼著尋找瘡口的位置。用大蒜十顆、淡鼓半合、乳香一錢研磨成細粉。根據瘡口的大小,用竹片做成一個圓圈圍定,把藥填進去,厚度為二分,並用艾草灸。疼痛灸到發癢,發癢灸到疼痛,大概施灸一百壯。和蒜錢灸療法功效相同。(《外科精要》)

疔腫惡毒:用門臼灰一撮羅細,以獨蒜或新蒜薹染灰擦瘡口,候瘡自然出少汁,再擦,少頃即消散也。雖發背癰腫,亦可擦之。

白話文:

膿瘡毒瘡:取一撮門臼灰,(將門臼灰)過篩後,用獨蒜或新蒜薹沾門臼灰塗抹瘡口,等瘡口自然滲出少許膿汁,再塗抹,不久就會消散。即使是背部長了膿瘡、毒瘡,也可以用這個方法塗抹。

五色丹毒無常色,及發足踝者:搗蒜厚敷,干即易之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關格脹滿,大小便不通:獨頭蒜燒熟去皮,綿裹納下部,氣立通也。

(《外臺秘要》)。

乾溼霍亂轉筋:用大蒜搗塗足心,立愈。(《永類鈐方》)。

白話文:

《肘後方》 五色的丹毒,有很多不同的顏色,且發作在腳踝處:將大蒜搗碎,敷厚厚的一層,乾燥後立即更換。

《外臺祕要》 腸胃脹氣痙攣,大小便不通:將獨頭蒜烤熟去皮,用棉布包好塞入肛門內,氣會立刻通暢。

《永類鈐方》 乾濕霍亂引起抽筋:將大蒜搗碎塗抹在腳底,立馬痊癒。

水氣腫滿:大蒜、田螺車前子等分。熬膏。攤貼臍中,水從便漩而下,數日即愈。象山民人患水腫,一卜者傳此,用之有效。(仇遠《稗史》)。

白話文:

水腫脹滿的問題:大蒜、田螺、車前子各取相等的分量。熬成膏。塗抹在肚臍裡面,水會沿著排便的管道排出,幾天就會治好。象山當地居民若患有水腫,有一個算命師傅傳授了這個方法,用過的人都說有效。(仇遠的《稗史》)。

山嵐瘴氣:生、熟大蒜各七片,共食之。少頃腹鳴,或吐血,或大便泄,即愈。(《攝生眾妙方》)

白話文:

山區瘴氣:服用生、熟大蒜各七片,一起吃下。過一會兒肚子會響,可能會吐血或腹瀉,這樣就能痊癒。(《攝生眾妙方》)

瘧疾寒熱《肘後》:用獨頭蒜炭上燒之,酒服方寸匕。《簡便》:用桃仁半片,放內關穴上,將獨蒜搗爛罨之,縛住(男左女右),即止。鄰嫗用此治人屢效。

白話文:

瘧疾寒熱

  • 《肘後》:把獨頭大蒜燒成炭,再加酒,服用一方寸匕。
  • 《簡便》:用半片桃仁,放在內關穴上,將大蒜搗爛,敷在上面,用布帶綁起來(男性放在左手,女性放在右手),立止。鄰居的老婦經常使用這個方法來治療人,很有效果。

《普濟方》:端午日,取獨頭蒜煨熟,入礬紅等分,搗丸芡子大,每白湯嚼下一丸。

寒瘧冷痢:端午日,以獨頭蒜十個,黃丹二錢,搗丸梧子大。每服九丸,長流水下,甚妙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泄瀉暴痢:大蒜搗貼兩足心。亦可貼臍中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下痢禁口及小兒泄痢方:並同上。

白話文:

端午日

端午節這一天,取一顆獨頭蒜蒸熟,加入等量的明礬,搗成芡子般大小的丸子,每次嚼一丸,配著白開水服用。

寒瘧冷痢

端午節這一天,用十顆獨頭蒜,二錢黃丹,搗成梧子般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九丸,配著冷水服用,效果很好。(《普濟方》)

泄瀉暴痢

將大蒜搗碎,敷在兩腳心上。也可以敷在肚臍上。(《千金方》)

下痢禁口及小兒泄痢方

與上述方法相同。

腸毒下血:蒜連丸:用獨蒜煨搗,和黃連末為丸,日日米湯服之。(《濟生方》)。

白話文:

腸子有毒,大便帶血:蒜連丸:用單瓣大蒜煨熟搗碎,與黃連粉末混合製成丸劑,每天用米湯送服。(《濟生方》)。

暴下血病:用葫五、七枚,去皮研膏,入豆豉搗,丸梧子大。每米飲下五、六十丸,無不愈者。(寇宗奭《本草衍義》)。鼻血不止,服藥不應:用蒜一枚,去皮,研如泥,作錢大餅子,厚一豆許。左鼻血出,貼左足心;右鼻血出,貼右足心;兩鼻俱出,俱貼之,立瘥。(《簡要濟眾方》)。

白話文:

暴下血病:

  1. 使用五到七枚葫蘆,將皮去除後研磨成糊狀。

  2. 加入大豆豉搗成丸劑,每丸約梧子大小。

  3. 每次服用五、六十丸,喝米水送服。

  4. 服用後,大部分的患者都能痊癒。

鼻血不止,服藥無效:

  1. 取一顆蒜頭,將皮去除後研磨成泥狀。

  2. 將蒜泥作成一個硬幣大小、約一粒豆子厚度的餅狀物。

  3. 如果左鼻流血,將蒜餅貼在左腳腳心;如果右鼻流血,將蒜餅貼在右腳腳心;如果兩鼻同時流血,將蒜餅分別貼在左右腳腳心。

  4. 貼上蒜餅後,鼻血即可止住。

血逆心痛:生蒜搗汁,服二升即愈。(《千金》)。

鬼疰腹痛,不可忍者:獨頭蒜一枚,香墨如棗大,搗和醬汁一合,頓服。(《永類鈐方》)。

心腹冷痛:法醋浸至二、三年蒜,食至數顆,其效如神。(李時珍《瀕湖集簡方》)。

白話文:

血逆心痛:將生蒜搗成汁,服用二升即可痊癒。(《千金要方》)

鬼魅所致的腹痛,嚴重到無法忍受:取一顆獨頭蒜,用香墨如同棗子般大小搗碎,混合一合醬汁,一次性服用。(《永類鈐方》)

心腹冷痛:用醋浸泡二至三年後的蒜頭,每日食用數顆,其效用如同神靈般神奇。(李時珍《瀕湖集簡方》)

夜啼腹痛面青,冷證也:用大蒜一枚(煨研,日乾),乳香五分,搗丸芥子大。每服七丸,乳汁下。(危氏《得效方》)。

白話文:

晚上啼哭、腹痛、臉色青,是屬於寒證,可以使用下列方法治療:

  1. 將一瓣大蒜煨熟研成粉末,曬乾。

  2. 乳香五分研成粉末。

  3. 芥子搗成末。

  4. 將上述三種藥材混合均勻,製成丸劑,每丸芥子大小。

  5. 每次服用 7 丸,以乳汁送服。

(出處:危氏《得效方》)

寒濕氣痛:端午日收獨蒜,同辰粉搗,塗之。(唐瑤《經驗方》)。

白話文:

端午節那天收集獨蒜(一種植物),與滑石粉一起搗碎,塗抹患處。

鬼毒風氣:獨頭蒜一枚,和雄黃杏仁研為丸,空腹飲下三丸。靜坐少時,當下毛出即安。(孟詵《食療本草》)。

白話文:

鬼毒風氣:獨頭蒜一個,和雄黃、杏仁研磨成丸劑,空腹服用三粒。靜坐一會兒,當汗水出來的時候,病情就會好轉。(孟詵《食療本草》)。

狗嚥氣塞,喘息不通,須臾欲絕:用獨頭蒜一枚,削去兩頭,塞鼻中。

左患塞右,右患塞左。候口中膿血出,立效。(《聖濟》)。

喉痹腫痛:大蒜塞耳、鼻中,日二易之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魚骨哽咽:獨頭蒜塞鼻中,自出。(《十便良方》)。

牙齒疼痛:獨頭蒜煨乘熱切熨痛處,轉易之。亦主蟲痛。(《外臺秘要》)。

眉毛動搖,目不能交睫,喚之不應,但能飲食:用蒜三兩杵汁,調酒飲,即愈。(夏子益《奇疾方》)。

腦瀉鼻淵:大蒜切片貼足心,取效止。(《摘玄方》)。

白話文:

狗嚥氣塞,喘息不通,須臾欲絕

使用一顆大蒜,削去兩端,塞入鼻中。

如果左側堵塞,就塞右側;右側堵塞,就塞左側。等口中出現膿血,症狀立即緩解。(出自《聖濟》)

喉嚨腫痛

用大蒜塞住耳朵和鼻子,每日更換兩次。(出自《肘後方》)

魚骨梗塞

用大蒜塞入鼻中,魚骨會自行排出。(出自《十便良方》)

牙痛

將大蒜加熱,切成薄片敷在疼痛處,反覆更換。也可治療蟲痛。(出自《外臺祕要》)

眉毛顫動,眼睛無法閉合,呼喚不應,但能進食

用三兩大蒜搗碎取汁,加入酒中飲用,即可痊癒。(出自夏子益《奇疾方》)

腦瀉鼻淵

將大蒜切片貼在腳心,症狀即可止息。(出自《摘玄方》)

頭風苦痛《易簡方》:用大蒜研汁㗜鼻中。《聖濟錄》:用大蒜七個去皮,先燒紅地,以蒜逐個於地上磨成膏子。卻以殭蠶一兩,去頭足,安蒜上,碗覆一夜,勿令透氣。只取蠶研末,㗜入鼻內,口中含水,甚效。

白話文:

頭痛困擾:《易簡方》中提到,可以將大蒜搗碎,取汁滴入鼻子中來緩解疼痛。《聖濟錄》中則提到,可以將七顆大蒜剝皮,先將地面燒紅,然後將大蒜逐個在地上磨成膏狀。另外,取一錢殭蠶,去除頭足後,放在蒜泥上,用碗蓋住一整夜,不要讓空氣流通。等到隔天,將殭蠶研磨成細末,敷入鼻腔內,並在口中含水,如此一來效果顯著。

小兒驚風《總錄》:方同上。

小兒臍風:獨頭蒜切片,安臍上,以艾灸之。口中有蒜氣,即止。(黎居士《簡易方論》)。

白話文:

方同上。

小兒臍風:將獨頭蒜切片,貼在肚臍上,用艾灸灸之。口中有蒜氣,即停止。(黎居士《簡易方論》)。

小兒氣淋:宋寧宗為郡王時病淋,日夜凡三百起。國醫罔措。或舉孫琳治之。琳用大蒜、淡豆豉蒸餅三物搗丸,令以溫水下三十丸。曰:今日進三服,病當減三之一,明日亦然,三日病除。已而果然,賜以千緡。或問其說。琳曰:小兒何緣有淋?只是水道不利,三物皆能通利故也。(愛竹翁《談藪》)。

白話文:

小兒尿淋:宋光宗在做郡王時得了小便淋漓的病,晝夜尿了三百多次,朝廷的御醫們束手無策。有人推薦孫琳前去治療。孫琳用大蒜、淡豆豉、蒸餅三味藥搗成丸子,讓他用溫水吞服三十顆。並說:今天服三劑,病情就會減輕三分之一,明天也是這樣,三天後病情就會痊癒。結果真的像孫琳說的,病好了,宋光宗賞賜他一千緡錢。有人問他這是什麼道理,孫琳說:小孩怎麼會有尿淋症?只是尿道不通暢罷了,三味藥都能通利,所以治好了他的病。

產後中風,角弓反張,不語:用大蒜三十瓣,以水三升,煮一升,灌之即蘇。(張傑《子母秘錄》)。

金瘡中風,角弓反張:取蒜一升去心,無灰酒四升煮極爛,並滓服之。

須臾得汗即瘥。(《外臺秘要》)。

婦人陰腫作癢:蒜湯洗之,效乃止。(《永類鈐方》)。

白話文:

產後中風,角弓反張,不語: 使用大蒜三十瓣,加入三升水煮成一升,讓產婦喝下即可甦醒。(張潔《子母祕錄》)

戰傷導致中風,角弓反張: 取一升大蒜,去除蒜心,加入四升無灰酒煮至極爛,連渣一起服用。

過一會兒出汗後便可痊癒。(《外臺祕要》)

婦女陰部腫痛,搔癢: 用大蒜煮成湯水清洗,症狀即可停止。(《永類鈐方》)

陰汗作癢:大蒜、淡豉。搗丸梧子大,硃砂為衣,每空腹燈心湯下三十丸。

白話文:

陰道陰汗過多並伴有搔癢:大蒜和淡豉,搗成像梧桐子一般大小的藥丸,並用硃砂作為外層衣裹住藥丸。每日空腹時,用燈心草煎煮的湯汁服用三十丸。

小便淋瀝,或有或無:用大蒜一個,紙包煨熟,露一夜,空心新水送下。(《朱氏集驗方》)。

小兒白禿團團然:切蒜日日揩之。(《秘錄》)

閉口椒毒,氣閉欲絕者:煮蒜食之。(張仲景方)

射工溪毒:獨頭蒜切三分厚,貼上灸之,令蒜氣射入即瘥。(《梅師方》)。

蜈蠍螫傷:獨頭蒜摩之,即止。(《梅師》)

白話文:

小便淋瀝,或有或無:

用一個大蒜,用紙包起來煨熟,晾一個晚上,空腹時用清水送服。(《朱氏集驗方》)

小兒白禿團團然:

切碎大蒜,每天用來擦拭。(《祕錄》)

閉口椒毒,氣閉欲絕者:

煮大蒜食用。(張仲景方)

射工溪毒:

將獨頭蒜切成三分厚的片,貼在患處並用灸法治療,讓大蒜的氣味射入即可痊癒。(《梅師方》)

蜈蠍螫傷:

將獨頭蒜揉搓於患處,即可止痛。(《梅師》)

蛇虺螫傷:孟詵曰:即時嚼蒜封之,六、七易。仍以蒜一升去皮,以乳二升煮熟,空心頓服。明日又進。外以去皮蒜一升搗細,小便一升煮三、四沸,浸損處。

白話文:

蛇咬傷:孟詵說:當即嚼碎大蒜敷於傷口,然後更換六到七次。同時取大蒜一升,剝皮後,以乳汁二升煮熟,空腹服用。第二天再服用一次。另外,取去皮的大蒜一升,搗碎後,加入小便一升,煮沸三到四次,用來浸泡傷口。

《梅師》:用獨頭蒜、酸草搗絞敷咬處。

腳肚轉筋:大蒜擦足心令熱,即安。仍以冷水食一瓣。(《攝生方》)

食蟹中毒:干蒜煮汁飲之。(《集驗方》)。

蛇瘕面光,發熱,如火炙人:飲蒜汁一碗,吐出如蛇狀,即安。(危氏方)

白話文:

**梅師方:**用獨頭蒜、酢漿草搗爛塗抹在被咬處。

**腳肚轉筋:**用大蒜擦腳底心,讓腳底發熱,就可以舒緩。再用冷水吞服一瓣大蒜。(出自《攝生方》)

**食蟹中毒:**將乾蒜煮成汁液飲用。(出自《集驗方》)

**蛇咬導致臉色發青,發熱,宛如被火烤:**飲用一碗大蒜汁液,吐出狀似蛇的外形物體後,就能舒緩。(出自《危氏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