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二卷 (14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二卷 (14)

1. 人參

若氣虛有火者,合天門冬膏對服之。

【正誤】斆曰:夏月少使人參,發心痃之患。

好古曰:人參甘溫,補肺之陽,泄肺之陰。肺受寒邪,宜此補之;肺受火邪,則反傷肺,宜以沙參代之。

王綸曰:凡酒色過度,損傷肺腎真陰,陰虛火動,勞嗽吐血、咳血等證,勿用之。蓋人參入手太陰能補火,故肺受火邪者忌之。若誤服參、耆甘溫之劑,則病日增;服之過多,則死不可治。蓋甘溫助氣,氣屬陽,陽旺則陰愈消;惟宜苦甘寒之藥,生血降火。世人不識,往往服參、耆為補,而死者多矣。

言聞曰:孫真人云:夏月服生脈散、腎瀝湯三劑,則百病不生。李東垣亦言生脈散、清暑益氣湯,乃三伏瀉火益金之聖藥,而雷斆反謂發心痃之患非矣。痃乃臍旁積氣,非心病也。人參能養正破堅積,豈有發痃之理?觀張仲景治腹中寒氣上衝,有頭足,上下痛不可觸近,嘔不能食者,用大建中湯,可知矣。又海藏王好古言人參補陽泄陰,肺寒宜用,肺熱不宜用。

節齋王綸因而和之,謂參、耆能補肺火,陰虛火動失血諸病,多服必死。二家之說皆偏矣。夫人參能補元陽,生陰血,而瀉陰火,東垣李氏之說也明矣。仲景張氏言:亡血血虛者,並加人參;又言:肺寒者,去人參,加乾薑,無令氣壅。丹溪朱氏亦言虛火可補,參、耆之屬;實火可瀉,芩、連之屬。

二家不察三氏之精微,而謂人參補火,謬哉。夫火與元氣不兩立,元氣勝則邪火退。人參既補元氣而又補邪火,是反復之小人矣,何以與甘草、苓、術謂之四君子耶?雖然,三家之言不可盡廢也。惟其語有滯,故守之者,泥而執一,遂視人參加蛇蠍,則不可也。凡人面白、面黃、面青黧悴者,皆脾、肺、腎氣不足,可用也;面赤、面黑者,氣壯神強,不可用也。

脈之浮而芤、濡、虛、大、遲緩無力,沉而遲、澀、弱、細、結、代無力者,皆虛而不足,可用也;若弦長緊實、滑數有力者,皆火鬱內實,不可用也。潔古謂喘嗽勿用者,痰實氣壅之喘也;若腎虛氣短喘促者,必用也。仲景謂肺寒而咳勿用者,寒束熱邪壅鬱在肺之咳也;若自汗惡寒而咳者,必用也。

東垣謂久病鬱熱在肺勿用者,乃火鬱於內宜發不宜補也;若肺虛火旺,氣短自汗者,必用也。丹溪言諸痛不可驟用者,乃邪氣方銳,宜散不宜補也;若裡虛吐利及久病胃弱虛痛喜按者,必用也。節齋謂陰虛火旺勿用者,乃血虛火亢能食,脈弦而數,涼之則傷胃,溫之則傷肺,不受補者也。若自汗氣短,肢寒脈虛者,必用也。

如此詳審,則人參之可用不可用,思過半矣。機曰:節齋、王綸之說,本於海藏王好古,但綸又過於矯激。丹溪言虛火可補,須用參、耆。又云陰虛潮熱,喘嗽吐血,盜汗等證,四物加人參、黃柏、知母。又云好色之人,肺腎受傷,咳嗽不愈,瓊玉膏主之。又云肺腎虛極者,獨參膏主之。

白話文:

人參

氣虛但伴有內熱的人,可以與天門冬膏一起服用。

古代醫家對人參的使用有不同的看法,有人認為夏天少用人參,以免引發心痛等疾病;也有人認為人參味甘性溫,能補益肺陽,但會耗損肺陰。因此,肺部受寒邪侵襲時適合服用,但若肺部受熱邪侵襲,則反而會傷肺,應改用沙參。

有人認為,凡是因縱欲過度,損傷肺腎陰液,導致陰虛火旺,出現勞嗽、吐血、咳血等症狀者,都應忌用人參。因為人參入肺經,能補益陽氣,所以肺部有熱邪的人更不能服用。如果錯誤地服用人參等溫熱藥物,病情會加重;服用過量,甚至會危及生命。因為溫熱藥物會助長陽氣,陽氣過盛則陰氣更加虛弱;這時應該服用苦寒的藥物來滋陰降火。世人多不了解這個道理,反而常服用人參等溫熱藥物來進補,導致許多人因此喪命。

也有人反駁以上觀點,認為夏天服用生脈散、腎瀝湯,可以預防百病,而人參能滋養正氣,化解堅積,不可能會引發心痛。古代醫籍中也有記載,治療腹部寒氣上衝,造成四肢疼痛、嘔吐不能進食的病例,是用大建中湯治療的,這說明人參可以治療寒證。另有醫家指出,人參能補陽泄陰,肺寒時宜用,肺熱時不宜用。

也有醫家認同上述觀點,認為人參、黃耆能補益肺火,對於陰虛火旺、失血等疾病,服用過量會致命。但這些說法都略顯片面。其實,人參能補益元陽,生津養血,又能瀉去陰火,這是比較正確的說法。古代醫籍中也有記載,失血、血虛者可以加用人參;肺寒則去掉人參,改加乾薑,避免氣機壅塞。也有醫家認為,虛火可以用人參、黃耆等藥物來補益;實火則應用黃連、黃芩等藥物來瀉火。

這些醫家未能深入理解前人的精妙論述,便認為人參補益的是邪火,這是錯誤的。因為真火與元氣不能同時存在,元氣旺盛則邪火自退。人參既能補益元氣,又能補益邪火,這顯然是矛盾的,怎麼能與甘草、茯苓、白朮並稱為四君子湯呢?雖然這些醫家的說法不能完全否定,但由於他們的論述不夠全面,因此有些後世醫家便拘泥於他們的觀點,視人參如蛇蠍,這是不可取的。

一般來說,面色蒼白、黃、青黑的人,都是脾、肺、腎氣不足,可以用人參;面色紅赤或黑的人,氣血充足,則不宜服用。

脈象浮而空大、軟弱、遲緩無力,或沉而遲緩、澀滯、細弱、結代無力者,都是氣血不足,可以用人參;如果脈象弦長緊實、滑數有力,則表示火鬱內盛,不宜服用。

關於喘嗽,有的醫家認為不宜服用人參,這是指痰盛氣壅引起的喘嗽;若因腎虛氣短引起的喘嗽,則應該服用。關於咳嗽,有的醫家認為肺寒咳嗽不宜服用人參,這是指寒邪束縛熱邪,鬱結於肺引起的咳嗽;如果伴有自汗惡寒的咳嗽,則應該服用。

有的醫家認為久病鬱熱在肺者不宜服用人參,這是指內有鬱熱,應該瀉火,而不是進補;但如果肺虛火旺,氣短自汗,則應該服用。有的醫家認為各種疼痛不宜驟用人參,這是指邪氣正盛,應該散邪而不是進補;但如果是裡虛證,伴有吐瀉、久病胃弱虛痛喜按等症狀,則應該服用。有的醫家認為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人參,這是指血虛火亢,能吃東西,脈象弦數,此時涼藥會傷胃,溫藥會傷肺,因此不適合進補;但如果伴有自汗氣短、肢冷脈虛等症狀,則應該服用。

總而言之,人參的適用與禁忌,需要仔細辨證,不可一概而論。有人認為,某些醫家的觀點,是繼承前人的說法,但也過於偏激。也有醫家指出,虛火可以用人參、黃耆來補益;陰虛潮熱、喘嗽吐血、盜汗等症,可以用四物湯加人參、黃柏、知母來治療;對於好色傷肺腎,咳嗽久治不癒的病人,可以用瓊玉膏;對於肺腎極度虛弱者,可以用獨參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