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谷部第二十五卷 (8)
谷部第二十五卷 (8)
1. 神麯
(《藥性論》)
【釋名】,
【集解】時珍曰:昔人用曲,多是造酒之曲。後醫乃造神麯,專以供藥,力更勝之。蓋取諸神聚會之日造之,故得神名。賈思勰《齊民要術》雖有造神麯古法,繁瑣不便。近時造法,更簡易也。
葉氏《水云錄》云:五月五日,或六月六日,或三伏日,用白麵百斤,青蒿自然汁三升,赤小豆末、杏仁泥各三升,蒼耳自然汁、野蓼自然汁各三升,以配白虎、青龍、朱雀、玄武、勾陳、螣蛇六神,用汁和麵、豆、杏仁作餅,麻葉或楮葉包罯,如造醬黃法,待生黃衣,曬收之。
【氣味】甘、辛,溫,無毒。
元素曰:陽中之陽也,入足陽明經。凡用須火炒黃,以助土氣。陳久者良。
【主治】化水穀宿食,癥結積滯,健脾暖胃(《藥性》)。養胃氣,治赤白痢(元素)。消食下氣,除痰逆霍亂,泄痢脹滿諸疾,其功與曲同。閃挫腰痛者,煅過淬酒溫服有效。婦人產後欲回乳者,炒研,酒服二錢,日二即止,甚驗(時珍)。
【發明】
時珍曰:按:倪維德《啟微集》云:神麯治目病,生用能發其生氣,熟用能斂其暴氣也。
【附方】舊一,新六。
胃虛不克:神麯半斤,麥芽五升,杏仁一升,各炒為末,煉蜜丸彈子大。每食後嚼化一丸。(《普濟方》)。
壯脾進食,療痞滿暑泄:曲術丸:用神麯(炒)、蒼朮(泔制炒)
等分為末,糊丸梧子大。每米飲服五十丸。冷者加乾薑或吳茱萸。(《肘後百一方》)。
健胃思食:消食丸:治脾胃俱虛,不能消化水穀,胸膈痞悶,腹脅膨脹,連年累月,食減嗜臥,口苦無味。神麯六兩,麥櫱(炒)三兩,乾薑(炮)四兩,烏梅肉(焙)四兩,為末,蜜丸梧子大。每米飲服五十丸,日三服。(《和劑局方》)。
虛寒反胃:方同上。
暴泄不止:神麯(炒)二兩,茱萸(湯泡,炒)半兩,為末,醋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米飲下。(《百一選方》)。
產後運絕:神麯(炒)為末,水服方寸匕。(《千金方》)。
食積心痛:陳神麯一塊燒紅,淬酒二大碗服之。(《摘玄方》)。
白話文:
[神麯]
[名稱由來]
李時珍說:以前人們用的曲,大多是用來釀酒的。後來醫生才製作了神麯,專門用作藥材,藥效更強。之所以稱作「神」,是因為選在眾神聚集的日子製作,所以才得此名。賈思勰的《齊民要術》雖然記載了古代製作神麯的方法,但太過繁瑣不方便。現在的製作方法更為簡便。
葉氏在《水云錄》中說:在五月五日、六月六日,或三伏天,用一百斤白麵粉,三升青蒿的自然汁液,三升赤小豆粉末,三升杏仁泥,三升蒼耳的自然汁液,三升野蓼的自然汁液,以配合白虎、青龍、朱雀、玄武、勾陳、螣蛇這六神的力量,用這些汁液和麵粉、豆粉、杏仁泥混合做成餅狀,用麻葉或楮葉包裹起來,像製作醬料一樣讓它發酵生出黃色菌衣,然後曬乾收起來。
[氣味特性]
味道甘甜、辛辣,性質溫和,沒有毒性。
張元素認為:神麯是陽性中的陽性藥,歸屬於足陽明胃經。使用時必須用火炒黃,以幫助脾胃的土氣。存放時間越久的藥效越好。
[主要功效]
能消化水穀食物和積滯,消除體內形成的硬塊,健脾胃、溫暖脾胃(《藥性論》)。能滋養胃氣,治療赤痢和白痢(張元素)。能幫助消化、使氣下行,消除痰逆、霍亂、腹瀉、腹脹等各種疾病,功效和一般酒麴相同。對於閃挫引起的腰痛,可以將神麯煅燒後用酒沖服,溫熱服用有效。婦女產後想要停止分泌乳汁,可以將神麯炒過後研磨成粉,用酒送服二錢,每天兩次,效果很好(李時珍)。
[藥理闡述]
李時珍說:根據倪維德的《啟微集》記載,神麯可以治療眼睛疾病,生用能發揮其生氣,熟用能收斂其暴氣。
[相關方劑]
以下列出舊方一個,新方六個。
- 治療脾胃虛弱不能消化:用神麯半斤,麥芽五升,杏仁一升,分別炒過後磨成粉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像彈珠大小。每次飯後嚼服一丸(《普濟方》)。
- 強健脾胃,幫助消化,治療痞滿、暑濕腹瀉:曲朮丸:用炒過的神麯和用米泔水浸泡後炒過的蒼朮,等比例磨成粉,用米糊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大小。每次用米湯送服五十丸,如果體質寒冷可以加入乾薑或吳茱萸(《肘後百一方》)。
- 健胃增進食慾:消食丸:治療脾胃虛弱,不能消化水穀,胸悶、腹脹、食慾不振、口苦、疲倦。用神麯六兩,炒麥芽三兩,炮製過的乾薑四兩,焙乾的烏梅肉四兩,磨成粉,用蜂蜜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大小。每次用米湯送服五十丸,每天三次(《和劑局方》)。
- 虛寒性反胃:處方和上方相同。
- 暴瀉不止:用炒過的神麯二兩,用湯泡過後炒過的茱萸半兩,磨成粉,用醋調成糊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米湯送服(《百一選方》)。
- 產後昏厥:用炒過的神麯磨成粉,用水沖服一小勺(《千金方》)。
- 食積引起的心痛:用陳年神麯一塊燒紅後,用兩大碗酒沖服(《摘玄方》)。
2. 紅曲
(丹溪《補遺》)
【集解】時珍曰:紅曲《本草》不載,法出近世,亦奇術也。
其法白粳米一石五斗,水淘浸一宿,作飯。分作十五處,入曲母三斤,搓揉令勻,並作一處,以帛密覆。熱即去帛攤開,覺溫急堆起,又密覆。次日日中又作三堆,過一時分作五堆,再一時合作一堆,又過一時分作十五堆,稍溫又作一堆,如此數次。第三日,用大桶盛新汲水,以竹籮盛曲作五、六分,蘸濕完又作一堆,如前法作一次。
第四日,如前又蘸。若曲半沉半浮,再依前法作一次,又蘸。若盡浮則成矣,取出日乾收之。其米過心者謂之生黃,入酒及鮓醢中,鮮紅可愛。未過心者不甚佳。入藥以陳久者良。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瑞曰:釀酒則辛熱,有小毒,發腸風痔瘻、腳氣、哮喘痰嗽諸疾。
【主治】消食活血,健脾燥胃,治赤白痢下水穀(震亨)。
釀酒,破血行藥勢,殺山嵐瘴氣,治打撲傷損(吳瑞)。治女人血氣痛,及產後惡血不盡,擂酒飲之,良(時珍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人之水穀入於胃,受中焦濕熱熏蒸,遊溢精氣,日化為紅,散布臟腑經絡,是為營血,此造化自然之微妙也。造紅曲者,以白米飯受濕熱鬱蒸變而為紅,即成真色,久亦不渝,此乃人窺造化之巧者也。故紅曲有治脾胃營血之功,得同氣相求之理。
【附方】新四。
濕熱泄痢:丹溪青六丸:用六一散,加炒紅曲五錢,為末,蒸餅和丸梧子大。每服五、七十丸,白湯下,日三服。(《丹溪心法》)。
小兒吐逆頻並,不進乳食,手足心熱:用紅曲(年久者)三錢半,白朮(麩炒)一錢半,甘草(炙)一錢,為末。每服半錢,煎棗子、米湯下。(《經濟》)。
小兒頭瘡:因傷濕入水成毒,濃汁不止:用紅曲嚼罨之,甚效。(《百一選方》)。
心腹作痛,赤曲、香附、乳香等分為末,酒服。(《摘玄方》)
白話文:
紅曲,這東西在以前的《本草》裡沒有記載,是近代才出現的,也算是一種奇妙的技術。
做法是這樣的:用一石五斗的白粳米,用水浸泡一個晚上,然後煮成飯。把飯分成十五份,加入三斤的酒麴母,搓揉均勻,然後放到一起,用布蓋嚴實。如果覺得熱就掀開布攤開,感覺到溫熱的時候就堆起來,再蓋嚴。第二天中午,再分成三堆,過一個時辰又分成五堆,再過一個時辰又合為一堆,再過一個時辰又分成十五堆,稍稍溫熱的時候又合成一堆,這樣反覆幾次。第三天,用大桶裝新汲的水,用竹籮裝紅曲分成五、六份,沾濕後又合成一堆,像之前那樣做一次。
第四天,再像之前一樣沾濕。如果紅曲半浮半沉,就再按之前的方法做一次,再沾濕。如果全部浮起來就完成了,取出來曬乾收起來。米粒內部有紅色的,叫做「生黃」,用來釀酒或者做醬,顏色鮮紅很漂亮。米粒內部沒有變紅的,就沒那麼好。入藥的話,以陳放久的為佳。
味道是甘甜,性質溫和,沒有毒性。
吳瑞說:用來釀酒會變得辛熱,有小毒性,可能會引發腸風痔漏、腳氣、哮喘痰嗽等疾病。
主要功效是:幫助消化、活絡血脈、健脾燥濕,治療赤白痢疾,能把食物中的營養輸送到各處。(朱震亨說的)
用來釀酒可以破血、幫助藥力發揮,殺除山嵐瘴氣,治療跌打損傷。(吳瑞說的)能治療婦女血氣痛,以及產後惡露不盡,用紅曲磨碎加入酒中飲用,效果很好。(李時珍說的)
李時珍說:人吃下的食物進入胃裡,受到中焦的濕熱薰蒸,精氣會遊走散發,每天變化成紅色,分布到臟腑經絡,這就是營血,這是大自然造化的微妙之處。製造紅曲的人,用白米飯受濕熱蒸發而變紅,就成了真正的紅色,放久了也不會改變,這真是人們窺探造化巧妙的地方。所以紅曲有調理脾胃、滋養營血的功效,這也是同氣相求的道理。
這裡有幾個相關的藥方:
濕熱引起的腹瀉:用六一散,加入炒過的紅曲五錢,磨成粉,用蒸餅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、七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,一天三次。(出自《丹溪心法》)
小孩子經常嘔吐,不吃奶,手腳心發熱:用紅曲(陳久的)三錢半,白朮(麩皮炒過)一錢半,甘草(炙烤過)一錢,磨成粉。每次服用半錢,用煎過的棗子水或米湯送服。(出自《經濟》)
小孩子頭上長瘡:因為濕氣入侵皮膚化膿,膿水流個不停:用紅曲嚼碎敷在患處,效果很好。(出自《百一選方》)
心腹疼痛:用紅曲、香附、乳香等量磨成粉,用酒送服。(出自《摘玄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