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谷部第二十五卷 (1)

回本書目錄

谷部第二十五卷 (1)

1. 谷之四

(造釀類二十九種)

白話文:

釀造類:二十九品

  • 麴醞:使用麴發酵製成的酒
  • 酒:糯米或其他穀物釀造的酒
  • 醴:甜酒,種類繁多
  • 麩清:以麩皮發酵製成的酒
  • 膏醪:濃稠的酒
  • 濁酒:未過濾的酒,酒液渾濁
  • 濃酒:度數較高的酒
  • 火酒:高度數的酒
  • 醋漿:以米或其他穀物釀造的醋
  • 糲漿:以小麥或其他穀物釀造的醋
  • 清醋:透明的醋
  • 醇醋:濃稠的醋
  • 醬:豆類或穀物發酵製成的醬料
  • 醢:以肉類或魚類醃製發酵製成的調味料
  • 豉:豆類發酵製成的調味料
  • 酪:牛奶發酵製成的乳製品
  • 酥:以牛奶或羊奶發酵製成的乳製品
  • 羶:羊肉發酵製成的乳製品
  • 酊:以肉類或魚類發酵製成的調味料
  • 醯:以果實或蔬菜釀造的醋

2. 大豆豉

(《別錄》中品)

白話文:

別錄中品

桂心:辛溫,無毒。主治心腹冷痛,心絞痛,一切風痺,肢體痿弱,食少納呆,下痢,冷氣,吐逆,冷汗,亡血虛汗,中風痺緊,風虛百種病。

附子:大熱,有毒。主治中風,緩急,筋骨臂痛,下痢諸氣,寒疝,腹中一切虛冷痛,中惡,驚癇,霍亂,鬼氣,虛勞百種病。

大黃:苦寒,無毒。主治大便不通,胸滿脅痛,寒熱,吐逆,泄痢,腹脹痛,頭目眩暈,驚癇,痛腫,瘡瘍,熱毒,小兒驚風。

蜀椒:辛熱,有毒。主治心腹冷痛,嘔吐,泄痢,食少,霍亂,中惡,腹中寒氣,寒疝,風寒痺痛,赤白帶下,絕陽,百疾。

甘草:甘平,無毒。主治心腹脹痛,寒熱,咳嗽,喘急,胸脅痛,虛勞喘乏,陰虛發熱,瘡瘍,疽癤,五臟心傷,百種諸病。

【釋名】時珍曰:按:劉熙《釋名》云:豉,嗜也。調和五味,可甘嗜也。許慎《說文》謂豉為配鹽幽菽者,乃咸豉也。

【集解】弘景曰:豉出襄陽、錢塘者香美而濃,入藥取中心者佳。

白話文:

釋名:李時珍說:根據劉熙《釋名》中記載:豉,可以品嚐。調味調和五味,品起來味道好。許慎在《說文》中說豉是用鹽和黑豆一起醃製的,這指的是鹹豉。

【集解】陶弘景說:產自襄陽和錢塘的豆豉,香氣濃鬱而味道鮮美,入藥時取用中心部位的豆豉為佳。

藏器曰:蒲州豉味鹹,作法與諸豉不同,其味烈。陝州有豉汁,經年不敗,入藥並不如今之豉心,為其無鹽故也。

白話文:

《藏器》中記載:蒲州的豉,味道很鹹,製作方法與其他地方的豉不同,味道特別濃烈。陝州有豉汁,存放一年也不會壞,用於藥物治療的效果也比現在的豉好,這是因為它沒有鹽的緣故。

詵曰:陝府豉汁,甚勝常豉。其法以大豆為黃蒸,每一斗,加鹽四升,椒四兩,春三日、夏二日、冬五日即成。半熟加生薑五兩,既潔淨且精也。時珍曰:豉,諸大豆皆可為之,以黑豆者入藥。有淡豉、咸豉,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,當隨方法。其豉心乃合豉時取其中心者,非剝皮取心也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:陝西的豉汁,比普通的豉汁好得多。它的做法是將大豆蒸熟呈黃色,每斗大豆加入四升鹽、四兩胡椒,春天放三天、夏天放兩天、冬天放五天就成了。在豉汁半熟時加入五兩生薑,既潔淨又精緻。李時珍說:豉,各種大豆都可以做,用黑豆的可以入藥。有淡豉、鹹豉,治病多用淡豉汁和鹹豉,應根據方法使用。其豉心是做豉時取其中心部位的,不是剝皮取心。

此說見《外臺秘要》。造淡豉法:用黑大豆二、三斗,六月內淘淨,水浸一宿瀝乾,蒸熟取出攤席上,候微溫蒿覆。每三日一看,候黃衣上遍,不可太過。取曬簸淨,以水拌乾溼得所,以汁出指間為準。安甕中,築實,桑葉蓋厚三寸,密封泥,於日中曬七日,取出,曝一時,又以水拌入甕。

白話文:

這個說法出自《外臺祕要》。製作淡豉的方法:

  1. 使用二、三鬥黑大豆,在六月內清洗乾淨後浸泡一整晚,之後瀝乾。

  2. 將大豆蒸熟後取出,攤開在席子上,等到微微溫熱時用蒿草覆蓋。

  3. 每隔三天檢查一次,等黃衣遍佈時就完成了,但不能過度發酵。

  4. 取出後曬乾並簸淨,用清水攪拌,讓豆豉保持適當的乾濕度,以汁能從指間流出為準。

  5. 把豆豉放入甕中,壓實後再用桑葉蓋上三寸厚,並密封泥土。

  6. 將其於日中曬七天,取出後曝曬一陣子。

  7. 之後再用水攪拌後放入甕中。

如此七次,再蒸過,攤去火氣,甕收築封即成矣。造咸豉法:用大豆一斗,水浸三日,淘蒸攤罯,候上黃取出簸淨,水淘曬乾。每四斤,入鹽一斤,薑絲半斤,椒、橘、蘇、茴、杏仁拌勻,入甕。上面水浸過一寸,以葉蓋封口,曬一月乃成也。造豉汁法:十月至正月,用好豉三斗,清麻油熬令煙斷,以一升拌豉蒸過,攤冷曬乾,拌再蒸,凡三遍以白鹽一斗搗和,以湯淋汁三、四斗,入淨釜。下椒、薑、蔥、橘絲同煎,三分減一,貯於不津器中,香美絕勝也。

白話文:

用這個方法做七次,再蒸一下,把火氣散掉,放在瓦罐裡保存,就完成了。

做鹹豆豉的方法是:用一斗大豆,浸泡三天,淘洗乾淨,蒸熟,攤開晾涼。待豆子表面變黃時取出,簸淨後用水淘洗,曬乾。每四斤大豆,加入一斤鹽,半斤薑絲,花椒、橘子皮、蘇子、茴香、杏仁等,拌勻後放入瓦罐中。上面加水,水要高出豆子一寸,用荷葉蓋住封口,曬一個月即可完成。

做豆豉汁的方法是:十月到正月之間,用三鬥好豆豉,用清麻油熬製,直到煙霧消失,用一升麻油拌豆豉,蒸熟後,攤開晾涼,曬乾,再拌勻,再蒸,總共蒸三次。然後加入一斗白鹽搗碎,用湯汁淋入三、四鬥,放入乾淨的鍋中。加入花椒、薑、蔥、橘子皮等一起煎,煎至三分之一時,儲存在不透氣的容器中,味道鮮美,無人能比。

有麩豉、瓜豉、醬豉諸品皆可為之,但充食品,不入藥用也。

淡豉,

【氣味】苦,寒,無毒。

思邈曰:苦、甘,寒,澀。得醯良。

杲曰:陰中之陰也。

白話文:

淡豉

【氣味】苦,寒,無毒。

(唐代名醫)孫思邈說:苦、甘,寒,澀。配醋效果好。

(宋代名醫)陳自明說:寒中之寒。

【主治】傷寒頭痛寒熱,瘴氣惡毒,煩躁滿悶,虛勞喘吸,兩腳疼冷。殺六畜胎子諸毒(《別錄》)。治時疾熱病發汗。熬末,能止盜汗,除煩躁。生搗為丸服,治寒熱風,胸中生瘡。煮服,治血痢腹痛。研塗陰莖生瘡(《藥性》)。治瘧疾骨蒸,中毒藥蠱氣,犬咬(大明)。下氣調中,治傷寒溫毒發癍嘔逆(時珍。《千金》治溫毒黑膏用之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】傷寒頭痛兼見寒熱,中瘴氣引起的惡毒疾病,煩躁悶熱,虛勞喘息,兩腳疼痛寒冷。殺死各類家畜的胎兒毒性(《別錄》)。治療時令熱病發汗。熬成粉末,可止盜汗,除煩躁。將生藥搗碎成丸服用,可治療寒熱風症,胸中生瘡。煮水服用,可治療血痢腹痛。研末塗抹陰莖生瘡(《藥性》)。治療瘧疾骨蒸,中毒藥蠱之氣,犬咬(大明)。下氣調中,治療傷寒溫毒發癍嘔逆(時珍。《千金》治溫毒黑膏使用本藥)。

蒲州豉

【氣味】咸,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解煩熱熱毒,寒熱虛勞,調中發汗,通關節,殺腥氣,傷寒鼻塞。陝州豉汁:亦除煩熱(藏器)。

白話文:

氣味:鹹味、寒性,無毒。

主治

  • 解除煩熱、熱毒
  • 寒熱交替、身體虛弱
  • 調理脾胃、發汗
  • 通利關節
  • 去除腥臭味
  • 傷寒引起的鼻塞

陝州豉汁

  • 也有解除煩熱的效果(特別是內臟)

【發明】弘景曰:豉,食中常用。春夏天氣不和,蒸炒以酒漬服之至佳。依康伯法,先以醋、酒溲蒸曝燥,麻油和,再蒸曝之,凡三過,末椒、薑治和進食,大勝今時油豉也。患腳人,常將漬酒飲之,以滓敷腳,皆瘥。

白話文:

【發明】陶弘景說:豉,是日常飲食中常用的。春夏季天氣不好時,將豉蒸炒過後,用酒浸泡服用,效果最佳。按照康伯的方法,先用醋和酒浸泡,然後蒸曬至乾燥,加入麻油拌勻,再蒸曬三次,最後加入辣椒粉和薑末拌勻服用,比現在的油豉要好很多。患有腳氣的人,經常將豉浸在酒中飲用,並用酒糟敷在腳上,都能痊癒。

頌曰:古今方書用豉治病最多,江南人善作豉,凡得時氣,即先用蔥豉湯服之取汗,往往便瘥也。

白話文:

古往今來的醫學書籍記載,用豉(豆豉)來治病的方法最多。江南人擅長製作豉,每當得了流行性感冒之類時令病,就先服用蔥豉湯來發汗,往往就能立即痊癒。

時珍曰:陶說康伯豉法,見《博物志》,云原出外國,中國謂之康伯,乃傳此法之姓名耳。其豉調中下氣最妙。黑豆性平,作豉則溫。既經蒸罯,故能升能散。得蔥則發汗,得鹽則能吐,得酒則治風,得薤則治痢,得蒜則止血,炒熟則又能止汗,亦麻黃根節之義也。

【附方】舊三十一,新一十九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陶弘景在《博物志》中記載著康伯豉的方法,說這種豉原產於國外,中國人稱它為康伯,只是為了傳承發明這個方法的人的姓名。它能調和氣血,促進消化。黑豆性溫,做成豉後性溫熱。經過蒸煮以後,既能升發又能疏散。如果加入蔥,可以發汗;加入鹽,可以催吐;加入酒,可以治療風疾;加入薤白,可以治療痢疾;加入蒜,可以止血;炒熟以後還可以止汗,這與麻黃的根節具有相同的功效。

【附方】舊的三十一種,新的十九種。

傷寒發汗:頌曰:葛洪《肘後方》云:傷寒有數種,庸人卒不能分別者,今取一藥兼療之。凡初覺頭痛身熱,脈洪,一、二日,便以蔥豉湯治之。用蔥白一虎口,豉一升,綿裹,水三升,煮一升,頓服。不汗更作,加葛根三兩;再不汗,加麻黃三兩。《肘後》又法:用蔥湯煮米粥,入鹽豉食之,取汗。

白話文:

傷寒發汗:葛洪在《肘後方》中說,傷寒有很多種類,一般人很難分辨,現在我用一種藥來治療所有的傷寒。如果剛開始感到頭痛、發熱,脈搏洪大,持續一、兩天,就可以用蔥豉湯來治療。取蔥白一虎口,黃豆一升,用布包好,加水三升,煮到一升,一次喝完。如果喝了蔥豉湯沒有出汗,病情反而加重,就再加葛根三兩;如果再喝了還是沒有出汗,就再加麻黃三兩。《肘後方》中還有一種方法:用蔥湯煮米粥,加入鹽和黃豆一起吃,可以促進出汗。

又法:用豉一升,小男溺三升,煎一升,分服取汗。傷寒不解,傷寒汗出不解,已三、四日,胸中悶惡者:用豉一升,鹽一合,水四升,煮一升半,分服取吐,此秘法也。(《梅師方》)。

白話文:

另一種方法:用一升的豆豉,三升小男孩的尿,煎煮至一升量,分次服用,以產生汗液。傷寒不退,傷寒出汗不退已經三、四天,胸中煩悶噁心的:用一升的豆豉,一合的鹽,四升的水,煮至一升半,分次服用以催吐,這是祕方。(《梅師方》)。

闢除溫疫:豉和白朮浸酒,常服之。(《梅師》)。

白話文:

預防溫疫病:用豉和白朮浸泡的酒,經常服用。(《梅師》)。

傷寒懊憹,吐下後心中懊憹,大下後身熱不去,心中痛者,並用梔子豉湯吐之:肥梔子十四枚,水二盞,煮一盞,入豉半兩,同煮至七分,去滓服。得吐,止後服。(《傷寒論》)。傷寒餘毒,傷寒後毒氣攻手足,及身體虛腫:用豉五合微炒,以酒一升半,同煎五七沸,任性飲之。(《簡要濟眾》)。

傷寒目翳:燒豉二、七枚,研末吹之。(《肘後》)。

白話文:

傷寒懊憹

傷寒的患者感到懊惱鬱悶,嘔吐、排便後心中更加鬱悶,大便後體溫不退,心中疼痛,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:肥大的梔子十四枚,水二杯,煮成一杯水,加入半兩的豉,一起煮到七分之一,過濾後服用。如果服藥後嘔吐,停止用藥治療。

傷寒餘毒

傷寒後,毒氣入侵手腳,以及身體虛胖:用五合的豉稍微炒一下,加上一升半的酒,一起煮至沸騰五到七次,不限量飲用。

傷寒暴痢:《藥性論》曰:以豉一升,薤白一握,水三升,煮薤熟,納豉更煮,色黑去豉,分為二服。

白話文:

傷寒引起的暴痢:《藥性論》中記載:用一升的豆豉,一把蔥白,三升的水,將蔥白煮熟,加入豆豉繼續煮,煮到顏色變黑後將豆豉去除,分成兩次服用。

血痢不止:用豉、大蒜等分。杵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鹽湯下。(王氏《博濟》)。

血痢如刺:《藥性論》曰:以豉一升,水漬相淹,煎兩沸,絞汁頓服。不瘥再作。

白話文:

血痢不止:用豉、大蒜等分。搗碎成梧子般大的丸狀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鹽湯送服。(出自王氏《博濟》)。

血痢如刺

《藥性論》記載:用一升豆豉,用水浸泡,煮沸兩次,將汁水絞出,一次服用。若未痊癒,可再重做一份。

赤白重下:葛氏:用豆豉熬小焦,搗服一合,日三。或炒焦,以水浸汁服,亦驗。《外臺》:用豉心(炒為末)一升,分四服,酒下,入口即斷也。

白話文:

赤白重下:葛氏:用豆豉熬成微焦,搗碎成粉,每天服用一合,早中晚各一次。或者將豆豉炒焦,以水浸泡,然後飲用汁液,也有效。《外臺》:使用豆豉的心(炒成粉)一升,分成四次服用,用酒送服,入口就能止瀉。

臟毒下血:烏犀散:用淡豉十文,大蒜二枚(煨)。同搗丸梧子大。煎香菜湯服二十丸,日二服,安乃止,永絕根本,無所忌。廬州彭大祥雲:此藥甚妙,但大蒜九蒸乃佳,仍以冷齏水送下。昔朱元成言其侄及陸子楫提刑皆服此,數十年之疾,更不復作也。(究原方)。

白話文:

臟毒引發血便:

烏犀散:

將十枚淡豉和兩枚煨過的蒜搗爛成丸,丸子的大小如梧桐子。用煮好的香菜湯送服二十丸,每天服用兩次,直到症狀消失,徹底根除,無須忌口。

廬州的彭大祥說:此藥非常好,但如果將大蒜蒸九次後再用,效果會更好,服用時用冷齏水送服。

過去,朱元成曾提到他的侄子以及提刑陸子楫都服用過此藥,他們多年的疾病都因此治好了,再也沒有復發過。(經過驗證的原方。)

小便血條:淡豆豉一撮。煎湯空腹飲。或入酒服。(危氏《得效方》)。

瘧疾寒熱:煮豉湯飲數升,得大吐即愈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白話文:

小便血條:

淡豆豉一小撮,用熱水煎成湯,於空腹時飲用。或者將淡豆豉加入米酒中服用。(摘錄自危氏《得效方》)

瘧疾寒熱:

煮熟豆豉,加水熬成湯,飲用數升,引發大吐後即可痊癒。(摘錄自《肘後方》)

小兒寒熱,惡氣中人:以濕豉研丸雞子大,以摩腮上及手足心六、七遍,又摩心、臍上,旋旋咒之了,破豉丸看有細毛,棄道中,即便瘥也。(《食醫心鏡》)。

盜汗不止:詵曰:以豉一升微炒香,清酒三升漬三日,取汁冷暖任服。不瘥更作,三兩劑即止。

白話文:

小孩發燒,感受寒氣:用濕豆豉研磨成雞蛋大小的丸子,在小孩的腮幫子上和手心腳心塗抹六七遍,再塗抹在胸口和肚臍上,邊塗邊念咒語,直到豆豉丸子出現細毛,就扔掉,小孩馬上就會好。(出自《食醫心鏡》)

盜汗不止:用一升豆豉微炒香,加入三升清酒浸泡三天,取汁,冷熱隨意服用。如果沒有好轉,持續盜汗,服用三兩劑就會停止。

齁喘痰積:凡天雨便發,坐臥不得,飲食不進,乃肺竅久積冷痰,遇陰氣觸動則發也。用此一服即愈,服至七、八次,即出惡痰數升,藥性亦隨而出,即斷根矣:用江西淡豆豉一兩,蒸搗如泥,入砒霜末一錢,枯白礬三錢,丸綠豆大。每用冷茶、冷水送下七丸,甚者九丸,小兒五丸,即高枕仰臥。忌食熱物等。(《皆效方》)。

風毒膝攣,骨節痛:用豉心、五升,九蒸九曝,以酒一斗浸經宿,空心隨性溫飲。(《食醫心鏡》)。

白話文:

齁喘痰積:每逢陰雨天氣,患者就會發病,無法坐,不能臥,飲食也不進,這是因為肺部長期積聚了寒痰,遇到陰冷的天氣,痰受到刺激就會發作。服此藥可立即痊癒,連續服用7、8次,就會吐出大量惡痰,藥效也隨之排出,病根即可斷絕。用藥:江西淡豆豉1兩,蒸熟搗成泥,加入砒霜末1錢,枯白礬3錢,丸成綠豆大小。每次用冷茶或冷水送服7丸,病情嚴重者服9丸,小兒服5丸,服後立刻枕著高枕仰臥。忌食熱性食物。(《皆效方》)

風毒膝攣,骨節痛:用豉心五升,九蒸九曝,以酒一斗浸經宿,空心隨意溫飲。(《食醫心鏡》)

風寒濕毒侵襲膝關節,導致膝關節攣縮疼痛,骨節疼痛:用大豆的內仁(豉心)五升,蒸煮九次後再曬乾九次,用一斗酒浸泡一夜,空腹時隨意溫飲。

手足不隨:豉三升,水九升,煮三升,分三服。又法:豉一升微熬,囊貯漬三升酒中三宿。溫服,常令微醉為佳。(《肘後》)。

白話文:

手腳不能隨意活動:大豆三升,水九升,煮到三升,分成三份服用。另一種方法:大豆一升微火煎熬,裝入布袋浸泡在三升酒中三天。溫服,經常保持微醉的狀態為佳。(《肘後》)。

頭風疼痛:豉湯洗頭,避風取瘥。(孫真人方)。

卒不得語:煮豉汁,加入美酒,服之。(《肘後》)。

喉痹不語:煮豉汁一升,服,覆取汗,仍著桂末於舌下,漸咽之。(《千金》)。

咽生息肉:鹽豉和搗塗之。先刺破出血乃用,神效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
口舌生瘡,胸膈疼痛者:用焦豉末,含一宿即瘥。(《聖惠方》)。

舌上血出,如針孔者:豉三升,水三升,煮沸。服一升,日三服。(葛氏方)。

白話文:

頭風疼痛:

用豆豉湯洗頭,避開風就可以痊癒。(出自《孫真人方》)

突然無法言語:

煮豆豉汁,加入美酒一同服用。(出自《肘後方》)

喉嚨疼痛無法言語:

煮豆豉汁一升,服用後蓋上被子發汗,再在舌下放置肉桂末,緩慢吞嚥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
喉嚨長息肉:

將鹽豆豉搗碎後塗抹在息肉上。先將息肉刺破出血後再使用,效果顯著。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

口舌生瘡,胸膈疼痛:

使用焦豆豉末,含在口中過夜即可痊癒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
舌頭出血,如針孔狀:

使用豆豉三升,水三升,煮沸後服用一升,每日三次。(葛氏方)

墮胎血下煩滿:用豉一升,水三升,煮三沸,調鹿角末服方寸匕。(《子母秘錄方》)。

白話文:

產後流血腹脹難受:用一升豉,三升水,煮開三沸,拌鹿角末,服一湯匙。(出自《子母祕錄方》)

妊娠動胎:豉汁服妙。(華佗方也。同上)。婦人難產,乃兒枕破與敗血裹其子也,以勝金散逐其敗血,即順矣:用鹽豉一兩,以舊青布裹了,燒赤乳細,入麝香一錢,為末。取秤錘燒紅淬酒,調服一大盞。(郭稽中方)。

小兒胎毒:淡豉煎濃汁,與三、五口,其毒自下。又能助脾氣,消乳食。(《聖惠》)。

白話文:

妊娠胎動不安:用豆豉汁服用效果很好。(這是華佗的藥方,同上)。婦女難產,是因為胎兒頭骨破裂,敗血裹住胎兒所造成的,用勝金散將敗血驅除,胎兒就能順利生產:使用鹽豉一兩,用舊的青布包起來,燒到發紅,研磨成細末,加入麝香一錢,混合均勻。另外,將秤錘燒紅,淬入酒中,調和成一大杯藥汁服用。(這是郭稽中的藥方)。

用淡豆豉煮濃汁,給小兒喝三到五口,毒氣就會自然排出。淡豆豉還能幫助脾胃運作,消化乳汁。(《聖惠方》)

小兒哯乳:用鹹豉七個(去皮),膩粉一錢,同研,丸黍米大。每服三、五丸,藿香湯下。(《全幼心鑑》)。

白話文:

小兒吐奶:以七個鹹豆瓣(去皮)、一錢滑石粉,研磨混合,丸成像黍米大小。每次餵三到五丸,以藿香湯送服。(源自《全幼心鑑》)。

小兒丹毒,作瘡出水:豉炒煙盡為末,油調敷之。(姚和眾方)。

小兒頭瘡:以黃泥裹,煨熟取研,以蓴菜油調敷之。(《勝金》)。

白話文:

小兒丹毒,作瘡出水:

用炒至冒煙的黃豆磨成粉,用油調和後塗抹患處。(姚和眾方)。

小兒頭瘡:

用黃泥包覆頭瘡,烤熟後取出磨碎,用蓴菜油調和後塗抹患處。(《勝金》)。

發背癰腫,已潰、未潰:用香豉三升,入少水搗成泥,照腫處大小作餅,厚三分。瘡有孔,勿覆孔上。鋪豉餅,以艾列於上灸之。但使溫溫,勿令破肉。如熱痛,即急易之,患當減。快得安穩,一日二次灸之。如先有孔,以汁出為妙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一切惡瘡:熬豉為末,敷之,不過三、四次。(出楊氏《產乳》)。

白話文:

背上長了膿腫,無論是已經潰爛還是沒有潰爛:

  1. 取三升香豉,加入少量的水搗成泥。

  2. 根據腫處的大小做成餅狀,厚度為三分。

  3. 如果瘡口有孔,不要覆蓋在孔上。

  4. 鋪上香豉餅,在上面豎立艾條並點燃艾條灸之。

  5. 只需溫溫的灸,不要讓肉破皮。

  6. 如果感到熱痛,立即更換艾條,症狀就會減輕。

  7. 患者會很快感到舒適,每天灸兩次。

  8. 如果瘡口一開始就有孔,以膿汁流出為最佳。

一切惡瘡:把豆豉烤焦研成粉末,敷在患處,不用三次或四次,即可痊癒。(出自楊氏《產乳》)。

陰莖生瘡,痛爛者:以豉一分,蚯蚓濕泥二分,水研和塗上,干即易之。禁熱食、酒、蒜、芥菜。(《藥性論》)。

白話文:

若是男性生殖器出現瘡口,疼痛且腐爛,可將黑豆和蚯蚓一起放於潮濕的泥土中研磨,塗抹於患處,待乾後即可更換藥物。患者應避免食用辛辣食物、酒、蒜、芥菜等刺激性食物。

蠼螋尿瘡:杵豉敷之。良。(《千金》)。

蟲刺螫人:豉心嚼敷,少頃見豉中有毛即瘥。不見再敷,晝夜勿絕,見毛為度。(《外臺》)。

蹉跌破傷筋骨:用豉三升,水三升,漬濃汁飲之,止心悶。(《千金》)。

毆傷瘀聚,腹中悶滿:豉一升,水三升,煮三沸,分服。不瘥再作。(《千金》)。

解蜀椒毒:豉汁飲之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中牛馬毒:豉汁,和人乳頻服之,效。(《衛生易簡》)。

白話文:

蠼螋尿瘡:

用搗碎的豆豉敷上患處。有效。(《千金方》)

蟲刺螫人:

將豆豉的中心部位嚼碎敷上患處。過一會兒,如果看到豆豉上出現毛髮,就表示痊癒了。如果沒有看到毛髮,就繼續敷藥,日夜不要停止,直到看到毛髮為止。(《外臺祕要》)

蹉跌破傷筋骨:

使用三升豆豉和三升水,浸泡後得到濃汁,用來飲用,可以止住胸悶。(《千金方》)

毆傷瘀血聚積,腹中悶滿:

一升豆豉和三升水,煮沸三次,分成多次服用。如果沒有痊癒,就再做一次。(《千金方》)

解蜀椒毒:

飲用豆豉汁。(《千金方》)

中毒牛馬毒:

豆豉汁和人乳混合後經常服用,有效。(《衛生易簡》)

小蛤蟆毒,小蛤蟆有毒,食之令人小便秘澀,臍下悶痛,有至死者:以生豉一合,投新汲水半碗,浸濃汁,頓飲之,即愈。(《茆亭客話》)。

白話文:

小蛤蟆有毒,吃後會引起小便不通暢、腹部悶痛,嚴重的會導致死亡。可以用生豆豉一碗,放入剛汲取的半碗新水中,泡出濃汁,一次喝下,即可痊癒。(出自《茆亭客話》)

中酒成病:豉、蔥白各半升,水二升,煮一升,頓服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服藥過劑,悶亂者:豉汁飲之。(《千金》)

雜物眯目不出:用豉三、七枚,浸水洗目,視之即出。(《總錄方》)。

刺在肉中:嚼豉塗之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小兒病淋:方見蒸餅發明下。

腫從腳起:豉汁飲之,以滓敷之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白話文:

酒成病: 生豆豉、蔥白各半升,加水二升,煎煮至剩一升,一次喝完。(《千金方》)

服藥過量,悶亂: 喝生豆豉汁。(《千金方》)

雜物迷眼,無法取出: 用三到七顆生豆豉,浸水後洗眼睛,迷物就會排出。(《總錄方》)

刺入肉中: 嚼生豆豉,塗於刺入處。(《千金方》)

小兒遺尿: 參見【蒸餅】方。

腫脹從腳開始: 喝生豆豉汁,並用豆豉渣敷患處。(《肘後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