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二卷 (31)
草部第十二卷 (31)
1. 葳蕤
根
【修治】斆曰:凡使勿用黃精並鉤吻,二物相似。葳蕤節上有鬚毛,莖斑,葉尖處有小黃點,為不同。採得以竹刀刮去節皮,洗淨,以蜜水浸一宿,蒸了焙乾用。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普曰:神農:苦;桐君、雷公、扁鵲:甘,無毒;黃帝:辛。之才曰:畏滷鹼。
【主治】女萎:主中風暴熱,不能動搖,跌筋結肉,諸不足。久服,去面黑䵟,好顏色潤澤,輕身不老(《本經》)。葳蕤:主心腹結氣,虛熱濕毒腰痛,莖中寒,及目痛眥爛淚出(《別錄》)。時疾寒熱,內補不足,去虛勞客熱。頭痛不安,加而用之,良(甄權)。補中益氣(蕭炳)。
除煩悶,止消渴,潤心肺,補五勞七傷虛損,腰腳疼痛。天行熱狂,服食無忌(大明)。服諸石人不調和者,煮汁飲之(弘景)。主風溫自汗灼熱,及勞瘧寒熱,脾胃虛乏,男子小便頻數,失精,一切虛損(時珍)。
【發明】杲曰:葳蕤能升能降,陽中陰也。其用有四:主風淫四末,兩目淚爛,男子濕注腰痛,女子面生黑䵟。
時珍曰:葳蕤性平味甘,柔潤可食。故朱肱《南陽活人書》,治風溫自汗身重,語言難出,用葳蕤湯,以之為君藥。予每用治虛勞寒熱痁瘧,及一切不足之證,用代參、耆,不寒不燥,大有殊功,不只於去風熱濕毒而已,此昔人所未闡者也。
藏器曰:陳壽《魏志·樊阿傳》云:青黏,一名黃芝,一名地節。此即葳蕤,極似偏精。本功外,主聰明,調血氣,令人強壯。和漆葉為散服,主五臟益精,去三蟲,輕身不老,變白,潤肌膚,暖腰腳惟有熱不可服。晉嵇紹有胸中寒疾,每酒後苦唾,服之得愈。草似竹,取根花葉陰乾用。
昔華佗入山見仙人所服,以告樊阿,服之壽百歲也。
頌曰:陳藏器以青黏即葳蕤。世無識者,未敢以為信然。
時珍曰:蘇頌注黃精,疑青黏是黃精,與此說不同。今考黃精、葳蕤性味功用大抵相近,而葳蕤之功更勝。故青黏,一名黃芝,與黃精同名;一名地節,與葳蕤同名,則二物雖通用亦可。
【附方】舊一,新六。
服食法:二月、九月採葳蕤根,切碎一石,以水二石煮之,從旦至夕,以手挼爛,布囊榨取汁,熬稠。其渣曬為末,同熬至可丸,丸如雞頭子大。每服一丸,白湯下,日三服。導氣脈,強筋骨,治中風濕毒,去面皺顏色,久服延年。(臞仙《神隱書》)赤眼澀痛:葳蕤、赤芍藥、當歸、黃連等分。
煎湯,薰洗。(《衛生家寶方》)眼見黑花,赤痛昏暗:甘露湯:用葳蕤(焙)四兩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入薄荷二葉,生薑一片,蜜少許,同煎七分,臥時溫服,日一服。(《聖濟總錄》)小便猝淋:葳蕤一兩,芭蕉根四兩。水二大碗,煎一碗半,入滑石二錢,分三服。(《太平聖惠方》)發熱口乾,小便澀:用葳蕤五兩,煎汁飲之。
白話文:
葳蕤
【修治】古籍記載,使用葳蕤時,不要與黃精和鉤吻混用,因為三者外形相似。但葳蕤的莖節上有鬚毛,莖上有斑點,葉尖有小黃點,以此區分。採收時用竹刀刮去莖節上的外皮,洗淨,再用蜂蜜水浸泡一夜,然後蒸熟曬乾備用。
【氣味】味甘,性平,無毒。不同古籍記載其氣味略有差異,有的記載為苦味。畏滷鹼。
【主治】葳蕤能治療中風引起的發熱、肢體麻痺、跌打損傷、身體虛弱等症狀。長期服用,可以使面色紅潤,延年益壽。還能治療心腹脹氣、虛熱濕毒引起的腰痛、下焦虛寒、以及目痛、眼角潰爛流淚等症狀。可治療時疫引起的寒熱交替,補益身體虛損,治療虛勞客熱。能緩解頭痛,治療發熱口乾,小便不利等症狀。能補中益氣,除煩悶,止渴,潤肺,補益五勞七傷所致的虛損,以及腰腿疼痛等。可治療溫病引起的發熱、自汗、以及瘧疾引起的寒熱,脾胃虛弱,男子小便頻數、遺精、一切虛損等症狀。
【發明】葳蕤既能升能降,是陰中之陽。其用途有四:治療風邪侵襲四肢末端,眼睛紅腫流淚,男子濕熱下注引起的腰痛,女子面部出現黑斑。葳蕤性平味甘,柔潤可食,常用於治療溫病引起的發熱、自汗、身重、言語不清等症狀。也可用於治療虛勞、寒熱、瘧疾以及一切虛損的症狀,可以代替人參和黃耆,溫和不燥熱,療效显著。其功效不僅限於祛除風熱濕毒,這是古人尚未完全闡明的。葳蕤又名青黏、黃芝、地節,與黃精極為相似,但功效更勝一籌。能治療胸中寒疾,酒後苦唾等症狀。
【附方】古籍記載有多種葳蕤的應用方法及藥方,包括治療中風濕毒、眼疾、小便不利等。
服食方法:取二月或九月採收的葳蕤根,切碎,用水煮,再榨汁熬稠,渣曬成粉末,與熬好的汁一起製成丸藥服用。也可製成湯劑或煎劑,配合其他藥材使用,治療各種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