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二卷 (27)
草部第十二卷 (27)
1. 長松
(《拾遺》)
【釋名】仙茆。
時珍曰:其葉如松,服之長年,功如松脂及仙茆,故有二名。
【集解】藏器曰:長松生關內山谷中,葉似松,葉上有脂,山人服之。
時珍曰:長松生古松下,根色如薺苨,長三、五寸。味甘微苦,類人參,清香可愛。
按:《張天覺文集》云:僧普明居五臺山,患大風,眉發俱墮,哀苦不堪。忽遇異人,教服長松,示其形狀。明採服之,旬余毛髮俱生,顏色如故。今並代間土人,多以長松雜甘草、山藥為湯煎,甚佳。然本草及方書皆不載,獨釋慧祥《清涼傳》始敘其詳如此。韓𢘅《醫通》云:長松產太行西北諸山,根似獨活而香。
根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【主治】風血冷氣宿疾,溫中去風(藏器)。治大風惡疾,眉發墮落,百骸腐潰。每以一兩,入甘草少許,水煎服,旬日即愈。又解諸蟲毒,補益長年(時珍)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長松酒:滋補一切風虛,乃廬山休休子所傳。長松一兩五錢(狀似獨活而香,乃酒中聖藥也)。熟地黃八錢,生地黃、黃耆(蜜炙)、陳皮各七錢,當歸、厚朴、黃柏各五錢,白芍藥(煨)、人參、枳殼各四錢,蒼朮(米泔制)、半夏(制)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砂仁、黃連各三錢,木香、蜀椒、胡桃仁各二錢,小紅棗肉八個,老米一撮,燈心(五寸長)一百二十根。一料分十劑,絹袋盛之。
凡米五升,造酒一尊,煮一袋,窨久乃飲。(《韓氏醫通》)
白話文:
[長松]
[別名] 仙茆。
李時珍說:它的葉子像松樹,服用後能長壽,功效類似松脂和仙茆,所以有這兩個名字。
陳藏器說:長松生長在關內山谷中,葉子像松樹,葉子上有油脂,山裡的人會服用。
李時珍說:長松生長在古松樹下,根的顏色像薺苨,長三到五寸。味道甘甜帶點苦味,類似人參,有清香,很討人喜歡。
據《張天覺文集》記載:僧人普明住在五臺山,得了大風病,眉毛頭髮都掉光了,非常痛苦。忽然遇到一位奇人,教他服用長松,並告訴他長松的樣子。普明採來服用後,十幾天眉毛頭髮都長出來了,氣色也恢復如初。現在并州、代州一帶的當地人,大多會將長松和甘草、山藥一起煎煮成湯喝,效果很好。但是一般本草書籍和藥方都沒有記載,只有釋慧祥的《清涼傳》詳細地記述了這件事。韓𢘅在《醫通》中說:長松產於太行山西北一帶的山中,根像獨活但有香味。
[根]
[氣味] 味甘,性溫,無毒。
[主治] 可以治療風寒血瘀導致的慢性疾病,溫暖身體中焦去除風邪(陳藏器)。也可以治療大風等惡性疾病,能讓掉落的眉毛頭髮重新長出,讓潰爛的身體復原。每次用一兩,加入少量甘草,用水煎服,十幾天就會好轉。還可以解各種蟲毒,補益身體,使人長壽(李時珍)。
[附方] 一個新藥方。長松酒:滋補一切因風邪引起的虛弱症狀,是廬山休休子所傳的藥方。長松一兩五錢(形狀像獨活但有香味,是酒中的聖藥),熟地黃八錢,生地黃、炙黃耆、陳皮各七錢,當歸、厚朴、黃柏各五錢,煨白芍藥、人參、枳殼各四錢,米泔水製蒼朮、製半夏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砂仁、黃連各三錢,木香、蜀椒、胡桃仁各二錢,小紅棗肉八個,老米一小撮,燈心草(五寸長)一百二十根。一劑藥分成十份,用絹袋裝好。
用米五升釀一壇酒,煮一袋藥材,密封發酵一段時間後就可以飲用。(《韓氏醫通》)
2. 黃精
(《別錄》上品)
【校正】併入《拾遺》救荒草。
【釋名】黃芝(《瑞草經》)、戊己芝(《五符經》)、菟竹(《別錄》)、鹿竹(《別錄》)、仙人餘糧(弘景)、救窮草(《別錄》)、米鋪(《蒙筌》)、野生薑(《蒙筌》)、重樓(《別錄》)、雞格(《別錄》)、龍銜(《廣雅》)、垂珠。
頌曰:隋時羊公服黃精法云:黃精是芝草之精也,一名葳蕤,一名白芨,一名仙人餘糧,一名苟格,一名馬箭,一名垂珠,一名菟竹。
時珍曰:黃精為服食要藥,故《別錄》列於草部之首,仙家以為芝草之類,以其得坤土之精粹,故謂之黃精。《五符經》云:黃精獲天地之淳精,故名為戊己芝,是此義也。餘糧、救窮,以功名也;鹿竹、菟竹,因葉似竹,而鹿兔食之也。垂珠,以子形也。陳氏《拾遺》救荒草即此也,今併為一。
嘉謨曰:根如嫩姜,俗名野生薑。九蒸九曝,可以代糧,又名米餔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黃精生山谷。二月採根,陰乾。
弘景曰:今處處有之。二月始生,一枝多葉,葉狀似竹而短。根似葳蕤。葳蕤根如荻根及菖蒲,概節而平直;黃精根如鬼臼、黃連,大節而不平。雖燥,並柔軟有脂潤。俗方無用此,而為《仙經》所貴。根、葉、花、實,皆可餌服,酒散隨宜,具在斷谷方中。其葉乃與鉤吻相似,惟莖不紫、花不黃為異,而人多惑之。其類乃殊,遂致死、生之反,亦為奇事。
斆曰:鉤吻真似黃精,只是葉頭尖有毛鉤子二個,若誤服之,害人。黃精葉似竹也。
恭曰:黃精,肥地生者,即大如拳;薄地生者,猶如拇指。葳蕤肥根,頗類其小者,肌理形色,大都相似。今以鬼臼、黃連為比,殊無彷彿。黃精葉似柳及龍膽、徐長卿輩而堅。其鉤吻蔓生,葉如柿葉,殊非比類。
藏器曰:黃精葉偏生不對者,名偏精,功用不如正精。正精葉對生。鉤吻乃野葛之別名,二物殊不相似,不知陶公憑何說此?
保升曰:鉤吻,一名野葛,陶說葉似黃精者當是。蘇說葉似柿者,當別是一物。
頌曰:黃精南北皆有,以嵩山、茅山者為佳。三月生苗,高一、二尺以來。葉如竹葉而短,兩兩相對。莖梗柔脆,頗似桃枝,本黃末赤。四月開細青白花,狀如小豆花。結子白如黍粒,亦有無子者。根如嫩生薑而黃色,二月採根,蒸過曝乾用。今遇八月採,山中人九蒸九曝作果賣,黃黑色而甚甘美。
其苗初生時,人多采為菜茹,謂之筆菜,味極美。江南人說黃精苗葉稍類鉤吻,但鉤吻葉頭極尖而根細,而蘇恭言鉤吻蔓生,恐南北所產之異耳。
時珍曰:黃精野生山中,亦可劈根長二寸,稀種之,一年後極稠,子亦可種。其葉似竹而不尖,或兩葉、三葉、四、五葉,俱對節而生。其根橫行,狀如葳蕤,俗採其苗爆熟,淘去苦味食之,名筆管菜。《陳藏器本草》言青黏是葳蕤,見葳蕤發明下。又黃精、鉤吻之說,陶弘景、雷斆、韓保升皆言二物相似。
白話文:
黃精
黃精是上品藥材,古籍中也記載它有救荒的功效。 它還有許多別名,例如黃芝、戊己芝、菟竹、鹿竹、仙人餘糧、救窮草、米鋪、野生薑、重樓、雞格、龍銜、垂珠等。 古人認為它吸收了大地的精華,是珍貴的芝草。 因為其功效顯著,能充飢救荒,故名仙人餘糧、救窮草;因葉片形似竹子,鹿兔也愛吃,所以叫鹿竹、菟竹;因種子形狀像懸垂的珠子,故名垂珠;根莖像嫩薑,故俗稱野生薑,經九蒸九曝後,可當糧食食用,又名米餔。
黃精生長在山谷中,二月採收根部陰乾。 各地都有生長,二月份開始萌芽,一根莖上有許多葉子,葉子像竹葉但較短,根部則像葳蕤,但與葳蕤、鬼臼、黃連的根莖形狀還是有區別的。 黃精的根、葉、花、實都可以食用,可入酒或藥散中。 需要注意的是,黃精的葉子與鉤吻很相似,但黃精莖不紫、花不黃,須仔細分辨,以免誤食中毒。
古人對黃精和鉤吻的區別有不同看法。有人認為鉤吻葉尖有毛鉤,與黃精不同;也有人認為肥沃土地生長的黃精根莖可達拳頭大小,而貧瘠土地生長的則如拇指般大小,與葳蕤相似。 還有人指出,黃精葉子互生或對生,葉子形狀更接近柳葉或龍膽,而鉤吻是蔓生植物,葉子像柿葉,與黃精差異很大。 也有人認為陶弘景所說的鉤吻葉似黃精,和蘇頌所說的鉤吻葉似柿葉,可能指的是不同植物。
黃精在南北各地都有分佈,嵩山、茅山的品質最佳。 三月發芽,株高約一到二尺,葉子像竹葉但較短,成對生長。莖梗柔韌,像桃枝,基部黃色,頂端略紅。四月開花,花朵細小呈青白色,像豆花。結白色果實,像黍米,有些植株不結果。根部像嫩薑,呈黃色。 二月採收根部,蒸後曬乾使用。 有些地方會在八月採收,經過九蒸九曝製成蜜餞出售,顏色呈黃黑色,味道甘美。
黃精的嫩芽也可做菜食用,稱作筆菜,味道鮮美。 但江南地區認為黃精的苗葉與鉤吻相似,只是鉤吻葉尖更尖銳,根也較細。 蘇恭則認為鉤吻是蔓生植物,可能南北地區產生的黃精和鉤吻略有不同。
黃精多野生於山中,也可以將根莖切成二寸長的小段栽種,一年後就能長成一大片。 種子也可以播種。 黃精的葉子像竹葉但不尖,每節對生兩到五片葉子。根部橫向生長,形狀像葳蕤。 民間會採收黃精的嫩芽,煮熟後去除苦味再食用,稱作筆管菜。 關於黃精和鉤吻的區別,歷代本草學家都有不同的描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