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谷部第二十五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谷部第二十五卷 (2)

1. 豆黃

(《食療》)

【校正】原附大豆下,今分出。

白話文:

原本附在大豆條目之下,現在將它分開。

【釋名】時珍曰:造法:用黑豆一斗蒸熟,鋪席上,以蒿覆之,如盦醬法,待上黃,取出曬乾,搗末收用。
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
詵曰:忌豬肉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李時珍說:製作方法:用一斗黑豆蒸熟,鋪在席子上,用艾草蓋住,像製作豆醬的方法一樣,等上面發黃,取出曬乾,搗碎成粉末收起來使用。

藥性:味道甘甜,性質溫和,沒有毒性。

附註:忌食豬肉。

【主治】濕痹膝痛,五臟不足氣,胃氣結積,壯氣力,潤肌膚,益顏色,填骨髓,補虛損,能食,肥健人。以煉豬脂和丸,每服百丸,神驗秘方也。肥人勿服(詵。出《延年秘錄》方)。生嚼塗陰癢汗出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二。

白話文:

**主治:**濕氣痹症引起的膝部疼痛、五臟虛弱導致的氣虛、胃氣鬱結、增強體力、滋潤皮膚、增進容貌、補益骨髓、補虛損、增進食慾、讓身體更加健壯的人。將煉過的豬油和丸劑混合,每次服用一百丸,是神驗的祕方。肥胖的人不要服用。(出自《延年祕錄》方)。將生的豬油嚼碎後,塗抹在陰部,可以治療汗癢症。(出自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)。

【附方】新二

脾弱不食,餌此當食:豆黃二升,大麻子三升。熬香,為末。每服一合,飲下,日四、五服,任意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打擊青腫:大豆黃為末,水和塗之。(《外臺秘要》)。

白話文:

對於脾臟虛弱導致不思飲食的症狀,可以採用以下食餌進行調理來促進進食:

材料:

豆黃二升

大麻子三升

做法:

  1. 將豆黃和大麻子分別炒香至熟

  2. 將炒香後的豆黃和大麻子研磨成細末

  3. 每次取一合(約120毫升)的藥末,以水送服

  4. 每日服用四到五次,可根據個人情況調整服用的次數和用量

注意事項:

服用時可以選擇在飯前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,以促進食慾和幫助消化。

將大黃研磨成粉末,用清水調和後塗抹在腫脹處。(出自《外臺祕要》)

2. 豆腐

(《日用》)

白話文:

《日用》

凡病發急,宜用蔥白。取一握,搗汁服,吐則安。

婦人血崩不止,可用生地黃搗汁,加米醋服之。

小兒氣短上氣,可用白獺皮燒存性,研末服之。

老人帶下,可用淮山藥搗汁服之。

咳嗽有痰,可用象牙燒存性,研末服之。

男子陽痿,可用鹿角膠搗汁服之。

女人經閉,可用當歸酒服之。

小兒舌強,可用赤石脂搗汁服之。

老人耳聾,可用馬鐙子搗汁服之。

咳嗽鼻塞,可用桑葉搗汁服之。

頭風鼻塞,可用蔥白搗汁服之。

小兒驚風,可用南星搗汁服之。

婦人血崩,可用茜草根搗汁服之。

老人眼花,可用何首烏搗汁服之。

咳嗽血出,可用麥門冬搗汁服之。

小兒發驚,可用驚風草搗汁服之。

老人耳塞,可用瞿麥搗汁服之。

婦人帶下,可用艾葉搗汁服之。

小兒口瘡,可用紫花地丁搗汁服之。

老人咳嗽,可用薄荷搗汁服之。

咳嗽血出,可用藕節搗汁服之。

小兒發驚,可用硃砂搗汁服之。

老人耳聾,可用白僵蠶搗汁服之。

婦人帶下,可用澤蘭搗汁服之。

小兒口瘡,可用明月砂搗汁服之。

老人咳嗽,可用杏仁搗汁服之。

【集解】時珍曰:豆腐之法,始於漢淮南王劉安。凡黑豆、黃豆及白豆、泥豆、豌豆、綠豆之類,皆可為之。造法:水浸磑碎,濾去滓,煎成,以鹽滷汁或山礬葉或酸漿、醋澱就釜收之。又有入缸內,以石膏末收者。大抵得咸、苦、酸、辛之物,皆可收斂爾。其面上凝結者,揭取晾乾,名豆腐皮,入饌甚佳也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李時珍說:豆腐的做法,源自於漢朝的淮南王劉安。凡是黑豆、黃豆和白豆、泥豆、豌豆、綠豆等類,皆可製成豆腐。製法是:將豆子浸泡在水中,濾掉渣滓,煎煮成豆漿,再用鹽滷汁或山礬葉或酸漿、醋澱將豆漿凝結成豆腐。還有一種是將豆漿倒入缸內,用石膏末將豆漿凝結成豆腐。總之,只要有鹹、苦、酸、辛等味道的東西,都能將豆漿凝結。在豆漿凝固後,在表面凝結形成一層皮,將其揭取晾乾,稱之為豆腐皮,是一種很好的食材。

【氣味】甘、咸,寒,有小毒。原曰:性平。

頌曰:寒而動氣。

瑞曰:發腎氣、瘡疥、頭風,杏仁可解。

白話文:

氣味:甘、鹹。性寒,有小毒。原先的說法:性平。

味道:甘甜、鹹味。性質寒冷,含有輕微毒性。過去的說法是:性質平和。

歌訣:

寒冷性質,能促進氣血運行。

瑞應圖說:

能發散腎氣,治療瘡疥、頭風,杏仁可以解毒。

時珍曰:按:《延壽書》云:有人好食豆腐中毒,醫不能治。作腐家言:萊菔入湯中則腐不成。遂以萊菔湯下藥而愈。大抵暑月恐有人汗,尤宜慎之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根據《延壽書》記載,說有人喜歡吃豆腐,中毒了,醫生治不好。做豆腐的人說:蘿蔔汁放入豆腐湯中,豆腐就做不成了。於是,服用中藥時,用蘿蔔汁送服以解毒而痊癒。總之,暑天恐怕有人體內多汗,更應慎重。

【主治】寬中益氣,和脾胃,消脹滿,下大腸濁氣(寧原)。清熱散血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

  • 調理腸胃,增強人體免疫力,改善脾胃功能,消除腹脹和滿腹感,排除大腸中的濁氣(寧原)。
  • 清熱,散血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五。

休息久痢:白豆腐,醋煎食之,即愈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赤眼腫痛有數種,皆肝熱血凝也:用消風熱藥服之。夜用鹽收豆腐片貼之,酸漿者勿用。(《證治要訣》)。

杖瘡青腫:豆腐切片貼之,頻易。一法:以燒酒煮貼之,色紅即易,不紅乃已。(《拔萃方》)。

燒酒醉死,心頭熱者:用熱豆腐細切片,遍身貼之,貼冷即換之,蘇省乃止。

白話文:

【附方】新五。

止瀉:

  • 白豆腐:煎炸後食用,即可痊癒。(《普濟方》)

紅眼腫痛:

  • 都有肝熱血凝的問題:服用清熱散風的藥物。晚上用鹽豆腐片敷貼,有酸味的不可以使用。(《證治要訣》)

杖瘡青腫:

  • 豆腐切片敷貼,經常更換。另一種方法:用燒酒煮沸後敷貼,顏色變紅時更換,不紅了就不需要貼了。(《拔萃方》)

燒酒醉死,心頭發熱:

  • 使用熱豆腐切成薄片,敷貼全身,涼了就更換,直到清醒才會停止。

3. 陳廩米

(《別錄》下品)

【釋名】陳倉米(古名)、老米(俗名)、火米。

白話文:

【中藥名稱】:陳倉米

【古代文字】繁體中文:陳倉米(古名)、老米(俗名)、火米

時珍:有屋曰廩,無屋曰倉,皆官積也。方曰倉,圓曰囷,皆私積也。老亦陳也。火米有三:有火蒸治成者,有火燒治成者,又有畬田火米,與此不同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有屋子的稱為廩,沒有屋子的稱為倉,都是官府儲藏糧食的地方。正方形的稱為倉,圓形的稱為囷,都是私人儲藏糧食的地方。老米就是陳米。火米分三種:一種是用火蒸煮工成,一種是用火燒熟生成,還有一種是畬田燒成的米,這三種火米都與前兩種不同。

【集解】弘景曰:陳廩米即粳米久入倉陳赤者。以廩軍人,故曰廩爾。方中多用之。人以作醋,勝於新粳米也。

藏器曰:廩米,吳人以粟為良,漢地以粳為善。亦猶吳紵鄭縞,貴遠賤近之意。確論其功,粟當居前。

宗奭曰:諸家注說不言是粳是粟,然二米陳者性皆冷,煎煮亦無膏膩,頻食令人自利,與經說稍戾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陶弘景說:陳廩米就是粳米長時間儲存在倉庫裡變陳發紅的。因為用來供應軍隊,所以稱為廩爾。在方劑中常使用。人們用它來釀造醋,比新產的粳米效果更好。

張藏器說:廩米,吳地的人認為粟米好,漢地的人認為粳米好。這就像吳國的紵布和鄭國的縞布,珍視遠方的產品而貶低本地的產品一樣。仔細比較它們的功效,粟米應當排在前面。

王宗奭說:各家注釋都不說清楚是粳米還是粟米,但是這兩種米的陳糧性質都偏寒,煎煮後也不油膩,常吃會讓人自然通利,這與經書中的說法略有出入。

時珍曰:廩米,北人多用粟,南人多用粳及秈,並水浸蒸曬為之,亦有火燒過治成者。入倉陳久,皆氣過色變,故古人謂之紅粟紅腐,陳陳相因也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糧倉裡儲藏的稻米,北方人多用粟米,南方人多用粳米和秈米,這些米都經過水浸、蒸煮、曬乾的程序製成,也有經過火燒處理的。稻米入倉存放久了,氣味都會改變,顏色也會變,所以古人稱之為「紅粟」或「紅腐」,這種說法代代相傳下來。

【氣味】咸、酸,溫,無毒。

藏器曰:廩米熱食即熱,冷食即冷,假以火氣也,體自溫平。同馬肉飧,發痼疾。

時珍曰:廩米年久,其性多涼,但炒食則溫爾,豈有熱食即熱者乎?

白話文:

氣味鹹、酸,溫和,無毒。

**藏器(古代醫書)記載:**廩米熱著吃就熱,冷著吃就冷,這是因為它借用了火氣,本身的體質溫和。和馬肉一起食用,會引發痼疾(頑固的疾病)。

**李時珍(明朝醫學家)表示:**廩米存放的時間長了,其性質會變得偏涼,但炒著吃就會變得溫和。怎麼會有熱著吃就熱的說法呢?

【主治】下氣,除煩渴,調胃止泄(《別錄》)。補五臟,澀腸胃(《日華》)。暖脾,去憊氣,宜作湯食(士良)。炊飯食,止痢,補中益氣,堅筋骨,通血脈,起陽道。以飯和酢搗封毒腫惡瘡,立瘥。北人以飯置甕中,水浸令酸,食之,暖五臟六腑之氣。研取汁服,去卒心痛(孟詵)。寬中消食。多食易飢(寧原)。調腸胃,利小便,止渴除熱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功效】消除脹氣、煩渴,調整胃腸功能,止瀉(《別錄》)。滋補五臟,收斂腸胃(《日華》)。溫暖脾臟,消除疲勞、倦怠之氣,適合煮湯或做成食物食用(士良)。煮成飯食,能止痢疾,補中益氣,強健筋骨,疏通血脈,激發陽氣。用飯與醋搗碎成泥,敷在毒瘡惡腫上,可以立竿見影地治癒。北方人將米飯放在甕中,浸泡在水中使其變酸,再食用,可以溫暖五臟六腑之氣。研磨取汁服用,可以緩解突發的心痛(孟詵)。寬中消食。但過量食用容易飢餓(寧原)。調理腸胃,利小便,止渴除熱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陳倉米煮汁不渾,初時氣味俱盡,故沖淡可以養胃。古人多以煮汁煎藥,亦取其調腸胃、利小便、去濕熱之功也。《千金方》治洞注下利,炒此米研末飲服者,亦取此義。《日華子》謂其澀腸胃,寇氏謂其冷利,皆非中論。

【附方】新五。

白話文:

【介紹】李時珍說:陳倉米煮的汁液不渾濁,初期時它的氣味都已經消失了,所以清淡的味道可以養胃。古人常把煮的汁液用來煎藥,也是取其調解腸胃、利小便、去除濕熱的功效。《千金方》中治療洞注下利,將此米炒成末,然後沖水服用,也是取這個意思。《日華子》說它澀腸胃,寇氏說它冷利,這些說法都不是中肯的。

新五

附方: 新五是中醫古籍中的一種方劑,其組成如下:

  • 人參:三錢
  • 麥冬:三錢
  • 五味子:二錢
  • 茯苓:二錢
  • 甘草:二錢

霍亂大渴,能殺人:以黃倉米三升,水一斗,煮汁澄清飲,良。(《永類鈐方》)。

白話文:

霍亂病症嚴重到會口渴難耐,甚至可能喪命:用三升黃倉米和一斗水煮成稀飯,澄清後飲用,療效很好。(《永類鈐方》)。

反胃膈氣,不下食者:太倉散:用倉米或白米,日西時以水微拌濕,自想日氣如在米中。次日曬乾,袋盛掛風處。每以一撮,水煎,和汁飲之,即時便下。又方:陳倉米炊飯焙研。每五兩入沉香末半兩,和勻。每米飲服二、三錢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白話文:

飲食不振、噁心打嗝,吃不下東西:

  1. 太倉散:在日落西沈時,將倉米或白米用少量的水拌濕,想像日氣在米中。第二天將米曬乾,裝入袋子,懸掛於通風處。每次取一小撮米,用熱水煎煮,和米湯一起喝,即可止瀉。

  2. 另一個方劑:用陳年的倉米煮粥,烘乾後研磨成粉末。取重量為5兩的米粉,加入重量為0.5兩的沉香末,均勻攪拌。每次服用2-3錢,以水送服(《普濟方》)。

諸般積聚:太倉丸:治脾胃飢飽不時生病,及諸般積聚,百物所傷。陳倉米四兩,以巴豆二十一粒去皮同炒,至米香豆黑,勿令米焦,擇去豆不用,入去白橘皮四兩,為末,糊丸梧子大。每薑湯服五丸,日二服。(《百一選方》)。

白話文:

各種症狀引起的積聚:太倉丸:治療脾胃因飽飢不規律而患病,以及各種症狀引起的積聚,百物所傷引起的疾病。陳倉米四兩,與二十一粒巴豆去皮一起炒,直到米香豆黑,不要讓米焦,去除不用,加入白橘皮四兩,研磨成粉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用薑湯服五丸,每天服用兩次。(《百一選方》)

暑月吐瀉:陳倉米二升,麥芽四兩,黃連四兩(切),同蒸熟焙研為末,水丸梧子大。每服百丸,白湯送下。

白話文:

夏季腹瀉:用陳倉米二升、麥芽四兩、黃連四兩(切碎),一起蒸熟後烘乾研磨成粉末,用水丸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