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二卷 (39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二卷 (39)

1. 赤箭

(《本經》上品)

【氣味】辛,溫,無毒。志曰:天麻,辛、平,無毒。大明曰:甘,暖。權曰:赤箭芝,一名天麻。味甘,平,無毒。好古曰:苦,平,陰中之陽也。

【主治】殺鬼精物,蠱毒惡氣。久服益氣力,長陰肥健,輕身增年(《本經》)。消癰腫,下支滿,寒疝下血(《別錄》)。天麻:主諸風濕痹,四肢拘攣,小兒風癇驚氣,利腰膝,強筋力。久服益氣,輕身長年(《開寶》)。治冷氣𤸷痹,攤緩不隨,語多恍惚,善驚失志(甄權)。

助陽氣,補五勞七傷,鬼疰,通血脈,開竅。服食無忌。(大明)治風虛眩運頭痛(元素)。

【發明】杲曰:肝虛不足者,宜天麻、芎藭以補之。其用有四:療大人風熱頭痛,小兒風癇驚悸,諸風麻痹不仁,風熱語言不遂。時珍曰:天麻,乃肝經氣分之藥。《素問》云: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故天麻入厥陰之經而治諸病。按:羅天益云:眼黑頭旋,風虛內作,非天麻不能治。

天麻乃定風草,故為治風之神藥。今有久服天麻藥,遍身發出紅丹者,是其祛風之驗也。宗奭曰:天麻,須別藥相佐使,然後見其功,仍須加而用之。人或蜜漬為果,或蒸煮食,當深思則得矣。

【附方】新二。

天麻丸:消風化痰,清利頭目,寬胸利膈。治心忪煩悶,頭暈欲倒,項急,肩背拘倦,神昏多睡,肢節煩痛,皮膚瘙癢,偏正頭痛,鼻齆,面目虛浮,並宜服之。天麻半兩,芎藭二兩。為末,煉蜜丸如芡子大。每食後嚼一丸,茶、酒任下。(《普濟方》)腰腳疼痛:天麻、半夏、細辛各二兩。

絹袋二個,各盛藥令勻,蒸熱,交互熨痛處。汗出則愈。數日再熨。(《衛生易簡方》)還筒子

【主治】定風補虛,功同天麻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益氣固精:補血,黑髮,益壽,有奇效。還筒子半兩,芡實半兩,金銀花二兩,破故紙(酒浸,春三、夏一、秋二,冬五日,焙,研末)二兩。各研末,蜜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鹽湯、溫酒任下。鄭西泉所傳方。(鄧才《雜興方》)

白話文:

[赤箭]

【味道】 味道辛辣,性溫,沒有毒性。有人認為天麻味道辛辣,性平,沒有毒性;也有人認為甘甜,性溫;還有人認為赤箭芝,也就是天麻,味道甘甜,性平,沒有毒性;另有人認為是苦味,性平,屬於陰中的陽性。

【主要功效】 能驅除鬼怪精物,以及蠱毒和惡氣。長期服用能增強體力,使身體強壯,增長男性生殖能力,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也能消除癰腫,減輕肢體腫脹,治療寒疝和下血等症狀。天麻還可以治療各種風濕引起的痺痛,四肢抽搐,小兒驚風,抽搐,有益腰膝,強壯筋骨。長期服用能增強精力,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也能治療因寒邪引起的痺痛,肢體癱瘓,言語不清,精神恍惚,容易受驚,意志消沉等問題。

能幫助陽氣,補益五勞七傷,治療鬼疰病,疏通血脈,開啟身體竅道。服用時沒有什麼禁忌。也能治療因風邪引起的眩暈頭痛。

【醫理闡述】 有人認為,肝虛的人,應該用天麻和川芎來補益。天麻的用途有四方面:治療大人風熱頭痛,小兒驚風抽搐,各種風邪引起的麻痺不仁,以及風熱引起的言語不清。還有人認為,天麻是肝經氣分的藥。《內經》說,所有因風引起的眩暈,都屬於肝病。所以天麻能進入肝經來治療各種疾病。有人認為,眼黑頭暈,是由於風虛內生,只有天麻才能治療。

天麻是鎮風的草藥,所以是治療風病的良藥。現在有人長期服用天麻藥後,全身出現紅疹,這是它祛風的表現。有人認為,天麻必須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,才能顯現療效,而且要增加劑量使用。有些人把天麻用蜂蜜醃製當作果子,或者蒸煮食用,應該深入思考它的作用。

【附加藥方】 新增兩個藥方:

  • 天麻丸: 可以消除風邪,化解痰液,使頭腦清醒,胸部舒暢,減少膈膜壓迫。治療心悸煩悶,頭暈欲倒,脖子僵硬,肩背疲倦,精神恍惚嗜睡,關節疼痛,皮膚瘙癢,偏頭痛,鼻塞,面部虛腫等症狀,都適合服用。配方是:天麻半兩,川芎二兩。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製成芡實大小的藥丸。每次飯後嚼服一丸,用茶或酒送服。
  • 治療腰腿疼痛: 天麻、半夏、細辛各二兩。用兩個絹袋分別裝入藥物,蒸熱後,交替熨敷疼痛部位。出汗後即可痊癒。數日後可再次熨敷。

[還筒子]

【主要功效】 功效與天麻相似,能鎮風補虛。

【附加藥方】 新增一個藥方:

  • 益氣固精: 可以補血,使頭髮烏黑,延年益壽,效果顯著。配方是:還筒子半兩,芡實半兩,金銀花二兩,破故紙(用酒浸泡,春季3天,夏季1天,秋季2天,冬季5天,然後烘乾研磨成粉)二兩。將藥材分別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用鹽水或溫酒送服。這是鄭西泉先生傳下來的藥方。

2.

(直律切。《本經》上品)

【釋名】山薊(《本經》)、楊桴(音孚)、桴薊(《爾雅》)、馬薊(《綱目》)、山姜(《別錄》)、山連(《別錄》)、吃力伽(《日華》)。時珍曰:按《六書本義》,術字篆文,象其根乾枝葉之形。《吳普本草》一名山芥,一名天薊。因其葉似薊,而味似薑、芥也。

西域謂之吃力伽,故《外臺秘要》有吃力伽散。揚州之域多種白朮,其狀如桴,故有楊桴及桴薊之名,今人謂之吳術是也。桴乃鼓槌之名。古方二術通用。後人始有蒼、白之分,詳見下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術,生鄭山山谷、漢中、南鄭。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九月採根,曝乾。

弘景曰:鄭山,即南鄭也。今處處有,以蔣山、白山、茅山者為勝。十一月、十二月採者好,多脂膏而甘。其苗可作飲,甚香美。術有兩種:白朮,葉大有毛而作椏,根甜而少膏,可作丸、散用;赤朮,葉細無椏,根小苦而多膏,可作煎用。東境術大而無氣烈,不任用。今市人賣者,皆以米粉塗令白,非自然矣,用時宜刮去之。

頌曰:術,今處處有之,以茅山、嵩山者為佳。春生苗,青色無椏。莖作蒿干狀,青赤色,長三、二尺以來。夏開花,紫碧色,亦似刺薊花,或有黃白色者。入伏後結子,至秋而苗枯。根似姜而旁有細根,皮黑,心黃白色,中有膏液紫色。其根乾溼並通用。陶隱居言術有二種,則《爾雅》所謂桴薊,即白朮也。

今白朮生杭、越、舒、宣州高山崗上,葉葉相對,上有毛,方莖,莖端生花,淡紫碧紅數色,根作椏生。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九月採,曝乾用,以大塊紫花為勝。古方所用術者,皆白朮也。

宗奭曰:蒼朮,長如大拇指,肥實,皮色褐,其氣味辛烈,須米泔浸洗,去皮用。白朮粗促,色微褐,其氣亦微辛苦而不烈。古方及《本經》止言術,不分蒼、白二種,亦宜兩審。

時珍曰:蒼朮,山薊也,處處山中有之。苗高二、三尺,其葉抱莖而生,梢間葉似棠梨葉,其腳下葉有三、五叉,皆有鋸齒小刺。根如老薑之狀,蒼黑色,肉白有油膏。白朮,桴薊也,吳越有之。人多取根栽蒔,一年即稠。嫩苗可茹,葉稍大而有毛。根如指大,狀如鼓槌,亦有大如拳者。

彼人剖開曝乾,謂之削術,亦曰片術。陳自良言:白而肥者,是浙術;瘦而黃者,是幕阜山所出,其力劣。昔人用術不分赤、白。自宋以來,始言蒼朮苦辛氣烈,白朮苦甘氣和,各自施用,亦頗有理。並以秋採者,佳;春採者,虛軟易壞。嵇含《南方草木狀》云:藥有吃力伽,即術也。

瀕海所產,一根有至數斤者,採餌尤良。嘉謨曰:浙術,俗名雲頭術,種平壤,頗肥大,由糞力也,易潤油。歙術,俗名狗頭術,雖瘦小,得土氣充也,甚燥白,勝於浙術。寧國、昌化、池州者,並同歙術,境相鄰也。

白話文:

[術]

山薊,又名楊桴、桴薊、馬薊、山姜、山連、吃力伽。其名稱由來,《六書本義》記載術字篆文象徵其根莖枝葉形狀;《吳普本草》稱其為山芥、天薊,因葉似薊,味似薑芥;西域稱之為吃力伽,《外臺秘要》記載有吃力伽散;揚州盛產一種形似鼓槌的白朮,故稱楊桴、桴薊,今人稱之為吳術。古方中兩種術通用,後世才區分為蒼朮和白朮。

《別錄》記載術生長在鄭山山谷、漢中、南鄭等地,二、三、八、九月採根曬乾。陶弘景說明鄭山即南鄭,各地皆有,以蔣山、白山、茅山所產為佳,十一、十二月採收的品質較好,油脂含量多,味道甘甜,其苗可食用,香氣撲鼻。術分兩種:白朮,葉片大,有毛,分枝,根甜,油脂少,可製成丸劑、散劑;赤朮,葉細小,無分枝,根小,味苦,油脂多,可煎服。東境產的朮塊頭大,但氣味不濃烈,藥效不佳。市面上販售的白朮多用米粉塗白,非自然顏色,使用前應刮去。

寇宗奭認為,現在各地都有術,茅山、嵩山所產最佳。春天長出青色無分枝的苗,莖如蒿,青赤色,高二三尺;夏天開花,紫碧色,形似薊花,也有黃白色的;入伏後結果,秋天枯萎;根似薑,旁生細根,外皮黑,內心黃白,含紫色油脂,根無論乾濕皆可入藥。陶弘景說術有兩種,則《爾雅》中的桴薊即白朮。

白朮生長在杭州、越州、舒州、宣州的高山崗上,葉片相對生長,有毛,莖方形,莖端開花,淡紫碧紅等多種顏色,根部分枝生長。二、三、八、九月採收曬乾入藥,以塊頭大、紫花多的為佳。古方所用的術都是白朮。

寇宗奭說,蒼朮形如大拇指,肥實,皮色褐色,氣味辛辣,需用米泔水浸泡清洗,去除外皮後使用;白朮粗短,顏色略褐,氣味微苦辛,不辛烈。古方和《本經》只記載術,未分蒼白二種,需謹慎考量。

李時珍認為,蒼朮即山薊,山間處處皆有,植株高二三尺,葉片抱莖生長,頂端葉片像棠梨葉,基部葉片三到五叉,都有鋸齒狀的小刺,根像老薑,呈蒼黑色,肉白色,有油脂;白朮即桴薊,吳越地區盛產,人們多取根部栽種,一年即可長成一片。嫩苗可食用,葉片較大,有毛,根如手指粗細,形似鼓槌,也有大的像拳頭一樣。人們剖開曬乾,稱為削術或片術。陳自良說,白色肥大的為浙江所產的術,瘦而黃的為幕阜山所產,藥效較差。古人用術不分赤白,宋代以後才區分蒼朮苦辛味烈,白朮苦甘味和,各自使用,也頗有道理。秋採的品質佳,春採的則虛軟易壞。嵇含《南方草木狀》記載的吃力伽即術。

濱海地區所產的術,一根重達數斤,採食其嫩芽最佳。嘉謨說,浙江所產的術,俗稱雲頭術,種在肥沃的土地上,長得肥大,這是因為施肥的緣故,容易潮濕油潤;歙州所產的術,俗稱狗頭術,雖然瘦小,但因土質肥沃,顏色乾爽潔白,勝過浙江所產的。寧國、昌化、池州所產的術與歙州的相同,因為地處相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