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谷部第二十四卷

2. 谷之三

(菽豆類一十四種)

白話文:

(豆類共有十四種)

3. 大豆

(《本經》中品)

【校正】禹錫曰:原附大豆黃卷下,今分出。

【釋名】尗(俗作菽。時珍曰:豆、尗皆莢谷之總稱也。篆文尗,象莢生附莖下垂之形。豆象子在莢中之形。《廣雅》云:大豆,菽也。小豆,荅也),角曰莢,葉曰藿,莖曰萁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大豆生太山平澤,九月採之。

頌曰:今處處種之。有黑、白二種,入藥用黑者。緊小者為雄,用之尤佳。

宗奭曰:大豆有綠、褐、黑三種。有大、小兩類:大者出江、浙、湖南、湖北;小者生他處,入藥力更佳。又可磑為腐食。

時珍曰:大豆有黑、白、黃、褐、青、斑數色:黑者名烏豆,可入藥,及充食,作豉;黃者可作腐,榨油,造醬;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。皆以夏至前後下種,苗高三、四尺,葉團有尖,秋開小白花成叢,結莢長寸余,經霜乃枯。按:《呂氏春秋》云:得時之豆,長莖短足,其莢二七為族,多枝數節,競葉蕃實,大菽則圓,小菽則團。先時者,必長以蔓、浮葉疏節、小莢不實。

後時者,必短莖疏節、本虛不實。又氾勝之《種植書》云:夏至種豆,不用深耕。豆花憎見日,見日則黃爛而根焦矣。知歲所宜,以囊盛豆子,平量埋陰地,冬至後十五日發取量之,最多者種焉。蓋大豆保歲易得,可以備凶年,小豆不保歲而難得也。

黑大豆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久服,令人身重。

岐伯曰:生溫,熟寒。

藏器曰:大豆生平,炒食極熱,煮食甚寒,作豉極冷,造醬及生黃卷則平。牛食之溫,馬食之冷。一體之中,用之數變。

之才曰:惡五參、龍膽,得前胡、烏喙、杏仁、牡蠣、諸膽汁良。

詵曰:大豆黃屑忌豬肉。小兒以炒豆、豬肉同食,必壅氣致死,十有八、九。十歲已上不畏也。

時珍曰:服蓖麻子者,忌炒豆,犯之脹滿致死。服厚朴者亦忌之,動氣也。

【主治】生研,塗癰腫。煮汁飲,殺鬼毒,止痛(《本經》)。逐水脹,除胃中熱痹,傷中淋露,下瘀血,散五臟結積內寒,殺烏頭毒。炒為屑,主胃中熱,除痹去腫,止腹脹消穀(《別錄》)。煮食,治溫毒水腫(《蜀本》)。調中下氣,通關脈,制金石藥毒、治牛馬溫毒(《日華》)。

煮汁,解礜石、砒石、甘遂、天雄、附子、射罔、巴豆、芫青、斑蝥、百藥之毒及蠱毒。入藥,治下痢臍痛。沖酒,治風痙及陰毒腹痛。牛膽貯之,止消渴(時珍)。炒黑,熱投酒中飲之,治風痹癱緩口噤,產後頭風。食罷生吞半兩,去心胸煩熱,熱風恍惚,明目鎮心,溫補。

久服,好顏色,變白不老。煮食性寒,下熱氣腫,壓丹石煩熱,汁消腫(藏器)。主中風腳弱,產後諸疾。同甘草煮湯飲,去一切熱毒氣,治風毒腳氣。煮食,治心痛筋攣膝痛脹滿。同桑柴灰汁煮食,下水鼓腹脹。和飯搗,塗一切毒腫。療男女陰腫,以綿裹納之(孟詵)。治腎病,利水下氣,制諸風熱,活血,解諸毒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頌曰:《仙方》修治末服之,可以辟穀度飢。然多食令人體重,久則如故也。

詵曰:每食後磨拭吞三十粒,令人長生。初服時似身重,一年以後,便覺身輕,又益陽道也。

穎曰:陶華以黑豆入鹽煮,常時食之,云能補腎。蓋豆乃腎之谷,其形類腎,而又黑色通腎,引之以鹽,所以妙也。

時珍曰:按:《養老書》云:李守愚每晨水吞黑豆二七枚,謂之五臟谷,到老不衰。夫豆有五色,各治五臟。惟黑豆屬水性寒,為腎之谷,入腎功多,故能治水消脹下氣,制風熱而活血解毒,所謂同氣相求也。又按:古方稱大豆解百藥毒,予每試之大不然;又加甘草,其驗乃奇。如此之事,不可不知。

【附方】舊三十一,新三十六。

服食大豆,令人長肌膚,益顏色,填骨髓,加氣力,補虛能食,不過兩劑:大豆五升,如作醬法,取黃搗末,以豬肪煉膏和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至百丸,溫酒下。神驗秘方也。肥人不可服之。(《延年秘錄》)。

救荒濟飢:《博物志》云:左慈荒年法:用大豆粗細調勻者,生熟挼令光,暖徹豆內。先日不食,以冷水頓服訖。一切魚肉菜果,不得復經口。渴即飲冷水。初小困,十數日後,體力壯健,不復思食也。黃山谷救荒法:黑豆、貫眾各一升,煮熟去眾,曬乾。每日空心啖五、七粒。

食百木枝葉皆有味,可飽也。王氏《農書》云:辟穀之方,見於石刻。水旱蟲荒,國有代有,甚則懷金立鵠,易子炊骸,為民父母者,不可不知此法也。

昔晉惠帝永寧二年,黃門侍郎劉景先表奏:臣遇太白山隱士,傳濟飢辟穀仙方。臣家大小七十餘口,更不食別物。若不如斯,臣一家甘受刑戮。其方:用大豆五斗淘淨,蒸三遍,去皮。用大麻子三斗浸一宿,亦蒸三遍,令口開取仁。各搗為末,和搗作團如拳大。入甑內蒸,從戌至子時止,寅時出甑,午時曬乾為末。

干服之,以飽為度。不得食一切物。第一頓得七日不飢,第二頓得四十九日不飢,第三頓三百日不飢,第四頓得二千四百日不飢,更不必服,永不飢也。不問老少,但依法服食,令人強壯,容貌紅白,永不憔悴。口渴,即研大麻子湯飲之,轉更滋潤臟腑。

若要重吃物,用葵子三合研末,煎湯冷服,取下藥如金色,任吃諸物,並無所損。前知隨州朱頌教民用之有驗,序其首尾,勒石於漢陽大別山太平興國寺。又方:用黑豆五斗淘淨,蒸三遍,曬乾,去皮為末。秋麻子三升,浸去皮,曬研。糯米三斗作粥,和搗為劑如拳大,入甑中蒸一宿,取曬為末。

用紅小棗五斗,煮去皮核,和為劑如拳大,再蒸一夜。服之,至飽為度。如渴,飲麻子水,便滋潤臟腑也。脂麻亦可。但不得食一切之物。

炒豆紫湯:頌曰:古方有紫湯,破血去風,除氣防熱,產後兩日尤宜服之。用烏豆五升,清酒一斗,炒豆令煙絕,投酒中,待酒紫赤色,去豆。量性服之,可日夜三盞,神驗。中風口噤,加雞屎白二升,和炒,投之。

豆淋酒法:宗奭曰:治產後百病,或血熱,覺有餘血水氣,或中風困篤,或背強口噤,或但煩熱瘛瘲口渴,或身頭皆腫,或身癢嘔逆直視,或手足頑痹,頭旋眼眩,此皆虛熱中風也。用大豆三升熬熟,至微煙出,入瓶中,以酒五升沃之,經一日以上。服酒一升,溫覆令少汗出,身潤即愈。

口噤者,加獨活半斤,微微捶破,同沃之。產後宜常服,以防風氣,又消結血。

中風口喎:即上方,日服一升。(《千金》)。

頭風頭痛:即上方,密封七日,溫服。(《千金》)。

破傷中風口噤:《千金方》:用大豆一升,熬去腥氣,勿使太熟,杵末,蒸令氣遍,取下甑,以酒一升淋之。溫服一升,取汗。敷膏瘡上,即愈。《經驗方》:用黑豆四十枚,硃砂二十文,同研末。以酒半盞,調一字服之。

頸項強硬,不得顧視:大豆一升,蒸變色,囊裹枕之。(《千金》)。

暴得風疾,四肢攣縮不能行。取大豆三升,淘淨濕蒸,以醋二升,傾入瓶中,鋪於地上,設席豆上,令病人臥之。仍重蓋五、六層衣,豆冷漸漸卻衣。仍令一人於被內引挽攣急處。更蒸豆再作,並飲荊瀝湯。如此三日三夜即休。(崔氏《纂要》)。

風入臟中,治新久腫,風入臟中:以大豆一斗,水五斗,煮取一斗二升,去滓。入美酒鬥半,煎取九升。旦服三升取汗,神驗。(《千金翼》)。

風毒攻心,煩躁恍惚:大豆半升淘淨,以水二升,煮取七合,食後服之。(《心鏡》)。

卒風不語:大豆煮汁,煎稠如飴,含之,並飲汁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喉痹不語:同上法。(《千金》)。

卒然失音:詵曰:用生大豆一升,青竹筭子四十九枚(長四寸,闊一分),水煮熟,日夜二服瘥。

熱毒攻眼,赤痛臉浮:用黑豆一升,分作十袋,沸湯中蒸過,更互熨之,三遍則愈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卒然中惡:大豆二七枚,雞子黃一個,酒半升,和勻頓服。(《千金》)。

陰毒傷寒,危篤者:用黑豆炒乾,投酒,熱飲或灌之。吐則復飲,汗出為度。(《居家必用》)。

脅痛如打:大豆半升熬焦,入酒一升煮沸,飲取醉。(《肘後》)。

腰脅卒痛:大豆(炒)二升,酒三升,煮二升,頓服。(《肘後》)。

卒然腰痛:大豆六升,水拌濕,炒熱,布裹熨之,冷即易。乃張文仲所處方也。(《延年秘錄》)

腳氣衝心,煩悶不識人:以大豆一升,水三升,濃煮汁服半升。未定,再服半升。(《廣利方》)。

身面浮腫:《千金》:用烏豆一升,水五升,煮汁三升,入酒五升,更煮三升,分溫三服。不瘥再合。王璆《百一選方》:用烏豆煮至皮乾,為末。每服二錢,米飲下。建炎初,吳內翰女孫忽發腫凸,吳檢《外臺》得此方,服之立效。

新久水腫:大豆一斗,清水一斗,煮取八升,去豆,入薄酒八升,再煎取八升服之。再三服,水當從小便中出。(《範汪方》)。

腹中痞硬,夏秋之交,露坐夜久,腹中痞,如群石在腹。用大豆半升,生薑八分。水三升,煎一升已來,頓服瘥。(《經驗方》)。

霍亂脹痛:大豆生研,水服方寸匕。(《普濟》)。

水痢不止:大豆一升,炒白朮半兩,為末。每服三錢,米飲下。(《指南方》)。

赤痢臍痛:黑豆、茱萸子二件,搓摩,吞嚥之,良。(《經驗》)。

赤白下痢:方見豬膽。

男子便血:黑豆一升,炒焦研末,熱酒淋之,去豆飲酒,神效。(《活人心統》)。

一切下血:雄黑豆緊小者,以皂角湯微浸,炒熟去皮為末,煉豬脂和,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陳米飲下。(華佗《中藏經》)。

小兒沙淋:黑豆一百二十個,生甘草一寸,新水煮熱,入滑石末,乘熱飲之,良。(《全幼心鑑》)。

腎虛消渴,難治者:黑大豆(炒)、天花粉等分,為末,麵糊丸梧子大。每黑豆湯下七十丸,日二。名救活丸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消渴飲水:烏豆置牛膽中,陰乾百日,吞盡即瘥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晝夜不眠:以新布火炙熨目,並蒸大豆,更番囊盛枕之,冷即易,終夜常枕之,即愈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疫癘發腫:大黑豆二合(炒熟),炙甘草一錢,水一盞煎汁,時時飲之。《夷堅志》云:靖康二年春,京師大疫。有異人書此方於壁間,用之立驗也。

乳石發熱:烏豆二升,水九升,銅器煮五升汁,熬稠一升,飲之。(《外臺秘要》)。

解礜砒毒:大豆煮汁飲之,良。(《肘後》)。

酒食諸毒:大豆一升,煮汁服,得吐即愈。(《廣記》)。

解諸魚毒:大豆,煮汁飲之。(《衛生方》)。

解巴豆毒,下利不止:大豆,煮汁一升,飲之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惡刺瘡痛:大豆,濃煮汁漬之,取瘥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湯火灼瘡:大豆,煮汁塗之,易愈,無斑。(《子母秘錄》)。

打頭青腫:豆黃末水和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折傷墮墜,瘀血在腹,氣短:大豆五升,水一斗,煮汁二升,頓服。劇者不過三作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豌瘡煩躁:大豆,煮汁飲之,佳。(《子母秘錄》)。

痘瘡濕爛:黑大豆,研末,敷之。

小兒頭瘡:黑豆炒存性研,水調敷之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身面疣目:七月七日,以大豆拭疣上三過。使本人種豆於南向屋東頭第二溜中。豆生葉,以熱湯沃殺,即愈。(《外臺秘要》)。

染髮令烏:醋煮黑大豆,去豆煎稠,染之。(《千金》)。

牙齒不生,不拘大人、小兒,年多者:用黑豆三十粒,牛糞火內燒令煙盡,研入麝香少許。先以針挑破血出,以少許揩之。不得見風,忌酸鹹物。(《經驗方》)。

牙齒疼痛:黑豆煮酒,頻頻漱之,良。(周密《浩然齋視聽抄》)。

月經不斷:用前紫湯服之,佳。

妊娠腰痛:大豆一升。酒三升,煮七合,空心飲之。(《心鏡》)。

子死腹中,月數未足,母欲悶絕者:用大豆三升,以醋煮濃汁,頓服,立出。(《產乳》)。

胞衣不下:大豆半升,醇酒三升,煮一升半,分三服。(《產書》)。

闢禳時氣:以新布盛大豆一斗,納井中一宿取出。每服七粒,佳。(《類要》)。

菜中蛇蠱:蛇毒入菜果中,食之令人得病,名蛇蠱。大豆為末,酒漬絞汁,服半升。

身如蟲行:大豆水漬絞漿,旦旦洗之,或加少面,沐發亦良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小兒丹毒:濃煮大豆汁,塗之甚良。(《千金》)。

風疽瘡疥,凡腳腨及𦚼䐐中癢,搔則黃汁出者,是也:以青竹筒三尺,著大豆一升在內,以馬屎、糠火燒熏,以器承兩頭取汁,搽之。先以泔清和鹽熱洗之。不過三度,極效。(《千金》)。

肝虛目暗,迎風下淚:用臘月牯牛膽,盛黑豆懸風處。取出,每夜吞三、七粒,久久自明。(《龍木論》)。

小兒胎熱:黑豆二錢,甘草一錢,入燈心七寸,淡竹葉一片,水煎,不拘時候服。(《全幼心鑑》)。

天蛇頭指。痛,臭甚者:黑豆生研末,入繭內,籠之。(《濟急方》)

大豆皮

【主治】生用,療痘瘡目翳。嚼爛,敷小兒尿灰瘡(時珍)。

豆葉,

【主治】搗敷蛇咬,頻易即瘥(時珍。出《廣利方》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按:《抱朴子·內篇》云:相國張文蔚莊內有鼠狼穴,養四子為蛇所吞。鼠狼雌雄情切,乃於穴外坋土壅穴。俟蛇出頭,度其迴轉不便,當腰咬斷而劈腹,銜出四子,尚有氣。置於穴外,銜豆葉嚼而敷之,皆活。後人以豆葉治蛇咬,蓋本於此。

【附方】新二。

止渴急方:大豆苗(嫩者)三、五十莖,塗酥炙黃為末。每服二錢,人參湯下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
小便血淋:大豆葉一把,水四升,煮二升,頓服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【主治】主目盲,翳膜(時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