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二卷 (25)
草部第十二卷 (25)
1. 桔梗
與甘草同行,為舟楫之劑。如大黃苦泄峻下之藥,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,須用辛甘之劑升之。譬如鐵石入江,非舟楫不載。所以諸藥有此一味,不能下沉也。
時珍曰:朱肱《活人書》治胸中痞滿不痛,用桔梗、枳殼,取其通肺利膈下氣也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治寒實結胸,用桔梗、貝母、巴豆,取其溫中消穀破積也。又治肺癰唾膿,用桔梗、甘草,取其苦辛清肺,甘溫瀉火,又能排膿血、補內漏也。其治少陰證二、三日咽痛,亦用桔梗、甘草,取其苦辛散寒,甘平除熱,合而用之,能調寒熱也。後人易名甘桔湯,通治咽喉口舌諸病。
宋仁宗加荊芥、防風、連翹,遂名如聖湯,極言其驗也。按:王好古《醫壘元戎》載之頗詳,云失音,加訶子;聲不出,加半夏;上氣,加陳皮;涎嗽,加知母、貝母;咳渴,加五味子;酒毒,加葛根;少氣,加人參;嘔,加半夏、生薑;唾膿血,加紫菀;肺痿,加阿膠;胸膈不利,加枳殼;心胸痞滿,加枳實;目赤,加梔子、大黃;面腫,加茯苓;膚痛,加黃耆;發斑,加防風、荊芥;疫毒,加鼠黏子、大黃;不得眠,加梔子。
震亨曰:乾咳嗽,乃痰火之邪郁在肺中,宜苦梗以開之;痢疾腹痛,乃肺金之氣鬱在大腸,亦宜苦梗開之,後用痢藥。此藥能開提氣血,故氣藥中宜用之。
【附方】舊十,新八。胸滿不痛:桔梗、枳殼等分。水二鍾,煎一鍾,溫服。(《南陽活人書》)傷寒腹脹:陰陽不和也,桔梗半夏湯主之。桔梗、半夏、陳皮各三錢,姜五片。水二鍾,煎一鍾服。(《南陽活人書》)
痰嗽喘急:桔梗一兩半。為末。用童子小便半升,煎四合,去滓,溫服。(《簡要濟眾方》)肺癰咳嗽:胸滿振寒,脈數咽乾,不渴,時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粳米粥者,桔梗湯主之。桔梗一兩,甘草二兩。水三升,煮一升,分溫再服。朝暮吐膿血則瘥。(張仲景《金匱玉函方》)喉痹毒氣:桔梗二兩。
水三升,煎一升,頓服。(《千金方》)少陰咽痛:少陰證,二、三日,咽痛者,可與甘草湯;不瘥者,與桔梗湯主之。桔梗一兩,甘草二兩。水三升,煮一升,分服。(張仲景《傷寒論》)口舌生瘡:方同上。齒䘌腫痛:桔梗、薏苡仁等分。為末服。(《永類方》)骨槽風痛,牙根腫痛:桔梗為末,棗瓤和丸皂子大。
綿裹咬之。仍以荊芥湯漱之。(《經驗後方》)牙疳臭爛:桔梗、茴香等分。燒研,敷之。(《衛生易簡方》)肝風眼黑:目睛痛,肝風盛也,桔梗丸主之。桔梗一斤,黑牽牛(頭末)三兩,為末,蜜丸梧子大。每服四十丸,溫水下,日二服。(《保命集》)鼻出衄血:桔梗為末,水服方寸匕,日四服。
白話文:
桔梗
桔梗與甘草搭配使用,是輔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的重要藥材。如同瀉下藥大黃性苦味峻猛,要使其藥效到達胸腔上方,就需要辛甘之味的藥物來提升它。就像鐵石入江,沒有船隻無法運載一樣,很多藥物若有桔梗這味藥材,就不會下沉到藥效無法到達的地方。
李時珍說:朱肱的《活人書》中,治療胸中痞滿不痛,使用桔梗、枳殼,是利用它們通暢肺氣、利膈下氣的功效。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,治療寒邪實證導致的胸部痞滿,使用桔梗、貝母、巴豆,是利用它們溫中、消食、破積的功效。又治療肺癰咳出膿痰,使用桔梗、甘草,是利用桔梗的苦辛之味清肺,甘草的甘溫之味瀉火,並且能排出膿血、補充體內損失的功效。治療少陰證(少陽經證候)兩三天引起的咽喉痛,也使用桔梗、甘草,是利用桔梗的苦辛之味散寒,甘草的甘平之味除熱,兩者合用,能調節寒熱。後人將此方命名為甘桔湯,用於治療咽喉、口腔、舌頭等部位的各種疾病。
宋仁宗時,在甘桔湯中加入荊芥、防風、連翹,改名為「如聖湯」,說明其療效極佳。王好古的《醫壘元戎》對此方記載較詳,指出:失音加訶子;聲音不出加半夏;上氣加陳皮;涎嗽(咳嗽痰多)加知母、貝母;咳嗽口渴加五味子;酒毒加葛根;少氣加人參;嘔吐加半夏、生薑;咳吐膿血加紫菀;肺痿加阿膠;胸膈不利加枳殼;心胸痞滿加枳實;目赤加梔子、大黃;面腫加茯苓;皮膚疼痛加黃耆;發斑加防風、荊芥;疫毒加鼠黏子、大黃;失眠加梔子。
寇宗奭說:乾咳是痰火邪氣鬱結在肺部,要用桔梗疏通;痢疾腹痛是肺金之氣鬱結在大腸,也可用桔梗疏通,然後再用治療痢疾的藥物。此藥能疏通提升氣血,因此在氣分藥物中宜使用。
【附方】
以下列出一些使用桔梗的方劑:
- **胸滿不痛:**桔梗、枳殼等分。
- **傷寒腹脹:**桔梗半夏湯:桔梗、半夏、陳皮各三錢,生薑五片。
- **痰嗽喘急:**桔梗一兩半,用童子尿煎服。
- **肺癰咳嗽:**桔梗湯:桔梗一兩,甘草二兩。
- **喉痹毒氣:**桔梗二兩。
- **少陰咽痛:**少陰證兩三天咽喉痛,可先用甘草湯,若無效再用桔梗湯:桔梗一兩,甘草二兩。
- **口舌生瘡、齒齦腫痛:**桔梗、薏苡仁等分。
- **骨槽風痛、牙根腫痛:**桔梗末與棗肉混合做成丸藥含服,並用荊芥湯漱口。
- **牙疳臭爛:**桔梗、茴香等分,燒研後敷患處。
- **肝風眼黑:**桔梗丸:桔梗一斤,黑牽牛子三兩。
- **鼻出血:**桔梗末,用水送服。
(注:方劑用量和用法均根據古代文獻記載,現代應用需遵醫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