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5)
菜部第二十六卷 (5)
1. 薤
(音械《別錄》中品)
【釋名】藠子(音叫,或作蕎者非)、莜子(音釣)、火蔥(《綱目》)、菜芝(《別錄》)、鴻薈(音會)。
時珍曰:薤本文作䪥,韭類也。故字從韭,從䪥(音概),諧聲也。今人因其根白,呼為藠子,江南人訛為莜子。其葉類蔥而根如蒜,收種宜火熏,故俗人稱為火蔥。羅願云:物莫美於芝,故薤為菜芝。蘇頌復附莜子於蒜條,誤矣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薤生魯山平澤。
恭曰:薤是韭類。葉似韭而闊,多白而無實。有赤、白二種:白者補而美,赤者苦而無味。
頌曰:薤處處有之。春秋分蒔,至冬葉枯。《爾雅》云:葝,山薤也。生山中,莖葉與家薤相類,而根差長,葉差大,僅若鹿蔥,體性亦與家薤同。今人少用。
宗奭曰:薤葉如金燈葉,差狹而更光。故古人言薤露者,以其光滑難佇之義。
時珍曰:薤八月栽根,正月分蒔,宜肥壤。數枝一本,則茂而根大。葉狀似韭。韭葉中實而扁,有劍脊。薤葉中空,似細蔥葉而有稜,氣亦如蔥。二月開細花,紫白色。根如小蒜,一本數顆,相依而生。五月葉青則掘之,否則肉不滿也。其根煮食、芼酒、糟藏、醋浸皆宜。故《內則》云:切蔥、薤實諸醯以柔之。
白樂天詩云酥暖薤白酒,謂以酥炒薤白投酒中也。一種水晶蔥,蔥葉蒜根,與薤相似,不臭,亦其類也。按:王禎《農書》云:野薤俗名天薤。生麥原中,葉似薤而小,味益辛,亦可供食,但不多有。即《爾雅》山薤是也。
薤白
【氣味】辛、苦,溫,滑,無毒。
好古曰:入手陽明經。
頌曰:薤宜去青留白,白冷而青熱也。
詵曰:發熱病,不宜多食。三、四月勿食生者。
大明曰:生食引涕唾。不可與牛肉同食,令人作癥瘕。
【主治】金瘡瘡敗。輕身,不飢耐老(《本經》)。歸骨,除寒熱,去水氣,溫中散結氣。作羹食,利病人。諸瘡中風寒水氣腫痛,搗塗之(《別錄》)。煮食,耐寒,調中補不足,止久痢冷瀉,肥健人(《日華》)。治泄痢下重,能泄下焦陽明氣滯(李杲。好古曰:下重者,氣滯也。
四逆散加此以泄氣滯)。治少陰病厥逆泄痢,及胸痹刺痛,下氣散血,安胎(時珍)。心病宜食之。利產婦(思邈)。治女人帶下赤白,作羹食之。骨哽在咽不去者,食之即下(孟詵)。補虛解毒(蘇頌)。白者補益,赤者療金瘡及風,生肌肉(蘇恭)。與蜜同搗,塗湯火傷,效甚速(宗奭)。
溫補,助陽道(時珍)。
【發明】弘景曰:薤性溫補,仙方及服食家皆須之,偏入諸膏用。不可生啖,葷辛為忌。
詵曰:薤,白色者最好,雖有辛,不葷五臟。學道人長服之,可通神安魂魄,益氣續筋力。
頌曰:白薤之白,性冷而補。又曰:莜子,煮與蓐婦飲,易產。亦主腳氣。
時珍曰:薤,味辛氣溫。諸家言其溫補,而蘇頌《圖經》獨謂其冷補。按:杜甫《薤詩》云:束比青芻色,圓齊玉箸頭。衰年關膈冷,味暖並無憂。亦言其溫補,與經文相合。則冷補之說,蓋不然也。又按:王禎云:薤生則氣辛,熟則甘美。種之不蠹,食之有益。故學道人資之,老人宜之。
然道家以薤為五葷之一,而諸氏言其不葷何耶?薛用弱《齊諧志》云:安陸郭坦兄,得天行病後,遂能大餐,每日食至一斛。五年,家貧行乞。一日大飢,至一園,食薤一畦,大蒜一畦。便悶極臥地,吐一物如龍,漸漸縮小。有人撮飯於上,即消成水,而病尋瘳也。按:此亦薤散結、蒜消症之驗也。
宗奭曰:薤葉光滑,露亦難佇。《千金》治肺氣喘急方中用之,亦取其滑泄之義。
【附方】舊十五,新八。
胸痹刺痛:張仲景栝蔞薤白湯:治胸痹,痛徹心背,喘息咳唾短氣,喉中燥癢,寸脈沉遲,關脈弦數,不治殺人。用栝蔞實一枚,薤白半升,白酒七升,煮二升,分二服。《千金》治胸痹,半夏薤白湯:用薤白四兩,半夏一合,枳實半兩,生薑一兩,栝蔞實半枚,㕮咀,以白酨漿三升,煮一升,溫服,日三。《肘後》治胸痹,瘥而復發。
薤根五升,搗汁飲之,立瘥。酨音在,酢漿也。
卒中惡死卒死,或先病,或平居寢臥奄忽而死,皆是中惡。以薤汁灌入鼻中,便省。(《肘後》)。
霍亂乾嘔不止者:以薤一虎口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半,頓服。不過三作即已。(韋宙《獨行方》)。
奔豚氣痛:薤白搗汁飲之。(《肘後方》)。
赤痢不止:薤同黃柏煮汁服之。(陳藏器)。
赤白痢下:薤白一握,同米煮粥,日食之。(《食醫心鏡》)。
小兒疳痢:薤白生搗如泥,以粳米粉和蜜作餅,炙熟與食。不過三兩服。(楊氏《產乳》)。
產後諸痢:多煮薤白食,仍以羊腎脂同炒食之。(《範汪方》)
妊娠胎動,腹內冷痛:薤白一升,當歸四兩。水五升,煮二升,分三服。(《古今錄驗》)。
郁肉脯毒:杵薤汁,服二、三升良。(葛洪方)。
瘡犯惡露,甚者殺人:薤白搗爛,以帛裹煨極熱,去帛敷之,冷即易換。亦可搗作餅,以艾灸之,熱氣入瘡,水出即瘥也。(《梅師方》)。
手指赤色,隨月生死:以生薤一把,苦酒煮熟,搗爛塗之,愈乃止。(《肘後方》)。
疥瘡痛癢:煮薤葉,搗爛塗之。(同上)
灸瘡腫痛:薤白一升,豬脂一斤。切,以苦酒浸一宿,微火煎三上三下,去滓塗之。(《梅師方》)。
手足瘑瘡:生薤一把,以熱醋投入,以封瘡上取效。(《千金》)。
毒蛇螫傷:薤白搗敷。(徐王方)。
虎犬咬傷:薤白搗汁一升飲之,並塗之。日三服,瘥乃止。(葛洪方)。
諸魚骨哽:薤白嚼柔,以繩系中,吞到哽處,引之即出。(同上)。
誤吞釵鐶:取薤白曝萎,煮熟勿切,食一大束,釵即隨出。(葛洪方)。
目中風腫作痛:取薤白截斷,安膜上令遍。痛作復為之。(《範汪方》)。
咽喉腫痛:薤根醋搗敷腫處。冷即易之。(《聖濟》)。
【附錄】蓼蕎(《拾遺》)
藏器曰:味辛,溫,無毒。主霍亂腹冷脹滿,冷氣攻擊,腹滿不調,產後血攻胸膈刺痛,服之。生平澤,其苗如蔥、韭。
時珍曰:此亦山薤之類,方名不同耳。
白話文:
[薤]
名稱解釋:
薤,也叫做藠子(音同叫,也有人寫成蕎,但這是錯的)、莜子(音同釣)、火蔥、菜芝、鴻薈。
李時珍說:薤的古字寫作䪥,是韭菜的一種,所以字從「韭」,從「䪥」的聲音,用來表示讀音。現在的人因為它的根是白色的,所以叫它藠子,江南人把「藠」誤傳為「莜」。它的葉子像蔥,根像蒜,種植時適合用火熏,所以俗稱火蔥。羅願說:沒有什麼菜比得上芝,所以稱薤為菜芝。蘇頌把莜子附在蒜的條目下,是錯誤的。
產地與生長: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薤生長在魯山的平地上。
陶弘景說:薤是韭菜的一種。葉子像韭菜但更寬,大多是白色的,沒有果實。有紅色和白色兩種:白色的有補益作用,而且味道好;紅色的則苦澀沒有味道。
蘇頌說:薤到處都有。春秋兩季分開種植,到冬天葉子會枯萎。《爾雅》中說:「葝」是山薤,生長在山中,莖葉和家裡種的薤相似,但根比較長,葉子比較大,稍微像鹿蔥,特性也和家裡種的薤相同。現在很少人使用山薤。
陳宗奭說:薤的葉子像金燈葉,但更窄且更光滑。所以古人說的「薤露」,是指露水因為薤葉光滑而難以停留在上面的意思。
李時珍說:薤在八月栽種根,正月分株移植,適合肥沃的土壤。數棵種在一起,就會長得茂盛而且根會變大。葉子的形狀像韭菜,韭菜的葉子中間是實心的扁平狀,有像劍背一樣的突起;薤的葉子中間是空心的,像細蔥葉一樣有稜角,氣味也像蔥。二月開小花,顏色是紫白色。根像小蒜,一株有數個,互相依靠而生。五月葉子變青就應該挖出來,否則根肉就不飽滿了。它的根適合煮食、配酒、醃製或用醋浸泡。所以《禮記·內則》中說:切碎蔥和薤,放進醬醋中來調味。
白居易的詩說「酥暖薤白酒」,是指用酥油炒薤白加入酒中。還有一種叫做水晶蔥,葉子像蔥,根像蒜,和薤很像,但不臭,也算是薤的同類。根據王禎的《農書》記載:野薤俗稱天薤,生長在麥田中,葉子像薤但更小,味道更辛辣,也可以食用,但是數量不多,就是《爾雅》中記載的山薤。
薤白(薤的白色根部)
氣味:
味道辛辣、苦澀,性溫,有滑利的作用,沒有毒。
張元素認為:薤白歸入足陽明胃經。
蘇頌說:薤適合去掉綠色部分,留下白色的根部,因為白色的性涼,而綠色的性熱。
孟詵說:發熱的病人不適合多吃薤,三、四月不要吃生的薤。
李時珍說:生吃薤會引起流涕和唾液,不可以和牛肉一起吃,會讓人產生腫塊。
主要功效:
- 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:薤可以治療金瘡潰爛,使身體輕盈,不易感到飢餓,延年益壽。
- 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薤可以使骨骼復位,消除寒熱,去除體內水氣,溫暖中焦,散解氣結。做成羹湯食用,對病人有益。還可以將它搗爛外敷,治療各種瘡、中風引起的寒氣、水腫疼痛。
- 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煮熟食用,可以耐寒,調理中焦,補益不足,止住久瀉和寒性腹瀉,使人強壯。
- 李杲認為:薤可以治療腹瀉、裏急後重,能夠疏泄下焦陽明經的氣滯。張元素認為:裏急後重是因為氣滯。使用四逆散加上薤,可以疏泄氣滯。
- 李時珍認為:薤可以治療少陰病引起的厥逆、腹瀉,以及胸痹刺痛,能夠下氣散血,安胎。
- 孫思邈認為:有心臟疾病的人適合吃薤。可以幫助產婦順利生產。
- 孟詵認為:可以治療婦女的白帶和赤白帶下,做成羹湯食用。魚骨卡在喉嚨裡取不出來時,吃薤就可以讓魚骨滑下去。
- 蘇頌認為:可以補虛解毒。
- 蘇恭認為:白色的薤有補益作用,紅色的則可以治療金瘡和風疾,促進肌肉生長。
- 陳宗奭認為:將薤和蜂蜜一起搗爛,塗抹在燙傷和火傷處,效果非常快速。
- 李時珍認為:薤可以溫補,幫助陽氣。
醫家論述:
陶弘景說:薤性溫補,道家和養生家都必須使用它,特別是加入各種膏藥中使用。不可以生吃,因為它屬於葷腥辛辣的食物,是禁忌。
孟詵說:薤,白色的最好,雖然味道辛辣,但不會刺激五臟。修道的人長期服用,可以通神安魂魄,益氣續筋力。
蘇頌說:白薤的白色部分,性涼而有補益作用。又說:莜子(薤),煮給產婦喝,容易生產,也可以治療腳氣。
李時珍說:薤,味道辛辣,性溫。各家都說它溫補,但是蘇頌在《圖經》中卻說它性涼而補。根據杜甫的《薤詩》說:「束比青芻色,圓齊玉箸頭。衰年關膈冷,味暖並無憂。」也是說它溫補,和經典記載相符,所以說薤性涼而補的說法,大概是不對的。另外,王禎說:生的薤氣味辛辣,煮熟後則甘甜美味。種植它不容易生蟲,食用有益處。所以修道的人需要它,老年人也適合食用。
然而,道家把薤歸類為五葷之一,但各家又說它不屬於葷腥,這是為什麼呢?薛用弱在《齊諧志》中說:安陸的郭坦的哥哥,得了怪病後食量大增,每天要吃一斛的食物。五年後,因為家境貧困而行乞。有一天,他非常飢餓,來到一個園子,吃了一畦的薤和一畦的大蒜。結果感到非常悶,倒在地上,吐出一個像龍一樣的東西,慢慢縮小。有人在上面放了飯,立刻就變成水,他的病也痊癒了。這也證明了薤有散結的作用,而蒜可以消除腫塊。
陳宗奭說:薤的葉子光滑,露水難以停留在上面。《千金方》治療肺氣喘急的方子中用到薤,也是取它滑利的作用。
附方:
原文中列舉了多個使用薤治療各種疾病的配方,包括胸痹刺痛、卒中、霍亂、奔豚氣痛、痢疾、小兒疳痢、產後諸痢、妊娠胎動腹痛、食物中毒、瘡瘍感染、手指病、疥瘡、灸瘡腫痛、手足瘑瘡、毒蛇咬傷、虎犬咬傷、魚骨卡喉、誤吞異物、眼睛腫痛、咽喉腫痛等。
附錄:
蓼蕎,《拾遺》記載:味道辛辣,性溫,沒有毒。主要治療霍亂引起的腹部發冷脹滿,寒氣侵襲引起的腹脹不適,以及產後氣血攻心引起的胸膈刺痛。生長在平地上,苗像蔥、韭。
李時珍說:這也是山薤的一種,只是名稱不同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