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二卷 (13)
草部第十二卷 (13)
1. 人參
言聞曰:東垣李氏理脾胃,瀉陰火,交泰丸內用人參、皂莢,是惡而不惡也。古方療月閉四物湯加人參、五靈脂,是畏而不畏也。又療痰在胸膈,以人參、黎蘆同用而取湧越,是激其怒性也。此皆精微妙奧,非達權衡者不能知。
【主治】補五臟,安精神,定魂魄,止驚悸,除邪氣,明目開心益智。久服輕身延年(《本經》)。療腸胃中冷,心腹鼓痛,胸脅逆滿,霍亂吐逆,調中,止消渴,通血脈,破堅積,令人不忘(《別錄》)。主五勞七傷,虛損痰弱,止嘔噦,補五臟六腑,保中守神。消胸中痰,治肺痿及癇疾,冷氣逆上,傷寒不下食,凡虛而多夢紛紜者加之(甄權)。
止煩躁,變酸水(李珣)。消食開胃,調中治氣,殺金石藥毒(大明)。治肺胃陽氣不足,肺氣虛促,短氣少氣,補中緩中,瀉心、肺、脾、胃中火邪,止渴生津液(元素)。治男婦一切虛證,發熱自汗,眩暈頭痛,反胃吐食,痎瘧,滑瀉久痢,小便頻數淋瀝,勞倦內傷,中風中暑,痿痹,吐血、嗽血、下血,血淋、血崩,胎前、產後諸病(時珍)。
【發明】弘景曰:人參為藥切要,與甘草同功。
杲曰:人參甘溫,能補肺中元氣,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,精自生而形自盛,肺主諸氣故也。張仲景云:病人汗後身熱、亡血、脈沉遲者,下痢身涼、脈微、血虛者,並加人參。古人血脫者益氣,蓋血不自生,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,陽生則陰長,血乃旺也。若單用補血藥,血無由而生矣。
《素問》言: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。故補氣須用人參,血虛者亦須用之。本草十劑云:補可去弱,人參、羊肉之屬是也。蓋人參補氣,羊肉補形,形氣者,有無之象也。
好古曰:潔古老人言:以沙參代人參,取其味甘也。然人參補五臟之陽,沙參補五臟之陰,安得無異?雖云補五臟,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使引之。
言聞曰:人參生用氣涼,熟用氣溫;味甘補陽,微苦補陰。氣主生物,本呼天;味主成物,本呼地。氣味生成,陰陽之造化也。涼者,高秋清肅之氣,天之陰也,其性降;溫者,陽春生髮之氣,天之陽也,其性升。甘者,濕土化成之味,地之陽也,其性浮;微苦者,火土相生之味,地之陰也,其性沉。
人參氣味俱薄。氣之薄者,生降熟升;味之薄者,生升熟降。如土虛火旺之病,則宜生參,涼薄之氣,以瀉火而補土,是純用其氣也;脾虛肺怯之病,則宜熟參,甘溫之味,以補土而生金,是純用其味也。東垣以相火乘脾,身熱而煩,氣高而喘,頭痛而渴,脈洪而大者,用黃柏佐人參。
孫真人治夏月熱傷元氣,人汗大泄,欲成痿厥,用生脈散,以瀉熱火而救金水。君以人參之甘寒,瀉火而補元氣;臣以麥門冬之苦甘寒,清金而滋水源,佐以五味子之酸溫,生腎精而收耗氣。此皆補天元之真氣,非補熱火也。白飛霞雲:人參煉膏服,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。凡病後氣虛及肺虛嗽者,並宜之。
白話文:
人參
據說,東垣李氏治療脾胃,瀉陰火,所用的交泰丸中含有參、皂莢,這是看似矛盾卻又合理的運用。古方治療月經閉止的四物湯中加入人參、五靈脂,也是看似相悖卻又恰當的配伍。又如治療痰阻胸膈,用人參、蘆根同用以達到祛痰的目的,這是激發其藥性。這些都非常精妙奧秘,非精通藥性者難以理解。
人參的主要功效是:補益五臟,安定精神,鎮定魂魄,止驚悸,祛除邪氣,明目開心,增強智力。長期服用能輕身延年(《本經》)。治療腸胃寒冷,心腹脹痛,胸脅脹滿,霍亂嘔吐,調理脾胃,止渴,通利血脈,消散堅積,令人記憶力好(《別錄》)。主治五勞七傷,虛損體弱,止嘔逆,補益五臟六腑,保護元氣,安定精神。消除胸中痰飲,治療肺痿和癇疾,寒邪逆上,傷寒不思飲食,凡是虛弱多夢的人,都可以服用(甄權)。
此外,人參還能止煩躁,消除反胃酸水(李珣)。消食開胃,調理脾胃,治療氣滯,解毒(大明)。治療肺胃陽氣不足,肺氣虛弱,氣短乏力,補益中氣,瀉除心、肺、脾、胃的火邪,止渴生津(元素)。治療男女一切虛弱症狀,發熱盜汗,眩暈頭痛,反胃嘔吐,瘧疾,久瀉,小便頻數,勞倦內傷,中風中暑,痿痹,吐血、咳血、便血,血淋、崩漏,以及孕期和產後諸病(時珍)。
關於人參的藥性,陶弘景說:人參是藥物中最重要的一味,與甘草功效相似。
寇宗奭說:人參味甘性溫,能補益肺部的元氣,肺氣旺盛,則其他四臟的元氣也旺盛,精氣自生,形體自強,因為肺主一身之氣。張仲景說:病人出汗後身熱、失血、脈象沉遲的;下痢身涼、脈象微弱、血虛的,都要加入人參。古代人治療失血,常用益氣藥,因為血不是自己生成的,需要借助生髮陽氣的藥物才能生成血液,陽氣生則陰氣長,血液自然旺盛。如果單用補血藥,血液就無從產生。
《素問》說: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產生;沒有陰氣,陽氣就無法轉化。所以補氣必須用人參,血虛的人也必須用人參。本草十劑說:補益可以去除虛弱,人參、羊肉都屬於這一類。因為人參補氣,羊肉補形,形和氣是相互依存的。
好古說:潔古老人說:可以用沙參代替人參,因為它們味道都甘甜。但是,人參補益五臟的陽氣,沙參補益五臟的陰氣,怎麼能一樣呢?雖然都說補五臟,但還需要根據不同的臟腑,選用相應的藥物配合使用。
據說,人參生用氣性偏涼,熟用氣性偏溫;味甘補陽,微苦補陰。氣主生機,本屬於天;味主滋養,本屬於地。氣味形成,是陰陽的造化。涼性,是秋高氣爽的清肅之氣,屬天的陰氣,其性下降;溫性,是春天生機勃勃的陽氣,屬天的陽氣,其性上升。甘味,是濕土化生的味道,屬地的陽氣,其性向上;微苦,是火土相生的味道,屬地的陰氣,其性向下。
人參的氣味都比較平和。氣性平和的,生用下降,熟用上升;味性平和的,生用上升,熟用下降。例如,如果患者是陰虛火旺,就應該用生參,其涼性可以瀉火補土,這是單純利用其氣性;如果患者是脾虛肺弱,就應該用熟參,其甘溫的藥性可以補土生金,這是單純利用其味性。東垣用黃柏配伍人參治療相火亢盛,導致身熱煩躁,氣喘,頭痛口渴,脈象洪大的病症。
孫真人治療夏天熱傷元氣,大量出汗,將要發展成痿厥的病症,用生脈散,以瀉熱火,救護心腎。方中以人參的甘寒之性,瀉火補元氣;用麥門冬的苦甘寒之性,清心肺之火,滋養腎陰;再用五味子的酸溫之性,滋補腎精,收斂耗散的元氣。這些都是補益先天之氣,而不是補益邪熱之火。白飛霞說:人參煉成膏劑服用,可以恢復元氣。凡是病後氣虛和肺虛咳嗽的,都適合服用。