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谷部第二十五卷 (6)

回本書目錄

谷部第二十五卷 (6)

1. 蒸餅

(《綱目》)

【釋名】時珍曰:按:劉熙《釋名》云:餅者,並也,溲麵使合併也。有蒸餅、湯餅、胡餅、索餅、酥餅之屬,皆隨形命名也。

白話文:

解釋名稱:李時珍說:考證:劉熙的《釋名》說:餅,是並的意思,用湯和麵粉混合成麵團。有蒸餅、湯餅、胡餅、索餅、酥餅等,都是根據形狀來命名的。

【集解】時珍曰:小麥面修治食品甚多,惟蒸餅其來最古,是酵糟發成單面所造,丸藥所須,且能治疾,而本草不載,亦一缺也。惟臘月及寒食日蒸之,至皮裂,去皮懸之風乾。臨時以水浸脹,擂爛濾過,和脾胃及三焦藥,甚易消化。且面已過性,不助濕熱。其以果菜、油膩諸物為餡者,不堪入藥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消食,養脾胃,溫中化滯,益氣和血,止汗,利三焦,通水道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:李時珍說:小麥粉可以調製成各種各樣的食品,只有蒸餅的起源最早,它是用酵母粉發酵而成的,是丸藥的必要成分,而且還能治病,但是本草綱目中沒有記載,這也是一個缺憾。只有在臘月和寒食節的那天蒸出來的蒸餅,直到皮裂開了,把皮剝掉後掛起來風乾。臨時用熱水浸泡脹起來,搗碎後過濾,與脾胃藥和三焦藥一起服用,很容易消化。而且蒸熟的麵粉已經改變了性質,不會助長濕熱。如果用水果、蔬菜、油膩的食物做餡的蒸餅,就不適合入藥。

【氣味】甘味,性質平和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幫助消化,保養脾胃,溫暖中焦,化解積滯,增益氣血,止汗,疏通三焦,暢通水道(李時珍記載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按:《愛竹談藪》云:宋寧宗為郡王時,病淋,日夜凡三百起。國醫罔措,或舉孫琳治之。琳用蒸餅、大蒜、淡豆豉三物搗丸,令以溫水下三十丸。曰:今日進三服,病當減三之一,明日亦然,三日病除。已而果然。賜以千緡。或問其說。琳曰:小兒何緣有淋,只是水道不利,三物皆能通利故爾。若琳者,其可與語醫矣。

【附方】新六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根據《愛竹談藪》記載:宋寧宗在做郡王的時候,得了淋病,每天晚上要起夜小便三百多次。國家有名的醫生都沒辦法治好,有人推薦孫琳給他治病。孫琳用蒸餅、大蒜、淡豆豉三種東西搗碎成丸,讓他用溫水送服三十丸。並說:「今天服用三劑,症狀就能減輕三分之一,明天也一樣,三天後病就會痊癒。」果然如此。宋寧宗賞賜給他一千緡。有人問他用的是什麼方法。孫琳說:「小兒為什麼會有淋病,只是因為水道不通暢,這三種東西都能通利,所以能治好。」像孫琳這樣的人,纔可以和他討論醫術。

【附方】新六。

積年下血:寒食蒸餅、烏龍尾各一兩,皂角七挺(去皮酥炙),為末,蜜丸。米飲每服二十丸。(《聖惠方》)。

白話文:

多年下血:寒食麵餅、烏龍尾各一兩,皁角七挺(去皮烤酥),研成細末,加蜜製成丸劑。用米湯送服,每次二十粒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
下痢赤白,治營衛氣虛,風邪襲入腸胃之間,便痢赤白,臍腹㽲痛,裡急後重,煩渴脹滿,不進飲食:用干蒸餅(蜜拌,炒)二兩,御米殼(蜜炒)四兩,為末,煉蜜丸芡子大。每服一丸,水一盞,煎化熱服。(《傳信適用妙方》)。

白話文:

腹瀉赤白,是因營衛氣虛,風邪侵襲腸胃之間,導致大便赤白,臍腹絞痛,裡急後重,煩渴腹脹,飲食不進:用幹蒸餅(用蜜拌勻炒製)二兩,禦米殼(用蜜炒製)四兩,研成細末,煉製成蜜丸,大小如芡子。每次服一丸,加水一盞,煎化後趁熱服用。(《傳信適用妙方》)。

崩中下血:陳年蒸餅,燒存性,米飲服二錢。

盜汗自汗:每夜臥時,帶飢吃蒸餅一枚,不過數日即止。(《醫林集要》)。

一切折傷:寒食蒸餅為末。每服二錢,酒下,甚驗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湯火傷灼:蒸餅燒存性,研末,油調塗敷之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白話文:

崩中下血: 將陳年的蒸餅燒成灰後放置於水中,取米湯兩錢服用。

盜汗自汗: 每晚睡前帶點飢餓感,吃一個蒸餅,幾天後就能止住出汗。

一切折傷: 將寒食節的蒸餅碾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酒送服,十分有效。

湯火傷灼: 將蒸餅燒成灰後,研磨成粉末,用油調和後塗抹於傷口上。

2. 女曲

(《唐本》)

【校正】原附小麥下,今分出。

【釋名】䴷子(音桓)、黃子。

時珍曰:此乃女人以完麥罨成黃子,故有諸名。

【集解】恭曰:女曲,完小麥為飯,和成罨之,待上黃衣,取曬。
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消食下氣,止泄痢,下胎,破冷血(蘇恭)。

白話文:

此文字描述的是一種中醫藥材的特性與用途。它的名稱包括“䴷子”和“黃子”,這是因為女人將完整的小麥加工成黃粉。此藥材的性味為甘、溫且無毒,主要用於消食、順氣、止瀉、促進分娩和化解寒血等功效。

3. 黃蒸

(《唐本》)

【校正】原附小麥下,今分出。

【釋名】黃衣(蘇恭)、麥黃。

時珍曰:此乃以米、麥粉和罨,待其熏蒸成黃,故有諸名。

白話文:

【校正】原本附在「小麥」之下,現在分出來。

【釋名】黃衣(蘇恭)、麥黃。

李時珍說:這是用米、麥粉和成泥漿,等它發酵變成黃色,所以有這些名字。

【集解】恭曰:黃蒸,磨小麥粉拌水和成餅,麻葉裹,待上黃衣,取曬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恭說:黃蒸,將小麥粉磨成粉,加水拌勻,做成餅,用麻葉包起來,等上面長出黃色的黴衣,然後取出來曬乾。

藏器曰:黃蒸與䴷子不殊。北人以小麥,南人以粳米,六、七月作之,生綠塵者佳。

時珍曰:女曲蒸麥飯罨成,黃蒸磨米、麥粉罨成,稍有不同也。

【氣味】

白話文:

**藏器曰:**黃蒸與氺子沒有什麼不同。北方人用小麥,南方人用粳米,在六月或七月製作,生出綠色黴菌的較好。

**時珍曰:**女曲(一種發酵劑)蒸麥飯,發酵後稱之為黃蒸;磨米、麥粉發酵的,稱之為氺子。兩者的製作方法稍有不同。

【氣味】

【主治】並同女曲(蘇恭)。溫補,能消諸生物(藏器)。溫中下氣,消食除煩(《日華》)。治食黃、黃汗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與女曲作用相同(蘇恭)。性溫,能消化各種的食物堆積(體內臟器)。溫暖中焦,有助於氣的下降,消化食物,消除煩躁(《日華》)。治療食黃、黃汗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

癊黃疸疾,或黃汗染衣,涕唾皆黃:用好黃蒸二升,每夜以水二升,浸微暖,於銅器中,平旦絞汁半升飲之,極效。(《必效方》)

白話文:

黃疸病,或黃色的汗水染黃衣服,涕唾皆為黃色:取胡黃連二升,每晚用二升水浸泡,稍微溫熱,在銅器中,天亮時擰出汁液半升服用,非常有效。(《必效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