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6)

回本書目錄

菜部第二十六卷 (6)

1.

(《別錄》下品)

【釋名】小蒜(《別錄》)、茆蒜(音卯)、葷菜。

時珍曰:蒜字從祘(音蒜),諧聲也。又象蒜根之形。中國初惟有此,後因漢人得胡蒜於西域,遂呼此為小蒜以別之。故崔豹《古今注》云:蒜,茆蒜也,俗謂之小蒜。胡國有蒜,十子一株,名曰胡蒜,俗謂之大蒜是矣。蒜乃五葷之一,故許氏《說文》謂之葷菜。五葷即五辛,謂其辛臭昏神伐性也。

練形家以小蒜、大蒜、韭、蕓薹、胡荽為五葷,道家以韭、薤、蒜、蕓薹、胡荽為五葷,佛家以大蒜、小蒜、興渠、慈蔥、茖蔥為五葷。興渠,即阿魏也。雖各不同,然皆辛熏之物,生食增恚,熟食發淫,有損性靈,故絕之也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蒜,小蒜也。五月五日採之。

弘景曰:小蒜生葉時,可煮和食。至五月葉枯,取根名薍子,正爾啖之,亦甚熏臭。

保升曰:小蒜野生,處處有之。小者一名薍(音亂),一名蒚(音力)。苗、葉、根、子皆似葫,而細數倍也。《爾雅》云:蒚,山蒜也。《說文》云:蒜,葷菜也。菜之美者,雲夢之葷菜。生山中者,名蒚。

頌曰:本草謂大蒜為葫,小蒜為蒜,而《說文》所謂葷菜者,乃大蒜也,蒚即小蒜也。書傳載物之別名不同如此,用藥不可不審。

宗奭曰:小蒜即蒚也。苗如蔥針,根白,大者如烏芋子。兼根煮食,謂之宅蒜。

時珍曰:家蒜有二種:根莖俱小而瓣少,辣甚者,蒜也,小蒜也;根莖俱大而瓣多,辛而帶甘者,葫也,大蒜也。按:孫炎《爾雅正義》云:帝登蒚山,遭蕕芋毒,將死,得蒜齧食乃解,遂收植之,能殺腥膻蟲魚之毒。又孫愐《唐韻》云:張騫使西域,始得大蒜種歸。據此則小蒜之種,自蒚移栽,從古已有。

故《爾雅》以蒚為山蒜,所以別家蒜也。大蒜之種,自胡地移來,至漢始有。故《別錄》以葫為大蒜,所以見中國之蒜小也。又王禎《農書》云:一種澤蒜,最易滋蔓,隨劚隨合。熟時採子,漫散種之。吳人調鼎多用此根作菹,更勝蔥、韭也。按:此正《別錄》所謂小蒜是也。

其始自野澤移來,故有澤名,而寇氏誤作宅字矣。諸家皆以野生山蒜、澤蒜解家蒔之小蒜,皆失於詳考。小蒜雖出於蒚,既經人力栽培,則性氣不能不移。故不得不辨。

(小蒜根也)

【氣味】辛,溫,有小毒。

弘景曰:味辛性熱。損人,不可長食。

思邈曰:無毒。三月勿久食,傷人志性。黃帝書云:同生魚食,令人奪氣,陰核疼。

瑞曰:腳氣風病人,及時病後,忌食之。

【主治】歸脾腎,主霍亂,腹中不安,消穀,理胃溫中,除邪痹毒氣(《別錄》)。主溪毒(弘景)。下氣,治蠱毒,敷蛇、蟲、沙蝨瘡(《日華》。恭曰:此蒜與胡蔥相得。主惡蛓毒、山溪中沙蝨、水毒,大效。山人、俚獠時用之)。塗疔腫甚良(孟詵)。

【主治】心煩痛,解諸毒,小兒丹疹(思邈)。

【發明】頌曰:古方多用小蒜治中冷霍亂,煮汁飲之。南齊褚澄治李道念雞瘕,便瘥。

宗奭曰:華佗用蒜齏,即此蒜也。

時珍曰:按:李延壽《南史》云:李道念病已五年。吳郡太守褚澄診之。曰:非冷非熱,當是食白瀹雞子過多也。取蒜一升煮食,吐出一物涎裹,視之乃雞雛,翅足俱全。澄曰:未盡也。更吐之,凡十二枚而愈。或以「蒜」字作「蘇」字者,誤矣。范曄《後漢書》云:華佗見一人病噎,食不得下,令取餅店家蒜齏大酢二升飲之,立吐一蛇。病者懸蛇於車,造佗家,見壁北懸蛇數十,乃知其奇。

又夏子益《奇疾方》云:人頭面上有光,他人手近之如火熾者,此中蠱也。用蒜汁半兩,和酒服之,當吐出如蛇狀。觀三書所載,則蒜乃吐蠱要藥,而後人鮮有知者。

【附方】舊七,新七。

時氣溫病,初得頭痛,壯熱脈大:即以小蒜一升,杵汁三合,頓服。不過再作便愈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霍亂脹滿,不得吐下,名乾霍亂:小蒜一升,水三升,煮一升,頓服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霍亂轉筋,入腹殺人:以小蒜、鹽各一兩,搗敷臍中,灸七壯,立止。(《聖濟錄》)。

積年心痛不可忍,不拘十年、五年者,隨手見效:濃醋煮小蒜食飽,勿著鹽。曾用之有效,再不發也。(《兵部手集》)。

水毒中人:一名中溪,一名中濕,一名水病,似射工而無物。初得惡寒,頭目微疼,旦醒暮劇,手足逆冷。三日則生蟲,食人下部,肛中有瘡,不癢不痛。過六、七日蟲食五臟,注下不禁:以小蒜三升,煮微熱(大熱即無力)以浴身。若身發赤斑紋者,毋以他病治之也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射工中人成瘡者:取蒜切片,貼瘡上,灸七壯。(《千金》)。

止截瘧疾:小蒜不拘多少,研泥,入黃丹少許,丸如芡子大。每服一丸,面東新汲水下,至妙。(唐慎微)。

陰腫如刺汗出者:小蒜一升,韭根一升,楊柳根二斤,酒三升,煎沸乘熱熏之。(《永類方》)。

惡核腫結:小蒜、吳茱萸等分,搗敷即散。(《肘後》)。

丹毒五色無常,及發足踝者:杵蒜厚敷,頻易。(葛氏)。

小兒白禿,頭上團團白色:以蒜(切)口揩之。(《子母秘錄》)。

蛇蠍螫人:小蒜搗汁服,以滓敷之。(《肘後》)。

蜈蚣咬瘡:嚼小蒜塗之,良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蚰蜒入耳:小蒜洗淨,搗汁滴之。未出再滴。(李絳《兵部手集》)

白話文:

[蒜]

[名稱解釋]

又名小蒜、茆蒜(讀作卯)、葷菜。

李時珍說:「蒜」這個字,從「祘」(讀音蒜)得來,是諧音字。字形也像蒜根的樣子。中國最早只有這種蒜,後來漢朝人從西域得到胡蒜,就稱原本的蒜為小蒜來區別。所以崔豹《古今注》說:「蒜,就是茆蒜,俗稱小蒜。胡國有種蒜,一個莖上長十個蒜頭,稱為胡蒜,俗稱大蒜。」蒜是五葷之一,因此許慎《說文解字》稱它為葷菜。所謂五葷,也稱為五辛,因為它們氣味辛辣刺激,會使人頭腦昏沉、慾望強烈,所以修道之人會避免食用。

修煉形體的人認為小蒜、大蒜、韭菜、蕓薹、胡荽是五葷,道家認為韭菜、薤、蒜、蕓薹、胡荽是五葷,佛家則認為大蒜、小蒜、興渠、慈蔥、茖蔥是五葷。興渠,就是阿魏。雖然各家說法不同,但這些都是氣味辛辣熏人的食物,生吃會使人易怒,熟吃會引發淫慾,對修身養性有害,所以要戒除。

[採集]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「蒜,就是小蒜。在五月五日採收。」

陶弘景說:「小蒜長出葉子時,可以煮熟食用。到五月葉子枯萎時,取其根,叫做薍子,直接食用,氣味非常熏臭。」

陳承說:「小蒜是野生的,到處都有。較小的,又叫做薍,也叫做蒚。它的苗、葉、根、子都像葫蘆,但細小很多。《爾雅》說:『蒚,是山蒜。』《說文解字》說:『蒜,是葷菜。』蔬菜中好的,雲夢地區的葷菜。生長在山中的,稱為蒚。」

蘇頌說:「本草書稱大蒜為葫,小蒜為蒜,而《說文解字》所說的葷菜,指的其實是大蒜,蒚才是小蒜。書上記載不同物品的別名就是這樣,用藥的時候不可不仔細分辨。」

陳宗奭說:「小蒜就是蒚。它的苗像蔥的針葉,根是白色的,大的像烏芋的果實。連根煮食,叫做宅蒜。」

李時珍說:「家種的蒜有兩種:根莖都小且蒜瓣少,辣味很重的,叫做蒜,也就是小蒜;根莖都大且蒜瓣多,辛辣中帶有甜味的,叫做葫,也就是大蒜。據孫炎《爾雅正義》記載:皇帝登上蒚山,中了蕕芋的毒,快要死了,吃了蒜才解毒,於是就移植栽培,發現它能解魚肉腥味和蟲魚的毒。另外,孫愐《唐韻》記載:張騫出使西域,才帶回大蒜的種子。由此可知,小蒜這種植物,從蒚移植而來,自古就有了。」

所以《爾雅》稱蒚為山蒜,用來區別家種的蒜。大蒜這種植物,是從胡人地區移植來的,到漢朝才出現。因此《名醫別錄》稱葫為大蒜,可見中國原產的蒜是比較小的。王禎《農書》記載:「還有一種澤蒜,最容易繁殖,隨挖隨長。成熟時採收種子,隨意撒播種植。吳地人做菜時,常使用這種蒜的根做成醃菜,比蔥、韭菜更好。」這指的正是《名醫別錄》所說的小蒜。

它最早從野澤中移植而來,所以有澤蒜這個名稱,而寇氏把它誤寫成宅字了。各家都把野生的山蒜、澤蒜來解釋家種的小蒜,都沒有詳細考察。小蒜雖然出自蒚,但經過人力栽培,其性質必定會有所改變。所以必須加以區分。

[藥性]

蒜(小蒜根)

[氣味] 辛辣,溫熱,有小毒。

陶弘景說:味辛,性熱。會損害身體,不宜長期食用。

孫思邈說:無毒。三月不要長期食用,會傷害人的意志和本性。《黃帝書》說:與生魚一起吃,會使人元氣耗損,陰囊疼痛。

孟詵說:患有腳氣病、風濕病,以及病後的人,忌食。

[主治] 歸脾經、腎經,主要治療霍亂、腹中不適、消化不良、調理腸胃、溫補中焦、去除邪氣、麻痺、毒氣。(《名醫別錄》)主要治療溪水中的毒。(陶弘景)能下氣,治療蠱毒,外敷可治療蛇、蟲、沙蝨咬傷。(《日華子本草》)龔廷賢說:「這種蒜和胡蔥一同使用效果很好。主要治療惡性毒瘡,山溪中的沙蝨、水毒,效果非常好,山裡人或少數民族經常使用。」外敷可治療疔瘡,效果很好。(孟詵)

[主治] 可治心煩疼痛,解各種毒,小兒丹疹。(孫思邈)

[說明]

蘇頌說:「古方經常使用小蒜治療中寒引起的霍亂,煮汁飲用。南齊的褚澄治好了李道念的雞瘕病。」

陳宗奭說:「華佗用的蒜泥,就是這種小蒜。」

李時珍說:「據李延壽《南史》記載:李道念生病五年,吳郡太守褚澄診斷後說:『這不是寒也不是熱,應該是吃了太多用白水煮的雞蛋造成的。』於是取一升蒜煮給他吃,李道念吐出一個被黏液包裹的東西,看起來像小雞,翅膀和腳都有。褚澄說:『還沒吐完。』又吐了幾次,總共吐出十二個就好了。有些地方把『蒜』字寫成『蘇』字,是錯誤的。范曄《後漢書》記載:華佗看到一人得了食道梗阻,吃不下東西,就叫餅店店家拿來蒜泥和大醋二升,讓他喝下,立刻吐出一條蛇。病人就把蛇掛在車上,到華佗家,看到牆壁上掛著幾十條蛇,才知道華佗醫術的神奇。」

另外,夏子益《奇疾方》記載:「人頭面發光,他人手靠近時感覺像火燒一樣,這是中了蠱毒。用半兩蒜汁,和酒一起服用,應該會吐出像蛇一樣的東西。」由此可見,蒜是治療蠱毒的重要藥物,但後人卻很少知道。

[附方]

舊方七個,新增七個。

  1. 時氣溫病,剛開始頭痛,高燒脈搏快:用一升小蒜,搗爛取汁三合,一次喝下。最多再服一次就會痊癒。(《肘後備急方》)
  2. 霍亂腹脹,無法嘔吐或排泄,稱為乾霍亂:用一升小蒜,加三升水,煮成一升,一次喝下。(《肘後備急方》)
  3. 霍亂引起腿抽筋,進入腹部會致命:用小蒜、鹽各一兩,搗爛後敷在肚臍上,再灸七壯,立刻止痛。(《聖濟總錄》)
  4. 多年心痛難忍,不論十年、五年,都能立即見效:用濃醋煮小蒜,吃飽,不要加鹽。曾經用過效果很好,就不會再發作。(《兵部手集》)
  5. 中了水毒:又名中溪、中濕、水病,症狀像射工,卻沒有東西。剛開始會怕冷,頭眼稍微疼痛,早上醒來比較輕微,傍晚比較嚴重,手腳冰冷。三天後會生蟲,吃人體下部,肛門有瘡,不癢不痛。過六七天,蟲會吃五臟,導致腹瀉不止:用三升小蒜,煮到微熱(太熱就沒效果),用來洗澡。如果身上出現紅色斑紋,就不要當作其他疾病來治療。(《肘後備急方》)
  6. 被射工咬傷形成瘡:取蒜切片,貼在瘡上,再灸七壯。(《千金要方》)
  7. 止瘧疾發作:用不限量的小蒜,搗成泥,加入少量黃丹,做成芡實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丸,面向東方,用剛汲取的井水送服,效果很好。(唐慎微)
  8. 陰部腫脹像針刺一樣並出汗:用一升小蒜,一升韭菜根,二斤楊柳根,三升酒,煎煮至沸騰,趁熱熏蒸。(《永類方》)
  9. 惡性淋巴結腫大:用小蒜、吳茱萸等量,搗爛外敷,就會消散。(《肘後備急方》)
  10. 丹毒,顏色不固定,以及長在腳踝的:把蒜搗爛厚敷,頻繁更換。(葛洪)
  11. 小兒頭上出現白色癬:用切開的蒜擦拭患處。(《子母秘錄》)
  12. 被蛇蠍咬傷:把小蒜搗汁內服,用藥渣外敷。(《肘後備急方》)
  13. 蜈蚣咬傷:把小蒜嚼爛塗在傷口上,效果很好。(《肘後備急方》)
  14. 蚰蜒跑進耳朵:把小蒜洗淨,搗汁滴入耳中。如果沒出來,就再滴一次。(李絳《兵部手集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