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谷部第二十四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谷部第二十四卷 (2)

1. 大豆黃卷

(《本經》中品)

【釋名】豆櫱。

弘景曰:黑大豆為櫱牙,生五寸長,便乾之,名為黃卷,用之熬過,服食所須。

時珍曰:一法:壬癸日以井華水浸大豆,候生芽,取皮,陰乾用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普曰:得前胡、杏子、牡蠣、烏喙、天雄、鼠屎,共蜜和良。惡海藻、龍膽。

【主治】濕痹,筋攣膝痛(《本經》)。五臟不足,胃氣結積,益氣止痛,去黑皯,潤肌膚皮毛(《別錄》)。破婦人惡血(孟詵。頌曰:古方蓐婦藥中多用之)。宜腎(思邈)。除胃中積熱,消水病脹滿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四。

大豆櫱散:治周痹在血脈之中,隨脈上下,本痹不痛,今能上下周身,故名。治周痹注,五臟留滯,胃中結聚,益氣出毒,潤皮毛,補腎氣。用大豆櫱一斤(炒香),為末。每服半錢,溫酒調下,空心,加至一錢,日三服。(《宣明方》)。

諸風濕痹,筋攣膝痛,胃中積熱口瘡煩悶,大便秘澀:黃卷散:用大豆黃卷(炒熟搗末)一升,酥半兩,研勻。食前溫水服一匙,日二服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水病腫滿喘急,大小便澀:大豆黃卷(醋炒)、大黃(炒)等分。為細末。蔥、橘皮湯服二錢,平明以利為度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
小兒撮口:初生豆芽研爛,絞汁和乳,灌少許,良。(《普濟方》)

白話文:

[大豆黃卷]

[名稱解釋] 又名豆櫱。

陶弘景說:用黑豆發芽,長到五寸長時,曬乾,就叫做黃卷。使用時要先炒過,是服食時需要的藥材。

李時珍說:另一種做法是,在壬癸日用井水浸泡大豆,等到發芽,取下豆皮,陰乾後使用。

[性味] 味甘,性平,無毒。

陶弘景說:和前胡、杏子、牡蠣、烏喙、天雄、鼠屎一起用,用蜂蜜調和效果好。忌與海藻、龍膽同用。

[功效] 可以治療濕痹、筋脈攣縮、膝蓋疼痛(出自《本經》)。能補五臟不足,消除胃部氣機鬱結,增強氣力、止痛,去除臉上的黑斑,潤澤肌膚和毛髮(出自《別錄》)。可以破除婦女體內的惡血(出自孟詵,而且古時候產婦用藥,常常會用到)。對腎臟有益處(出自孫思邈)。可以清除胃中的積熱,消除水腫脹滿的症狀(出自李時珍)。

[附加藥方] 有以下四個藥方。

大豆櫱散:治療周痹,這種病症在血脈之中,會沿著脈絡上下遊走。這種痹症本來不會疼痛,但現在會周身遊走,所以叫周痹。它能治療周痹、五臟氣機留滯、胃中氣機鬱結。可以增強氣力、排出毒素、潤澤皮膚毛髮、補腎氣。做法是:取一斤大豆櫱(炒香)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半錢,用溫酒調服,空腹服用,可以加到一錢,每天服用三次。(出自《宣明方》)。

治療各種風濕痹症、筋脈攣縮、膝蓋疼痛、胃中積熱引起的口瘡煩悶、大便乾澀:黃卷散:取大豆黃卷(炒熟搗成末)一升,酥油半兩,混合均勻。飯前用溫水服一匙,每天服用兩次。(出自《普濟方》)。

治療水腫脹滿、喘息急促、大小便不暢:用醋炒過的大豆黃卷和大黃(炒過)等量,磨成細粉。用蔥和橘皮湯沖服二錢,第二天早上以排便為度。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。

治療新生兒口噤:將剛發芽的豆芽研磨爛,擠出汁液與乳汁混合,灌入少量,效果很好。(出自《普濟方》)

2. 黃大豆

(《食鑑》)

【集解】時珍曰:大豆有黑、青、黃、白、斑數色,惟黑者。入藥,而黃、白豆炒食作腐,造醬笮油,盛為時用,不可不知別其性味也。周定王曰:黃豆苗高一、二尺,葉似黑大豆葉而大,結角比黑豆角稍肥大,其莢、葉嫩時可食,甘美。
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
時珍曰:生溫,炒熱微毒。多食,壅氣生痰動嗽,令人身重,發麵黃瘡疥。

【主治】寬中下氣,利大腸,消水脹腫毒(寧原)。研末,熟水和,塗痘後癰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痘後生瘡:黃豆燒黑研末,香油調塗。

豆油,

【氣味】辛、甘,熱,微毒。

【主治】塗瘡疥,解發䐈(時珍)。

秸,

【主治】燒灰,入點痣、去惡肉藥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黃大豆

【概述】李時珍說:大豆有黑、青、黃、白、斑等多種顏色,只有黑豆入藥。黃豆、白豆通常炒熟食用,或製作成豆腐、醬油、榨油等,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,我們應該要知道它們各自的特性和味道。周定王說:黃豆的幼苗高一到二尺,葉子像黑豆葉但更大,結的豆莢比黑豆莢稍肥大,嫩的豆莢和葉子可以食用,味道甘甜美味。

【味道與屬性】味甘,性溫,沒有毒性。

李時珍說:生的黃豆性溫,炒熟後性熱且略帶毒性。吃太多會使氣機阻塞、產生痰液、引發咳嗽,使身體感到沉重,並可能導致臉色發黃、長瘡疥。

【主要功效】能使胸腹寬暢、氣機下行,通利大腸,消除水腫、腫毒(寧原的說法)。將黃豆磨成粉,用開水調和後,塗抹在長過痘瘡後出現的癰腫上(李時珍的說法)。

【附加藥方】新的一則藥方。

痘瘡後生瘡:將黃豆燒黑後磨成粉,用香油調和塗抹。

豆油

【味道與屬性】味辛、味甘,性熱,略帶毒性。

【主要功效】塗抹瘡疥,能解開頭髮中的結(李時珍的說法)。

豆秸

【主要功效】燒成灰後,加入點痣、去除惡肉的藥物中使用(李時珍的說法)。

3. 赤小豆

(《本經》)中品)

【校正】自大豆分出。

【釋名】赤豆(恭)、紅豆(俗)、荅(《廣雅》),葉名藿。

時珍曰:案:《詩》云:黍稷稻粱,禾麻菽麥。此即八谷也。董仲舒注云:菽是大豆,有兩種。小豆名荅,有三、四種。王禎云:今之赤豆、白豆、綠豆、萱豆,皆小豆也。此則入藥用赤小者也。

【集解】頌曰:赤小豆,今江淮間多種之。

宗奭曰:關西、河北、汴洛多食之。

時珍曰:此豆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,其稍大而鮮紅、淡紅色者,並不治病。俱於夏至後下種,苗科高尺許,枝葉似豇豆,葉微圓峭而小。至秋開花,似豇豆花而小淡,銀褐色,有腐氣。結莢長二、三寸,比綠豆莢稍大,皮色微白帶紅。三青二黃時即收之,可煮可炒,可作粥、飯、餛飩餡並良也。

【氣味】甘、酸,平,無毒。

思邈曰:甘、咸,冷。合魚鮓食成消渴,作醬同飯食成口瘡。

藏器曰:驢食足輕,人食身重。

【主治】下水腫,排癰腫膿血(《本經》)。療寒熱熱中消渴,止泄痢,利小便,下腹脹滿,吐逆卒澼(《別錄》)。消熱毒,散惡血,除煩滿,通氣,健脾胃,令人美食。搗末同雞子白,塗一切熱毒癰腫。煮汁,洗小兒黃爛瘡,不過三度(權)。縮氣行風,堅筋骨,抽肌肉。

久食瘦人(士良)。散氣,去關節煩熱,令人心孔開。暴痢後,氣滿不能食者,煮食一頓即愈。和鯉魚煮食,甚治腳氣(詵)。解小麥熱毒。煮汁,解酒病。解油衣黏綴(《日華》)。闢瘟疫,治產難,下胞衣,通乳汁。和鯉魚、蠡魚、鯽魚、黃雌雞煮食,並能利水消腫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弘景曰:小豆逐津液,利小便。久服令人肌膚枯燥。

頌曰:水氣、腳氣最為急用。有人患腳氣,以袋盛此豆,朝夕展轉踐踏之,久久遂愈。

好古曰:治水者惟知治水,而不知補胃,則失之壅滯。赤小豆,消水通氣而健脾胃,乃其藥也。

藏器曰:赤小豆,和桑根白皮煮食,去濕氣痹腫;和通草煮食,則下氣無限,名脫氣丸。

時珍曰:赤小豆,小而色赤,心之谷也。其性下行,通乎小腸,能入陰分,治有形之病。故行津液,利小便,消脹除腫止吐,而治下痢腸澼,解酒病,除寒熱癰腫,排膿散血,而通乳汁,下胞衣產難,皆病之有形者。久服則降令太過,津血滲泄,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。其吹鼻瓜蒂散以闢瘟疫用之,亦取其通氣除濕散熱耳。

或言共工氏有不才子,以冬至死為疫鬼,而畏赤豆,故於是日作小豆粥厭之,亦傅會之妄說也。又案:陳自明《婦人良方》云:予婦食素,產後七日,乳脈不行,服藥無效。偶得赤小豆一升,煮粥食之,當夜遂行。因閱本草載此,謾記之。又《朱氏集驗方》云:宋仁宗在東宮時,患痄腮,命道士贊寧治之。

取小豆七十粒為末,敷之而愈。中貴人任承亮後患惡瘡近死,尚書郎傅永授以藥立愈。叩其方,赤小豆也。予苦脅疽,既至五臟,醫以藥治之甚驗。承亮曰:得非赤小豆耶?醫謝曰:某用此活三十口,願勿復言。有僧發背如爛瓜,鄰家乳婢用此治之如神。此藥治一切癰疽瘡疥及赤腫,不拘善惡,但水調塗之,無不愈者。

但其性黏,干則難揭,入苧根末即不黏,此法尤佳。

【附方】舊十五,新十九。

水氣腫脹:頌曰:用赤小豆五合,大蒜一顆,生薑五錢,商陸根一條,並碎破,同水煮爛,去藥,空心食豆,旋旋啜汁令盡,腫立消也。韋宙《獨行方》:治水腫從腳起,入腹則殺人。赤小豆一斗,煮極爛,取汁五升,溫漬足膝。若已入腹,但食小豆,勿雜食,亦愈。《梅師》:治水腫。

以東行花桑枝燒灰一升,淋汁,煮赤小豆一升,以代飯,良。水蠱腹大,動搖有聲,皮膚黑者:用赤小豆三升,白茅根一握,水煮食豆,以消為度。(《肘後》)

闢禳瘟疫:《五行書》云:正月朔旦及十五日,以赤小豆二七枚,麻子七枚,投井中,闢瘟疫甚效。又正月七日,新布囊盛赤小豆置井中,三日取出,男吞七枚,女吞二七枚,竟年無病也。(《肘後方》)

闢厭疾病:正月元旦,面東,以齏水吞赤小豆三七枚,一年無諸疾。又七月立秋日,面西,以井華水吞赤小豆七枚,一秋不犯痢疾。

傷寒狐惑:張仲景曰:狐惑病,脈數,無熱微煩,默默但欲臥,汗出。初得三、四日,目赤如鳩眼;七、八日,目四眥黃黑。若能食者,膿已成也。赤豆當歸散主之。赤小豆三升(水浸令芽出),當歸三兩,為末。漿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金匱要略》)。

下部卒痛,如鳥啄之狀:用小豆、大豆各一升,蒸熟,作二囊,更互坐之,即止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水穀痢疾:小豆一合,熔蠟三兩,頓服取效。(《必效方》)

熱毒下血,或因食熱物發動:赤小豆末,水服方寸匕。(《梅師方》)

腸痔下血:小豆二升,苦酒五升,煮熟日乾,再浸至酒盡乃止,為末。酒服一錢,日三服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舌上出血,如簪孔:小豆一升,杵碎,水三升和,絞汁服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熱淋血淋,不拘男女:用赤小豆三合,慢火炒為末,煨蔥一莖,擂酒熱調二錢服。(《修真秘旨》)。

重舌鵝口:赤小豆末,醋和塗之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小兒不語,四、五歲不語者:赤小豆末,酒和,敷舌下。(《千金》)。

牙齒疼痛:紅豆末,擦牙吐涎,及吹鼻中。一方入銅青少許。一方入花鹼少許。(《家寶方》)。

中酒嘔逆:赤小豆煮汁,徐徐飲之。(《食鑑本草》)。

頻致墮胎:赤小豆末,酒服方寸匕,日二服。(《千金》)。

妊娠行經:方同上。

婦人難產:《產寶》:用赤小豆生吞七枚,佳。《集驗》:治難產日久氣乏。用赤小豆一升,以水九升,煮取汁,入炙過黃明膠一兩,同煎少時。一服五合,不過三、四服,即產。

胞衣不下:用赤小豆,男七枚,女二七枚,東流水吞服之。(《救急方》)。

產後目閉心悶:赤小豆生研,東流水服方寸匕。不瘥更服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產後悶滿,不能食:用小豆三、七枚,燒研,冷水頓服,佳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乳汁不通:赤小豆煮汁飲之。(《產書》)。

婦人吹奶:赤小豆,酒研,溫服,以滓敷之。(熊氏)。

婦人乳腫:小豆、莽草等分。為末。苦酒和敷,佳。(《梅師》)。

癰疽初作:赤小豆末,水和塗之,毒即消散,頻用有效。(《小品方》)。

石癰諸癰:赤小豆五合,納苦酒中五宿,炒研,以苦酒和塗即消。加栝蔞根等分。(《範汪方》)

痘後癰毒:赤小豆末,雞子白調塗敷之。

腮頰熱腫:赤小豆末,和蜜塗之,一夜即消。或加芙蓉葉末尤妙。

丹毒如火赤小豆末,和雞子白,時時塗之不已,逐手即消。(《小品方》)。

風瘙癮疹:赤小豆、荊芥穗等分,為末,雞子清調塗之。

金瘡煩滿:赤小豆一升,苦酒浸一日,熬燥再浸,滿三日,令黑色,為末。每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千金》)。

六畜肉毒:小豆一升,燒研。水服三方寸匕,神良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【主治】去煩熱,止小便數(《別錄》)。煮食,明目(《日華》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小豆利小便,而藿止小便,與麻黃髮汗而根止汗同意,物理之異如此。

【附方】舊一,新一。

小便頻數:小豆葉一斤,入豉汁中煮,調和作羹食之。(《心鏡》)。

小兒遺尿:小豆葉搗汁服之。(《千金》)

芽,

【主治】妊娠數月,經水時來,名曰漏胎;或因房室,名曰傷胎。用此為末,溫酒服方寸匕,日三,得效乃止(時珍。出《普濟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